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学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152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科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佛教科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佛教科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佛教科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佛教科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科学观.docx

《佛教科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科学观.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科学观.docx

佛教科学观

佛教科学观

尤智表居士著

 

              目录

           序

           绪说

           一、佛教是纯理智的宗教

           二、佛教的研究精神

           三、佛教的平等观

           四、佛教的缘生观

           五、佛教的积极精神

           六、佛教的入世应用

           结论

 

                序

  余自五十余年前始读欧美数理化工专科译籍,知此种知识实为今日立国要务,故汲汲以输入欧美新文化为事。

又因受自然科学之暗示,认为一切宗教皆是迷信。

直至四十余年前在南京闻杨仁山老居士说法,始知佛法实是真理。

然自然科学日益发达,则认一切宗教与佛法皆为迷信者,亦必日益普遍,殊非社会之福。

欲救此弊,非及早努力向自然科学家说法,俾知佛法确是真理,且有使人心向善安定社会之效不可。

自然科学家既有此正知正见,则一般社会自不至於误认宗教皆是迷信,而使人心恶化矣。

余既学自然科学,又幸已闻佛法,则向科学家弘法,舍我其谁?

然我国科学落後,为欧美各国所蔑视,急则治标,仍不得不先努力於输入欧美文化,而置弘法为缓图。

故直至二十年前,方始写科学弘法文字。

自是厥後虽陆续常写,然流通不甚广,收效殊浅鲜;曲高和寡,不胜遗憾焉。

本年七月,汉口正信月刊,登尤智表居士此文,余捧读之下,见其以科学方法研究佛经,无一语不合科学,无一语不合事实。

唱予和汝,今乃见之,喜极欲狂。

正拟设法通讯,而尤居士先我著鞭,来书商榷。

读之知尤居士亦电工同学,民十三年毕业交大电机系。

其叔尤景溪居士,前清秀才,於佛学极有根柢,尤精楞严及台贤教旨。

智表居士之起信,得力於其叔之家学渊源者居多。

智表居士毕业交大後,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其叔同僦居於上海闸北,时相问难,又得遍读东方图书馆藏书,故佛学大进。

後又留美国哈佛攻无线电。

返国未几,其叔西逝。

返国後,历在空军服务,浙大任教。

抗战中奔走後方,和平後受湖北省政府委托,筹划开发鄂西神农架森林。

该处周围数百里,古木茂密,为数百年之处女林,仅成材之冷杉一种,达八千万株,足供中国之命运铁路计划,建造十四万公里铁路所需枕木之两倍余;近正派队勘测交通路线,一俟此路线勘定,再据以拟开发计划,筹组木材公司,从事开发。

此於国计民生,裨益均非浅鲜。

将来尤居士在世法上之丰功伟绩,与出世法上之六度万行,相得益彰,必能於阎浮提大放光明也。

尤居士来书,有云:

「窃观我国学者,所知障太重,对此微妙无上之佛典,竟弃不一顾,抑何可悯。

倘有虚心一读而不倾倒者鲜矣。

」又云:

「果能治学者皆通内典,从政者咸信因果,以科学养生之术,行菩萨度生之行,则中国将为世界文化之领导,融万国为一家,保和平於千秋,复何难哉?

」云云。

呜呼!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以凡夫肉眼观之,则熙熙攘攘者,无不已得人身,人身尚不算难得。

然末法时代,大心居士,虽相率创办佛学杂志、佛学出版机关、大藏经刊行会、佛学图书馆等,而薄福德之新知识分子,被成见所障蔽,竟无缘得见其一字一句。

闻佛法之难,且千万亿倍於得人身,不亦大可悲哉。

若尤居士者,金刚般若经云: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得如是无量福德」,为一般新知识分子所望尘莫及,非偶然也。

特叙其缘起以告读尤居士之文者。

三十五年十一月王季同

                绪说

  佛教——这古老的宗教,一向是被人认做迷信的。

从它的外貌上看,确是带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人家看见了装金的佛像,听到了钟磬梵呗,就硬说是拜偶像;再看见了寺院里僧众的生活,就硬称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

那里知道佛教里一事一物,都有理论上的根据,只是这种理论太高深了,非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明白,而且要有相当学问基础的才能听得懂。

说佛教是迷信的人,其实他自己倒是犯了迷信的病,因为他并不曾彻底的研究过佛理,有的甚至连佛教的普通常识也不知道,只是人云亦云,这才是真的迷信——迷信他人的胡言。

  佛教可以说是宗教,也可以说不是宗教,这要看你对於宗教二字下的什麽定义。

如果拿Religion的原义来说,是指崇拜一神或多神的宗教,则佛教根本就不是宗教,因为佛教是不主张神权的。

若就广义的解说,凡有所宗有所教的皆得称为宗教,如孔教道教等,则佛教亦可以说是宗教。

  自从科学发达以後,所有崇拜一神或多神的狭义的宗教,早已受不住科学的攻击,惟有佛教则不然,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

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

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家。

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於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文义,从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

作者因据此作「佛教科学观」,请陈其说於後。

            一、佛教是纯理智的宗教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理智的产物,不知佛教也是理智的产物。

惟其同是理智的产物,所以从科学的立场来看佛教,要比从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各方面来看,要看得更清楚而正确。

科学曾经照破了数千年人类的愚闇,解除了人类的迷执,佛教对於人类也有过同样的贡献。

兹缕述如左:

  

(一)破除迷闇

  人类一向就有很多的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被其所惑,将错就错。

最简单的例子,如从前大家公认地面是平的,是方的,是静的,太阳是动的,後来科学家说明地是球形的,是自转的,是向日回绕的。

又如日蚀和月蚀,从前认为极神秘的,现在都知日蚀是日被月所遮,月蚀是月被地影所蔽,都可以事前推算其时刻。

我又记得在几何学课本的开端,就有几个例子,说明眼睛有种种错觉,内有一个例子,是把两根平行而同等长的两根直线,两头各加〈〉和〉〈两种花样,就会令人觉得这两根线是一长一短的。

由此证明单靠眼睛来辨别长短是靠不住的。

再如我们在晚上看见天空中的星,我们以为它是存在的,但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有很多星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异常,不是用里程来计的,是用光速和年数来计的,名曰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以每秒三十万公里乘一年所有的秒数。

距离远的星有数十光年。

所以我们看到这颗星时,已是几十年前发送出来的星光,现在这颗星早已飞到不知那里去了。

又如我们现见室内的桌子椅子笔砚杯盘都是静止的,坚实的,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些物质的原子,同太阳系一般,电子回绕了原子核,以光的速度旋转著,而原子与原子也是时刻不停的振动著,电子与原子核,原子与原子之间都留著极大的空隙,疏松得异常,和我们所见外表的静止坚实,完全不同。

可见我们的眼睛实在看不到物体的真相,必须用合乎逻辑的理智才能推得正确的答案。

  佛教也同样的纠正了很多错觉。

我国向有「天无二日」的古语,但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万万个太阳,幸而中国的帝王气度大,没有把大逆不道的罪名,加诸佛经,像哥白尼所受的一般。

现在天文镜里证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恒星,一个个都是太阳系。

又如我国诗文中常常提到月有阴晴圆缺之句,月的圆缺本是古人的错觉,若月球果有圆缺,则又是谁把它凿缺?

谁把它补圆?

佛经上说得好,它不说圆缺,只说白月黑月,这不啻说明了月球反射日光的全部道理。

凡是没有读过生理学的,都以为我这个身体,只有「我」一个人独占,那里知道这个肉身里有许多种微生虫盘踞著,和「我」一同享受。

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竟大胆的告诉我们,说人身是虫巢,大别之,有八十种虫,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

佛经不单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牠们的动作形态。

在科学没有发达以前,要一般人信受此说,真不容易。

佛确说得这般清楚,而且佛自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但这样微小的虫既非肉眼所能见,当时又无显微镜可供人检视,如何能教人彻底了解。

现在则稍具生理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了。

佛经上又说佛观一勺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现在也觉得没有问题了。

  在代数没有发明以前,大家只承认正数而不承认负数和零,更不晓得什麽叫做幻数。

这表示那时人类对於数的认识并不圆满。

佛教对於任何观念都很圆满周遍的,例如说触觉,普通只认身物相合为触,不知触离时亦有所觉,若离时不觉其离,则合时亦将不觉有合,故佛经於合时名合触,离时名离触,亦犹代数中於正数之外,亦承认零数。

又如说乐是乐受,苦是苦受,不苦不乐叫做舍受,相当於正负零三个位置。

又如说善恶之外,把非善非恶叫做无记。

这都表示佛教说法的圆满,有与科学精神相同而又超过常识的地方。

  还有一件事,是科学和佛教同样破斥的,就是灵魂。

一般人相信灵魂的理由是:

人的躯壳是肉体、是物质,物质是无灵知的,所以必须有个有灵知的灵魂来主使它,譬如一辆汽车,必须有一个司机去驾驶它。

这个灵魂是藏在肉体里的,肉体有了灵魂就成活人,灵魂离开了就变成死人。

此说好像言之成理,但拿逻辑或因明学来测验一下,就发现它的过夫来了。

我们现在问他:

这个灵魂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他若说是物质的,则此物必有长短重量,现在人体的解剖学已很发达,人身各部分构造,知道得很清楚,虽小至细胞细菌,也各各知其名称作用,但从未发现一件不知名称作用的奇怪东西,若说此物在解剖前或者在人死时早已发出体外,然此灵魂既为物质,则如无动力推动,决不能自飞,若藉人身内的热力射出体外,则死人周围必可找到。

况且物质是无知的,灵魂既是物质,则肉体又何需乎另一无知的物质之主宰?

若说物质有知,则肉体自有知,更何需乎另一有知的物质为之主宰?

所以说灵魂是物质的,决不能证成他的理论。

他若说灵魂是非物质的,则我们要问:

非物质的东西,怎麽会在身躯内跑进跑出?

既然说跑进跑出,就不能说是非物质了。

  佛教既破斥灵魂,那末生时作主宰,死时受轮回的又是什麽呢?

佛教的解答是:

因为这个东西是万物的本体,是无形无相,不住内外,不出不入的,佛教强名之曰神识,曰佛性。

神识是指被物欲蒙蔽了的本体,佛性是指没有物欲系缚的本体,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它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们认为灵魂是有形相的,是住在身内的,是能出入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了,神识佛性虽然无形无相,不住内外,不出不入,然而遇缘成熟,也可以显示出入内外有形有相的物质,所以它既非物质又非非物质。

现代科学家对於这个问题,还没有能力去加以解答,祗是武断地说:

「没有这回事」,就以为破斥完毕,而佛教则以佛亲证的现量,能说明是非,剖释真伪,同时指示我们用各种的法门修行,以便和他同样证得真理。

  所以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它们照破了世间的愚闇,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

可惜现代的科学还只限於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闇除迷。

例如关於人身各种器官的感觉部分,就牵涉到心的问题,由这种种感觉引起许多心理作用(百法明门论称之为心所有法),佛教对此研究得很精细,远非现在的心理学所能企及。

今假定我们听一个音乐家演奏某一个名曲,耳识就辨出它的旋律,意识随即分别出它的情调,由此引起许多心所,使我们感觉到优美悦耳,遂发生种种幻想,因而起爱好心,恋恋不舍(若就法相宗的名词来讲,就是引生了触、作意、受、想、思、贪、痴、放逸诸心所)。

这是指对於音乐已有相当训练的人说;若是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人,则听了此曲之後,他根本不知道什麽旋律,更懂不得情调,只觉咿唔满耳,非但不发生爱好心,恐怕反而会讨厌。

若就物理学的分析,这一支名曲,不过是一连串的空气波,包含著各种周波率的正弦曲线(亦名谐波),这就是耳膜受到空气波振动时的真实状态。

耳根的现量境界就是如此。

从耳识所辨出的旋律,意识所辨出的情调,在这许多正弦曲线上是无法找出来的;至於受好和厌恶,绝然相反,更非曲线上所能有。

我们往往忘却了这一点,把耳识意识所分别所引生的东西,硬加在这一串曲线所代表的空气波上,而执为实有,——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觉。

这种错觉已不知不觉的深入我们的膏肓,除了佛教以外,再无人指出此错误。

——於是大家都说,这是一支哀艳的名曲,好像哀艳是此曲所实有,而忘却了这是唯识所变。

又如葱蒜,喜食者谓之为香,不喜食者谓之为臭,若香臭味为葱蒜所实有者,则不应因人而异。

  

(二)扬弃情感

  佛教可说是专门在找出人们的种种错觉幻觉,而加以合理的纠正,使人们走上觉悟的大道。

所以佛教是纯理智的,非惟不杂一点情感,而且竭力的扬弃情感,这是和科学完全相同的。

哲学虽也特重理智,但持论立说,终不免有门户之见,党同伐异。

其他社会科学,要亦未能免此。

至文学艺术则偏重情感,情感盛则理智弱,故文艺的评价,千古无定论。

情感与理智往往是互为消长的,一个人受到情感的冲动时,理智常因此消减,也可说被情感所蒙蔽;反之,当理智发扬的时候,情感(例如恐怖、贪爱等心理)也会消减,理智如日光,情感如浮云。

即如爱子之情,虽属人伦至情,往往使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判断错误。

又如爱国的热情,虽不是私情,但有时会失却理智的控制,而酿成惨祸。

至如男女恋爱情热,则往往做出不智的行为,甚至作最愚痴的情死。

在佛教的立场看,这种种情感虽有公私轻重之分,同为痴爱则一,皆在净化之列。

所以楞严经说众生的升沉六道,以情想来分,想多即升,情多即沉,纯想升天,纯情入阿鼻狱,情想均等,生於人间。

  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向来是不夹杂一毫情感的,而对於想像力则极端重视。

所有原子的构造,天体的运行,电磁波之传布,各种仪器机械的复杂结构,都有赖於想像力以补肉眼之不足。

例如投影几何学就是需用想像力最多的学科。

学生学习此科时,必先想像空中有三块透明的平面互相垂直相交,由此划分八个象限。

再次想像有一某种曲线,或某种平面,或某种立体,安置在某一象限里。

再次想像有三种光线,从三个方向,各各分别垂直投射到三个基本平面上。

由此想出在每一平面上,所得到的某线或某面或某立体的投影。

这三种投影,在现在的机械画,或建筑图样上,称之为正面图,倒面图,平面图。

如再想像用一个平面,依某种角度,割截某一立体(某种机器或某种建筑物),把这割截面上所接触某立体的线条画出来,就成为截面图或剖面图。

这种想像力对於一个学习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的人,极端重要,但绝对不需要你加添几根优美的曲线。

一张机械画的价值,在乎正确,不在美观,连画上的字也只准你写简单整齐的工程字,而不准你写花体或美术体。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像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总称之曰禅观。

例如五停心的五种观法:

一、不净观;二、数息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界分别观。

此外又有法空观、唯识观、法界观、圆顿观,和观无量寿佛经所举出的十六种观法。

其中有观想佛教义理的,也有观想物质形态的。

如不净观的对象就是人身的构造,九想观的对象是人死後身体败坏的过程。

十六观的第一观名落日观,教人观想西方落山的一轮红日,要看得闭眼开眼,了了分明,才算成功。

第二观以下是教人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人物景象。

这种想像法简直与投影几何如出一辙。

以著者的经验论,因为早已受过投影几何的训练,所以作落日观时,并没有多大困难,最近入寂的王小徐居士也喜欢作第一第二观,大概也因为有过同样训练,易於作观的关系。

但是在作任何种禅观的时候,正在训练高度的想像力,万万夹杂不得一些情感,如贪爱心、厌恶心、恐怖心、悲哀心等,否则即有入魔的危险。

  (三)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

「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

佛教徒所信仰的是: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摇动;万事万物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也就是人生进化到最完美的境界。

若把其他宗教的教人信仰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使信徒甘愿做他的儿子,汨灭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主权,埋没了自己的理智,和佛教的信仰一比,真如天渊之隔了。

佛对我们说:

「你们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因为你们被五欲杂念所蒙蔽不能证得,所以长受诸苦,无从解脱。

」我们听了,知道我们本来和佛平等不二,就会立刻起了自尊心,发出勇猛精进心,勤修诸善,力求无上正等正觉。

反之,我们若听了其他宗教的话,说我们是神造的,赏罚之权操之於神,我们只能像奴隶般侍奉主人;如果奉命惟谨,死後升天,还只配做他的儿子,绝不能同他享受同等的权利,试问有丈夫气慨的人,能受得了这般侮辱吗?

  学科学的人似乎是只重理智而不讲信仰的,但仔细说来,科学也是有信仰的。

譬如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实验仅及全部学理的千百分之一。

我们是一一试验後才接受这许多学说呢?

还是不等到完全试验就信任它呢?

事实上我们都已采纳後者的办法,毅然决然的信仰它。

因为我们已经用理智去了解很多的理论,并没有找到某一科学家有诳骗的例子,所以相信其他虽未经我们亲自证验过的也同样的可靠。

所以科学者也有他的信条,他相信凡是根据於人人所公认的公理而演绎出来的繁复的理论,也必为人人所公认的真理。

他相信所有归纳出来的假定或理论,在新的例外没有找到以前,至少可认为适用於现在情况的真理。

他相信一切物质的变化,都受因果律的支配,决不是无因生的,更决不是造物主所造,也决不能由神权来主宰的。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

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

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教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後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

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

譬如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

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用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教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

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肯试,这也不妨,只要我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

若是我说,肚饥时,只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

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

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人赎罪,这话怎麽能使人信受?

有之,则惟迷信而已。

            二、佛教的研究精神

  佛教教人信,也教人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所谓信者,是信言语文字能够解释明白的理;所谓疑者,是疑言语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事。

中国的禅宗就是教人提起一个疑情,死心参究,等到功夫成熟,自然还你个消息。

佛教所研究的范围很广,研究的野心很大。

普通人以为科学家最善怀疑,最喜欢研究「为什麽」,其实也并不如此,科学家大多只问「什麽」,而不大敢问「为什麽」的,最敢於问「为什麽」的恐怕只有佛教了。

例如电学家只说明铁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会发生磁力,但不再问为什麽发生磁力,为什麽铜分子排列整齐不会发生磁力。

又如大家知道水到了摄氏一XX会变成蒸汽,科学家只说明如此如此,但并没有说明水为什麽必须吸收了潜热才能变汽,也不再问这潜热为什麽会潜藏在蒸汽内。

牛顿只发现了地心的吸引力,但至今没有人说明地球为什麽有吸力。

所以我们不要迷信科学,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为什麽」都被科学家解答了,其实单就物质一方面讲,尚有无穷数的为什麽始终没人解答,而且始终还没有人敢问一句「为什麽」。

佛教徒确实是勇敢而聪明得多了,他好像狮子受了猎人的一箭以後,他不看箭伤,偏要看这箭的来源。

佛教处处在找个因,就是处处在问「为什麽」。

人生宇宙的问题,并不是单从物质方面可以求到解答的,必须在精神物质双方面去研究的。

所以佛教的研究精神实较科学为伟大。

  

(一)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外乎逻辑中的归纳和演绎二法。

归纳是从一一物的功用变化,求得其共同遵守的规律。

演绎则是从某几条已知的公理,或已经证实的规律,再推求未知的理论。

科学家使用这两种方法时,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但是有时归纳所得的结论,未必可靠。

例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公式里没有把物体运动的速率加进去,又如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两定律的错误。

但根据演绎法而建立的各种算学则尚无此弊,因为他们所根据的基本理论,虽非如佛教中净智现量所证,然亦并不违反世界现量,故在佛教徒的眼光看来,可认为是事实的。

  佛教中所用的研究方法,较诸科学更为严谨。

根据佛教的内明,所谓事物的真相,必须用远离烦恼所知二障的净智真现量,方能显现。

今为通俗计,不得不退一步而采用因明学之现量及比量,此种现量比量实与科学家的理智相符,亦为人间所共同承认者。

故因明学的三支式与逻辑的三段论法相同,惟次序恰恰相反。

因明是先出「宗」,次出「因」,最後出「喻」;逻辑则先立「大前提」,次立「小前提」,最後立「断案」。

断案即因明的宗,小前提即因,大前提即喻。

兹举例表明如左:

A逻辑三段论法

  

(1)大前提凡金属物皆能传电

(2)小前提铝为金属物(3)断案故铝能传电

B因明学三支式

  

(1)宗铝能传电

(2)因因铝是金属物(3)喻现见所有金属物皆能传电。

例如铜——同喻现见不传电者皆非金属物。

例如瓷——异喻

  这两种论法除大前提与喻稍有不同外,其余皆同。

因明的喻支分同喻异喻,比大前提为周到,而且喻中避免「凡」字,特用「现见」两字,亦较大前提为灵活而无过。

喻支是很稳健的归纳法,大前提的「凡」字则颇易流为武断,盖铝之能否传电,尚待推断,何以在未断定前,就说凡是金属物皆能传电,岂非冒险。

故如对敌方辩论时,用逻辑的三段论法便不如因明的有力而无过。

於此可见佛教所用的研究方法的严密,较诸科学方法犹有过之。

  

(二)研究的工具

  科学家对於研究时所用的工具极为注重,他明知眼耳身三根(鼻舌两种器官在科学研究中并不重要,各种香气和味道是否也可用各种波动曲线来表示,现在尚未提及)对於光、声、热、硬度的分辨,不够精细,而且各人的辨别力不等,漫无标准,所以早就想出许多仪器,如测光计(照相用之感光表亦是一种)、波动仪、音叉、硬度计、寒暑表、热量表等,假借各种物体的感受力,作数量的表示,以避免主观的错误。

其他如测量天体,则有天文镜,察看极微的生物,则有显微镜。

又如电力电波和磁力线等,根本不是器官所能感觉的,则有各种电表及磁场强度计。

又有测量距离角度的经纬仪等测绘仪器,测量液体浓度的比重计,测量重量、厚度、长度、时间等都有极精密的仪器,种类名称,多至不可胜数。

科学家利用这许多精确的仪器,得到很宝贵的各种单位的数量,由此用算学的演绎法,推求各单位数量间的关系,并据此绘成种种曲线图表,以说明各种物质的变化。

那麽,这许多仪器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了。

不,这些仪器都是有错误的。

科学家明知其有错误,所以又想出纠正错误的方法。

科学家用种种仪器去弥补器官的缺陷,又用理智去纠正仪器的错误,但运用这理智的是谁?

这个东西万一有错误,又该怎样去纠正它?

科学家始终没有怀疑到这一点,不肯也不敢再提出这个问题,只得截去这一段疑问,让哲学家去胡思乱想,让宗教家去说神说鬼。

  佛教却能紧紧地抓住这个问题,认为这是一切工具的主要工具,是一切仪器的标准仪器,是能照一切物象的明镜,万一这主要的工具失了效用,标准仪器失了正确性,明镜上蒙了一层尘垢,则一切的一切都非真相。

佛教指示我们,所有众生的心体都如明镜,与佛无二,只因明镜上都蒙了尘垢,失了照的功用,必须加以磨洗的功夫,才能恢复其朗莹的本体。

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无非说明种种的尘垢有种种的磨洗方法,其目的无非要恢後明镜朗照的功用,使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能彻底的明了。

可是,磨洗的功夫真不简单,磨洗也要用磨洗的工具,磨洗的方法。

现在寺院里所供的金身佛像、钟鼓鱼磐、香花幢幡,在一般人误认为迷信的,那里知道这就是磨洗的工具。

在密宗寺院里,布置得更是光怪陆离,使人感觉到神秘,其实佛教里根本没有神秘的东西,事事物物都有理智的根据,不过因为理论深奥,一般人不容易懂得罢了。

再看到净土宗的精勤念佛,禅宗的坐香跑香,律宗的开堂传戒,以及其余教宗的看经作观,无一不是磨洗的功夫。

所以我在此恳切的劝请读者,切莫对上项事物作迷信想、作轻蔑想、作神秘想,要知佛门中一举一动、一事一物,无不从大觉的净智中流出,正所谓佛法如甘露水,滴滴皆甜,如摩尼珠,面面皆圆,读者试尝一滴,便知此语不虚。

  (三)研究的对象

  科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构造,物质的运动变化,物与物的交变,及变化中所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关系。

以佛学中的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