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11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docx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

统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研究与开发报告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统计改革对中等统计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统计部门培养合格的统计专业人员,其重点是为中小型企业培养统计人员。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也是吸收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毕业生的主体。

中小型企业统计岗位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用人的标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以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必须适应中小型企业统计岗位的要求。

近年来统计工作改革对企业统计工作影响较大,了解统计改革对了解中小型企业统计岗位的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与管理,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国内外社会、公众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质量方面要求都更高、更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和企事业单位数量急剧增加,统计资料的采集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统计制度、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客观上迫使我国的统计工作在总结建国以来统计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二十几年来统计工作改革对统计教育,尤其是对中等统计职业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统计工作是在建国初期,从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需要出发,逐步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为上级机关、为计划管理搜集和提供统计资料,就成为统计部门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

在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上,我国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统计工作的逐级汇总全面报表制度,重物质产品的核算和第一、二产业的核算,不能反映第三产业特别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方法笨重、单一,数据质量极易受到人为的干扰,这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统计职能的突出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社会对社会经济信息的要求,无论从信息的广度、深度、时效性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统计调查对象、调查手段、调查目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全面统计报表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多目标、多层次的要求。

统计必须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建立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和完善现有的各类统计标准,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标准化水平。

其次,统计调查基本建立起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体系。

简而言之,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全面统计报表逐步缩减,代之以多种调查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统计改革中对统计人才培养影响比较大的是:

抽样调查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对中小工业企业,小型零售商业,全国粮食以及农村经济,城镇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市场物价,人口等等很多方面都实行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很多全国性的专题调查也多数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由于抽样调查的广泛采用,它对统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掌握抽样方法,了解抽样理论,能够运用样本数据推断调查总体等等。

对中小企业统计人员而言,除能够填报统计月报、年报外,还应能够实施抽样调查,特别是能够运用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全面调查数据逐步减少,如果不能够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企业统计人员就不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统计制度的改革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对传统院校统计专业只重视对学生填报统计报表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2.统计咨询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

1983年12月和1984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

《统计法》明确规定: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

“统计信息所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国家管理系统是由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备的咨询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所组成。

统计部门作为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

1989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报告》明确指出:

要“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和监督机构”。

从而简明地规定了统计部门的基本职能,明确了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信息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除信息职能外,在统计改革中尤其强调统计的咨询与监督职能。

统计的咨询与监督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统计分析与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并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运行状况,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测、预警,促进国民经济和企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地增长。

咨询与监督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延续和深化,采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经过统计分析与加工的数据才更有利于应用,这也是更高层次的统计,也是国民经济和企业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统计的新的要求与希望。

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无论是对国民经济还是企业经营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经营与决策都要了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动态等信息,但是现实中往往又经常感到难于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从统计的角度看,多年来统计采集的社会、经济、科技和市场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是,绝大部分的统计信息并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被闲置起来。

一般说来,统计咨询是通过统计分析实现的。

而统计分析则是从数量入手,在量与质的密切联系中,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探求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数量界限,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可见,统计信息是统计咨询的源泉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随着统计咨询工作的加强和决策水平的提高,对统计信息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提高统计咨询与监督水平,就要加强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

对基层统计人员来说,统计工作不再是仅仅为上级机关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本企业或本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如何开发和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为微观经济服务是基层统计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加强定量分析就要求统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系统分析要求统计人员要有较宽的经济、金融、管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微观的经济、金融和管理知识,并能够把统计知识与其他知识有机地结合,作出综合、系统的分析。

在过去中等统计职业教育中,基本上是延续了高等教育的模式,重宏观经济与管理知识的培养,轻视微观经济知识的教育;重理论教育,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单科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教育,轻视综合性、应用性的训练。

统计咨询与监督职能的加强,给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

3.统计信息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过去,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统计工作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几乎谈不上统计信息自动化。

统计人员靠的是算盘、尺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尤为快速。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更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统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

如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信息检索的容量和效率,使信息加工的层次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从联机信息服务到因特网,每一阶段都有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出现。

以光纤、卫星和高速通信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系统从个体化向集成化、区域化、全球化的过渡。

它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连为一体,人们可以忽略时空、国别、机构、文化差异,实时地传递、交换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

利用先进的统计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信息质量的前提。

没有高科技手段的支持,统计将无法应对新世界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来,统计信息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已经十分普及。

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已经全面运用到统计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发布等各项统计活动中,全面提高了统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统计系统的综合实力。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统计岗位——包括中小型企业的统计岗位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统计信息化程度的发展,无疑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和掌握高新信息技术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也必须强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统计改革的变化必然对统计人才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了解统计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统计改革的未来前景,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这种根本变化和不断改革,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教育,尤其是中等统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作经济的企事业单位急剧增加,统计对象和统计工作量数倍增长。

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统计方法多样化,需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层层统计上报为主体的调查制度,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体,以普查为基础,辅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体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多目标、多层次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统计岗位,但统计岗位群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专职的统计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兼职统计岗位大量增加。

政府统计部门对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几乎为零,大中型企业由于机构改革并减员增效,内设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岗位也在连年减少,就是需要专职统计人员,学历需求至少是大专以上,中等统计专业毕业生很难挤入。

在增加的大量的统计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大多数都是由本单位的文秘、会计、计算机等工作人员承担的,属于兼职统计岗位及其兼职的统计人员。

四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专职统计岗位工作还是兼职的统计工作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各级各类单位对统计工作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只需几个统计报表数字,而是更需要通过统计数字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经济活动的变化规律,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以便作出正确的经济预测和决策。

五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统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应地对在职岗位的统计人员素质,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统计人员不仅懂得统计知识,而且要懂得经济知识。

知识面要广,综合素质要高,统计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强,才能适应现代统计岗位工作。

六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统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中等统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必须眼睛向下,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

二、统计岗位对统计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统计工作岗位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分析、预测,为党和国家及本单位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提供统计咨询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的岗位。

因此,统计人员应具有以下能力和素质: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有良好统计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具有较高的统计调查能力。

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填报统计报表和统计台账;能够根据企事业组织的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的统计调查方案,为企事业组织的发展搜集资料。

3.具有数据处理的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对统计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录入、编辑、筛选,并通过统计图、表的形式显示数据。

4.具有一般统计分析的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基础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了解和掌握的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企业市场内外运动情况、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统计资料中隐含的内存规律和本质联系。

5.具有统计咨询的能力。

能够撰写统计新闻、消息、函件和统计分析报告,能够为企事业组织的领导进行决策提供正确的咨询意见。

6.具有良好的公关协调能力。

能够与企事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其他岗位,特别是会计岗位和管理岗位加强合作,做到统计优质服务。

三、中等统计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等统计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正确评价这些成绩不仅有利于调动统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中等统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综观中等统计职业教育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中等统计职业教育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等统计职业教育规模很小,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等统计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中等统计职业教育发展鼎盛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末,开设统计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大约有500多所,在校生人数约有5万人左右,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有1万6千人左右,中等统计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统计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解决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统计人才短缺的问题。

2.统计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在中等统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各校都十分关注统计教学的改革,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首先,为适应统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计教学中普遍加强了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其次,在重视报表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普遍加强了统计分析能力的训练;再次,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普遍加强了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以及公关、写作等能力的训练。

应该说统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3.统计教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编写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

4.统计师资队伍得到加强,随着中等统计职业教育的发展,统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陆续补充了许多受过统计高等教育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为中等统计职业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其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也为统计教学改革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中等统计职业教育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为21世纪统计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国中等统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统计职教特点不突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专业招生难,分配难。

目前,全国设有统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急剧下降,每年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不断减少;据统计到1999年底,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设有统计专业的学校数由500多所减少到不足200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由平均1万6千多人减少到5千人左右,每年招生人数也在逐年下降。

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形势也十分严峻,由于统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各级、各部门专职统计人员,而政府机构实行国家公务员制,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后,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职统计工作越来越困难。

当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难,不仅统计一个专业,很多专业也存在同样问题,毕业生分配难,有学校培养的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仅就主观原因而论,统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优势不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统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适应面过窄。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专专业目录,统计类中共有12个专业,专业的设立基本保留了各部门统计的深刻烙印。

按部门统计和行业统计设置专业存在明显弊端:

首先,各部门统计都强调与专业统计工作对口,统计专业课基本成了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的解释,而统计方法的学习明显掌握不足;其次,各部门统计都强调自成体系,都从对象、任务、产品产量、产值、劳动、原材料、设备、财务成本、经济效益等方面讲授,内容大量重复,学生花费时间很多,所获知识甚少,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十分频繁,学校教育很难做到与实际统计工作同步。

有的统计专业毕业生深有感触地讲:

在学校里,统计专业的学生最累最苦,但一方面学了那么多的统计知识用不上,另一方面,一些工作很需要的知识如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又没有学到。

专业划分过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之不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要求。

统计专业适应面过窄的问题已经极大地限制了统计专业的发展。

3.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作了很大改革,增加了许多新课程,但总的来讲,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没有摆脱统计单纯为宏观经济、为上级服务的思维方式,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经济和政府统计,微观经济知识和企业统计教学过于薄弱。

第二,部门统计占用学时过多,必然使开设拓展知识面的课程受到限制,在教学中不能及时的融入现代统计已经广泛运用的一些数理统计方法。

第三,计算机教学课时少,内容落后,动手能力不强,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节问题严重。

第四,许多课程与教材内容严重老化,内容相互重复,一方面不能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课程内容缺少统一规划,各科都片面追求体系完整,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也是课时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统计职业教育教学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按照人才需求的规律,各种层次的人才在社会上均有相应的需求,而且呈宝塔型,因此,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统计人才亦然。

按照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统计毕业生的要求,他们应是“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然而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比照大学的培养模式进行,往往只是降低了理论学习的要求。

在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下,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专业学生理论上比不上大学本科、专科生,而在技能方面又很薄弱,因此在社会上找不到就业支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校统计职业教育课程缺乏、特色不明显,对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性教学极为薄弱,有的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实习设施,有的实验设备比较原始、落后,不能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学校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实验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

5.陷入片面追求高学历培养模式的误区。

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少中职学校动起了提高学历层次的脑筋,即鼓励学生在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参加大专层次的自学考试,其主要思路是:

就目前来说,大专层次的学生较中专层次的学生易找工作。

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收效却不大。

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通过自考提高学历。

作为学校教学计划来说,不外乎是让学生对在学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同时适当针对自考中涉及而教学计划未安排的课程对学生作些辅导。

由于突出了应考,因而对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

然而,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和相应层次的大专生或更高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却仍逊色。

同时,社会上对搞统计理论的人才需求并不大,从这方面来说,就业渠道并未拓宽;第二,尽管学校希望学生参加自考,但未必每个学生都愿意参加,对此学校是没有强迫权力的。

由于学校将主攻方向放在提高学历层次上,因而事实上也就淡化了对无意在学校提高学历的学生的培养,这势必减轻这些学生寻找工作的筹码;第三,对于参加自考的学生来说,他们未必都能在毕业前拿到大专毕业证书,因此,学校的作法对这些学生就业来说,并未起到什么效果。

6.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将引发新世纪人类社会一场新的革命,而其中对劳动者能力的革命首当其冲。

在知识经济时代,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人才将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具有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精神的新型人才,因此,现在的学生要想在新世纪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而我们不少学校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正视不够,主要表现在:

①教学方法上仍是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很少真正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教师满足于学生消化自己所讲的知识;②教学内容上墨守成规,有时教材上的明显错误也不去纠正,对已经过时的知识也常常照本宣科;③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潮流,比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已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巨大的效果,但不少学校因种种原因不肯下力量开发使用CAI课件教学;④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⑤各校或是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或是由于硬件设备跟不上,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实训部分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需要。

四、中等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一)统计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统计体制改革之后,一改过去只为上级服务的做法,把为宏观服务和微观服务并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统计为微观决策服务反而显得更为重要。

这无疑对作为统计工作基础的基层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主要为基层统计部门培养人才的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回顾我国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所走过的坎坷历程,让我们感到欣慰和不安:

感到欣慰的是几十年来,中等统计专业教育为基层统计部门输出了大量统计人才,为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感到不安的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时代要求统计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统计信息。

在基层一线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处理的统计人员,这对于我国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中等职业统计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统计工作需要的统计人才,是我们每一个关心统计事业和统计教育事业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中等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余昌森和李伟在《十五大以后的中国》中指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使中国迈向新世纪的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今后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将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城乡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数仍将以每年近2 000万人的速度递增。

据统计预测,到2000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将增至8.3亿人,每年净增加约1 000万人。

二是农村约2亿多的剩余劳动力,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观,给社会的各方面造成巨大压力。

三是城乡企业中1 500万富余劳动力亟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因城乡差别比较大,加上城市管理松动,使每年约2 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经济的增长尚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使不少冗员被挤出来。

而城市经济又面临诸多困难,就业扩张的后劲不足。

1998年我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就痛下决心,精简机构,要减掉一半的人,以节省开支。

中央政府的机构改革已在98年度基本完成,2000年省市一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将完成,之后陆续将完成县及县以下机构改革,将有大批人员分流。

精简机构分流出来的人员的安置无疑将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加压力。

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的总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当尖锐。

根据专家估计,企业冗员为2 000万人左右,机关冗员500万人。

如果将冗员视为隐性失业,则城市隐性失业率为16.7%。

我国统计行业的就业形势与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式是一致的。

我国基本单位普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