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672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1.(2012年上海历史,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

2.(2013年福建文综,41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3.(2012年山东文综,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4.(2012年浙江自选模块,0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5.(2010年浙江自选模块,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

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

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6.(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1.(2010年安徽文综,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2009年上海历史,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B.时间

C.参加者D.地点

3.(2013年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

“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4.(2011年山东文综,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

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5.(2011年江苏历史,24A)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

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6.(2011年浙江自选模块,0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7.(2009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

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时间:

50分钟 满分:

60分)

1.(2013宁波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到1890年达到3000人左右。

然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利用西方文明以增强“民族力量”的具体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学习西方过程中的特点。

(4分)

2.(2013嘉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说: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生,就必得救。

义人必因信而生。

”“心里相信,就可以得救。

——张传有《西方社会思想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个人的命运、成败和灵魂得救与否,不是靠善行、斋戒、忏悔,而是上帝预先决定的。

上帝从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两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衡量一个人是“选民”还是“弃民”的标志是他在现实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

——周明博《全球通史 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核心思想的异同。

(4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两人宗教改革思想的历史意义。

(6分)

3.(2013嘉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二一九法令”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二一九法令”的签署年份和签署者。

结合材料一,从农民状况变化的角度分析法令对俄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俄国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

(4分)

4.(2013浙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秦国奴隶主操纵着国君废立的大权,使秦国国君像走马灯一样频繁代替……王室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秦国的东方劲敌魏国,经李悝变法后日益强盛,夺走了秦河西之地;秦国失去了东边的大河屏障。

……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深为他国轻视”。

——《新资治通鉴·革新篇》

材料二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商鞅变法中“强国”和“利民”的措施各一项,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启示?

(4分)

5.(2013金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者曰:

“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

”释之曰:

“前此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西国之所以能立民政者,以民智既开,民力既厚也。

人人有自主之权,虽属公议,然当孩提之是时,则不难不籍父母之保护。

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是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

故今日倡民政于中国,徒取乱耳。

民皆蚩蚩,伏莽遍地,一方有事,家揭竿而户窃号,莫能统一,徒鱼肉吾民;而外国借戡乱为名,因以掠地,是促瓜分之局也,是欲保全之而反以灭裂之也。

故今日议保全中国,惟有一策,曰尊皇而已。

今日之变,为数千年之所未有;皇上之圣,亦为数千年之所未有(圣德之记,具详别篇)。

——梁启超《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变法的认识,并指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活动。

(4分)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给予评价。

(6分)

6.(2012温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方量毕……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这些已经清查过的土地,其土质的肥瘠,产权的归属,既都已验明和确定……北宋政府在赋税的征敛方面也可收到较多的保证。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实施的主要步骤。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积极作用。

(6分)

第五部分 IB部分

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真题考点高效突破

考点一 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

 革、王安石变法)

【五年高考】

1.D 由材料中的“迁洛”可知,本诏书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有关,故答案为D。

2.【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

(2)深层信息:

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解析:

(1)问商鞅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一中“事商贾……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等信息概括;梭伦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二中“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等信息概括。

(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已学知识中雅典梭伦改革后80年间社会发展情况,说明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1)商鞅:

重农抑商。

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对比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深层信息:

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改革。

(1)问“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次改革的背景分析;“举例说明”结合两次改革的措施回答。

(2)问第一小问从两次改革的内容判断两者“除旧布新”的形式;第二小问从经济、社会、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4.【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2)深层信息: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直接看出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府是否要“理财”方面产生了争论;第二小问,据“‘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及所学知识可知两人争论的实质是祖宗之法是否可变;第三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问第一小问主要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的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客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主观(王安石个人才能)两方面分析。

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

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

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5.【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深层信息:

游牧文明被农耕文明所征服,以及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文明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注意正反两个方面:

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就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宏观地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即回答时一定要从材料的具体信息回到考查的历史主题上。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

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

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6.【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商鞅变法的经济、军事措施。

(2)深层信息: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原因”和“结果”的统一;第

(2)问要结合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回答。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得专心应敌于外。

考点二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五年高考】

1.D “百事依赖政府”说明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结果“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其弊害大不可测”,避免这一问题出现的措施是发挥私人资本的积极性。

“19世纪80年代初”明治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本题选D。

2.C 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故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选项符合史实。

3.【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2)深层信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问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一中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以及马丁·路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

马丁·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符合题意,“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体现了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维护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体现了上帝用恩典统治,故D项不符合题意。

(2)问根据材料二中“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并结合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的教会组织等概括归纳。

第(3)问从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从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

答案:

(1)C

(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

4.【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认识。

(2)深层信息:

不同的立场产生不同的认识。

解析:

(1)问从俄国农奴制给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带来的弊端思考。

(2)问第一小问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得出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第二小问不管认为哪种观点较客观,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5.【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明治维新中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变化及原因。

(2)深层信息: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

(1)问由材料中的“创办官立事业”可知其方式为官营;据“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等关键信息概括其原因。

(2)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仔细阅读材料二、三,从官营企业的弊端、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妨碍、民营企业发展及经济学界的评论等方面概括产生变化的原因。

第(3)问比较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和现在日本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的监管,得出两者都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但是体现干预的方式不同,依此作答。

答案:

(1)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名师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情景式材料题,对题中第

(2)问变化的回答,要注意将材料二与材料三对比归纳,这样才能完整体现出由……到……的变化。

分析其原因时,不仅要注意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还要关注官营企业的弊端等角度。

平时要注意加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

6.【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戊戌变法的结果及其评价。

(2)深层信息:

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乡下”,“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等可知,戊戌变法对当时的农村影响较小,从而得出戊戌变法未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等信息,由此组织答案。

(2)问,“皇帝的方向”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