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69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docx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王小甫

 

【作者简介】王小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已有研究表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蒙古始祖起源传说,都经过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加工和改造。

本文的工作则显示,为了进行主观认同从而实现族群凝聚,成吉思汗家族尽可能调动了他们能够调动的文化资源和信仰因素,尤其是早先传入草原的古代波斯宗教的残余。

从目前学界对蒙古宗教尤其是民间宗教的研究成果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因素。

这种情况不仅在始祖起源中有,在神话最高首领、改造历史记忆等方面也有,这些对族群凝聚都是必要的,也是成吉思汗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蒙古/成吉思汗/族群凝聚/波斯宗教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树九游白旗,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这是北方草原上蒙古族群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成吉思汗这个尊号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学术界进行过很多研究,最近比较形成共识的看法是,“成吉思”用来拟写蒙古语chinggis一词的语音,应当来源于突厥语chingis,译言“强硬的、凶猛的”;或者也可能是突厥语词tengiz(译言“海洋”)的蒙古语读法①。

无论如何,作为统一的蒙古族群的最高首领,成吉思汗采用了完全不同于此前草原游牧国家统治者的尊号。

从前的草原最高统治者称号有过阙可汗、统叶护,西辽有古儿汗,蒙古统一前漠北出现过称菊儿汗,意为众汗之汗或王中之王,一望而知为政治同盟或军事征服的成果,并没有完成主观认同实现族群凝聚。

成吉思汗的成就显然超迈往古,那么,除了军事征服之外,他还利用了哪些文化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争取草原诸部对蒙古的认同呢?

本文即拟借助前人成果对此予以梳理和阐释。

一、成吉思汗始祖传说的性质

17世纪的蒙古史书,受当时已经流行的喇嘛教影响,常常把蒙古人的始祖起源追溯到西藏甚至印度。

例如,著名的罗桑丹津《蒙古黄金史》第一章《引言》一开始就说:

“尊贵的菩萨的家族,贤能的可汗的始祖,源于额讷特珂克、土伯特,将此史实作如下叙述。

”②对于这种现象,蒙古族历史学家亦邻真先生撰有《藏传佛教和蒙古史学》专文讨论,其中说:

“《蒙古源流》上说,打来孙汗时,俺答向大汗索要了小汗称号司徒汗。

野心勃勃的俺答需要为自己找一个统治全蒙古的精神支柱和舆论口实。

黄教教主锁南监错指认俺答是忽必烈的化身、转轮圣王。

这对俺答来说是任何玉玺不能代替的神圣灵光,锁南监错还封格列山只的孙子阿巴歹为金刚可汗。

俺答不久便死去,没有来得及让历史来验证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但是,蒙古贵族引入黄教的目的是很清楚的:

靠神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蒙古的狂热的黄教徒开始改写蒙古的历史。

他们懂得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他们把历史写成他们希望曾是的那样。

宗教冥想代替了真实的史实。

也许,对那些苦思冥想出来的编造,最后连编造者本人也信以为真。

编造从印藏王统开始。

西藏传说史话中说,格利古木王被弑,三位王子沙可利、聂可利、札可利逃往西藏工卡、娘卜、包卜之地。

第三子被编造者改称孛儿帖赤那,于是他成了蒙古最早的祖先。

伪造的目的,就是让蒙古的可汗世系攀上印度—西藏的神圣王统”;“韩儒林指出,为了适应吐蕃传说中常用的十二之数,制造了成吉思汗灭十二个强汗之说”;“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波澜壮阔,充满兴亡盛衰。

黄教史家却对这个震撼人寰的过程无动于衷”,“却去津津乐道那些越凡力量的故事。

出征西夏被写成西夏皇帝和成吉思汗的幻变斗法:

西夏皇帝变成毒蛇,成吉思汗化为大鹏;西夏皇帝变成老虎,成吉思汗就化作狮子……在黄教史家看来,变蛇化鹏才是应当大书特书的奇迹。

在他们眼中,超现实的历史才值得一写。

”③亦邻真先生对黄教史家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我这里想说的是,黄教史家的做法或许算不上是正当的历史学术,但他们的做法未必没有意义。

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看来,黄教史家的做法显示他们正在致力主观认同、强化族群凝聚,即以其行动直接参与历史创造。

因为,族群演进也需要改变认知,需要神话最高首领,需要改造历史记忆④。

况且,黄教史家的做法在这方面看来还是有效的。

当然,成吉思汗当时还没有掌握黄教这样深入系统的文化资源,不过,草原上毕竟也曾盛行过源出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这样一些相当发达的宗教。

尽管这些宗教不再以系统神学的形式由自身的教团来维持,但Cult,itisgenerallyadmitted,ismoreenduringthantheology(众所周知,祭仪比神学更能持久)⑤。

据研究,波斯宗教的一些核心观念和重要神祇积淀下来,成为蒙古民间宗教的基本要素⑥,反而更便于用作推行认同的工具⑦。

姚大力先生近年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早期蒙古人的始祖传说,他把史料记载的各类传说据其内容性质分为三个层次⑧:

第一层次是各部关于自身最初起源的故事,除著名的狼鹿相配传说外,与它属于同一层次的,还有弘吉剌部三始祖共生于“黄金壶”的传说。

第二个层次反映了诸部对放弃原居地后向西迁徙这段历史的回忆,例如《史集》在有关章节里讲述的乞颜、捏古思后人在额儿古捏昆锻冶岩壁、出窟远徙的完整故事,等等。

最末一个层次的传说以日光感孕故事为中心环节。

尽管它把具有相同父系血统的那个禁婚部落追溯为出自神圣起源的三兄弟合答斤、撒勒只兀惕和孛端察儿的后裔,不同史源的文献仍将它列为以狼鹿相配为起源传说的更大部落集团的一部分。

此种情况充分暗示出,被日光感孕的族祖故事所依托的社会实体,事实上是一个有着更古老起源的实行外婚的两合制部族组织的构成部分。

日光感孕传说不过是以上述事实为起点,企图替其中一个同血族的外婚集团制造出不同凡响的高贵出身。

有趣的是,这个相对晚出的祖先传说与前述特定血统集团之间的联系,一旦被草原社会居民所接受并因而获得流行,狼鹿集团中两合制社会组织的产生,看起来反倒是非得通过远远后起于该组织形式自身的传说故事,才能够追溯清楚了。

与此相应,分别由(狼鹿)两个半族集团衍化而来的尼鲁温与迭列列斤,由于日光感孕故事的加入,其原有名称也被赋予了某种新的涵义。

而迭列列斤蒙古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到狼鹿集团以外其他所有各支“原来的蒙古人”(mughūl-ikhāss),从时间上看,则应当更晚。

我之所以把姚先生有关最后一个层次传说的论述全引出来,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出“日光感孕”的高贵出身与族群的关系,以及制造这一传说对于族群认同可能产生的功效。

因为据姚先生的研究,“原来的蒙古人”演生的“第三环节是合不勒汗时代起由于尼鲁温蒙古的强盛而引起的部族构成演变以及将这一演变格局追溯到远古的神话传说的形成。

新的格局当完成于成吉思汗时代”⑨。

显然,到这一环节,“狼鹿集团”的传说已经不够崇高了,“日光感孕”便应成吉思汗家族的需要而生。

族群因首领而神圣,历史随地域而延展,这是主观认同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未必完全是领袖人物或神话制造者的一厢情愿。

姚先生指出:

“辽太康(1075-1084)年间‘远萌古国’的遣使通聘,应是西迁的蒙古部开始走向强大的重要讯息。

它的年代,正当合不勒汗的父祖时期。

因此,《秘史》所谓‘众达达百姓(合木黑忙豁里,qamuqmongghol,译言全蒙古)合不勒皇帝管着来’,无疑反映着相当可信的事实。

不过这里的‘合木黑蒙古’其实仅指蒙古部自身而已,它当时还不可能包括入居草地的蒙兀室韦后裔以外的各部族。

即使对南迁在东部草原地区的蒙古部分支来说,合不勒至多也只是一个暂时性的部落集团联盟的首脑而已。

但是,海都—屯必乃—合不勒家族势力的壮大,肯定加剧了从蒙兀部内的两个半族延续下来的尼鲁温和迭列列斤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

日光感孕的起源传说,应当就是在这个时期被附益于尼鲁温集团的。

于是该集团名称的含义从‘山岭’,转为‘腰椎’、‘脊骨’,用以隐喻日光感孕的后裔们出于始祖母阿兰豁阿神圣贞洁的‘腰’。

”⑩而“乞颜、捏古思故事的定形,或许不早于成吉思汗时代。

这时尼鲁温的分支中一定已有乞颜氏族和捏古思氏族。

两位始祖的名字,或即由此而来。

”(11)

姚先生考定的日光感孕起源传说被附益于成吉思汗先祖的时间,有助于我们尝试探讨其来源与性质。

德国蒙古文化学者海西希在论述北方族群的文化传承时曾说:

“各民族集团也经常交换栖身地,从附近的和被征服的居民中借鉴来了一些特点,当他们被战胜之后,又使自己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点彻底让步于胜利者。

在蒙古萨满教中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已经在有关辽王朝和契丹时代的萨满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萨满信徒和索伦人之间非常熟悉的一大部分内容已由蒙古人所接受。

我们可以在这一问题上联想到,9-11世纪的契丹人在民族学方面就相当于晚期的满族人,而且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也深深地受到了辽族人及其文化的影响,整个循环过程就是这样完成的。

因此,对于那些特别关注这些问题的人就显得格外清楚了,就无须再研究某种基本宗教特征是属于哪一个民族集团或者是最终发源于何处,唯有对所出现的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的列举方可以得到科学的证实。

”(12)对于本文的读者,我想提示一下还是必要的,可以认为,蒙古人日光感孕起源的传说,就来自我曾经论证的契丹礼俗中的回鹘摩尼教成分(13)。

尽管契丹自辽圣宗(982-1031)起已经完全改宗了佛教,但可以相信,摩尼教的一些观念和仪轨形式仍然保留在契丹的生活习俗当中。

例如,《辽史·逆臣萧特烈传》记载:

“金兵望日月旗,知天祚在其下”,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了。

总之,了解日光感孕起源传说的由来,有助于理解成吉思汗家族引进这一传说的真实用意,我想,说其和耶律阿保机利用摩尼教编造“梦日入怀”降生神话如出一辙(14),应该没有大差。

最后关于“狼鹿集团”的传说,姚大力先生已经指出源出自突厥始祖神话(15)。

我这里有必要插一句,传统所谓的突厥“狼图腾”,据我的研究,应该已在突厥汗国时代接受了拜火教的改造,所以,古代突厥人源于狼生的传说也有可能反映了拜火教对天狼星神Tishtrya的崇拜(16)。

在拜火教神话里,天狼星是确保云起雨降从而催生化育的神祇(17)。

狼鹿始祖传说被追加附益到蒙古人身上,一般认为是“蒙古人在西迁后接受游牧生活方式的同时,受突厥狼生传说的影响之下创造出来的”(18),显然,这个传说为蒙古人所接受的自然历史过程要早于“日光感孕”(19)。

但是,后来为了族群主观认同的原因又作了重新编排,如姚大力先生所说:

“因此我们看到,乞颜、捏古思繁衍族类的故事,正是‘原来的蒙古人’作为一个社会种属集团实现团体认同的标志和产物。

乞颜被追溯为有狼鹿起源传说的蒙古部始祖,原先传说里的狼、鹿俱一变为人,这样狼鹿集团就构成了乞颜后人;其他各部被追溯为另一始祖捏古思的后人,各部所流传的关于自己部落起源的传说,也被删除出新的传说故事。

乞颜、捏古思故事的定形,或许不早于成吉思汗时代。

这时尼鲁温的分支中一定已有乞颜氏族和捏古思氏族。

两位始祖的名字,或即由此而来。

”(20)可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蒙古始祖起源传说,都经过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加工和改造。

成吉思汗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蒙古族群的凝聚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共同的祖先神话及其超凡的出身是成吉思汗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二、蒙古民间宗教里的波斯因素

我们看到,为了进行主观认同从而实现族群凝聚,成吉思汗家族尽可能调动了他们能够调动的文化资源和信仰因素,尤其是早先传入草原的古代波斯宗教的残余。

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不仅是始祖起源,在神话最高首领、改造历史记忆方面也应该对这些宗教进行了利用,因为这对族群凝聚都是必要的。

从目前学界对蒙古宗教尤其是民间宗教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因素。

德国蒙古文化学者海西希在其《蒙古的宗教》序言一开始就提到,一百多年前,布里亚特蒙古学者道尔吉·班扎罗夫刊布其名作《黑教,或蒙古人的萨满教》,意在要人们关注,“在蒙古存在有一些其渊源甚至比该地区的佛教还要古老的宗教形式”;鉴于蒙古佛教就是藏传佛教,所以海西希把自己著作的重点放在“叙述蒙古人在佛教之外的民间宗教观念”方面,他说:

“本文中所阐述的事实在蒙古地区业已不复存在,我们最多也只能观察到一些最后的残余。

”(21)我们要讨论的这些对象,即使在十三世纪初的成吉思汗时代,也已早就不是以系统宗教的形式存在了。

实际上,它们当时就只能见于萨满仪式,以后则更进一步沉淀进入民间宗教——岁时信仰和习俗。

现状与历史的强烈反差令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

曾经在几百年间影响草原强大族群兴衰更替的波斯宗教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

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在这些宗教自身,在于它们在草原上传播的方式。

无论如何,信仰拜火的突厥人先用粟特文,后来又用粟特文创制了突厥文,但迄今没有发现他们翻译的拜火教经典;而改宗摩尼的回鹘人在北部草原先是沿用突厥文,后来也使用粟特文(《九姓回鹘可汗碑》),直到汗国即将崩溃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这种做法实际上与草原上传统的萨满教并无二致。

海西希说:

这种因兴奋而狂舞的萨满教的赞歌和咒歌仅以口传,“赞歌本身中就有一些影射萨满教是一种无经文经书的信仰这一事实的地方:

我的祖师,啊!

你赐给了我无经文的教理!

我的祖师,啊!

你向我传授了无经书的教理!

据传说,在布里亚特蒙古萨满江察波格(男萨满巫师)和东蒙古另一位萨满教徒乌格得勒古的祈祷中,也以同样的方式唱道:

你们三位是我的祖师,嘿!

嘿!

嘿!

以我无经文的教理,嘿!

嘿!

嘿!

有关萨满教理的一段布里亚特文论述见载于旺丹云冲的史著中,该著成书于十九世纪,其中论述到:

‘凡加入萨满教者绝不会有自己的任何宗教经文,所有的资料和布讲都要口传、铭记在心。

所以他们完全是根据传说相传的’。

”(22)

波斯宗教在草原上的这种传播方式一旦失去专门教团(例如古突厥、回鹘时代的粟特人)的维持,就只能涣散、沉淀,与草原固有的传统习俗混在一起(23)。

如海西希所指出的:

“除了真正的因兴奋而狂舞的萨满教中的驱邪仪礼和咒歌之外,蒙古人中还存在有许多民间宗教的表现形式,如祈祷长生青天,祈祷火、尊成吉思汗为出身于王公家族的先祖王爷。

乞灵于以披甲的骑士之面目而出现的神:

女苏勒得腾格里神、腾格里战神和格萨尔汗,祈祷白老翁、大熊星座的群星和对高地的祈祷。

民间宗教中这类祈祷的特殊形式(如以与纯洁的、混和的或已经喇嘛教化的萨满教论述相抵触为特点的那些形式)在表达上都具有高度的谐调性和一致性,这就说明了非常古老雏形的原始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晚期所有的增补内容以及由于采纳了喇嘛教的辞句和形式而引起的变化、修改和伪装等等重新发现其明显的遗迹。

”(24)况且,海西希也明确肯定:

十三世纪时,“由于同从事佛教修习的那些居住在城市中的突厥回鹘族具有密切的接触,摩尼教、景教以及某些源出于这些宗教的思想都渗入到了蒙古人中,尤其是以光明而出现的摩尼教,霍尔穆斯达的形象、波斯的阿胡拉·马兹达和三十三尊腾格里天神等。

”(25)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探讨一下可能被成吉思汗利用的这类资源(26):

(一)长生天

海西希说:

“十二和十三世纪正是蒙古人从政治上加强和其帝国开国的时代,当时的文献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宗教体系,其极高点就是青天或永生的青天。

”(27)显然,海西希也认为包括长生天在内的信仰属于一种宗教体系,而且已经意识到十二、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凝聚和崛起与这些信仰活动不无关系。

那么,对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如此重要的长生天究竟是哪路尊神呢?

以下我们先列举海西希提供的说法与资料,然后进行讨论:

1.蒙古语术语“长生天气力里”在元代(十三—十四世纪)的书简、法令条例、牌子和墓志铭中经常使用,它证明了蒙古人信仰某种天力的存在,神界和凡界的所有力量都屈从于这种天力。

甚至在最为古老的蒙文史著《元朝秘史》中也记载了祈祷长生天,奉献给长生天之代表太阳的供品(拴在竿子上或陈列开来)。

成吉思汗受命于“强大的天”,“我受强大天的委托”,天赐给了他整个帝国。

他说:

“如果上天确实把帝国交到我的手中。

”这些资料证明了十三世纪欧洲旅行家和传教士们对于蒙古人崇仰最高天神的报告。

柏朗嘉宾曾写道:

“他们崇仰一种神,并认为它是可见和不可见物的缔造者。

”腾格里、长生天或强有力的天就是最高天神。

在玛丽所著有关库蛮人(28)的诗篇中,tengri一词被毫不含糊地译作“神”。

(29)

请读者注意,这里提到太阳是长生天的代表。

在有波斯宗教背景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由此想到拜火教里太阳神密特拉和大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关系。

在古代波斯早期,没有关于阿胡拉·马兹达象征的记载;似乎从居鲁士大帝开始到大流士三世时期,习惯用白马拉一辆空的战车随波斯军队出征;这辆战车被神话成宙斯(Zeus)即阿胡拉·马兹达,他无疑是被祈求冥冥中亲自站在那辆车里(30)。

太阳神密特拉也被想象成白马牵引战车的乘坐者(31)。

无论白马战车的象征意义如何,对拜火教徒而言,密特拉和大神阿胡拉·马兹达关系密切非同寻常,他俩和阿娜希塔(Anahita)女神一起在古代波斯被尊为三联神(triad),即所谓“三位一体”,跟斗战神(即最高级圣火)一道成为普遍供奉的主要对象(32),降至突厥汗国后期还能见到这种迹象(33)。

拜火教研究专家MaryBoyce甚至说:

由于拜火教徒每天都对着火或者太阳向阿胡拉·马兹达祈祷,“以至于在和阗—塞语里把太阳也叫做urmazde。

在现存伊朗语的a和Munjī方言里,太阳仍然被称作ormozd”(34)。

2.在民间宗教中,“长生天”是“所有天神(腾格里)中的最高者”,人们有时也称之为“汗,永生的天”,“所有万物的最高君主”。

有一些特殊的祈祷就是针对他们的,但在许多其他仪式和宗教习惯中也会提到此事。

“长生天”定居于天上,“上界是我的长生天,下界是我的地母”。

它创造了一切。

用以维持生命的火诞生于“由长生青天事先所作出的决定”。

牲畜的情况也如此,因为其中是这样决定和预见的:

“你的蓝斑母马的奶是根据由长生天神老爷作出的决定而产生的”,这是在一种与为母马祝圣仪式而举行的盛宴有关的祈祷经文中所指出的。

在奉献给成吉思汗的祈祷之中,他那带有黑色苏勒得神的旗被说成是由“上界长生天所竖起或升起”。

(35)

请注意这里提到“维持生命的火”及其与长生天的关系,这一观念很可能就是长生天一名的由来。

按照拜火教的说法,世界是天神分七步创造的:

天、水、地、植物、动物、人,最后创造了火——既是作为具体可见的火,同时也是不可见的,即遍布活的造物的生命力量(36)。

这七大造物又分别是拜火教七位一体神的化身形象,拜火教之所以向火礼拜,正因为火是“正道”Asha即大神本原之光的象征(37)。

据我研究,Asha观念也随着拜火教传入了北部草原,古突厥人就把自己所竖碑石称为“正道碑”(如《布古特碑》(38)所见)(39)。

所谓“由长生青天事先所作出的决定”,显然就是“正道”的等价物。

3.在蒙古民间宗教的发愿文和萨满们的咒歌中,人们一直不停地重复说共有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

其中指出:

“上有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下有七十七位等级分明的地母”,为首者就是“长生天”。

其中也多次提到过“上有九十九尊永久天神”。

除了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的观念之外,还存在有对一组三十三尊神的介绍,其首即为“霍尔穆斯达”(天帝或玉皇大帝)。

它一般被称为“神王霍尔穆斯达”或“霍尔穆斯达王”,班札罗夫就已经假设这一观念是借鉴于伊朗的阿胡拉·马兹达。

其中也同样很容易洞察到带有三十三颗星辰的因陀罗印度形象的影响。

事实上,人们经常把霍尔穆斯达与梵天相提并论了。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尚无法解释这种伊朗神的偶像是何时渗透进来的,尤其是无法解释它是通过什么渠道渗透进来的。

无论如何,1431年刊布的一种用四体语言所写的神咒和陀罗尼经中也提到过“腾格里天神之王霍尔穆斯达”。

但霍尔穆斯达腾格里天神并不仅仅是指三十三尊神之首,而且还将之当作是蒙古人全部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之首。

在传记中曾出现过“以霍尔穆斯达为首的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和“由霍尔穆斯达所主宰的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之说。

在可能是十六世纪之前所搜集到的蒙古谚语《智慧集》中,就有下列一种表达形式:

最高的天神腾格里是长生天,

其王是霍尔穆斯达腾格里天神……

霍尔穆斯达腾格里天神除了其作为天神之主的作用之外,它还特别在与以火起源有关的问题上表现出来。

蒙古人中许多有关火的赞歌都指出,佛陀打着了火镰,而“霍尔穆斯达腾格里天神点着了火”。

(40)

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把霍尔穆斯达与梵天(因陀罗)相提并论”肯定是后来佛教传入成为统治宗教以后的事。

我曾经在自己的研究中专门回答过海西希提出的波斯大神偶像何时怎样传到草原上的问题(41),质言之,就是由信仰波斯宗教的粟特人带到草原上来的,这一传教运动至少从突厥汗国以前的柔然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了(42)。

其实,蒙古人所谓的“长生天”就指的是拜火教的胡天大神阿胡拉·马兹达,不但依然保留着它作为火的起源的特征,而且还让后来的佛陀为它打着火镰。

(二)阿达噶腾格里(Ataγatengri)

我们已经看到,蒙古民间宗教传说的腾格里天神有九十九尊之多。

而且,据海西希的研究:

“许多腾格里都与世界上特定的地区有联系。

换言之,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居住在世界的某一特定地区。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几乎在每首萨满教赞歌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现。

唯有霍尔穆斯达始终居于中心。

”(43)尽管可能如他所说:

“对于蒙古万神殿中的九十九尊天神,在神的各种形象方面,我们无法猜测其中哪些是来自附近的大神或由它引入的,哪些分别是属于伊朗的、印度的、道教的、佛教的、摩尼教的或基督教——景教的形式,因为它们都被腾格里那些变化不定的名字所掩饰。

”(44)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些天神并不是在同一时刻进入这座万神殿的,如果能把这些天神进入万神殿的理由在时间轴上展示出来,那就等于打开了草原族群精神生活的历史画卷。

我这里不敢奢望来承担这项任务,只谈一下与本文主题有关的这个阿达噶腾格里(Ataγatengri)。

从海西希刊布的资料中我们得知:

1.阿达噶腾格里天神,是萨满教中的一尊非常古老而又广为人知的神,大家经常又认为他与主宰一切的永生青天人格化地结合起来了。

(45)

2.阿达噶腾格里天神具有一系列的功能,它们几乎令人想到了永生天,尤其是在阿噶和豁里布里亚特人中。

此外还有人将此神看作是马匹的保护神。

人们有时也称之为“红色阿达噶腾格里天神”。

为了使牛群平安,也向它和其他天神奉祭:

阿达噶腾格里汗,

你那雷鸣般的声音,

在悬崖边回响,

蒙古人思想的统一者……

你有强壮而高大的身躯,

如同闪电一般,

各种浮云之主,

长有一万只眼睛,

我那高大的阿达噶天神……

我的天神,你看到了我的赤裸之体,

我的天神,你送给我食物,让我充饥。

我的天神,你送给我衣服,让我披在背上。

我的天神,你送给我坐骑,让我在马背上披挂甲胄。

我的天神,你驱散了死神的使者,

它们的光临是为了胁迫我或毁灭我,

愿你保护繁荣和幸福……

这里可以提示一下,“牛群”一语在拜火教里也用来指除人以外的所有动物,或者说可以用作牺牲的动物。

因为天神最初创造的动物只是一头公牛,只是在神把它做了牺牲献祭之后,更多的动物才得以产生(46)。

更重要的是,我以为这个阿达噶腾格里Ataγatengri很可能是tengri的音讹。

唐代音译于都斤/郁督军/乌德健,古突厥语意为“火王”,其意为国之圣火(47)。

/Otgantengri现在仍为蒙古国国家公祭的圣山之一,位在杭爱山中西去乌里雅苏台不远的地方。

据俄国学者Г.Р.加勒达诺娃研究:

“在蒙古语族中仍保留着突厥语词ot(火),以及固定在祀火经文中的用语othangalahan(这里用两个词表示一个概念。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例如bortechono——狼),这些都表明,蒙古语诸部是在与突厥人为邻时知道祀火的,他们在生活习俗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经文里经常见到对火的呼语othangalahan(意为‘火王老母’)也肯定了这种祭礼起源的久远。

在这里即‘母亲’这个词用来表示拟人化为妇女形像的火,而其他两个词:

otgan(即othan)来自突厥语ot‘火’,galahan来自蒙古语gal‘火’,它们在一起意味着‘火之主’或‘火王’。

而且,u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