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237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docx

高考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高三第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文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到,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要求有七条,这七条要求是: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筛选文中的信息

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一.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

1.战则请从[跟随]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

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

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能举例则举例说明)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

二.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母亲。

今义:

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

因此写作。

今义:

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

容颜、脸色。

今义:

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

秋日的天空。

今义:

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

年岁、年龄。

今义:

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

“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

盟约。

今义:

限制。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

攻克。

今义:

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

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

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

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

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

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

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响应:

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

“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市: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

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

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

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

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

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

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综合小练习:

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

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

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

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

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属余作文以记之作文:

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三.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何由知吾可也?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

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2)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8)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伯父魏岐州刺史李,深所嗟尚,每称曰:

“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

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闻而自责曰:

“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赈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隋书·李士谦传》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有()

①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②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A.①感激②遗留B.①道歉②遗留

C.①道歉②赐予D.①感激②赐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先为设黍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

②古人所尚深所嗟尚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尚”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尚”字也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尚”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尚”字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词语与“分给贫乏”中“贫乏”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A.少长肃然B.士谦罄竭家资

C.赵君农民德之D.李氏宗党豪盛

4.能表现文中所说李士谦“阴德”的内容是()

①母曾呕吐……跪而尝之②亲宾来萃……终日不倦

③家富于财……每以赈施为务④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⑤悉召债家……对之燔契⑥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⑤⑥D.③④⑤

5.下列叙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极孝,李称他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做客才喝

C.李士谦行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6.请笔译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7、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对曰:

“以臣名之。

”桓公曰: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

“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

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

人名,法官。

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2)臣故畜牸牛畜()

(3)公诚愚矣诚()(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9.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11.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12.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

《易》曰:

“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何则?

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13.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

14.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15.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后者□□。

(用文中词语回答)

16.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

17.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