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83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docx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设计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材分析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2、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的准备:

馒头、唾液、碘液、试管、玻璃管等)

教学手段:

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师讲述:

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

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

2、作出假设:

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

然后让学生假设。

3、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4、实验步骤: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取材料分工进行实验(在学生选取材料里,教师事先已安排了2个陷讲:

有开水、冷水、37℃的温水、大小不一的试管)

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

(全班分为11个探究小组)

l)有6个小组参考书上的实验设计,用了3支试管分别放入:

A试管:

切碎的馒头、唾液、玻棒进行搅拌

B试管:

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

C试管:

没有切碎的馒头、唾液

A、B、C3支试管放入37℃水浴中加热10min,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2)有2小组在书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A、B、C试管外)还增加了:

D管:

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3)有1个组的学生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

他们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学生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再取一个试管模仿B试管放入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33℃水浴中加热。

10min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

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

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A、B、C试管)

2)100℃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D管)

实验现象分析:

由学生进行。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馒头被唾液初步分解了,加碘不变蓝,水和馒头不会发生反应,遇碘要变蓝,如果温度太高馒头和唾液也不会发生反应.

三、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

然后回答。

四、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调动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有成就感: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

知识汇总,质疑,评价。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食物中含有能量。

2.学习测定食物中能量的方法。

3.体会到在生物科学的探究中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学重点探究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教学难点

1.多种实验仪器使用

2.小组分工合作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参与质疑

2.仪器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温度计和单孔胶塞的使用方法介绍并示范。

3.制定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并明确探究实验的步骤及责任安排,要求各组作出并宣布各自的探究课题和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注意事项:

a.安全用火b.重复实验,准确记录c.多种材料探究d.鼓励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整个探究实验

三、教学过程

1.在空易拉罐顶部的中央,剪一个比锥形瓶口略大的圆孔,圆孔周围以及罐底部四周剪若干孔洞,以便通风。

2.取一只锥形瓶,注入30毫升水,并放入一支温度计。

3.参照右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4.称出一粒干燥花生的重量,将这粒种子放到火焰上燃烧。

5.将刚刚燃烧的花生种子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

待这粒花生种子完全燃烧后,测量水温。

(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探究项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种子

花生

大豆

大豆

核桃仁

花生

质量

放出能量

种子

向日葵

向日葵

玉米

玉米

核桃仁

质量

放出能量

四、课后反思

生物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限制常常难以落实,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完善。

在初中生物探究课中学生的素质有高低之别,兴趣、悟性各异,实难加以总评,这就需要对大多数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而对个别的表现突出的优异生要有及时的褒奖和引导。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验目标:

1、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3、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用具: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课前准备:

1、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人血的挂图。

2、培训小组长:

指导小组长在实验课前先做本实验,并熟练到可以指导其他学生。

方法步骤:

一、培训小组长

课前先指导小组长,使他们能够独立熟练完成本实验。

(目的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成功的完成实验。

二、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1、教师先对显微镜的结构介绍一遍,把显微镜的结构图挂在黑板上。

2、让学生指着自己的显微镜介绍各结构的名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显微镜的结构,使学生能在使用显微镜时更准确的操作。

三、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按照: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放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九退整理,十归箱。

按照这十步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复习一遍。

四、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按照前面复习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的前八步,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2、在黑板上挂上血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是否和自己看到的类似。

3、讨论:

⑴、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⑵、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⑶、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实验结果:

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数量多;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永久片中的血小板已破裂,所以观察不到。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一、实验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血管粗细及分布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能力目标:

1.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2.通过观察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

情感目标:

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实验重点:

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血管粗细及分布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实验难点:

通过观察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

三、学生分析

虽然血管和血液流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已有的只是从课本上学到的感性的认知,对于动物体内有血液流动的血管学生还是没有见过,因此缺乏理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安排“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迎合学生的认识思维,使学生对于血管和血流的相关知识有了更高更新的认识。

四、实验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回顾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回顾血管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用具准备:

生命力旺盛的泥鳅、显微镜、棉絮、滴管、铅笔、纸等。

五、实验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血管,它们像渔网、像树枝……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有血液流动的血管呢?

由于鱼类体内的血管和我们人体的血管是一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观察泥鳅尾鳍血管及血液的流动情况来认识血管吧!

(二)实验步骤

1.用湿棉絮盖住泥鳅的头部和躯干部只露出尾部,再将泥鳅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2.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提示:

如实验中观察时间过长要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清水。

3.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

(三)结果展示

1.小组展示绘制的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图上标出血管的类型。

2.通过实验观察描述血管的类型、结构特点及血流情况。

六、说明

本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血管相关知识之后开展的,在此基础上开展该实验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但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还是存在许多,为了更有效地准备和指导这个实验,在实验设计时尝试进行了下面的改进:

(一)实验前学生分析

实验设计前对学生进行分析,充分了解目前学生的认识状态,对于实验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的改进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中按照课本上选择的实验小鱼是金鱼,通过课前的实验分析发现,使用金鱼做该实验存在如下不足:

1.金鱼的价格贵,我校共有10个班级每个班级一轮实验做完大约需要40条金鱼,每条金鱼市场价大约是2元,这样就需要约80元的成本。

2.实验后金鱼的处理,我校没有专门养殖金鱼的场所,实验后的金鱼没有合适的场所处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基于以上不足,实际教学实验中我选用的实验小鱼是泥鳅,选购长约4~5cm左右的小泥鳅,容易放在小号培养皿中,泥鳅尾鳍色素少,生命力强,实验中可以持续20分钟左右,存活时间较长,又比较安静,利于学生观察。

市场泥鳅的价格大约是35元/kg,我校只需0.2kg的泥鳅就可以完成十个班级学生的实验用鱼,大量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观察效果,而且实验结束后可以把泥鳅放回学校后面的河流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包裹泥鳅用湿棉絮代替湿纱布,因为棉絮能容纳较多的水分,可减少实验过程中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的次数,并且有利于对泥鳅的固定。

经过以上的改进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血管及血液流动情况,完成了实验目标,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中设计了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本节观察实验非常重要。

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此实验难度较大,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较多,为了更有效地准备和指导这个实验,优化实验效果。

我校在课改四年中,四次对本实验探究和尝试,就影响实验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改进与反思。

1实验材料用具的弊端

1.1实验用鱼的种类:

开设实验的时间:

一般是三月和四月,一般学校都选择鲫鱼,但鲫鱼有以下弊端:

1.1.1鲫鱼的大小不合适:

市场购回的小鲫鱼一般在10cm以上,用大号(直径15cm)的培养皿,不易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选用小号(直径9cm)培养皿,鲫鱼又放不下,从而影响观察。

1.1.2鲫鱼的死亡率高,费用高:

选用鲫鱼做实验,鱼鳞掉落现象严重,经若干个班级轮流实验后,鲫鱼的死亡率很高,象我校十个平行班640名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后,大约需要2~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鲫鱼在过夜的条件下死亡率更高。

我校一次实验约需鲫鱼10kg左右,单价8元/kg,折算下来费用很很高。

1.1.3鲫鱼好动,影响观察。

又容易污染显微镜物镜。

1.2实验用棉絮的弊端:

在实验中,用侵湿的棉絮包裹小鱼比较好,但是棉絮的使用量较大,又不能回收利用。

一次实验结束,我校将浪费0.4kg左右的棉絮。

浪费性较大,又容易堵塞下水道。

1.3实验用培养皿的弊端:

实验中,要把鲫鱼平放在培养皿中,将载玻片盖在鱼鳍上。

要想用载玻片盖住放在培养皿中的小鲫鱼尾鳍。

比较困难:

如选用大号(直径15cm)培养皿,虽然可以使用载玻片(长7.5cm),但是,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放置时,很难固定。

如选用小号(直径9cm)培养皿,一般鲫鱼的尾鳍都贴在培养皿底壁靠边缘处,利于观察,但很难盖上载玻片。

如果尾鳍贴在培养皿底壁中央处,容易盖载玻片,但又无法让尾鳍时准显微镜的通光孔。

2实验用具改进措施

针时以上实验弊端,时此实验材料用具做如下改进,效果很好:

2.1我校选择从水族馆购买回长4~5cm左右的小泥鳅,尾鳍色素少。

生命力强。

实验中可以持续20分钟左右。

存活时间较长;容易放在小号(直径9cm)培养皿中,又比较安静。

利于学生观察。

在本地泥鳅单价50元/kg,但我校只需0.2kg的泥鳅就可以完成我校十个平行班640名学生的实验用鱼,大量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观察效果。

2.2用纱布代替棉絮,全部都可回收利用,大量节约了开支。

2.3直接选用小号(直径9cm)培养皿,不使用载玻片,直接观察。

只是在观察时,将培养皿的水珠擦干净,眼睛注释着物镜。

效果很好。

3实验操作中的改进

实验中,泥鳅生命力强,但很粘滑,用纱布包裹不方便,学生不好操作。

包裹住的小泥鳅尾鳍翘起很高,根本就贴不到培养皿底壁。

影响观察。

改进后,让学生直接把泥鳅放在培养皿中用侵湿的纱布盖住泥鳅的头部和躯干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开,按住泥鳅上的纱布拇指按住培养皿外壁的底部,翻过来多余的水就可倒出,泥鳅很安静,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壁内,擦干外壁水珠,放在载物台上直接观察。

眼睛要注意物镜与小泥鳅尾鳍的距离,保证物镜的清洁干燥,要熟练移动培养皿。

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血液流动及不同血管的现象。

 

膝跳反射

教学目标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射的过程,帮助理解反射的概念,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认识反射弧的兴趣;

通过测定反射时间,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个体的差异性;

通过本节的实验,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并促进有效互助、协调合作。

实验内容

(1)膝跳反射实验:

无需实验材料。

(2)测定反射时间:

无需实验材料。

实验类型

学生实验

膝跳反射实验。

一、设计思路

重点:

让学生注意观察刺激和反应、体验反射过程。

难点:

受测者需要保持腿部放松、不故意控制腿部动作。

测试者敲击点准确、力度适中,既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又不让受测者有疼痛感。

作用:

本实验能够让学生对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形成印象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反射形成途径的兴趣。

只有两两配合默契,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策略:

让两位学生示范,教师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全班学生两两合作实验。

实验完毕,让学生代表说一说实验现象:

膝跳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反应是什么?

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听到上课的铃声会走进教室。

这里,上课的铃声是同学们受到的刺激,反应是走进教室。

像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做膝跳反射实验示范。

受测者坐姿,两手的十指交叉在一条大腿下握紧,将大腿抬高,使足离地,小腿可自由晃动。

保持放松,不紧张。

测试者用一手掌外侧缘敲击受测者膝盖下缘,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未有预期效果,教师代替测试者实验。

示范结束,全班学生两两合作、并互换角色进行实验。

可能:

座位空间小---让学生到两侧和中间的过道上实验;有胆怯不操作者---教师上前积极鼓励、师生合作实验;效果不明显者---教师帮助分析原因,尝试重做;借机胡闹者---教师及时制止、规范课堂行为;其它情况---随机应变。

三、说明:

膝跳反射实验无需实验器材,容易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腿粗或偏胖,如果按照课本上设计的实验方法,受测者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时,小腿不能自由活动,无法有效完成实验。

因此,笔者对此做了如前文所说的改进。

改进之后,学生不再因为自己腿粗而不好意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效果很好,并且激发了学习兴趣,达成了教学目标。

后续:

膝跳反射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此引导学生开始反射弧等内容的学习。

反射时间实验

一、设计思路

重点:

体验不同个体的反射时间长短差异,进一步培养小组成员有效合作。

难点:

小组内最后两人难分上下时的解决,实验时间的控制,课堂秩序的控制。

作用:

本实验能够对不同个体的反射时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深刻认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策略:

先让一小组示范,教师说明方法和要求。

然后全班分小组合作实验。

小组内最后两人如果难分上下,可以让第三人协助。

实验完毕,让合作效果好的小组谈谈经验,失败的小组说说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

反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

如何使反射时间变短?

二、教学过程:

从刺激出现到反应形成需要一段时间,这就是反射时间。

不同的人的反射时间相同吗?

让一小组(4人或6人)示范,每人分配一个新的称呼,如包子、油条、麻团、烧饼、馄饨、面条。

一名学生(包子)先站立说“包子站、包子站、包子站了馄饨站”,该学生立即坐下。

被称为馄饨的学生快速站立说“馄饨站、馄饨站、馄饨站了油条站”,以此类推。

说话、站立、坐下速度要快,如果说错、站错或未迅速站立的,即算失败。

示范结束,全班分小组开始实验。

可能:

有少数学生性格内向、不积极参与---教师上前积极鼓励;声音过大影响其它组---示意小声,不要影响其他组;有借机调皮捣蛋者---教师及时制止,示意按要求实验;占用过多时间---提示快速,实在不能完成的,课后继续;其它情况---随机应变。

三、说明:

该实验借鉴了电视台综艺娱乐节目的方法,学生喜欢,效果好。

课本上设计的方法是用直尺实验,有的学生没有直尺,即使用直尺实验,因为操作方法等原因,效果并不好。

依照笔者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先失败的学生反射时间长,后失败的学生反射时间短,该实验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测定反应速度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测定反应速度”是教材安排的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探究活动,教材要求学生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包括数据资料)→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重视每一步,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对“测定反应速度”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设计实验(包括设计记录表格)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尤其是通过让学生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力目标:

①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②通过“测定反应速度”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设计记录表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汇报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通过实验结果:

反应速度随实验次数增加的现象,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难点:

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具:

60cm长的塑料尺;30cm长的塑料尺、钢尺、木尺

2、学生准备:

前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围绕“测定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

要求按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完成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对“提出问题”的要求:

①与该课题——人的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

②所提问题最好有发散性。

(2)作出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要求:

作出的假设与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关性。

(3)制定计划:

要求:

①操作性强,

②能控制可变的因素(设置对照实验),

③能注意设置重复实验,

④所获取数值的方法应一致。

【教学过程】

1、课上交流设计方案,筛选最佳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就测定反应速度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并且设计非常完整的实验方案。

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筛选出下面一些课题:

①比较我们几个人的反应速度谁最快?

②闭眼与睁眼比,哪种状态反应快?

③用钢尺、木尺、塑料尺测量同一个人的反应速度,是否有差异?

④同样是塑料尺,用长的和短的分别去测量同一个人的反应速度,是否有差异?

2、师分小组提示注意事项:

A、测闭眼时的反应速度时,随着测试者手松开尺子,同时喊“开始”,或者用铅笔触动受试者,而受测者听到声音或感觉到触动后,立刻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尺子。

B、用的长度都是30cm长的塑料尺、钢尺、木尺。

在所有的测量中,受测者的拇指、食指都要距尺子刻度值为0的一端同样远。

读取尺子刻度值时均以拇指上缘为准。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一个项目都是测量5次,求平均值。

3、分组选课题:

全体同学实分小组选实验课题;

4、设计记录表格,各小组自由设计。

5、实施实验,收集数据。

要求:

①同学间密切配合,认真记录;

②测量时,关闭教室里的电风扇,保证教室是一个无风的环境;

③测试者要让尺垂直落下,每一个受试者的肘关节固定在自己的桌子上,防止手上升去抓尺子导致测量不准确;另外记录员也要做监督工作,尤其对测闭眼时反应速度的组。

④任何同学都不要随意在教室走动,产生风,导致别的组测量产生误差。

6、数据处理:

把表格里的数据进行整理,求平均值,并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

统计图例图:

 

甲刻度值(CM)

乙刻度值(CM)

丙刻度值(CM)

睁眼

闭眼

睁眼

闭眼

睁眼

闭眼

第一次

12

22

17

32

10

14

第二次

10

23

13

28

6

12

第三次

7

22

13

25

5

10

第四次

7

17

10

20

4

8

第五次

3

20

7

25

2

8

平均值

7.8

20.8

12

26

5.4

10.4

7、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统计图(柱状图和折线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8、情感升华:

从图中的分析,你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反应速度随实验次数增加而加快,做数学题时,对于难题,多做几次,很快就会了“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

对本课学习进行延伸,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行为的教育。

【课外探究拓展】

探究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时间(如早上、上午、下午、夜晚)有关吗?

根据你的探究结果,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