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73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重要古诗文.docx

初中重要古诗文

原文: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闻:

听说。

王昌龄(698-757?

):

唐代诗人。

左迁:

古人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

龙标:

今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

遥:

远远地。

②子规:

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诗: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诗题一作《赤壁怀古》。

赤壁:

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地处长江南岸,耸立江边,山岩呈赭红色,所以称“赤壁”。

(2)戟:

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

销:

毁坏。

(3)将:

拿起。

认前朝:

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4)周郎:

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

这句所指的史实是: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攻吴,北方士兵不惯水战,于是用铁链将占船联结。

周瑜部将黄盖以船载浸油枯柴,上盖帷幕,诈降曹操。

当船靠近曹操兵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南风起,火势猛烈,曹操战船被烧毁,曹军大败。

(5)铜雀:

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晚年享锭之处。

二乔:

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这两句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

其实这时尚未建台,这不过是诗人的想象联系而已

【参考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词

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

(1)把酒:

端起酒杯。

(2)宫阙:

宫殿。

(3)今夕是何年:

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

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

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不胜:

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

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

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

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

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

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论语》八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孔于说: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贡问道: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

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

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

毫无。

阙:

空缺。

嶂(zhàng):

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

一作“亭午”,中午。

夜分:

半夜。

曦(xī):

日光。

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

襄,上。

陵,大的土山。

沿:

顺流而下。

溯(sù):

同“溯”,逆流而上。

或:

有时。

王命:

朝廷的文告。

宣:

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

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

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

奔驰的快马。

御风:

驾风。

以:

认为。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

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

浪花翻滚的急流。

绿潭:

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

险峻的山峰。

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

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飞漱:

飞流冲荡。

漱,喷射。

清荣峻茂:

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

初晴的日子。

霜旦:

打霜的早晨。

属(zhǔ):

连续。

引:

延长。

凄异:

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

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

打湿。

裳:

(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

“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使:

奉命出使。

3.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

慰问边防。

4.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5.居延:

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6.征蓬:

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烟:

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8.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9.大漠: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0.长河:

黄河(但也有人认为不是黄河,而是其他的东西)

11.萧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

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14.燕然:

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译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带了很少的人想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

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

“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

“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观刈麦》诗意图

观刈(yì)麦

(1)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2)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3)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4)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5)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

(7)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8)

  家田输税(shui)尽,拾此充饥肠。

(9)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10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11)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

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

盖。

  (4)妇姑:

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

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

肩挑。

箪食:

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

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

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

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观刈麦(1张)

  丁壮:

青壮年男子。

  南冈:

地名。

  (5)足蒸暑土气:

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

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

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

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

破。

  (8)相顾言:

指互相诉说。

顾:

视,看。

  (9)输税:

缴纳租税。

  (10)曾不:

从未。

  事:

从事。

  农桑:

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

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shí,现在念dàn)

  (12)岁晏(yàn):

岁末。

晏,尽。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赏析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