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933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9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docx

黄鳝基本知识及养殖技术0314

养殖黄鳝基础知识

黄鳝的养殖生物学特性

黄鳝养殖在我国由来以久,但近十几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浅层原因表现为技术力度不够,然而更重要的是有关黄鳝养殖的基本生物学理论没有得到完善,黄鳝养殖技术一直处于直观、经验、类比状态下,加之一些学者、专家凭空想象的误导,使目前国内总体黄鳝养殖陷入了很深的误区。

因此对有关养殖黄鳝方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理解,是正确实施黄鳝养殖和技术措施形成的前提。

一、黄鳝的呼吸机能

黄鳝的口腔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同时皮肤也具有很强的呼吸功能。

口腔上颌及皮肤侧线一带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这二类呼吸器官既能从水中获得溶解氧,又能从空气中呼吸氧气。

黄鳝从水中获得溶解氧的速率很低,但呼吸强度却很高,即使水中溶氧的浓度极低都能进行有效呼吸。

黄鳝的平静状态或水温较低时,由于新陈代谢缓慢,机体生化耗氧率低,黄鳝完全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为主,当水体极度缺氧时,黄鳝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弥补,但频率极低,呼吸一次可维持数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后一类情况如果发生在越冬期间,则可能引起窒息或冻伤,所以越冬期间应保持适度换水,以保持水体一定的溶氧。

黄鳝在进食、剧烈运动以及气温较高时,从水中获得的溶解氧已远远不能满足机体运动和代谢耗氧,此时黄鳝则转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为主,其表现状态为:

或者头部频繁伸出水面呼吸,或者将吻部持续露出水面。

黄鳝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仅与作为呼吸器官的口腔、皮肤以及环境的氧气状况有关,同时与血液的载氧能力具有直接的联系。

当载体环境恶化,溶存的有毒化学因子诸如氨、硫化氢和亚硝酸等渗入血液,就会严重影响血液红血球与氧的结合能力,此种情况也同时发生在环境载体PH值下降所引起的酸中毒和窒息造成体液PH值下降引起的酸中毒。

一旦血液载氧力下降,则整个呼吸系统将受到严重影响,初始状态表现为黄鳝长时间将一半或整个头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受到惊动也不下沉,侧卧、仰卧,直至衰竭而亡。

从国内大量黄鳝养殖反馈信息看,形成养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养殖过程中造成了对黄鳝呼吸系统的破坏,尤其表现在苗种来源这一环节,由于目前养殖黄鳝采用野生苗种较多,而采集这一过程的操作对黄鳝的影响是剧烈的,当然养殖期间形成的案例也有相当数量。

其严重性在于对黄鳝呼吸系统的破坏,其表象并不直观,同时又是渐近性的,一旦以死亡特征表现出来,情形已不可逆转。

因此,实现高效黄鳝养殖,必须以科学的规范操作来保障。

二、黄鳝的摄食、消化与生长

黄鳝的天然饵料有水生昆虫、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底栖动物、小鱼虾等,其摄食活动依赖于嗅觉和触觉,并用味觉加以选择是否吞咽。

实验结果表明,黄鳝拒绝吞咽的味觉标准是:

无味、苦味、过咸、刺激性异味,尤其是对饲料中添加药品极为敏感,并且拒食。

当黄鳝摄食时,味觉选择错误,吞咽后,前肠就会出现反刍现象。

虽然黄鳝的天然饵料主要是鲜活类动物,但在有效驯养条件下,原则上黄鳝可以摄食任何人工饵料,然而摄食的几率、强度和持久性则因人工饵料的成份及其制作工艺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能达到黄鳝稳定摄食人工饵料的条件是:

全价的营养组成、特效引诱剂、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后柔韧性强、耐水力高。

自相残杀是黄鳝摄食活动的另一特点,这一情况只有在极度饥饿情况下发生,实验观察,在黄鳝喜食的饲料中掺入黄鳝肉糜,则黄鳝就会出现拒食情况,这充分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正常满足投喂时,即使个体悬殊很大,均不会出现自相残杀。

但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个体悬殊达到一倍以上,小个体的摄食活动就会被抑制,即使饵料极为充分,小黄鳝也不敢摄食,这一情况的持续发生,将导致同一池的个体悬殊进一步加大。

黄鳝的消化系统从解剖结构看有肝脏、胆囊、胰脏和肠道,作为主要消化器官――肠道,无盘曲,中间有一结节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前肠柔韧性强,可充分扩张。

这一结构与肉食性鱼类的的肠道类似。

其消化特点是:

对植物蛋白和纤维素几乎完全不能消化,对动物蛋白、淀粉和脂肪能有效消化,因此任何使用植物性饲料饲养黄鳝的企图都是对黄鳝消化机能缺乏了解的表现。

但另一方面适度植物性饲料的添加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摄食强度。

黄鳝的新陈代谢缓慢,反映在消化系统表现为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这一特征作为种群的特性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可防止食物匮乏时机体的过度消耗。

这一特性对养殖是极为不利的,它严重抑制了增长速度。

然而这一特性并非不可改变,在定期投喂和消化促进剂的激活下,消化系统可很快变得极为活跃,同时在人为增强黄鳝活动量后,就可以达到稳定这种改善了的消化机能。

20g

自然栖息的黄鳝生长速度与环境中饵料丰欠相关,一般生活于池塘、沟渠的黄鳝生长速度快一些,丰满度高,而栖息于田间的黄鳝则生长速度较慢。

在人工养殖中,投喂单一成份的饵料,其生长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因为高密度饲养情况下,黄鳝生长的营养需求完全依赖于投喂的饵料,天然饵料的意义几乎为零。

这就要求投喂的饵料完全能满足黄鳝的全部营养需求,而任何单一成份的饵料都不具备这一条件。

实验表明,单喂河蚌肉和鱼浆,黄鳝增长很慢。

目前大部分黄鳝养殖均采用投喂鲜活饵料,总体增重极低,以致于造成黄鳝生长速度缓慢的普遍错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有效地驯养和全价的饵料投喂情况下,—30g的鳝苗经3—4个月的强化投喂一般可增重达5倍。

三、黄鳝的栖息特征

黄鳝自然栖息层的水深一般不会超过20cm这一特点源于其呼吸机能和身体结构,当黄鳝在摄食、运动和气温较高时,必须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为主,而其体内却没有同其它鱼类一样具有一种叫“鳔”的器官。

因此,一旦水位过深,则黄鳝必须靠消耗体力游到水表层呼吸,这显然不利于黄鳝的栖息。

所以黄鳝一般栖息位于较浅的区域。

但这一特点同时体现于多种方式,在水深区域,如果有密集的水生植物漂浮生长,则同样可供黄鳝栖息。

黄鳝营洞穴栖息,但这种特征并非是其生存的必然条件,而是为了达到种群的延续目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其意义在于逃避敌害和避免高温严寒的侵袭。

由于黄鳝生活于浅水层是其生存的必然条件,但栖息这一水层却极易受到禽鸟的袭击,并且该水层温度变化剧烈,因此,黄鳝洞穴是栖息浅水层唯一有利于生存的途径。

在人工养殖中,如能有效解决这一冲突,则黄鳝放弃洞穴对其生存栖息和摄食生长并无不利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昼伏夜出是黄鳝的另一栖息特性,这一特性同样有利于逃避敌害,但同时也是机体自身保护的需要。

将黄鳝短时间(数天内)置于日光照射同时保持水温不变的条件下,观察到黄鳝生存和摄食活动并无异常,但长时间(超过10天以上)的无遮

蔽光照,就会降低黄鳝体表的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力,发病率很快上升,这说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成份对黄鳝有伤害作用。

四、黄鳝体表的屏障功能

黄鳝体表无鳞,但能分泌大量粘液包裹全身。

粘液的分泌一方面具有代谢功能,可将体内的氨、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同时更具有保护功能,可有效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其作用机理在于:

粘液内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所以一般黄鳝对细菌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抵抗力。

但溶菌酶只有依附于黄鳝体表,才具有活性,脱离机体,其活性很快消失,同时溶菌酶的活性还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当黄鳝体质衰竭,溶菌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

另外,体表的湿度对皮肤正常的粘液分泌和溶菌酶的产生极为重要,皮肤干燥会导致腺细胞的坏死。

而酸、碱、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或高温、高密度引起的发烧都会直接损伤皮肤粘液的屏障功能。

一旦黄鳝体表的保护层被破坏,有害病菌就会迅速侵入机体。

如果创伤较小,同时黄鳝抵抗力较强,此时进行药物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创面较大,则有害病菌会迅速传染到局部或整个全身。

黄鳝的基本习性常识

A、黄鳝的生态习性

黄鳝多生活在湖泊、塘堰、河道、沟渠、稻田及池沼中的底部,为底栖性鱼类。

其适应能力较强,但以腐殖质较多的泥底、偏酸性水域为适宜,黄鳝性喜穴居生活,通常昼伏夜出。

白天潜入泥底及池堤、或石缝中,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活动频繁。

(具体生态习性可参考本项选项参谋)

B、苗种的来源

目前鳝鱼的来源主要靠采捕或购买天然幼鳝。

春天,气温回升是捕捉鳝种的最好季节,其他季节可利用黄鳝夜间觅食的习性来捕捉。

捕苗方法以鳝笼诱捕和手捉为好。

此外,捞取黄鳝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培育黄鳝苗,也是一个好办法。

C、苗种的质量

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可作为苗种。

那些用钩捕受伤的,放养后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长也相当缓慢。

因此,一般不宜选用。

在捕捉鳝鱼苗时,不要用铁丝钩伤鳝鱼。

如在市场上购买,则不能买用糖精、火汤喂过的鳝苗。

D、苗种规格

苗种规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为宜。

这种规格的苗种整齐,生活力强,放养后成活率高,增生快,产量高。

鳝种规格过小,摄食能力差,增重不快,当年不能收益。

放养的苗种要注意规格整齐,大小要尽可能一致,不能悬殊太大,不同规格的苗种最好能分池分级饲养,以免争食和互相残杀,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E、黄鳝的品种

黄鳝的品种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黄、白、青、赤、赤几种,其中生命力最强的是表、黄两种,脊侧和劲部黄色的了为优良。

为了确保养殖产量高效益,在发展黄鳝养殖生产上要逐步做到选去优劣,培育和使用优良品种。

F、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要早,以早春头批捕捉的黄鳝苗种放养为佳。

黄鳝经越冬后,体内营养仅能维护生命,开春后,需大量摄食,食量大且食性广。

因此,要尽量提早放苗,便于驯化,提早开食,延长生长期。

G、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在鳝池大小,饵料来源,苗种规格以及饲养管理等不同而异。

人工养殖黄

鳝,放养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养体重25克的幼鳝10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

养幼鳝2.5-4千克。

放养的规格较大,密度可相应减少。

反之,则可相应地增加。

如饵料充足,也可多放些。

家庭养殖一般每平方米放养量以2.5-4千克为好,池中可搭

配放养一些泥鳅。

投资黄鳝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池的准备

黄鳝池建设地点的选择。

一些不宜养殖其他鱼类的废弃水体都可以利用,也可在不宜种植作物的水坑、水塘内进行饲养,也有在种植茭白、莲、菱的水体中放养黄鳝的。

家养殖黄鳝池宜在住宅附近,选择向阳通风,有水源的地方建池养殖,要做到冬天能保暖,夏天较阴凉,水源充足,水质清洁。

黄鳝池的形状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鳝池均可,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是长方形鳝池。

结构有砖池和土池两种。

在池的底部模拟黄鳝生长的生态环境。

B、苗种准备

目前鳝鱼的来源主要靠采捕或购买天然幼鳝。

捞取黄鳝受精卵,进行人工卵化,培

育黄鳝苗,也是一个好办法。

C、投饵准备

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它的主要饵料有蚯蚓、蝌蚪、蝇蛆、小鱼虾、蚕蛹、螺蛳、河蚌肉等其中蚯蚓最好。

人工饲养黄鳝,在动物性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兼投一些植物性食物,如麸皮、米饭和瓜果皮之类的甜酸食物。

饵料要新鲜清洁。

繁殖黄鳝的基本知识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前面所讲的投饵外,还有防水质、防暑、越冬、鳝病防治等。

这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全年的产量和效益。

A、防逃

防逃工作是日常管理中首先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雨天,尤其连续大雨天气,应及时排水,防止逃鱼,要经常检查排水孔。

排水孔应有可靠而坚实的拦鱼栅,以防鳝鱼从排水孔逃逸。

B、水质管理

要保持池水稳定和水质清新。

鳝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可适当加

深。

每当天气由晴转雨转晴,天气闷热时,水体往往容易缺氧,凡在这种天气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以免黄鳝过多的将头伸出水层,露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长。

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夏季高温,应每天换水,有时因残食变质,池水发臭,更需及时换水。

气温正常,水质如无明显恶化,也可1-2天换1次水。

C、防暑和越冬

水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黄鳝的摄食和生长速度。

通常水温在10C以下,黄鳝处于休

眠状态,不出洞也不吃食;当水温上升到12C时,开始出洞觅食,但活动力弱。

5

适宜黄鳝生长的温度为15C-28C经上时,摄食量下降。

因此在饲养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水温,以利黄鳝的摄食生长。

在炎热的高温季节,当水温超过30C时,要勤换新鲜的清凉水,如发现黄鳝头部露出泥沙外或全身卧于泥上,反应迟钝,则需赶紧冲水或在泥里加清凉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

用井水、泉水冲凉时,进水速度不能过快。

当气温下降到15C左右时应投喂优质饵料育肥,当气温下降到10C以下时,可将池

水排干,为保持池泥湿润和温暖,可在上面覆盖少量稻草或草包,以避免结冰而使黄鳝冻伤致死。

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老鼠和畜禽的危害。

如能利用工厂余热水,使池温保持在25c左右,贝y可延长黄鳝的生长期,加快鳝的生长,提高产量。

谈黄鳝种苗现状及解决方式

黄鳝种苗分商品种苗和繁殖种苗两种。

所谓商品种苗即直接用于养殖成为商品上市的苗种。

这里面又包括:

1、直接收集的野生黄鳝经简单挑选后可用作暂养催肥的苗种。

2.经人工驯化可以吃配合饲料的野生苗种。

3.采用人工繁殖培养的苗种。

目前全国80%以上的供苗单位所提供的种苗属第一种,也就是利用当地野生黄鳝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将笼捕、徒手捕捉等方式捕来的黄鳝收集来对外提供,赚取购销差价。

由于黄鳝驯食过程一般都需要15天以上,加上刚入池后难免会有一些损失,所以目前专门驯化鳝苗来对外提供的很少,绝大多数是本打算驯化来自己养,同时又对外宣传可供鳝苗。

由于很多供种的养殖户都谎称自己养的黄鳝是良种或自繁苗,有的甚至拿出在某地引种的发票给购种者看,其售价都远高于市场价,其利润甚至超过将其养大上市,供苗者当然乐于销售,但这样的种苗购来又有何用呢?

且刚驯食成功的鳝苗转运后一般都得从新驯食,况且大批量长途运输黄鳝苗是比较困难的(加水量多,长时间运输还要换水),运输费用昂贵不说,长途运输后会不会出问题还很难说。

对于自行繁殖鳝苗来对外提供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在整个西南地区搞黄鳝繁殖并取得了黄鳝苗种繁育许可证的,目前还只有我们大众养殖公司一家,而我们主要是从事黄鳝繁殖种苗的培育,虽然从2000年起我们就在对外提供

自行繁育的商品鳝苗,但每年的供应量相当有限(仅几百公斤),且基本上是少量的提供给了当年没来得及搞繁殖的学员,用于与野生黄鳝作对比实验用,目前尚不能大量提供商品鳝苗。

对于其他省份的情况,据我们从有关资料和现场考查的情况看,安徽东至的王震东、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北农学院的杨代勤等都有批量繁育鳝苗的技术,但是否在批量生产商品苗对外提供目前尚不得而知。

引进自繁苗一定要看供苗单位是否有相应的繁育设施和技术,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而引到假的人工繁育种苗。

黄鳝的自繁自养是黄鳝养殖的发展趋势,我们从1995年起就开始从事黄鳝良种的选育,目前选育的鳝种与当地的野生黄鳝相比,在繁殖、生长、驯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系目前国内唯一长期选育的鳝种,是从事自繁自养的引种首选。

该鳝所产鳝苗,接合我们的饲养技术,产卵较早的(5月份产卵),当年即可达到条重50克左右,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各地产卵时间有一定差异,加上饲养技术的不同,很多养殖户实际是养到第二年才上市,这样投入产出的周期比较长(一年半甚至近两年),建议养殖户采用两种方式相接合来开展黄鳝养殖,即第一年用多半的场地搞野生黄鳝的收购暂养,用少量的场地搞鳝苗的繁育。

这样,暂养的黄鳝几个月就可上市,既缓减了投资的思想压力,又可较早的品尝到养鳝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创业自信心。

有的学员第一年就单一的搞自繁自养,遇上当年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黄鳝产卵较晚,或因缺乏经验而准备不足,导致某些饲料供应不上,中途被迫换料等等原因,黄鳝小苗生长大打折扣,当年没有商品上市,长期的只有投入而没有收入使很多初养者信心丧失。

为此,我们希望初养者在开展黄鳝自繁自养的同时(尤其是第一年),尽量同时开展野生黄鳝的收购暂养。

而第二年可视鳝苗的繁育情况,全部或部分使用自繁苗养殖。

对于黄鳝苗种的来源,我们给大家的建议是:

1、若当地尚有一定的野生黄鳝资源,尽量从当地收集野生黄鳝来用于饲养。

2、对于当地野生黄鳝资源比较缺乏的,

最好就近了解,尽可能就近解决。

3、引进繁殖种苗搞自繁自养。

直接从当地收购野生黄鳝来开展黄鳝养殖,一般夏季的收购价每公斤不足20元,成本低,利润可观。

但养殖户一定要系统全面的学好技术,仅依靠一些真实性尚待实践的书籍和东拼西凑的资料是很难把黄鳝养好的。

对于初学者,规模尽量由小到大,初次哪怕只收购几公斤都可,养殖一个月以上没有问题再逐步扩大规模。

对于尚无丝毫实践经验的,搞自繁自养可少引一点种,切忌盲目贪大求快,否则真的是欲速则不达。

我公司的一个湖北学员,2002年养鳝赚了钱,2003年盲目扩大规模,本地鳝一时难以收齐就使用专车从安徽调运,结果当年损失非常惨重。

对于想在养殖黄鳝行业大力发展的新朋友们,我们想给您的忠告就是:

稳扎稳打才是硬道理。

黄鳝养殖基础理论

黄鳝的生物学特征与生态环境契合的最佳效应

一、地域的选择及其气候效应

1.地温在鳝池中的利用

地温是黄鳝越冬、越夏的关键因素之一。

载体表面(即水面)温度低于13C或

高于28C时,黄鳝会向载体深处钻,如果养鳝池较浅,一旦全池载体温度均低于1C或高于33C时,黄鳝就无从自调二导致死亡。

这种状况的出现基于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寒高热地区气温的直接作用;二是建池的一般化。

其焦点就是地温的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地利用地温是养殖成功的保证。

地温无处不存,那么黄鳝就无处不能安家了。

地温的利用可完全打破黄鳝自然分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本技术具有全国性普及的价值。

鳝池地温的利用方式是以兼顾黄鳝可适性的高、低温度低最佳值为标准去衡量各地气候条件下的地温状况二确立的。

其标准是以地球纬度为界限来确定鳝池的深度,即分为全地上池、全地下池、半地下池三种。

大致确定:

北纬35度以北地区建

全地下池;北纬26〜35度之间建半地下池;北纬26度以南建全地上池。

北纬35度以北建全地下池,可以确保池底载体温度在严冬季节高于1C以上,避免越冬的失误;北纬26〜35度之间建半地下池,可以确保池底载体温度在炎夏时处于常温状态,避开地表高温,解决安全越夏的问题;北纬以南建全地上池,可确保池底载体全年基本处于常温(海洋气候特征),即无高温危险,并减少因低温二造成的抑止黄鳝生长现象。

2.养鳝池方位的选择

黄鳝生性喜温、避风、畏光、怕惊、怕高温、怕高气压,不适应于温度的大起大落,故选择鳝池的建处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作为选择高密度养殖鳝池的依据。

从地球自然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这实质上是一个天地阴阳动态平衡中的特定“风水效应”(即生态小气候)的问题。

它将直接反映和平衡于“光、温、水、气”之间,以形成鳝池“时空环境”的小气候,并间接影响到池中“巢、泥、肥、草”在水中的一系列动态的理化性状。

不少学者认为,只要注意黄鳝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就能养好黄鳝,忽视甚至否定了这一“风水效应”的存在和作用,这是及其片面的。

从黄鳝的自然分布取向来看,韩国是最差的区域之一,但是养殖面积和野生资源及其有限的韩国,人工养殖黄鳝前10年的出口量就远远超过我国进10年的野生鳝出口量的总和。

综上所述,黄鳝池所选择的地点应具备能形成较稳定的生态小气候,如湿度、地温、地气的相对稳定,气候的畅通且相对缓和的要求,日照长短的适量等等。

9

然,将鳝池建在山顶、高坡、全阴处、低凹高压处、无植被的干爽地带、负压气流处、喧闹处等都是不科学的。

但是还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只要环境不是太恶劣,便可改造求得适中。

具体选择和改造要求如下:

鳝池向阳,以满足光照,驱阴杀菌,提淤增肥;避免尖刻之北风,以保地热之均衡,使之越冬安全;正因避了北风,故夏季南风可畅通而回旋升腾,以散高压高湿及腐恶之气。

池周、池顶植有常青树和藤蔓植物,可使气、湿迂回贯通,空气新鲜,又起到屏障作用,构成环境小气候,从而达到光、温、气湿相对平衡。

黄鳝畏光、怕热,但又不可缺少光照,故绿叶筛下碎阳,正好阴阳互补,一池共享。

鳝池要求水中阴恶污秽下沉,且只能以漏而解,但又不可太漏,否则池中难稳定熟水的基础交换,池外难保小气候中应有的湿润,导致地气无升,冷露不挂,烈日骄风稍一施威,小气候便失衡。

二、鳝池结构的设计要求

1.栖息层的自调选择性

黄鳝喜栖于泥穴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持一定体温。

一旦载体温度承受外界气温下降或升高,就会引起黄鳝上下活动,以寻求最适温度。

这一自调行为在一年四季中都表现得相当频繁。

这就须根据各地气温情况和地温状况来决定鳝池的深度和载体的深度及其布局方式,如越冬槽的深度、载体材料的选择等。

根据各地研究表明,我国北方人工养殖黄鳝要比南方容易,且安全性、稳定性更好一些,不少对黄鳝高密度投放不利的因素,如病虫害,北方要少得多。

这要归结于北方冬季的高寒。

但是,黄鳝的自然分布远不如南方。

这就是说,只要解决了黄鳝的越冬问题,北方照常可高密度、高产。

这里除了要注意栖息载体层具有向底部高温处自调的可能性之外,还须注意气温转暖后的载体表层温度的回升状况。

如果栖息层表面温度太低于地表常温,就说明栖层的载体聿闾突蛘喵靥睢?

BR>

气温较高的华中江汉地区,须重点考虑的则是高温季节的低温趋向的自调问题。

一旦池内载体表面温度接近于当时高气温(29-42C),黄鳝必然向下钻至适温处。

如果钻至池底温度不降,则可能是载体太薄,但更多的原因是养鳝池的地下深度不够,或者是养鳝池建成了全地上池。

那么,作为栖息层的载体和鳝池深度窨如何布局才能满足其自调选择性呢?

一般而言,不论高寒地区,还是高热地区,其标准是:

地下温度可达到1C以上的地层深度即为池底深度;池中载体的高度以能使其上层尽可能多的时间处于正常生长温度为准(即16-28C,但该时的气温要高得多)。

但在高热地区,高热高湿天气下载体中层温度昼夜处于29C以上,则认为养鳝池深度不够。

一般情况下,如果保持养鳝池地下部分有60厘米深,并使池内载体略高于地面,就可达到冬夏兼顾的自调范围,载体也可处于最长正常生长温度条件。

至于我国北纬26C以南的地区,由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平面作用,不存在在上述

10

两方面的问题,也正是黄鳝获得正常生长温度时间最长的地区。

2.池内载体的净化

一般养鱼池排污、清污比较容易,但由于养鳝池的载体不仅仅是水,主体为泥,这种情况与一般养鱼池和两栖类养殖池就大不一样了。

养鳝池的载体除了具有水产学方面的所有水化学的研究范畴之外,还具有更为复杂的和严重的固体载体(池泥)

的物理化学问题。

其中溶解气体如氧、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甲烷等,还有分布在固体载体中的沉积物,在光、温、气、水的作用下发生相互作用。

其作用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既产生良性的结果,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更多的不利因素,这是值得养殖者注意的。

(1)游离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有机物分解的产物,也是动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由于养鳝池载体中包含着大量有机物和富含有机质的泥,同时,高密度养殖时,黄鳝每天有大量代谢物沉积。

这些有机物随时给载体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如果载体上层的光合作用微弱,或者是冬季根本就少有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消耗则甚徽,且远远低于氧化分解过程的产生量。

此时,主要会有两种恶果发生:

一是PH值大幅度下

降,导致黄鳝体液渗透压及PH值失衡,从而降低了鳝体血液PH值,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引发难以治愈的"缺氧症"。

二是增加了载体内部的压力,使大量的氨趁黄鳝体内渗透压的负值之机渗入血液,导致鳝体组织细胞缺氧,同样造成缺氧症,使黄鳝头部长期不入穴,张嘴于水面呼吸空气。

(2)硫化氢

硫化物来源于土壤、岩石中,特别是沉积岩的生石膏可随时直接溶于水中;雨水也可将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