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081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docx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

村庄调研报告(多篇)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以及新时代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与理念的变更,我国广大农村以村庄变迁为主要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及省农委通知的要求,现就我镇2003至2021年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近十年村庄变迁统计数据

二、村庄变迁各方面情况的客观分析

随着乡镇工业化发展对村庄的征用与挤占,许多自然村庄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位于集镇近郊的村庄,取而代之的是城镇集中建设的多层安置小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离开土地的农民为社会上其它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促进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这个层

面上说,村庄变迁的背后有着许多积极的方面。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也将使原本薄弱的农业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三、对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考虑和趋势分析

我镇已于2021年对所有村庄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各村布点规划文本,同时在2021年又进一步对部分村庄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规划设计。

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投入资金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上。

从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镇工业强镇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未来几年,村庄变迁还将以自然村庄逐步减少的形势出现。

对此,杭埠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已经纳入考虑,划定比较明确的建成区界限,防止建设用地无限侵吞村庄的现象,并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有计划地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四、对村庄变迁的意见和建议

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大潮中,村庄的变迁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会触及的领域,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城乡差别如何加剧、界限如何模糊,城与乡始终都应以各自的形态而存在,就我镇而言,村庄的变迁是一件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应将村庄遗忘,任由其被其它产业的发展而覆盖、消失。

要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与保护耕地,对于已征用的土地与拆迁工作,要确保乃至提高被拆迁户的征用安置补偿。

要保护生态,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应始终将农业视为最基础的保障性产业。

参考资料:

《杭埠镇土地利用规划》

杭埠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报告(2021年至2021年)其它土地、规划、派出所等统计数据

第5篇: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林造字72号文件的要求,我县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按照好、中、差三个绿化档次,对全县的村庄绿化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摸清底数的同时,对近年来的村庄绿化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形成了书面调研材料。

一、村庄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主线,在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改造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同时,把村庄绿化列入全县为民办的实事工程,重点部署,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县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绿化已成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新亮点。

我县所辖*乡镇、*办事处,共有××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全部完成行政村的绿化规划,做到了一村一绿化详规;完成绿化村庄——个,植树——万株。

其中,人均达到10棵标准的绿化村庄——个,人均达到5棵标准的绿化村庄——个,人均5棵以下的绿化村庄——个。

庭院绿化较好的村庄——个,一般水平的村庄——个,较差的村庄——个。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把村庄绿化工程列入年度政务督查考核内容,进行重点调度,并成立了由县林业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委组织部下派办、县文明办和县教育局六部门联合组成的督导小组,具体来抓工程协调与督导,明确规定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督导责任人。

二是实行领导包工程责任制,县领导与各乡镇书记,各乡镇书记与绿化村庄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状,细化、量化工程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制定政策,保障投入。

本着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增强辐射带动力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原则,制定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

一是规定村庄绿化凡达到速生林建设质量标准要求的,可抵顶速生林建设任务,享受速生林建设优惠政策。

二是本着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有机统一的原则,制定出台了无偿为农户提供绿化苗木的优惠政策。

仅此一项,县乡各级财政投入达300多万元。

三是积极鼓励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比县里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例如我县的××*镇、××*镇在积极落实县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种活一棵树,每株补助一元的奖励措施,极大调动了所辖绿化村群众的种植管护热情。

四是创新绿化方式,采取市、县直部门与绿化村庄结对帮扶搞绿化的方式,由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投入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了绿化村庄群众的绿化热情,提高了村庄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三)先点后面,梯次推进。

结合小康文明村试点建设,在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把沿省、市、县主干线路的村庄列为第一批绿化重点,然后分步实

朝阳【wlsh0908】整理

施,按照示范村每人10棵,标准村每人5棵的标准绿化,树立典型,以点连线,以线促面全面铺开。

(四)统一规划,科学种植,确保质量。

在村庄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县本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自始至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务求实效,做到了严把五关:

一是把好规划关。

工程实施前期,县林业局专门派了多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会同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对全县绿化村庄、学校进行了实地勘察、测量,并在摸清各村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各绿化村庄、学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绿化方案,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把好工程关。

要求凡是造林地片,必须整平筑坝拿畦。

坝要够大、够直、够实,畦要大小一致、整齐美观。

三是把好苗木关,注重苗木质量。

所用苗木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规格选购,胸茎达到2.5cm以上,根系完整,侧枝发达。

同时为防止苗木带入病虫害,发生蔓延现象,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的苗木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对所有绿化用苗木进行了质量检测,确保了苗木质量。

四是把好栽植关。

根据多数乡镇村民植树不够科学、规范,缺乏种植知识的实际,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派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绿化村庄,通过知识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向村民传授栽种技术要领,树木成活率明显提高。

五是把好栽后管理关。

栽后管理是绿化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

为切实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我县绿化村庄栽植的树木全部实行了承包到户或专业队管护,并严格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房前屋后,实行“谁栽谁有,谁毁树谁赔偿”的奖罚机制;成片造林达到规定面积的,严格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原则,给予兑现奖惩,确权发证,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种管积极性。

(四)强化督导,严格奖惩。

督导、检查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重要保障。

在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县高度重视工程的检查督导工作,实行了月调度、季排名、年底评比等多项督导制度,多次组织检查人员深入乡镇村庄、学校等建设一线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统一评分排名。

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和村庄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表扬、奖励;对工程速度滞后,质量差,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施工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对整改不力,无故拖延的,严格按照奖惩规定,在扶持政策上实行区别对待,提高了全县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认识不足,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多数群众都认为村庄绿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实事工程,自觉参与栽植、管护的热情较高,有力推动了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满足于村庄环境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

个别对村庄绿工程认识不足,有甚错误认为村庄绿化工程是一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村庄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造林经费短缺。

我县建制较晚,陆地是由黄河携带泥少淤积而成,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较重,村庄绿化的树木成活率低下。

为确保绿化树木成活率,多数村庄需要实施客地换土、压膜隔碱等工程造林方式,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

加之目前,各级都没有专项的村庄绿化造林经费,村庄绿化的扶持政策少,而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造成了村庄绿化经费短缺,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三)村庄绿化与庭院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我县实施的村庄绿化工程,主要以村庄街道、四周空地绿化为主,庭院绿化采取“自主、自愿”栽植的绿化方式,由群众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树种、花卉搞绿化,没有专门列入村庄绿化规划的总体规划,统一标准、要求。

群众主要还是沿袭传统习惯,种植一些乡土树木,没有充分利用院内土地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未把绿化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四)造林树种相对单一,绿化缺乏特色。

由于我县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为提高栽植树木的成活率,必须选择耐盐碱的树种,但目前我县抗盐碱树种筛选试验经费短缺,试验进展缓慢,树种选择上仍以多年延用的白蜡树种为主,村庄绿化树木单一,缺乏特色。

同时,由于大面积栽种白蜡树,造成了林分单一,抗逆性差,引发林木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危险系数增加。

(五)村庄绿化机制单一,市场化融资造林还没有形成气候。

我县的村庄绿化工程,目前仍以政府投入、管理为主,多元化融资造林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参与营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

建议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支持村庄绿化工作的扶持政策,在林木确权、承包、抵押、村庄绿化树木的管护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资金扶持。

一方面各级财政专项列出部分村庄绿化资金,用于工程费、苗木费、管护费的补贴;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拿出部分资金按照村庄绿化水平高低,区分档次,参照一定的比例数兑现奖惩;再则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大耐盐碱树种选育试验经费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新树种的选育,丰富村庄绿化树木的品种,增强观赏性和林分构成的合理性。

三是积极探索村庄绿化的造林新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新机制,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到村庄绿化造林中来,发展包括企业、个人等私有林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林业,转变过去单纯政府种植,管理难度大,造价高,树木成活率低,效益低下的弊端。

第6篇: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导读:

本文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接到市委(2013)28号“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于2021年5月20号,到组织指定的村庄----**县**镇**村、***村,进行了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

**村,土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辖王庄、阳台、高台、**、前胶泥庄、后胶泥庄6个村民小组,在册180户,758人,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

***村,有耕地面积2226亩,辖金崖根、***、黄沟门、红石峁4个自然村,在册176户,810人。

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两个村庄的共同特点:

(一)、自然条件较好。

两村相距10华里左右,都处在延--定公路旁边,周河沿岸的川台上。

农耕地以川台地为主,***村达到1412亩,**村达到1046亩。

两个村庄的山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达到5600亩,**达到4632亩。

(二)主导产业成型。

***村以大棚为主,养殖为辅,形成了骨干产业。

到2021年春季,共建起大棚128座,弓棚450座,种植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

176户人,有578座棚,户均2座还多。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棚。

这个村还有一个体养猪场,生猪存栏500多头,年收入在200万左右。

**村以大棚为主,运输为辅,形成了主导产业。

到2021年春季,共建成大棚27座,弓棚7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180户人,有97座棚,每两户平均1座。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棚。

**村的大棚比***的要少400多个,每棚收入也少于***村,说明**村的大棚尚在发展中。

**村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这个村距离志丹县城近,有大小汽车30多台,农用三轮车5台,其中有大轿车4辆,出租车2辆,营运县城城郊公交线路。

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多。

(三)、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坚持。

据我和村干部共同计算,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和电视机,人人有一部手机。

农民回到家,看电视不存在问题。

每年在冬季,开展一次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进行大力表彰。

村里人人忙农活,治安案件发案率不足百分之一。

三、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现状的认识。

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

目前延安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不好回答。

但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一是人去村空。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但是目前,农村却出现了“人去村空”、“景美荒凉”、“老人村落”的现象。

在我调研的村庄里,**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村留在村里现在最年轻的人是他们,书记今年60岁,村长45岁,村长说,他是村里最小的一个。

在***村,我走访了十户人家,只见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有的人去大棚干活了,但绝大多数的人是进城了。

***是我1977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这次我回去,见到的两个村上干部,也都是我当年的学生,他们今年也都40多岁了。

一个村干部说,等他们死了,说不定这个村庄就不存在了。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二是学校荒芜。

我在70年代末在这里插队,对这两村十分熟悉,现在我去的村队部,过去都是学校。

***学校当时有100多个孩子,我代的四五年级有40多个,教室是12个窑洞,现在,窑洞在,孩子没有了一个。

**村的学校也是一排10多个窑洞,当时有120多个孩子,现在一样是没有一个孩子。

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学校被撤,孩子进城;大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相继离开家乡。

目前农村人去村空,学校有校无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

我只感觉到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浑身出了一身冷汗。

农村的学校,越办越少。

集中在乡镇的学校,也是中学撤了小学使用,小学搬走幼儿园进驻,幼儿园的地方个人使用。

不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教室多、老师多、操场大,学生少。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可是,昨天还收到了市教育局的文件,让汇报市级单位“支教”的情况。

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部门在想什么。

支教是十几年前的工作套路,那时学校多,学校有学生,部门支教是应该的,现在呢,学校越办越少,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和学生,乡镇的学校教室空闲的很多,教具、图书、仪器等设备大部分闲置,可是他们还要各单位去“支教'。

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实际就是在浪费财力、人力和部门的时间。

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

农村老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臣。

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故土难离,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

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

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

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

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

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

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

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一位领导说“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

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

陕北地贫,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

在调研中,一位村干部给我说,农民宁愿把地荒了,都不愿意种。

我问为什,他说,说种一亩洋芋,需要籽种、肥料200多元,人不够,每天顾一个要出200元,一天种不完,就要顾两天,合计600元,一亩地秋后收洋芋2000斤,每斤卖0.5元,才是1000元,1000元减去600元,能挣多少呀。

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

感谢评论与分享

六是农民现有的文化水平很难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

农民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

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

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按照调研报告的格式,我还应该针对问题写一些解决的建议,或者对策。

但调研还回来后,我反复思考,也想不出对策和好的建议。

现在农村出现的这些情况,是国家政策调整过程中的基本反映,不能说是问题,也不能说好事。

一项政策的是好是坏,是会用时间来证明的。

不是哪一个人说好就好,说坏就坏。

作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的人,我可以从这次去农村的调研中,了解目前农村的真实情况,从中可以知道国家的农村政策是什么,眼下进行到什么程度。

能达到这个目的,也是有收获的。

2013.6.4,希望能帮助您!

第7篇: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接到市委(2013)28号“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于2021年5月20号,到组织指定的村庄----**县**镇**村、***村,进行了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

**村,土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辖王庄、阳台、高台、**、前胶泥庄、后胶泥庄6个村民小组,在册180户,758人,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

***村,有耕地面积2226亩,辖金崖根、***、黄沟门、红石峁4个自然村,在册176户,810人。

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两个村庄的共同特点:

(一)、自然条件较好。

两村相距10华里左右,都处在延--定公路旁边,周河沿岸的川台上。

农耕地以川台地为主,***村达到1412亩,**村达到1046亩。

两个村庄的山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达到5600亩,**达到4632亩。

(二)主导产业成型。

***村以大棚为主,养殖为辅,形成了骨干产业。

到2021年春季,共建起大棚128座,弓棚45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

176户人,有578座棚,户均2座还多。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棚。

这个村还有一个体养猪场,生猪存栏500多头,年收入在200万左右。

**村以大棚为主,运输为辅,形成了主导产业。

到2021年春季,共建成大棚27座,弓棚7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180户人,有97座棚,每两户平均1座。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棚。

**村的大棚比***的要少400多个,每棚收入也少于***村,说明**村的大棚尚在发展中。

**村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这个村距离志丹县城近,有大小汽车30多台,农用三轮车5台,其中有大轿车4辆,出租车2辆,营运县城城郊公交线路。

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多。

(三)、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坚持。

据我和村干部共同计算,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和电视机,人人有一部手机。

农民回到家,看电视不存在问题。

每年在冬季,开展一次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进行大力表彰。

村里人人忙农活,治安案件发案率不足百分之一。

三、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现状的认识。

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

目前延安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不好回答。

但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一是人去村空。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但是目前,农村却出现了“人去村空”、“景美荒凉”、“老人村落”的现象。

在我调研的村庄里,**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村留在村里现在最年轻的人是他们,书记今年60岁,村长45岁,村长说,他是村里最小的一个。

在***村,我走访了十户人家,只见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有的人去大棚干活了,但绝大多数的人是进城了。

***是我1977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这次我回去,见到的两个村上干部,也都是我当年的学生,他们今年也都40多岁了。

一个村干部说,等他们死了,说不定这个村庄就不存在了。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二是学校荒芜。

我在70年代末在这里插队,对这两村十分熟悉,现在我去的村队部,过去都是学校。

***学校当时有100多个孩子,我代的四五年级有40多个,教室是12个窑洞,现在,窑洞在,孩子没有了一个。

**村的学校也是一排10多个窑洞,当时有120多个孩子,现在一样是没有一个孩子。

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学校被撤,孩子进城;大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相继离开家乡。

目前农村人去村空,学校有校无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

我只感觉到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浑身出了一身冷汗。

农村的学校,越办越少。

集中在乡镇的学校,也是中学撤了小学使用,小学搬走幼儿园进驻,幼儿园的地方个人使用。

不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教室多、老师多、操场大,学生少。

可是,昨天还收到了市教育局的文件,让汇报市级单位“支教”的情况。

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部门在想什么。

支教是十几年前的工作套路,那时学校多,学校有学生,部门支教是应该的,现在呢,学校越办越少,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和学生,乡镇的学校教室空闲的很多,教具、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大部分闲置,可是他们还要各单位去“支教'。

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实际就是在浪费财力、人力和部门的时间。

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

农村老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臣。

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故土难离,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

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