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599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7秋学期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一)》《表内除法

(一)》《厘米和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观察物体》《期末复习》,另有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

《有趣的七巧板》和《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教材编排内容

上述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别归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表内乘法

(一)》《表内除法

(一)》和《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和《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安排了2次活动: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的体上的“尺”。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期末复习》单元。

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回忆、整理一学期学习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安排学生解题、练习,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一年级的期末复习相比较,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解题来复习,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学生回忆全学期学习内容和自我评价学习情况的环节。

(二)教材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注意充分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之中;充分注意利用一些含有特定数学内容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素材,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灵活多样地呈现数学活动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教科书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着眼于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3.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册教材重视实践与综合运用,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2个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除上述特点外,本册教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科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2.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3.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4.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并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2.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是线段(限整厘米)。

4.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三)综合与实践   

《有趣是七巧板》让学生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成已经认识的各种图形和有趣的图案,进一步感受相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我们身上的“尺”》,让学生经历认识身上的“尺”,用身体上的“尺”量的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学会估计物体长度的常用方法,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使已经形成的长度观念更直观、清晰。

 

三、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学所要达到的“度”

(1)本册教科书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统筹规划第一学段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

例如,本册教材中的乘加和乘减算式,乘号都在加、减号的前面,暂时不出现加、减号在乘号前面的算式,学生只要能结合具体情境中的事理理解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就行,不要求总结和归纳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不要求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再如,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连加的加数一般是三个,连减的减数一般是两个,加减混合一般限于两步计算。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列两个连续的竖式或者把这两个竖式连写,通过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提高计算的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多听,多说,多做,多想。

比如,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时,通过看、数,学生就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就是四边形;动手剪和拼也会让部分发现对边相等,学生在这节课上虽然不能准确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抽象概念,但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眼中的平行四边形。

再如,初步学习“乘法”时,要充分借助或创设类似教材中例1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连加这一数学现象,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

就以例1而言,学生很容易能算出鸡、兔的只数,但这不是本教学环节的重点任务,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道算式的结构以及共性的本质的特征:

那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3.关注教学细节,给予学生思考空间,促进四基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

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捕捉细节,从细节上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知识和新经验。

比如在分类数图形时,可边数边在图形上做标记(像4、5等),以免有所重复和遗漏;在计算乘法算式时,如“6×3”,提醒学生应从比较小的乘数想起,想口诀“三六多少”,而不应从左到右地想“六三多少”。

再如,平均分是学生理解除法意义的经验基础,在日常生活层面上,人们也不会去考虑平均分活动涉及到的三个量:

分的总数、分的份数以及每份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平均分活动中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相关的操作活动,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悟。

4.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基础,我们应留出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编7、8、9的乘法口诀。

编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

在现实情境里提出具体的问题,在表格里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写在教科书指定的地方。

这样的线索和教学1~6的口诀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把学习1~6乘法口诀的经验迁移过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这种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中提高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看、围、搭、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中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真正达到认识清、体验深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培养空间观念,提升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5.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

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提前谋划,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操作实践过程,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有趣的七巧板》和《我们身体上的“尺”》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6.灵活取舍,编改结合,提高习题的利用率

目前,学生除了数学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补充习题》,还有根据主管部门审定使用的教辅材料《练习与测试》。

面对这些专家们精心选编审定后的习题,切忌不能拿来就用,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等情况,对习题进行灵活取舍,值得做的习题必做,可做可不做的习题选着做,价值不大的习题就不做。

鼓励自主改编习题,最大化地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

改编或者设计习题时要难易适度、灵活多变、利于比较且要题型多样。

四、教学注意点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本单元采用列“分竖式”或“连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分竖式”把两步计算列成两个独立、完整的竖式分别进行。

这样的竖式学生已经掌握。

“连竖式”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先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竖式,再把第二步计算接着前一步的得数写,把两步计算的竖式连成一体。

(2)灵活运用口算与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学生通过辨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中,哪些能口算、哪些要笔算,做到能口算则口算,需笔算就笔算,使计算方法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3)计算时,从提高计算正确率出发,个人建议:

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最好把进上来的“1”写下来;如果遇到退位的情况,也最好点上退位点,防止因遗忘导致错误。

(4)在加、减计算练习里,为以后的教学作些铺垫。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让学生提前接触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是为教学乘法作出的铺垫。

例1后的“想想做做”里,32+32+32就是三个相同加数的连加。

让学生提前接触相同加数连加,以后教学乘法就可以直接从相同加数连加切入,以相同加数连加为平台,构建乘法的含义。

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平均分可以看作连续减去相同的数。

本单元在例1后的“想想做做”里编排50-25-25,在练习二里编排42每次减7,连续减5次,让学生接触减数相同的连减法,为以后操作平均分活动和探索除法的算法作些准备。

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以“边”“角”为认识图形的切入口。

多边形是许多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总称,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每一个多边形都有边和角,图形的一些特点往往表现在它的边或角上。

所以,研究平面图形经常从研究它的边和角入手。

(2)平面图形的基本要素,如点、线等概念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这里对于图形特征描述都是具体的、初步的,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不应出现对边、首尾相接等术语,也不应出现象这样的图形让学生辨别是不是多边形。

(3)通过图形的变换,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等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

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

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图形非本质特征的变化。

因此,图形变换有利于学生在动态中深刻体会。

3.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1)学生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础是认识几个几,要引导学生学会数每份几个,有几份,一共几个几,是多少。

在学习《认识乘法》时,要重点让学生去数,去描述。

从本质上去理解乘法其实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充分理解掌握乘法的含义。

(2)有b个相同加数a的和是c,那么c就叫作a与b的积,记作:

a×b=c或b×a=c其中,a和b叫作乘数,也叫作积的因数。

符号“×”叫作乘号,a×b读作a乘b。

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法。

通常把乘法说成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里,要结合定义对“几个几相加的和”“几和几相加的和”“几和几相乘的积”这几种不同说法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对应的算式加以理解和区别。

(3)关于乘加乘减的教学,个人认为:

乘加学生容易理解,可引导学生有几个几还多几个来进行列式;乘减可借助画图,先补上缺少的几个,数数有了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再擦去补上的几个,在乘法算式后面再减去几(不要求看一幅图乘加乘减都能列出来)。

(4)a、b两个非负整数,且b≠0,如果存在一个非负整数c,能够使b×c=a,那么c叫作a与b的商,记作:

a÷b=c。

其中a叫作被除数,b叫作除数,符号“÷”叫作除号,a÷b读作a除以b,或b除a。

求两个数的商的运算,叫作除法。

从定义可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在除法中,0÷b=0(b≠0),0不能作除数。

(5)一位数相乘,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同数连加的方法求出它们的积,编出乘法口诀,制成乘法口诀表。

通常把这样的两个一位数相乘的乘法叫作表内乘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的、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除法叫作表内除法。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

一种是45句的(本册教材第83页表中所载)通常称为“小九九”,句数少,容易记忆;还有一种是81句的(即从“一一”到“一九”,“二一”到二九,……“九一”到“九九”),通常称为“大九九”,要记的口诀多些,但可以直接计算全部表内乘法式题。

(6)根据图意或问题列式时,可以考虑结合具体情境先写出是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再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熟练后就直接写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题目中明确地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解题时要按规范的格式进行书写,即在计算结果后面写上单位,用括号括起来,并进行口答;如果题目中只是用括线等形式表示了问题,列出算式并填出得数后,不必要求写出单位。

(7)对照乘法口诀总表背口诀时,一开始可只要求学生横着背,熟练后再竖着背,个人觉得“拐弯”背对表内乘、除法计算非常有用,(如一二、二二、二三、二四……二九,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九,……)当然还要进行抽背等,应重点练习6~9的乘法口诀。

(8)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同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一样,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提醒学生计算这样的两步式题,可以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脑子里(也可写在对应的位置),算出第二步的得数后,直接把得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9)单元结束时,学生口算速度应达到每分钟6~8题左右,正确率在92%以上;学期结束时,口算速度应达到每分钟8~10题左右,正确率在95%左右。

4.厘米和米

(1)画线段时应提醒学生注意:

铅笔尖要通过点的中心;要用左手按住直尺,平稳、流畅地拖动铅笔;及时标出所画线段的端点、长度。

(2)用尺画线段是为了让学生再次体验线段的特点,进一步熟悉线段的图形。

为什么沿着直尺的边可以画出线段?

这是应该思考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因为直尺的边是直的,沿着它的边能够画出直的线。

怎样画线段?

这是应该思考和讨论的另一个问题:

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在画出的直的线上要表示出两个端点。

(3)让学生形成和获得单位的正确表象很重要,要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正确单位表象,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1米的大概长度,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测量或计算过程中,脑中便会浮现相应的空间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解答相关问题,减少错误。

(4)明确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时,一般要将物体或线段的一端与直尺(厘米尺)的0刻度线对齐,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学生在直尺上指2厘米、5厘米等长度时,可以从0刻度线起,也可以从其他刻度起,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而量长度时,虽然也可以从非零的刻度量起,但不宜过于强调和渲染,因为这样的方法毕竟不是最基本、最方便的方法。

5.观察物体

(1)教学应该注意到,例题和习题反映的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空间情境,他们作出正确判断凭借的是已有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教室、校门口这些空间环境的长时间感性认识的积累。

如果要求学生对陌生的空间情境里的内容,进行类似例题那样的判断,是不恰当的。

(2)让学生观察熟悉的且较简单的物体,组织好学生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观察的方法,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离开具体的观察活动,通过想象,判断观察者位置与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推理得出答案。

比如比较前、后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左、右观察到的又有什么不同。

个人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图中的一个便于观察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图是哪幅,从而推算出在这个小朋友对面的小朋友应该看到的是哪幅图。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

讲评作业

(1)

9月1日上课

2

9.4~9.8

100以内的加减法(3)复习、机动

(2)

3

9.11~9.15

100以内的加减法(3)复习、机动

(2)

4

9.18~9.22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有趣的七巧板

(1)机动

(1)

5

9.25~9.30

表内乘法〈一〉(4)机动

(2)

6

10.2~10.6

国庆放假

7

10.9~10.13

表内乘法〈一〉(3)机动

(2)

 

8

10.16~10.20

表内乘法〈一〉(3)机动

(2)

 

9

10.23~10.27

表内乘法〈一〉练习

(2)复习

(2)机动

(1)

 

10

10.30~11.3

表内除法〈一〉(3)机动

(2)

 

11

11.6~11.10

表内除法〈一〉(3)机动

(2)

 

12

11.13~11.17

表内除法〈一〉练习

(2)复习

(1)机动

(2)

 

13

11.20~11.24

厘米和米(4)机动

(1)

 

14

11.27~12.1

我们身体上的“尺”

(1)机动

(2)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2)

 

15

12.4~12.8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3)机动

(2)

 

16

12.11~12.15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3)机动

(2)

 

17

12.18~12.22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3)机动

(2)

18

12.25~12.29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2)机动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复习

(1)

19

1.1~1.5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复习

(1)机动

(2)观察物体

(1)

 元旦放假

20

1.8~1.12

观察物体

(2)机动(3)

21

1.15~1.19

期末复习(4)机动

(1)

22

1.22~1.26

期终复习

23

1.29~2.4

期终考试、寒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