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71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新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新课标2013年最新修订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即“借”的意思。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的形式:

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就只有借同音字代替。

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和比喻而形成的,所以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是: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此外还有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

例如:

中国,古代中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再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也不是专有名词,而成为普通名词,泛指一般的江河了。

2、词义的缩小。

例如“金”,古代泛指一般的金属或兵器,现在则专指“金子”了。

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只指男子的配偶了。

3、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的是鼻涕。

再如“池”古代指的是护城河,现在则是指水池子。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例如“卑鄙”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里的“卑鄙”就是诸葛亮自谦的表达。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就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指频带恶劣、道德败坏的意思,变成了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基本上是古代的一个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词。

例如“日”表示太阳这一意思时,自唐宋以后人们在口语交际中就使用“太阳”一词而不用“日”了。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

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6、“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如: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如:

非人哉!

8、“……,……也”例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9、“……,……者也”例如: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10、“……者,……也”例如: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者,……”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2、“……,……”。

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被动句

1、没有标志性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

帝感其诚,命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感其诚”即“被……嗦感动”,这里指天地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有标志性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3)“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倒装”句

1、谓语前置。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即“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例如:

何以战?

(即是“以何战?

”的倒装,把宾语“何”放在了前面。

3、定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翻译:

翻译的的基本原则:

“信”、“达”、“雅”。

信:

就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

达:

就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

雅:

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

翻译方法:

1、留。

专有名词、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

夫战,勇气也。

(“夫”为发语词,翻译是应删去)

3、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8、意。

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接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都不敢接近。

意译:

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鸿门宴》)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例如: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了“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过秦论》)

10、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二是对一些言简义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练习设计

 

一、给下列字注音

愠()罔()殆()诲()碣()澹()

凋()冥()肱()笃()睥()竦峙()

坯()黯()棹()骤()遽()堕()

髀()跛()

二、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表的一部书。

孔子,名,字,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

2、《世说新语》是朝的组织人编写的。

3、《智子疑邻》选自《》,作者是末期的著名家。

4、《塞翁失马》选自《》,作者是(朝)的。

三、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2、然后能自强也( ) 

3、差可拟(    )4、友人惭()

5、入门不顾(    )6、人不知而不愠(   )

7、学而不思则罔(    )8、思而不学则怠(   )

9、下车引之(   )10、不筑(   )

11、胡人大入塞()12、堕而折其髀()

13、未若柳絮()14、因风起()

15、太丘舍去()

16、人皆吊之()17、此何遽不为福乎()

18、吾日三省(    )19、天雨墙坏()

20、君与家君期日中(    )(    )

21、尊君在不(    )

四、特殊字词 :

通假字:

1、路转溪头忽见() 通() 义为() 

2、《兑命》曰()通()  义为() 

3、不亦说乎()通()  义为()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义为() 

5、 曳铁耙()通()  义为() 

6、尊君在不()通()  义为()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    )今义:

(    )

2、与友期行  古义:

(  )今义:

(   )

3、居十日   古义:

(   )今义:

(  )

4、相委而去   古义:

(   )今义;(    )

5、去后乃至 古义:

(  )今义:

(   );

6、死者十九   古义:

(   )今义:

(    );

7、居一年古义:

(    )今义:

(  )

8、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

9、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

1、其邻人之父(   )10、必将有盗(     )  

2、父子相保 (   )  11、其马将胡(     )   

3、大亡其财(   )12、去后乃至(   )

4、亡而入胡(    )13、家祭勿忘告乃翁 ()

5、有善术者(   )14、温故而知新(  )

6、其不善者而改之()15、学而不思则罔(   )   

7、独以跛之故(   )16、而二虫尽为所吞()

8、以丛草为林( )17、为人谋而不忠乎()

9、可以为师矣()18、与朋友交而不信()19、则是无信()

词类活用(请写出活用方式,并解释词语意思)1、天雨墙坏()

2、饭疏食饮水() 

3、智子疑邻()

4、棹数小船()

5、传不习乎()

6、家富良马()

7、故而知新()

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9、近塞上之人()

10、有善术者()

五、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介词,请审好题目)

1、可以()为师矣。

2、人不知()而不愠。

3、()以为()顺流下矣。

4、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5、()家富良马。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7、求之()地中。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六、译句:

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和省略成份的补充。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3、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4、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5、故曰:

“教学相长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未若柳絮因风起。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其家甚智其子。

七、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这首诗,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里面有两句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它们是哪两句?

3、《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5、《虽有佳肴》这篇短文几种论述了什么和什么的关系问题,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6《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

你对此有何感受?

7为什么“公大笑乐”?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8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9《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10《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八、出自本册文言文的成语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智子疑邻教学相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