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024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docx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

湖北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十佳研究报告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何正刚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赋予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的活力,以往沉闷、程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极力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中得到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片面化、表象化的理解,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课堂上,“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近些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不能得到最优化的结合,实际的课堂效率提高不显著。

许多学生“课上热闹,可是测试起来成绩却不理想”,对此,教师困惑不已。

为了应付当前考试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重蹈覆辙,挤占、挪用其它时间,为学生补习。

于是,串讲串问,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在“补习”中死灰复燃。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这种不和谐现象,势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我们不得不去再次地解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求解决的方法。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旨在以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为着力点,通过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从中分析出影响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学习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求对策,探索出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率学习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依据

1、以有效教学的理念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2、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

主体性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全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中找出影响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学程序、教学情感、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寻求对策,探索出在课堂上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呈现出高效率。

四、研究内容

1、分析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机、兴趣)及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调查分析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因素。

2、由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因素着手,从优化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突破口,积极寻求对策。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如何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②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③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④如何优化教学节奏,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⑤如何优化教学程序,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⑥如何优化教学情感,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⑦如何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等三个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以文献法和调查法。

六、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明确了课堂上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因素

为了弄清语文课堂中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因素,我们从学生方面入手,分别对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等三个班共计141名学生进行了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出了课堂中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主要因素:

1、学习积极性

上课时,听讲很专心的只有39人(占27.7%),有83人(占58.9%)有时专心,还有19人(占13.5%)经常做小动作;参与合作学习中,有90(占63%)人虽然参与却很少发言;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只有45人(占31.9%),而“老师提问,我就答”的学生有64(45.4%)人,还有32人(占22.7%)只当听众。

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

2、学习信心

语文课堂上,有66人(占46.8%)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令人骄傲的地方,只有34人(占28.4%)的学生觉得自己有骄傲的地方;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有88人(占62.4%)觉得简单问题能思考并回答,而难题等别的同学回答;当遇到疑难问题时,有53人(占37.6%)选择会不去认真思考,而是等老师讲。

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信心不足,畏难情绪严重,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

3、学习能力

遇到难懂的内容,有67人(占47.5%)觉得虽然学习时间较长,但还是难以理解,在老师引导后,有48人(占34%)仍觉得弄不懂;课堂上,有87人(占61.7%)从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有36人(占25.5%)依赖同学老师的总结;当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后,有61人(占43.3%)从不注意作简单的学习小结,有53人(占37.6%)偶尔进行小结,但不会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忽视了学习方法积累,学习能力不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普遍缺乏积极地情绪状态,其主体的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低下。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取决教师的调控、调动。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现状,我们深入课堂,有意识地关注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对我校及所辖村小的40名语文教师进行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从教者的教学行为上,分析出了语文课堂中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信心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即:

1、教学目标解读不全面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课堂教学中,目标是灵魂,是核心,只有制定出了科学而又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们在备课时首先写下的就是教学目标,可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的去解读它,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构建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

(1)目标达成平均使力现象突出,重难点目标不突出。

(2)忽视三维目标的整体贯彻,目标达成意识单一,强调知识目标的掌握,弱化了目标达成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构建。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注重三维目标拟定的教师只有10人(占25%),有30名(占75%)教师多只注重知识目标的拟定。

(3)目标设置孤立化,往往忽视了一篇课文目标的设置与单元目标、年段目标之间的联系。

(4)目标达成层递意识不强,忽视了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使得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呈现出随意性,这就相应造成了教学层次的混乱,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状。

教学目标不全面,重难点不突出,不考虑到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疑就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解读不深

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教材仅仅是教学的文本资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中的知识”,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加工、处理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

(1)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不够重视,多依赖于对教学参考书的理解。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7名教师(占42.5%)解读教材是以教材为主,自己不做思考。

(2)处理教材时面面俱到,使得教材的重难点处凸显不够。

因为教师对教材解读不深入,处理教材时抓不住重难点,所以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时往往难以做到游刃有余,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

课堂上,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过于单一,固定,主要表现在教师们过多地沉溺于个人的教学“套路”中,忽视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来施教;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放得过多,表面上看学生是得到了调动,课堂上“以生为本”的学习氛围浓郁,但实际效果是“有形无实”,学生的思维只是在浅层次徜徉,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启发。

教学方法使用不够灵活,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教学调控张弛无“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让教学张弛有度,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张弛”意识不强,对教学过程预设不够,调控不得力,导致教学进程拖沓沉缓。

在随堂听取的20多节课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的教学速度要快,哪些地方的教学密度要大,哪些地方该难等,教师考虑不够充分。

教学过程地推进,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教学中,哪些地方学生觉得难了,教学就可能会“卡壳”,长久在此处“徘徊”;哪些地方教者觉得学生学得有兴致了,就漫无边际地展开。

这样教学带来的后果,就是让学生“喜易畏难”,不利于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5、教学程序松散机械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一定的序列来展开教学。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及时地贴近教学目标,触及到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动脑筋。

先学什么,再学什么,由哪入手展开教学,不可简单了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程序的设计重视不够,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展开,科学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1)教学程序设计呈“直线式”。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23名(占57.5%)教师一直是按照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教学设计毫无悬念。

(2)教学程序设计较松散、凌乱。

在调查者中,有25名(占62.5%)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上考虑不够充分,存在教学“主线”不明晰的通病。

课堂上,松散、机械的教学流程,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毫无新意,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6、教学情感调动不够

教学情感指教与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状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高效率的课堂,应特别重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情感状态。

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意了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来改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状态,而忽视了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状态来启发学生,即教师还未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情感”与“文本情感”两张皮的现象;忽视了通过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出现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两张皮的现象,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到教材中的喜怒哀乐,很难与文本所蕴含的特定情感因素产生共鸣。

正因为如此,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思维肤浅,感悟不深刻。

7、教学评价形式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赋予了评价的“形”,而忽视了评价的发展功能。

正因为这一点,教师们的评价行为多表现为盲目化、形式化、简单化,多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综观教师们的评价行为,主要问题表现在:

(1)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有23名(占57.5%)教师很少关注到学生心理、生理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对待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

(2)评价语言简单化,缺乏针对性,表现在教师敷衍性的评价语比较多,如很好、真棒等反复运用,导致评价行为形式化。

(3)评价时缺乏表达技巧,表现在过分表扬学生或否定学生,导致评价过度。

正因为教者评价行为的有效性缺失,所以评价的激励作用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课堂上,教师不恰当、不及时的评价行为,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信心大打折扣。

(二)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了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的策略

针对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信心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优化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着手,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七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领他们从走进文本到一步步深入文本,与教师、文本之间展开深层次地对话,并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让40分钟的语文课堂学习呈现出高效率。

1、优化教学目标策略

(1)强化重点,凸显实效

①把握学段重点。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从低、中、高三个阶段来制定的,每个学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都确立了不同的教学重点。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握住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将学段重点融入教学中。

在每节课中都注意积极去贯彻落实学段重点,实际上就是在分解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分散学生学习的难度,为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打基础。

②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在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求教师们紧扣住单元教学重点,让整个单元的教学围绕着统一的重点来展开。

每一节课都紧扣单元重点,就避免了单元教学的零散化,使单元目标在渐进的训练中得以实现。

③突出课文的重点。

学习一篇课文,往往会拟定出众多的教学目标。

在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时,我们十分注意分清主次,将教学的精力集中到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突破上。

通过突出重点,促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从而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透彻理解文本的主要内涵。

(2)强化发展,关注个体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制定教学目标,就一定要学会关注学生的状况,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更为贴切,更易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易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①关注个体差异,做到难易适度。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往往不同。

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力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目标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定地思考,可以很好地达成目标;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在教师地引导下,通过个体地努力,也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②关注思维动向,引领“生成”。

课堂的精彩源于生成,只有合理对课堂上有价值地生成性资源进行引领,才能让课堂更好地彰显出生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获得更多地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留意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支言片语”,关注了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质疑以及他们对文本的灵性感悟,从他们对文本的曲解、误解、妙解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及时围绕“生成点”,结合课时教学目标,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导向,让学生的学习围绕一定的目标来展开。

因为有了恰当地目标引领,所以使得课堂上的“生成”彰显出了更大地实效。

(3)强化层递,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曾说过:

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

要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

”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层递意识,即要体现出一个有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让教学目标体现出层递性,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意合理分解目标。

教学中,有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就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体现出层递性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逐步突破,从而最终达成整体目标;二是注意“瞻前顾后”。

在确定某项目标实施的时机时,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前面是否有相关的铺垫,后面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该项目标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找准各项教学目标实施的最佳时机,从而促使整体教学目标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了构建。

课堂上,教学目标体现出层递性,即可促使学生较顺利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又可使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不断地成功中逐步增强。

2、优化教学内容策略

(1)深入浅出,解读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解读教材是基础。

只有把教材读懂了,读透了,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切实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解读教材,我们注重多元解读,多视角解读,做到深入浅出。

深入,就是通过感悟、品味、理解、想象等解读方式,做到了对教材的理解了然于胸。

浅出,就是通过梳理、归类把教材“读薄”,以精要的方式把语言的训练点、情感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育人的渗透点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深入教材的本质,内化知识,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灵活处理,整合教学内容

①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面对大容量的教学内容,我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于那些他们难以理解的、生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指导他们重点展开学习,而对于那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一看就懂的教学内容,就可少花费精力。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教材中与重难点目标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应指导学生着重学习,而其它的教学内容则尽量少讲,少挖掘,只要扣住要点,提醒一下,做适当点拨就够了。

②灵活重构教学内容

重构教学内容,就是指改变课文内容的序列,将课文中分散到各处的相类似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就某一块面的内容能集中展开学习。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来来思考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凡卡》一课,教学时我们将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分别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分类集中感悟、体会;再如学习课文《爷爷的芦笛》第三部分时,我们将描写天气的内容和强强害怕的内容分别集合在一起,然后让学生集中品析感悟,从而深入体会到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强强内心的恐惧。

重组课文内容,实际就是教师在把握课文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教师对教材巧妙的梳理,将重点内容集中在一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展开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1)体现针对性

①因文而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及体裁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如诗词、散文类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我们采用诵读、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中想象;写人、叙事类的课文往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中心明确,对人物刻画细致,我们一般采用问题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写景类的课文往往语言优美,文笔细腻,词汇丰富,这类文章则重在语言的赏析,品味。

②因人而异。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个性、优缺点不一样,教法也应该有变化。

一味去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或全套照搬教案本上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只会出现“东施效颦”效应。

对此,我们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教学方法做到适应教师的素质条件,发挥教师的个体优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让每位教师通过审视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来扬长避短,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比如有的老师朗读水平高,课堂中就多一些朗读的指导,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有的老师情感丰富,善于表“情”,就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扣住学生的心弦;有的教师知识渊博,就构建知识型课堂,用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

③因年段而异。

课堂中,我们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等选择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低年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以及知识面不广,在学习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时主要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穿插一些如游戏、表演、竞赛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化解学习的难度。

中年段的教学,我们就在低年级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想象,合作讨论等,促使他们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通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课堂辩论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启发性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启发,以使他们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深入文本,逐步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①扣住“诱发点”,启发思维。

恰当的思维诱发点,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个体的思维从“点”中切入,在深究、深探、深思中领悟到文章的内涵实质。

正确把握思维诱发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解读课题。

许多课题往往是课文内容浓缩和中心的提炼,要注重解读。

如:

《这条小鱼在乎》、《不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我喜欢昆虫》等,像这样的课题,我们在开课时就予以了把握,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b、扣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课文的“纲”和“领”,课文的中心内涵、语言的精妙往往蕴涵其中。

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扣住关键词句,以关键词句为中心点,合理地设置问题情景。

这样做,就使学生迅速触及到了文章的要点,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关键问题的思索上。

c、把握课文难点。

课文中的难点是是学生思维的困惑点。

把握住难点,从“难处”诱发学生的思维,就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有效地训练。

d、抓住写作思路。

思路,就是作者写作时思考的路线、思维的轨迹。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结合,都有一定的线索贯穿整篇文章。

教学时,我们以文章的思路为诱发点,引导学生寻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帮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内在联系,促使他们迅速打开思维,深入体会。

②活用方法,启发思维。

课堂上,学生感悟课文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

尤其是那些内涵深刻,意蕴绵长的内容,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让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得到训练。

启发思维,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展开:

a、比较辨析,启发深思。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为深入,透彻。

学习过程中,比较的方法、途径应该是多样的。

从小处来说,可通过换、增、删词句来比较;从大处来说,还可将不同的句子、段落拿来比较,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辨析、探究,从而挖掘出文本中隐含的意义。

b、角色转换,启发深思。

当教材中文本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现实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时,我们就引导学生及时转换思维角色,缩小他们与文本的差距,消除认识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多视角的思考中,感悟到文本所蕴藏的深邃内涵。

c、抓住联系,启发深思。

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的内容往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在感悟中“瞻前顾后”,学会将零散的认识进行梳理、归类、整合,并在分析、讨论中进一步提升认识,将思维推向一定的深度。

(3)凸显形象性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往往会对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特别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现形象性的特点,尤其那些让学生感到生涩难懂、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文本,要想使他们能高效率地学习,就必须发挥形象教学的优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以此来吸引学生。

为做好这一点,我们除了利用实物、图片等手段体现教学的形象性外,还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展开教学,将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图画、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

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开启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迅速地深入文本,获得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入地理解。

(4)注意指导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自能的状态中主动地去学习,才可能让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①在方法中指导。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我们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的方法,如通过总结进行指导,通过渗透点拨进行指导,通过示范进行指导,通过迁移进行指导,通过比较进行指导。

因为指导的方法明确、科学,所以降低了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的难度,使他们当堂就能迅速地掌握住各种学习方法。

②在实践中指导。

学习方法的习得,不能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