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120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docx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观修无常

如是于现今贤劫中,过去有出世的毗婆尸佛、尸弃佛等七佛以及眷属声闻阿罗汉众诸多不可思议者临世,以三乘法对无量所化有情作诸义利。

除了今佛释迦牟尼的残余教法以外,彼等一切佛都已般涅槃,圣教法也渐次隐没。

于此现今圣教中,诸大声闻各有五百阿罗汉众作为眷属出现于世,彼等也渐次于无余涅槃界中般涅槃。

此外,印度圣境中结集经教的五百阿罗汉、二胜六庄严、八十成就者等,地道功德获得自在,神通神变无所障碍,虽然多有此等圣者出兴于世,但现今除了他们出世的历史以外,一个也不存在。

…………像这样的诸成就者出现在世间,最终却全数示现无常之相,他们现今唯除历史陈迹之外尚且一无所有,又何况我等是以劣业为因,为劣缘风所吹逐,由劣习气结生相续,在以四大实质系缚的不净幻轮中,心识仅暂寄存。

此种幻身堆聚,不定何时灭、何处灭,故起是念:

我需要即时劝三门转趣善品。

如此思维而修习。

释迦佛在《长阿含经》里具体讲述了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出世的情形。

在佛语的引导下,一句一句诚心地受持、领会、忆念、宣说,至少也要详读七佛中的一佛事例,领受一个个片段,撷取它的总相,让当时的一幕幕情景真切地显现在心前,逐渐就能够完全认定:

在极长久以前出现过不可思议的佛,他有无上的成就,但由于是在有为世间里示现,终究无法避免无常,所以因缘尽时就趣入涅槃。

由于心中认可并浮现出毗婆尸佛出世的情形以及功德、事业状况,再读到示现涅槃的最后边际,就很容易产生无常感。

毗婆尸佛当年三会说法,度脱无数人成就阿罗汉果。

《贤愚经》中也常说到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出世,佛的弟子们如何在诸方游化,当时如何度人,有人向佛或僧众供养一花、一石而得到无边利益等等。

像这样,对于当时的情况,必须通过具体事例来引发观念;而且,需要提前具备“劫”的概念,知道一劫有多长时间,再从九十一劫以前一直拉回到现在,就会感觉:

在这无限的时空里,诸佛出世犹如闪电,倏尔即逝。

历史上记载曾出现过这样的佛,说过这样的教法,当时佛法有多么兴盛,有无数圣弟子都脱离生死、具足功德,然而今天一个也不复存在。

我们应当由此生起无常观。

生起观念后还要继续再再强化,通过五个、十个,乃至二十个例子等使它逐步在心中集成不可夺的无常胜解。

也就是说,在此世间,连佛和圣者们都会涅槃,我这个蕴身就更不可能长存了。

一旦达成无常胜解,对世界的观感马上就会翻转,会常常想到无常的一面:

我不可能久存,世上任何事都不可能久存,倏尔即灭,不具实义,因此,我要赶紧从世间超脱。

从引生真实、深刻的无常观念开始,我们要逐步让它深化、不断地集成,最后,转变过去以常执统治自心的状态,让无常胜解占据内心的主导地位。

只有在看到世间的无常之后,才会了解到它的无实义、苦性、不可依靠,才会引发全面的求解脱心,继而彻底摆脱对世间的耽著,因此,无常想是一切有为想中最殊胜也是功德最大的。

只有观察到遍天遍地、遍圣遍凡、无处不在的无常铁律,并认定它是有为法的法性以后,心才会开始变动,开始脱开常执的系缚,脱开对世间的贪婪,所以特别重要。

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由右胁而入,正念不乱。

当时,大地震动,光明普照世界,日月照射不到的地方都呈现大光明,幽冥世界的众生能互相看见,也能知道往哪里去。

光明又照射到魔宫,使诸天、帝释、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众生都普遍蒙受光明照耀,诸天的光明自然隐没不现。

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持着戈矛在一旁侍卫,人和非人都不能侵扰。

再说,菩萨降神母胎时专念不乱,因此,母亲身体安稳,没有恼患,智慧增长。

母亲自己能观见胎中的菩萨身具足诸根,如紫磨金色,无有瑕秽,就如同有眼睛的人看到清净的琉璃瓶般,内外清澈,没有障碍。

而且,母亲心地清净,没有各种欲想,不被淫火所烧燃、逼迫。

以菩萨清净心的加被,母亲奉持五戒,梵行清净,深信仁爱,成就各种善行,身心安乐,无有畏惧。

以此因缘,母亲身坏命终将生往忉利天。

菩萨降诞时从母亲右胁出生,大地震动,光明普照。

当初入胎,也是幽冥之处无不蒙此光明照耀。

菩萨从右胁出生,专念不乱,菩萨的母亲也是手攀着树枝,而不是坐或躺着。

那时,四天子手捧香水,站在佛母前说:

稀有啊,天母!

现在已生圣子,勿怀忧戚。

菩萨诞生时身体清净,不被秽恶所染污,就像有眼目的人以清净明珠投在白缯上,两不相污,因为二者都是清净的缘故。

菩萨降世也是如此。

再说,菩萨堕地,在没有人扶持的情况下走了七步,又遍观四方,举手说道:

“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

”当时,有两口泉涌出一温一冷的水,以供太子沐浴。

太子初生时,父王盘头召集相师和各种具道术者来给太子占相,卜其吉凶。

相师们受命后上前揭开衣服,见到太子所具足的种种相,预言说:

具有此相者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

如果在家,将做转轮圣王,统御四天下,具足四兵,以正法治国,一切判决无有偏曲冤枉,其恩惠普及天下,七宝自然出现,千子勇健,能摧伏外敌,不必动用武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假使出家学道,将成就无上正觉。

”于是,诸相师对国王汇报说:

“大王所生的太子具足三十二相,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

在家做转轮圣王;出家将成无上正觉。

那时,父王殷勤再三,再次询问相师们:

“你们再看看太子具足的三十二相分别叫什么?

”相师们就揭开太子的衣裳,宣说三十二相:

“一、足安平相:

足下平满,踩在地上非常安隐;二、足下千辐轮相:

双足底都有毂网轮纹,千辐具足,光光相照……乃至三十一相,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如果拉出,则长达一寻,如果放回,则右旋螺状犹如真珠;三十二相,顶有肉髻。

毗婆尸菩萨诞生时,诸天在虚空中手持白盖宝扇,来遮住寒暑二气、风雨和尘土。

在幼小时,父王遣令四个乳母抚养太子,分别负责乳哺、澡浴、涂香和娱乐。

她们无有懈倦地欢喜养育太子。

在童年时,全国男女瞻视太子心无厌足。

他们都来争相抱持太子,如同观看妙宝之花一样。

太子出生时,眼睛不眨,如同忉利天人。

以眼睛不眨动的缘故,取名为“毗婆尸”。

而且,菩萨声音清澈、柔软、和雅,犹如迦陵频伽鸟声,眼力则能彻见一由旬处。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在天正堂中以道法开导、教化,恩德普及天下百姓,名望与德行也远闻诸方。

太子少年时想出去游观,让御车夫整备宝车到园林里巡行游览。

车夫当即严备车马,完毕后禀白:

“现在是出行之时了。

”太子就乘着宝车前往园林。

中途见到一位老人,头发苍白,牙齿掉落,皮肤蹙皱,身体驼背,拄着拐杖非常吃力、气息急促地走在路上。

太子就回头问侍者:

“这是什么人?

”回答:

这是老人。

”什么是老?

”“老就是在生的寿命快要穷尽,残年不多,所以叫做老。

”太子又问:

“我也将要这样,不能避免灾祸吗?

”“是的,有生就有老,不分贫富贵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侍者返驾回宫后,静默思维,想到“这老苦,也将在我的身上发生。

那时,父王问侍者:

“太子这次出游,玩得开心吗?

”回答:

“怏怏不乐。

”又问:

“那是什么缘故?

”回答:

“路上遇到老人,所以不快乐。

”当时,父王默自心想:

“从前相师们曾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不欢喜,难道是出家的征兆?

我应当设立方便,使他处在深宫中,以五欲娱乐来适悦内心,不再想出家。

”随即严饰宫馆,挑选宫女供太子娱乐。

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让车夫严办车驾,准备出游。

在途中遇到一位病人,身体羸瘦,肚腹庞大,脸色黑黄,独自卧在粪秽中,没有人照顾,病得非常痛苦,口中说不出话。

太子问车夫:

“这是什么人?

”回答:

“这是病人。

”又问:

“什么是病?

”回答:

“病就是各种疼痛逼迫自身,生死不可预测,所以叫做病。

”又问:

“我也会生病,不能避免这灾祸吗?

”回答:

“是的,有生就有病,不分贫富贵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车夫返驾回宫。

太子回宫后静默思维,想到“这病苦,我也不能避免。

那时,父王再次问车夫:

“这次太子出游快乐吗?

”回答:

“不快乐。

”又问是什么原因。

回答说:

“路上遇到病人,所以不乐。

”于是,父王默然思维:

“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情不悦,莫非是出家的先兆?

我要再次设立方便,增加一些歌舞来取悦于他,使他不再想出家。

”于是又装饰宫馆,挑选了一些宫女供太子娱乐。

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教令车夫严备车马要出去游观。

路上遇到一个死人,彩色的缯幡在前后引导,家亲眷属们悲哀号哭,送他出城。

太子又问:

“这是什么人?

”回答:

“这是死人。

”又问:

“什么是死?

”回答:

“死就是命终。

先是风大灭,再是火大灭,接下来诸根败坏,生死异路,存活者跟死者永别,再也不能相见,这就叫死。

”太子又问:

“我也将会如此,不可避免这种灾患吗?

”回答:

“当然,有生就有死,不分贵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让车夫返驾回宫。

太子独自静默思维,想到“这死苦,我也不能避免。

那时,父王又问车夫:

“这次太子出游,玩得快乐吗?

”回答:

不快乐。

又问:

“什么缘故呢?

”回答:

“路上遇到死人,所以不快乐。

”父王独自默默思维:

“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不快乐,是不是要出家了?

我还要再设方便,增加一些歌舞来愉悦他的心情,让他不思出家。

”于是,当即严饰宫馆,选取宫女来供太子娱乐。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再次令车夫备驾出游。

中途遇到一个沙门,穿法服,持钵盂,目视前方地面而安详行走,太子就问车夫:

“这是什么人?

”回答:

“这是沙门。

”又问:

“什么是沙门?

”回答:

“沙门就是舍离恩爱、出家修道的人,他们调摄诸根,不染外欲,以慈心对待一切,无所伤害,遇到苦不忧戚,遇到乐不欣喜,能像大地一样安忍,所以叫做沙门。

”太子说:

“好啊!

这种道能真正永断尘劳的系累,微妙清虚,这才是快意、安乐。

”于是下令御者回转马车来到沙门身边。

当时,太子问沙门:

“你剃除须发、穿法服、持钵盂,志求什么呢?

”沙门回答:

“出家是为了调伏心意,永远脱离尘劳垢染,以慈心爱护一切众生,无所扰乱,虚心静默,唯一志求法道。

”太子说:

“善哉!

道才是最真实的。

”随即命令车夫:

“带着我的宝衣和宝车回去禀告大王,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想调伏自心,舍离尘垢,清净地独自居住,以此来寻求无上大道。

于是,车夫就带着太子所乘的宝车和衣服回宫,奉还国王。

太子也从此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了。

释迦佛对比丘说:

太子见到老人、病人,从而了知世间苦恼,见到死人,恋著世间的情也就随之息灭;又见到沙门,于是廓然大悟。

下宝车时,太子步步远离对世间的缚著,这可谓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远离。

当时,国中人民听说太子剃除须发,身穿法服,手托钵盂,出家修道,都争相转告说:

“这种道一定是真实的,才让太子舍离家国荣耀之位,抛弃世人所爱重的一切。

”于是,国中八万四千人都去归附太子,想做弟子出家修道。

太子当时就纳受他们,并跟这些人一起游历,在在处处教化有缘的人们。

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国到另一国,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恭敬地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来作供养。

菩萨心想:

“我和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混乱喧闹,并不适合我。

什么时候能远离大众,在闲静处求证真实法道呢?

”随后,菩萨很快满足志愿,来到闲静处专精修道。

菩萨又思维:

“众生真可怜,长久处在愚痴黑暗中,所受生的五蕴身如此危脆,是生、老、病、死等各种苦的积聚处,从此处死,在彼处生,又从彼处死,在此处生,都是因为苦的五蕴身而流转无穷,我该如何认清这苦蕴而灭除生、老、死呢?

菩萨又这样想:

“生死到底从哪里来?

依什么因缘而有呢?

”于是以智慧观察它的来由,原来是从“生”而有“老死”,“生”是“老死”的因缘;“生”又是从“有”而起,“有”是“生”的因缘;“有”是从“取著”而生起,“取著”是“有”的因缘;“取著”是从“贪爱”而生起,“贪爱”是“取著”的因缘;“贪爱”是从“领受”而生起,“领受”是“贪爱”的因缘;“领受”是从“触”生起,“触”是“领受”的因缘;“触”是从“六入”而起,“六入”是“触”的因缘;“六入”是由“名色”而起,“名色”是“六入”的因缘;“名色”是由“识”而起,“识”是“名色”的因缘;“识”是由“行业”而起,“行业”是“识”的因缘;“行业”是由“痴”而起,“痴”是“行业”的因缘。

以“痴”这种因缘生起“行”,以“行”这种因缘而有“识”,以“识”这种因缘而有“名色”,以“名色”这种因缘而有“六入”,以“六入”这种因缘而有“触”,以“触”这种因缘而有“受”,以“受”这种因缘而有“爱”,以“爱”这种因缘而有“取”,以“取”这种因缘而有“有”,以“有”这种因缘而有“生”,以“生”这种因缘而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苦自性的五取蕴是由生而出现,这就是苦集。

菩萨思维此苦集蕴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

那时,菩萨又思维:

“什么法没有的缘故而没有老死呢?

灭除什么法的缘故,老死也灭尽呢?

”于是以智慧观察它的缘由:

“生”没有缘故,“老死”便没有,“生”息灭的缘故,“老死”就会息灭;“有”没有的缘故,“生”便没有,“有”息灭的缘故,“生”便息灭;“取”没有的缘故,“有”便没有,“取”息灭的缘故,“有”也就息灭;“爱”没有的缘故,便没有“取”,“爱”息灭的缘故,“取”也会息灭;“受”没有的缘故,就没有“爱”,“受”灭的缘故,“爱”也息灭;“触”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受”,“触”灭的缘故,就息灭了“受”;“六入”没有的缘故,就没有“触”,“六入”灭的缘故,就息灭了“触”;“名色”没有的缘故,没有“六入”,“名色”灭的缘故,“六入”也就息灭;“识”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名色”,“识”灭的缘故,“名色”也灭;“业行”没有的缘故,没有“识”,“业行”灭的缘故,“识”也灭;“痴”没有的缘故,没有“业行”,“痴”灭的缘故,“业行”也息灭。

这就是以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如是思维苦蕴灭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

当时,菩萨以逆式和顺式观十二因缘,如是了知、如是证见后,就在座上成就了无上正等菩提。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修两种观:

一、安稳观;二、出离观。

释迦佛对此赞颂道:

“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安稳及出离,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

”(无等等的如来多修持两种观:

安稳观和出离观,大仙人修证究竟已到达彼岸。

他的心已得自在,断除各种烦恼结使,如来的胜观明照一切,因此称为“毗婆尸佛”。

大智慧光明遣除冥暗,又如同以镜子自照脸部而无不彻见明了,如来为世人说法,遣除其内心的忧恼,穷尽他们生、老、死的苦流。

毗婆尸佛在闲静处又这样思维:

“我现在已得无上之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灭清净,只有智者才能了解,不是凡愚所能了知。

因为众生偏离了实相,怀着不同的固执、见解、感觉、修学,依着他们不同的见解,各自乐于凡庸的所求,致力于自身所串习的法。

所以,对于无上法的甚深因缘不能了解,对于穷尽贪爱的涅槃境界也就更加难以了解,我如果为其宣说,他们必定不了解,反而会生起反感、触恼。

”如此思维后,默然不说法。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心中所想,就暗自思维:

这世间就要败坏,太可怜了,只有毗婆尸佛才了知甚深微妙之法,却不欲宣说。

”于是,在力士伸手臂的工夫里,从梵天宫忽然下降人间,站在佛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

这时,梵王右膝著地,双手合掌启白佛说:

唯愿世尊应时说法!

现在众生类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容易开导教化。

他们怖畏后世无可救赎的罪业,有这种畏惧心的缘故,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诉梵王:

“如是如是!

确实像你所说的,但我在闲静处暗自想到:

所得正法甚深微妙,如果为众生类宣说,他们必定不了解,反而生起烦扰,所以我默然不想说法。

我从无数阿僧祇劫以来勤苦不懈地修持无上大行,现在才获得这难得之法,如果给具足淫、怒、痴的众生宣说,他们必然无法承接、受用,只是我自己白白劳累而已。

此法微妙,与世间法相反,众生染在欲尘中,被愚痴冥暗所覆盖,无法信解。

梵王!

我观察到这些,所以默然而不欲说法。

当时,梵王再次劝请,殷勤恳切以至再三,说:

“世尊!

如果不说法,现在世间就会败坏,极其可哀、可愍。

唯愿世尊应时宣演无上法轮,不要使众生堕落恶趣!

”那时,世尊三次听到梵王殷勤劝请,就以佛眼普观世界:

众生的障垢有厚有薄,根性有利有钝,教化有难有易。

易受教者畏惧后世罪恶,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

就像青、黄、赤、白四色莲花,有的才出淤泥还没到水面,有的已出淤泥刚到水面,有的脱出水面尚未开放,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能不被水所染著,容易开放,此世界的众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于是,世尊对梵王说:

“我怜愍你们,现在要开演甘露法门,此法甚深微妙,难可解知,这是为信受乐听者而说,不为触恼无益者而说。

”梵王知道佛已接受祈请,他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后忽然不现。

他离去不久,如来在寂静中自己思维:

“我现在先为谁说法呢?

”随即想到:

“应当进盘头城先给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演甘露法门。

”于是,如来在力士屈伸手臂的工夫里,从菩提树边忽然隐没,来到盘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

毗婆尸佛告诉守苑人说:

“你可以进城,跟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说:

‘你们知道吗?

毗婆尸佛现在在鹿野苑,佛想见你们,你们要知道现在正是时候。

’”当时,守苑人领受教令,就去他们那里宣布佛语。

二人听后,来到佛的处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佛渐次为他们说法,教授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界秽恶不净,上界其实也有烦恼后患,或者说不免下堕。

佛陀赞叹只有出离才最殊胜微妙,清净第一(毗婆尸佛当时宣说了世出世间的正法。

世间正法方面,宣说的是能成就增上生的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在出世决定胜正法方面,开示了三界皆非安宁之地,都是苦性,我们只有从三界中寻求度脱的法道,来达到永远寂灭)。

世尊见他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就为他们宣说苦圣谛,演述开导,又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指出苦的要道——寂灭苦的道谛)。

当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就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白布容易染色般,他们很容易就熏染到正法而得成就。

于是,地神宣唱道:

“毗婆尸佛在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是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余世人所不能的。

”如是辗转宣布,声音传到了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顷已经传到梵天。

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谛而得圣果,真实无欺,成就了无所畏惧,于是对毗婆尸佛说:

“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

”佛言:

“善来,比丘!

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

”当时,两人就得到具足戒。

不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

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即运用三轮——神变轮、记心轮、教诫轮来作教化),他们也就当即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那时,盘头城内的人们听说这二人出家学道,穿著法服,持钵盂,净修梵行,都相互转告:

“毗婆尸佛的道一定是真实的,才使这等高贵的人舍弃世间的荣耀、地位,放弃所爱重的一切。

于是,城内八万四千人前往鹿野苑中毗婆尸佛的住处,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佛渐次为大家说法,宣说施论、戒论、生天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等等。

当世尊观见大众已经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后,就宣说苦圣谛,敷演开解,以及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

这时,八万四千人当即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就像白纸容易染色般,他们见谛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随后启白佛陀:

“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

”佛说:

“善来,比丘!

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

”这时,八万四千人当即获得具足戒。

具戒不久,如来以三事教化:

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他们就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

又有八万四千人听说佛在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是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他人所不能转,就共同前往盘头城毗婆尸佛的处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当时佛也如是说法,盘头城里于是便有了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

提舍比丘、骞荼比丘在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显现各种神变,为大众讲说微妙之法。

那时,如来默默心想:

“现在城内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僧,应派他们到四处游化,两人一对,结伴而行,在在处处传播佛法,六年后再回到城中宣说具足戒。

当时,首陀会天知道如来的心意,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就从彼天退没,忽然来到此地,在世尊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片刻后启白佛说:

“如是,世尊!

这盘头城内的比丘很多,应分布到各地游行,六年后再返回此城说具足戒,我将守护他们,使诸魔得不到扰乱的机会。

”那时,如来听到天人的话语,默然许可。

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就顶礼佛足,忽然不现,回到了天上。

他回去后不久,佛告诉诸比丘们:

“现在城内比丘很多,应当分布在各地游行教化,六年后再返回集中,宣说具足戒。

”于是,诸比丘领受佛的教令,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两两结伴到各地宣扬佛法。

首陀会天在一年后告诉诸比丘:

“你们游行已经过了一年,还剩下五年。

你们要知道,六年完毕要回城说戒。

”如是到第六年时,天人又告诉说:

“六年已满,应当回去听佛说戒。

”诸比丘听闻天语后就收拾衣钵,返回盘头城,来到鹿野苑毗婆尸佛处,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当时,如来在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

“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

”(忍辱是第一的,佛说涅槃最为清净、无上。

仅仅剃除须发却损害其他众生,不能称为沙门。

)那时,首陀会天离佛不远,以偈颂赞叹说到:

“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观具足,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在世成道,以四真谛,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灭苦之谛,贤圣八道,到安稳处。

毗婆尸佛,出现于世,在大众中,如日光耀。

”(如来有微妙的大智慧,是世间的无上尊者,具足止观,成就无上正觉。

以哀愍众生的缘故,在世间成就佛道,以四圣谛为声闻宣说。

了知苦和苦因,通达灭苦之谛以及灭苦的圣贤八正道,由此到达无苦的安稳之处。

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在大众中犹如日轮般光显照耀。

)宣说此偈后忽然不现。

总的思维首先要有劫的观念,了知九十一劫当中出现过很多次成住坏空、火水风三灾,而在这些之前有毗婆尸佛出世。

当时的情形如释迦佛所说:

毗婆尸佛如何降神、出胎,童年具足哪些殊胜德相,长大后是如何见到老、病、死和沙门现相,以及由此触动出离心而出家学道,之后观十二缘起成道,并由梵天劝请转三乘法轮,度大弟子提舍、骞荼,乃至最后入灭等等。

这一幕幕情景要在心中具体地浮现出来,之后才会确信在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当时三会度脱无数弟子,他们都证得圣果,后来又全部趣入涅槃,到今天为止,一个也不剩。

当我们把时间拉长,观察非常久远的年代,会感觉那些像是一场电影,很快就结束了,之后容易联想到,整个时间流中的现相全是如此。

佛出世是最胜、最好的现相,无论身边眷属,还是身心受用,以及所成就的功德等都极其殊胜,然而这一切最终归于无常,并没有剩下什么。

由此可知,在有为世间里没有一法可靠,都是无法常住的生灭本性。

我们应当生起这种定解。

无常的观修需要通透、彻底。

以上思维器界无常时,了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法不是无常性,最终全部会坏灭;同时,世界当中的所有有情也是无常的;有情当中即使是出现在世间的圣者们,他们也全部示现无常;在圣者中,拓展思维到久远劫前,以七佛为代表的时期里出现的佛、圣弟子们、教法,以及所呈现的圆满相等等,如今全部消失无余。

观察到这些大背景以后,我们的心量就容易展开来,容易在内心出现广阔的无常观,从而淡化对现世的执著。

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是在非理作意的串习下,把低劣、渺小、泡沫般的现世法增益成无比殊胜、美好、有实义。

如何才能缩小这种非理作意,缩小到不具义或者在自心中不占分量呢?

就须要观察到极宽阔、真实的无常情景。

当看到高大、殊胜、百千万倍超过自己的有为法现相,最终全部消灭而不具任何意义时,再比较当下时空点上自己面前的现世法,就感觉的确是微乎其微,毫无实义,不值一提。

由此,便可将过去以常执为首的整套想法、贪著、追求、爱恋、幻想,以及发展出的各种颠倒状况一举消灭。

关键就要按照祖师引导的轨道,来一步步精细地重新认识世界。

首先从大、高、深三方面着眼,观察到彼等的无常相后再去对比小、劣、浅相的自身,马上就容易料想到最后的结局。

譬如,过去感觉人生百年无比漫长,自己生活的城市非常广大,现在通过思维器界无常,跟三千大千世界对比,自身就像生存在试管里的细菌,是如此微小。

即使是坚固的器界最终都坏灭一空,何况这泡沫般的现世法呢?

所谓生活的意义完全是常执心的增益,极其可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