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595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docx

马基原讲课稿简本第二章赵玉民

第二章的重要性分析

●从以往考试情况看,本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大概占13分左右,因而,本章是比较重要的一章,应当认真加以复习。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2个)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选择)(89页)(重要)

答:

生活的、实践的观点。

2、认识论的派别主要有哪些?

(93页)(选择)

答:

唯物论的反映论;

唯心论的先验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

地位?

特征(93页)(选择)(重要)

答:

(1)本质: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地位:

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特征: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

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非常重要)(问答)(93-96页)

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地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了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008年10月,简答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009年1月多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009年4月,单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2009年4月,单选,超纲考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2009年4月,单选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009年10月,多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2010年4月,多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11年1月,单选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5、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二者间的关系?

(选择)(97-102)

答:

(1)认识主体:

第一,能动性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第二,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牛顿与经典力学)、群体和人类整体三个层次。

(2)认识客体:

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它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关系

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和改造,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在主体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2010年7月,单选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相互依存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6、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非常重要)(102-104页)(选择或问答)

答: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1)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理论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分了开来。

具体说来:

第一,将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反映)与唯心论的认识论区分开来。

在哲学上存在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它属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或者说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它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主张这一反映论的。

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这属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或者说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它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获得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主观自生的,先知先觉。

第二,将可知论(是……反映)与不可知论区分开来。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可知论者既有唯物主义者,又有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被彻底认识的。

代表人物一个休谟:

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得知的。

另一个人物是康德:

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第三,将唯物辩证法的能动的反映论(是……能动的)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区分开来。

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

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作用,将认识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例如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

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其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考试分析:

2008年10月,单选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2009年1月,单选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2009年7月,单选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09年7月,单选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2009年10月,单选

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2010年1月,单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010年4月,单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2011年1月,单选

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7、人的认识要经历的过程?

(重要)(105页)(选择)

答:

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考试分析:

2009年1月,单选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8、认识的基本形式及原因(105页)(问答或选择)

答:

认识包括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两种基本形式。

之所以如此,在于:

第一,任何认识对象都包括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认识停留于现象,得出的是感性认识,深入内部,得出的则是理性认识

第二,人的反映器官包括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两部分。

9、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非常重要)(105-108页)(问答或选择)

答:

(1)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与形式:

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征:

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也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与形式

含义: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特征:

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也是深刻的,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的区别。

(从定义分析)(感性认识比较片面、肤浅,理性认识则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第二,二者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辩证法。

感性认识常常是不可靠的,用它来指导实践则是比较危险的。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说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中所用的概念和判断,都属于以往的理性认识。

说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是因为在得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感性认识的分析、概括和综合。

第三,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它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例如守株待兔)和唯理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

比如王明。

考试分析:

2009年4月,简答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009年7月,多选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唯理论的错误

B、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C、经验论的错误

D、循环论的错误

2010年1月,单选

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010年1月,论述

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2010年4月,单选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概念、判断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

D、感觉、知觉、推理

2010年4月,单选

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010年7月,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

A、能动性

B、直接性

C、间接性

D、客观性

2011年1月,多选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2011年1月,单选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重要)(108页)(问答)

答: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2)感性材料应当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1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意义?

(认识过程当中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飞跃)(重要)(108-109页)(问答)

答: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原因在于: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如果与预想的结果一致,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反之,则是不正确的。

考试分析:

2008年10月,单选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2010年1月,单选

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的标准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效果定是非

12、为什么说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10页)(选择或问答)

答: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

(1)从客体方面来考察:

第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其矛盾展开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这就使得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立场、观点的限制。

13、如何理解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1页)(选择)

答: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1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

(重要)(111页)(选择或问答)

答:

毛泽东指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这里所讲的循环,指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而不是封闭式的循环,直线式的前进。

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考试分析:

2009年10月,单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010年7月,论述

用认识的反复性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5、什么叫真理?

什么叫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重要)(113-114页)(选择或问答)

答:

(1)真理:

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

(2)谬误:

歪曲地反映了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3)二者间的关系: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体现在他们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第二,他们的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方面。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的特定的时间和范围,一旦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体现了二者的相互转化。

对此,列宁说道: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走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

考试分析:

2009年1月,单选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的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2009年10月,单选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2010年7月,单选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

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6、真理最重要的属性有哪些?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非常重要)(114-115页)(问答或选择)

答:

(1)真理最重要的属性:

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客观性:

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不会因为你说是真理,它就是真理,你说不是真理,它就不是真理)

总之,真理都是具体的、客观的。

抽象的、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考试分析:

2008年10月,多选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010年1月,多选

真理具有客观性。

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010年4月,简答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1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非常重要)(115页)(问答或选择)

答: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

包含两方面含义,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真理就是真理,真理不是谬误,这点是确定无疑的。

第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

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

第二,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4)两种错误态度

在处理二者关系上经常犯的错误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绝对主义则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将人的认识固定化,并使认识僵化。

(略讲)

(5)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他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既坚持,又发展。

考试分析:

2008年10月,单选

1、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2009年7月,论述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009年10月,简答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010年4月,单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主观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2010年7月,单选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2011年1月,简答

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18、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它与逻辑证明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要)(117-119页)(选择)

答:

(1)错误观点:

第一,用伟人、圣人的言论作为标准。

比如,我国古代“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欧洲中世纪以亚里斯多德的见解作为判断真伪的标准。

“两个凡是”也是。

第二,“有用即真理”。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和我国的胡适都是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例如谎言有用,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被人们当做真理去看待,但它事实上并不是真理。

而且不同人有不同的有用观,这必然导致理解的混乱。

(2)马哲观点

认为实践是唯一标准。

就是看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符合。

(3)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逻辑证明可以辅助判断,但并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

第一,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第二,被逻辑证明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实践的检验。

考试分析:

2010年1月,单选

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的标准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效果定是非

2010年7月,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符合原有理论的才是真理

D、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

1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含义?

(选择)(重要)(119-120)

答: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的含义:

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的含义:

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20、真理问题与价值问题有何不同?

(选择)(120)

答:

研究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问题;

研究这种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有什么用?

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

这就是价值问题。

21、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是什么?

(123-124)(重要)(选择)

答: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

(2)认识的目的:

全在于运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到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内在的本质和要求。

考试分析:

2009年10月,单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010年1月,单选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问答)(125-128)

答:

(1)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一思想路线又被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将这一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2)二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