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900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docx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

一、课题背景

幼儿在早期的发育过程中,通过和自己父母亲人长时间的情感交流和情绪互动,形成了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情节。

依恋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性的表现,这种情绪决定了幼儿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当幼儿被父母送到幼儿园,会接触除父母亲人之外的其他人员,这会使他们感到害怕、恐惧、不安,引起他们一系列的哭闹、尖叫、跺脚等行为,出现本能的一种防御和警惕。

具体表现为:

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饮食减少甚至是拒绝进食。

心理学和幼儿园教育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情绪。

入园分离焦虑有着焦虑的一般特点,又有着新入园幼儿这一年龄段的独特之处。

一些研究学者发现,分离焦虑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生理上,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

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

心理上,情况严重的将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都会选择更早的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推动他们早期智力、身心综合能力的发展。

然而调查发现,在新入园得幼儿中,大部分孩子都有较严重的“分离焦虑”。

他们都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从熟悉的父母亲人到陌生的老师、同学,在心里产生各种复杂交织的情绪,包括抵触、害怕、恐惧等等,这种现象令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而又无从解惑。

因此,如何有效帮助新入园幼儿缓解焦虑,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是当今急于解决的问题。

对此做一定的研究,是家长期待的,也是幼儿园教育需要的。

二、论文类型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长期面对各类学生、家长、教师,基于此,本人的论文类型为(理论性)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研究,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儿童分离焦虑问题关注度的提升,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包括:

幼儿社交性焦虑研究、幼儿恐怖性焦虑研究、亲子依恋研究、儿童认知理论研究、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等。

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需要建立在其他更多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有助于为幼儿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资料和理论基础,对幼儿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响应党中央对教育战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

而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对分离焦虑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儿童教育内涵的完善,有利于跟随党中央的步伐,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2、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父母亲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具体教育。

他们更善于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去管理和教育孩子。

分离焦虑的研究有助于家长更清楚的认识幼儿成长发展过程的变化,有利于帮助父母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防止幼儿分离焦虑的有害心理发生。

3、有利于学校对新入园幼儿的管理。

分离焦虑的研究可以为幼儿园解决新入园幼儿焦虑问题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有利于幼儿园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能力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分离焦虑国外相关研究

英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may)认为焦虑是个人的人格及存在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

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是发展的,人的存在感对人的本性起整合作用,它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然而当人的存在受到威胁,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与人的本性无法整合时,焦虑就会出现。

1877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随着西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被介绍到俄国,引起了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的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后,维果茨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研究,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与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布隆斯基则强调儿童个性乃是“心理、生物的统一体”,只有把个性作为心理和生理的整体,在儿童的整个生活背景基础上,才能科学地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鲁宾斯坦则认为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主张心理不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1932年,瓦西布恩记录了从18个月到4.5岁儿童每天入园头15分钟的社会行为。

后来,吉尔席而德、范特、海尼克、雷耶等人也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20世纪40年代,随着弗洛伊德理论的流传,有关儿童与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的内容进入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990年,Ollendick等出版了《学校恐惧与分离焦虑》(Schoolphobiaandseparationanxiety)一书,从诊断、病源学、评估和干预等视角对学校恐惧的研究作了回顾和研讨,并特别研讨了学校恐惧和分离焦虑之间的关系。

(二)分离焦虑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9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

发展到今天,人们将分离焦虑的原因苦熬站到了更广的范围。

1980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还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译著、专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

分离焦虑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幼教专家和部分幼儿教师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对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做了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幼儿心理学》指出:

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

这样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和伙伴、老师友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是由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过焦虑的问题。

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冲突的结果。

当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致不能用习惯的方式应付时,就会造成精神创伤。

后来,许多分析学家曾对焦虑理论加以修订,如H.S.沙利文认为,焦虑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

又如有的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

还有学习理论家或行为主义者认为,焦虑是一种获得性行为,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并与某些情境形成联系的结果。

例如,当儿童不高兴时偶然遇见一只狗,这种初次及以后见到狗时出现的回避行为,将会使儿童失去重新认识该情境的机会,并使其焦虑、恐惧情绪得到强化。

其后,儿童不但对真实的狗,而且对与狗有联系的客体或情境也会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虑反应。

“分离焦虑”则是焦虑反应的一种。

2、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它是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之初,陌生的环境、老师、小伙伴会给他带来恐惧和安全上的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应,害怕无人照顾和帮助引起的不安;在家备受宠爱,入园面对很多陌生的面孔,不知如何面对,出现交往上的不适应;在群体生活中所受的一系列限制和约束,不如在家里自由,同样会给幼儿带来惶恐和不安。

这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情绪波动,让分离焦虑随之而来。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反抗阶段,幼儿表现为嚎陶大哭,又踢又闹;第二个阶段为失望阶段,幼儿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第三个阶段为超脱阶段,幼儿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进行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父母亲人时又会出现悲伤。

通过调查研究,这三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大概在2周-4周。

3、调试方式

入园初期的幼儿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敏感期。

面对这类刚入园的孩子产生的分离焦虑,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找寻合适的方法。

一是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二是老师,幼儿入园后,老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主导作用,所以要对孩子的情绪、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照顾。

三是环境,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标志着他(她)已经进入了社会,单纯的家庭环境转变为较为复杂的集体环境,要做好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工作,让他们不产生强大的感知赫尔认知落差。

四是周围的幼儿,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交流、表达,尽快习惯新的小伙伴。

五是根据幼儿不同性格表现出的不同焦虑症状,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不同的调适方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心理学》指出: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

克服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和伙伴、教师友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2、弗洛伊德曾提出,母婴之间稳定的情绪联系的建立,对于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一观点后来获得了行为学家约翰鲍尔贝和当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赞同。

埃里克森认为,早期情绪依恋向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联系。

以研究黑猩猩著称的学习理论家哈里哈洛和以研究人类学习著称的罗伯特西尔斯则认为,与母亲的密切联系使婴儿习得了全套的社会技能,使他们能够卓有成效地、恰当地同其他社会成员交往。

3、Campbell提出引起焦虑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分离,即儿童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间接分离,即儿童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

婴儿焦虑研究发现,当看护者离开婴儿(包括婴儿独自呆着)时,分离焦虑的强度是整个婴儿期最高的,由于没有其他人陪伴,所以不能减轻婴儿对分离的焦虑;相反,当有成人陪伴时,就减轻了婴儿对分离的焦虑,因而此时婴儿对分离的反应较低。

4、艾因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属于这种依恋的一岁孩子大约占70%。

进入实验室以后,他们积极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进行探究(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

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

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

(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

第二种叫做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大约10%的1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妈妈在身边,他们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

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

第三种叫做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大约20%的一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

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她接触。

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他们象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鉴于这三种实验结果,艾因斯沃斯认为,婴儿之所以会形成安全型或不安全型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认为,从孩子一出生,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

平时,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婴儿的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但她们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

这些孩子当中有些属于难养育型儿童,在新生儿期易激惹或反应迟钝。

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无一定主见,养育方式自相矛盾。

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有时热情,有时冷漠,使孩子产生悲伤和怨恨,不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必要的情绪支持和舒适感。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

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而不是紧紧抱住孩子,热情地亲吻。

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指出: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懂得关心和保护自己。

让幼儿在体验幼儿园生活愉快的同时,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加强幼儿与老师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六、课题研究目标

(1)编制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调查问卷,做好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第一手资料。

(2)通过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状的调查,探索这种现状产生的根源及原因。

(3)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资料,对新生入园的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逻辑构建和理性提升。

(四)寻找焦虑产生与环境、教师、家长的关系,为教师和家长解决幼儿新入园焦虑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探索家园合作的路径,为幼儿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新环境提供依据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一)系统地调查研究现有的关于幼教方面幼儿新入园焦虑问题的文献、书籍和资料。

通过理论、实证研究,做出已有文献研究的述评。

(二)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当今幼教新生入园现状,概括其表现,找出老师、家长、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

(三)探索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和解决途径。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利用网络检索中国期刊网、知网等网站,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和借鉴。

(二)访谈法

本人将实地走访相关幼儿园,采访幼儿家长和教师,通过和他们的谈话,了解新入园幼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法等。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星已有的《幼儿入园焦虑的调查问卷(家长篇)》,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找出相关问题。

(四)个案研究法

选取某个特定的对象(比如某个刚入园的幼儿新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探索,研究其行为、心态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关的结论。

(五)经验总结法

 吸取收效好的幼儿园、教师、家长的成功方法。

对成效一般的进行原因剖析,去粗取精,进行分析、总结,找到好的途径,从而进行推广。

 九、实施方案

  

(一)被试选取

简阳市阿呗塔幼儿园新入园新生50名,相关家长和教师;成都市武侯区某某幼儿园新入园新生80名,相关家长和教师。

  

(二)研究程序

1、深入访谈

从中选取6名教师,(阿呗塔及某某幼儿园各3名),50名家长进行深入访谈。

2、问卷调查

对100名新入园幼儿家长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资料查阅

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刊、杂志,找到焦虑研究的理论和依据,运用可信度高的数据资料,进行论证。

十、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人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鉴于多年的学习、钻研、实践,对幼儿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二)学校有大量的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书籍、资料,互联网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查阅的途径,可以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不断探索、求证。

(三)导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为我撰写该篇文章,提供了不断的动力。

(四)文章选题贴近生活,关注实际。

儿童关系到千万家庭,当今父母对子女期待越来越高,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儿童早期的生理心理发育越来越关注。

研究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问题,有利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缓解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压力。

十一、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

确定研究方向;相关资料查阅研究:

2015年3—4月

  第二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并送导师审阅:

2015年4—5月

第三阶段:

论文开题:

2015年6月

  第四阶段:

调查分析:

2015年7月—2015年10月

  第五阶段:

论文写作,完成初稿送导师审阅:

2015年11月—2016年2月

  第六阶段:

论文修改与定稿:

2016年3—5月

  第七阶段:

论文送审:

2016年6月

  第八阶段论文答辩:

2016年7月

 十二、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新入园幼儿焦虑心理的表现及幼儿父母及教师的处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力和精力,要多走访相关幼儿园所、请教相关教师、采访大量家长,查阅众多书籍资料,得出相关的方法和结论。

因此,在文章的统筹安排,结构布局,论点充实等方面需要多下工夫,才能发挥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程凤春.幼儿园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迁.幼儿园管理的50个细节[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王培安.人口早期启蒙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6][美] LaverneWarner,SharonAnneLynch 著;曹宇 译.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150[M].三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8]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刘铮.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0]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M].北京:

金城出版社,2002:

:

21

期刊类:

[1]林秋凤.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对策研究.山东学前教育网,2013,2011-YB-291

[2]朱翠平.缩短新生入园适应期的几点做法[J].早期教育,2011,(9)

[3]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1001-4918

[4]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2006(07、08)

[5]金学英.消除小班幼儿不良情绪反应的尝试[J].幼教园地,2009(06)

[6]韦琴芳.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调适案列及思考[J].幼儿教育,2008(09)

[7]王巧玲.应对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J].小学科学,2012(07)

[8]薛凤.幼儿分离焦虑复发的分析与对策[J].幼教园地,2004(下旬)

[9]刘宝玲.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调查问卷[J],2009(9)

[10]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科技咨询,20074(4)

[11]刘海宁.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I].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12]苏林雁.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幼儿保健杂志,2006(5)

[13]虞永平.办好让儿童更幸福的学前教育[J].中国教育报.2012(11)

二、指导教师意见

同意开题□不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三、专家组审核意见

考评项目

分值

计分

 

1、选题依据

满分20分

2、创新性

满分15分

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

满分15分

4、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

满分10分

5、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满分5分

6、预期成果

满分10分

7、开题报告文字表达清楚、参考文献引用合理

满分10分

8、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满分5分

9、基本概念清楚、明确选题意义

满分5分

10、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满分5分

总分100分

 

审核结论:

通过□不通过□

专家组成员签字:

、、、

、年月日

四、硕士点负责人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