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0389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第1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提升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

1949年到1952年底和1963年至1965年这两个时期未纳入五年计划的共同原因是当时(  )

A.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发展   B.国内局势出现动荡

C.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D.国内政权需要巩固

【解析】选A。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63—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国民经济都需要恢复发展,故A正确;1949—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政权也得到巩固,第二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国内局势是稳定的,政权是巩固的,故B、D错误;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第二个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故C错误。

2.(2015·荆州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

“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

”“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

”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即允许其发展,最终是为了经济恢复和工业化的需要。

3.(2014·北京东城调研)下图是新中国50年代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  )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繁荣发展

②工业结构的改善

③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在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故①错误;该图反映出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差距在缩小,工业结构有所改善,故②正确;图中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建设成就显著,故③正确;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公私合营

(1)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大体上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2)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

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4.(2014·吉林检测)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这说明(  )

A.我国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解析】选A。

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通过合作社形式实现农业、手工业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实现资本主义改造,故A正确;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只是“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故C错误;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还未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故D错误。

5.(2015·昆明调研)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1960

66207

13073

19.7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选C。

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工业,需要大量工人,因此吸引了农村人口到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故选C;A、B、D与城镇人口增加无关。

【加固训练】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可见“教训”是(  )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C。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改进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

这是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故C项正确。

6.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

“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

“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D.八大二次会议

【解析】选C。

从材料“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可以判断是中共八大。

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任务:

由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7.(2015·湛江调研)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选C。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错误,C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D错误。

【加固训练】(2014·淮北模拟)下图为《唐僧东方取经》漫画。

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片面发展农业生产

D.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选D。

从图片“东方红三社,水稻亩产四万三”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大跃进”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正确;“大跃进”运动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故A错误;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是人为扩大化,不是科技的作用,故B错误;“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不只是片面发展农业生产,故C错误。

8.(2015·潍坊模拟)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解析】选A。

第一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瞎指挥,第二个表格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第三幅图是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情景,第四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由此可见这四幅图表体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左”倾错误,故A正确。

【加固训练】(2014·襄阳模拟)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河南省某县发行的“觉悟票”正面及背面说明,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的产物

B.人民公社时期刮共产风的产物

C.平均主义大锅饭受挫后的产物

D.“大跃进”运动的产物

【解析】选C。

“觉悟票”是人民公社时期发布的,从“觉悟票”说明内容中可以看出是对劳动表现好坏的奖惩,因此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受挫后的产物,故C正确;“觉悟票”不是购物票,故A错误;“觉悟票”内容没有体现共产主义,故B错误;“觉悟票”与人民公社有关,不是“大跃进”运动,故D错误。

9.1955年我国高校招生9万,1956年招生18.5万,1958年招生26.6万,1960年招生3万。

60年代初,又开始精简教工和学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

A.“大跃进”运动影响

B.反右派运动影响

C.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大跃进”运动和“八字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D。

材料所述现象为高校招生先大幅度增加后又精简的现象,联系相应时段重大历史事件,可知前期教育大幅扩招是由于“大跃进”,后期则是源于“八字方针”调整、巩固的思想,故D项正确。

A项只解释了扩招,未解释精简,故A项错误;反右派运动对招生规模不造成直接影响,故B项错误;C项无法解释后来精简原因,故C项错误。

10.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

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

同时,还切实整顿了所保留工业企业的管理。

这些政策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D.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主要讲调整工业比例,没有体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故B错误;中共八字方针实行整顿调整后,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改善,故C正确。

11.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选C。

1960年时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打破公社体制,故B、D项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故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故C项正确。

1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从表格数据看,“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之后的经济回升与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有关,②③的表述错误,答案为C。

【拓展延伸】“文化大革命”教训与启示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014·深圳模拟)(24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

“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

——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

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6分)

(3)结合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

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4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概括即得;第二问从辛亥革命扫清障碍、民国政府支持鼓励、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等内部社会条件分析。

(2)题第一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第二问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推动工业化等方面分析它的积极影响,从操之过急、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它的消极影响。

第(3)题第一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应对经济危机、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问题,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有化是其重要手段;第二问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完成了由“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第(4)题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实际上是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二者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而不能偏废。

答案:

(1)特点: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

(4分)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4分)

(2)事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影响:

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民主党派性质发生变化等。

(2分)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2分)

(3)方面:

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

(4分)变化: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分)

(4)认识:

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

(4分)

14.(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当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

(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题中国近代化兴起的背景要结合西方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战争侵略来回答。

(2)题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实践及影响回答。

第(3)题点出几个关键点,例如发展速度、部门平衡性、科学发展等方面。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

(4分)特点:

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4分)

(2)①实践活动:

“一五”计划的实施;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分)②实践活动:

发动“大跃进”运动;影响:

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

(6分)

(3)变化:

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