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707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危害和移动路径。

掌握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理解我国干旱、洪涝的时空分布及灾情。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自主学习】

1.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源地:

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②移动路径

a.西移路径:

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b.西北路径:

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c.转向路径:

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③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①构成因素:

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②强风:

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③暴雨:

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④风暴潮:

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2.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时间分布:

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②空间分布

a.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b.侵入路径

西路:

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

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

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①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②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

③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3.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空间分布:

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②时间分布:

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合作探究】

1.读教材P34“探索”,探究下列问题。

你知道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为什么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提示:

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寒潮、干旱等。

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这是由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决定的。

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

①种类多,②范围广,③频率高,④持续时间长,⑤群发性突出,⑥连锁反应显著。

2.读教材P35 图2-2-3,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和移动路径。

(2)指出我国哪些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提示:

(1)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其移动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三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2)我国经常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

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3.读教材P36 图2-2-4,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成为我国主要寒潮源地的原因。

(2)说明寒潮由哪三条路径入侵我国。

提示:

(1)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纬度较高,气温低,形成了冷高压,在一定气压条件下,冷气团大规模向东南移动,成为入侵我国的寒潮。

(2)寒潮入侵我国的三条路径:

一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二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三是从北方直接南下。

4.读教材P37“阅读”和P38 图2-2-8,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旱灾总频次较多的地区在哪里?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类型。

(3)为什么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

提示:

(1)我国旱灾总频次较多的地区有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

(2)我国东北地区为春夏旱区,其中三江平原以夏旱为主,松嫩平原以春旱为主,但以夏旱危害重;华北黄淮地区为春夏秋旱区,以春旱为主,以夏秋连旱危害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夏秋旱区,以伏秋连旱为主;华南地区为秋冬春旱区,以冬春连旱为主;西南地区是冬春连旱区;西北地区为常年干旱区。

(3)我国春季,雨季还没到来,降水量小,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同时,农业用水量大。

【核心归纳】

1.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路径

灾害名称

台风

寒潮―→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台等省区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的影响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机制

(2)我国旱灾的原因

“我国干旱区也是最严重的旱灾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

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在这里的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

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事件。

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少,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成不了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如何判断易发生旱灾的地区

判断旱灾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量不稳定。

不管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只要降水不稳定就特别容易出现旱灾。

例如,在热带季风区,年降水量虽在1500毫米以上,但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别容易引起降水的异常,从而导致旱灾时常发生。

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灾也与季风活动的不规律变动有关。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某年1月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 当冻雨形成时,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要低于0℃,但是其上层的空气层温度则要高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一直保持液态。

而当它们下落进入近地面空气层后,遇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1)图示反映出我国气象灾害的显著特点是(  )

A.种类多、分布广B.南方气象灾害严重

C.影响持续时间长D.季节变化明显

(2)该月我国旱灾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黔B.滇

C.川D.桂

(3)试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解释云贵高原北部冬季冻雨灾害频发的原因。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且分布广泛。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简称云或滇。

(3)冬季,在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下,我国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昆明准静止锋。

该锋面系统长期控制云贵高原北部(云贵高原北部处在冷气团一侧),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易出现冻雨天气。

答案:

(1)A 

(2)B

(3)冬季,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锋面系统(昆明准静止锋)。

该锋面系统(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后,长期控制云贵高原北部(云贵高原北部处在冷气团一侧),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易出现冻雨天气。

 我国的洪涝灾害

【自主学习】

1.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2.五个洪涝多发区:

①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②湘赣北部地区;③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④淮河流域;⑤海河流域。

3.危害:

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

【合作探究】

读教材P38 图2-2-8和P40 图2-2-10,探究下列问题。

(1)归纳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并分析灾害多发的原因。

(2)对比两图,分析旱灾和涝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何关系?

提示:

(1)特点: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原因:

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2)①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

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②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核心归纳】

1.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取决于河谷顺直长度、河谷流畅程度、纵向坡度)。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降低。

②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③建筑物占据河道,分洪区被占用,导致河道的排水速度降低,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暴雨洪水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1)正常年份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图示

春末、5月份

北纬15°~20°

华南(A)

夏初、6月份

北纬20°左右

长江中下游(B)

7~8月份

北纬25°~30°

华北(C)、东北(D)

9月份

副高南退

雨带随之南退

北方雨季结束

(2)异常年份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3.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

暴雨⇨洪涝⇦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跟踪训练】

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我国洪涝多发区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特点。

(3)试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解析:

(1)题,洪涝多发区的名称可根据行政区和主要河流的名称归纳。

(2)题,可从“三多三少”的角度归纳。

第(3)题,从图中可知我国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因其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再加上迎风坡地形及密集的人类活动使该区的洪水灾害变得更为严重。

答案:

(1)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 湘赣北部地区 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2)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3)自然原因:

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处阶梯的交界处,多迎风坡;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临海。

人为原因:

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中下游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人口稠密。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

必背

1.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台风和寒潮的源地和路径是什么?

微点拨

1.干旱程度较低的东部季风区,也会形成重大的旱灾灾情。

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若出现偶发性干旱,往往灾情重大。

2.我国旱灾与洪灾在空间上易交替出现。

受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大陆上很容易出现某一地带干旱,另外大片地区却出现洪涝的现象。

3.我国东北地区存在的洪水灾害:

主要有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三种类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十年九旱”——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

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

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

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

解析:

选B。

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干旱类型,其中东北地区具有“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夏旱描述,华北地区则多用“春雨贵如油”来描述春旱,长江中下游以伏旱著称,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形容,在整个半干旱区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2.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易出现干旱

B.北方水少、耕地少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几率大

D.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解析:

选D。

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水少、耕地多,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几率大。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现代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

”读图回答3~4题。

3.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

A.洪涝—7、8月     B.洪涝—6月

C.干旱—4、5月D.台风—7、8月

4.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还得益于(  )

A.气候变暖B.红壤的改良

C.大力兴修水利D.大量施用化肥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灾害。

“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是指粮食减产,安徽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兼有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和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的特点,6月份进入雨季汛期,加上淮河水系北侧发育程度高,各大支流同时进入汛期,因此6月份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形成灾荒。

该题选B项。

第4题,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还得益于大力兴修水利,治理了洪涝灾害,选C项。

答案:

3.B 4.C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异常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D.用水季节变化

6.我国旱涝灾害都较严重的是(  )

A.人口稀少地区B.经济落后地区

C.东部平原地区D.盆地高原地区

7.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①人口密度

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5题,读图,P地和Q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形成的锋面雨。

夏季风势力强的年份,雨带到达北方的时间早,停留的时间长,P地降水量大,容易发生涝灾。

此时南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Q地出现旱灾。

夏季风势力弱的年份,雨带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少,P地出现旱灾。

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长,降水量大,Q地出现涝灾。

所以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是夏季风的进退造成的,A对。

图中沿海和中部地区都有旱涝灾害分布,海陆位置不是主要原因,B错。

台风较少影响北方地区和中部地区,C错。

用水季节变化不是形成旱涝灾害的原因,D错。

第6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即平原地形区,C对,D错。

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A、B错。

第7题,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及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答案:

5.A 6.C 7.D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上海地区出现图中的天气系统时(  )

A.会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B.会出现阴雨天气

C.会出现伏旱天气

D.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9.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B.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干旱灾害

C.当该天气系统北移时间提前,我国南方会发生洪涝灾害

D.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就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

解析:

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上海受到高气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出现伏旱天气。

第9题,当该天气系统提前进入北方时,北方就会发生洪涝,南方就会发生干旱;反之,北方就会发生干旱,南方就会发生洪涝。

答案:

8.C 9.D

10.下列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台风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台风是一种在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D.台风现象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解析:

选C。

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但台风亦可发生在其他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如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

”荆江流域的老人们,多半记得这一则民谚。

结合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解析:

第11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

第12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答案:

11.A 12.B

二、综合题

1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气温稳定通过12℃后,冬小麦进入适宜拔节期,拔节后抗寒能力明显减弱,是霜冻害敏感期。

下图示意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春季霜冻害发生站点数变化曲线(不同等级霜冻害发生站点数代表了该等级霜冻害的发生面积)。

指出河北冬小麦春季霜冻害时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解析:

变化特点读图分时间段总结描述。

材料显示全球变暖大背景,则抗寒能力弱的拔节期提前,遭受霜冻害的几率加大。

答案:

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霜冻害以轻度为主,中重度站点数较少;90年代以后,虽1995~1998年各等级霜冻害站点数均较少,但其他年份霜冻害站点数年际间变化幅度明显增大,站点数量明显增多,以中重度霜冻害增多最为明显。

原因:

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升加快,稳定通过12℃的日期显著提前,即提早进入适宜冬小麦拔节生长的温度范围,遇低温发生霜冻害的几率加大。

14.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7年6月3日以来,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持续发展。

截至6月7日9时统计,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7省(自治区、直辖市)34市(自治州)98个县(市、区)74.7万人受灾,3人死亡,1.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3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1.4千公顷,其中绝收4.7千公顷;900余间房屋倒塌,近6800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

分析6月初湘鄂黔等南方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

解析:

洪涝灾害的成因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水系)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经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等分析,在答题时关键注意题中的时间和地区,全面分析洪灾的成因。

答案:

自然原因:

此时正值雨季,夏季风带来大量降水,且多暴雨;山区来水快,易发生山洪,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积水成涝;河流普遍进入汛期,河湖水位高,易决堤成灾。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水源涵养和蓄洪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流排洪能力下降;人口较稠密,耕地面积广,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洪水造成的损失大。

15.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析:

(1)题,根据夏季风对我国影响的时空特点和规律及材料信息,可归纳出降水分布的时空特点。

(2)题,A为华北平原地区,这里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丘陵地区因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形成伏旱。

第(3)题,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来分析减少干旱灾害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

原因:

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

 B地主要为伏旱(7、8月)。

原因:

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易形成伏旱。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