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52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8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docx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6篇

(2003-2020)

2020年

红树林

①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

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

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

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

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树千里富含单宁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

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湖间难涂上。

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

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便会扎根发芽。

④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异的根系。

为抵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

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

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

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的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

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特的“半透膜”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

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含盐水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

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

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台风、海啸、风暴湖。

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成胁。

20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000公。

且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4.红树植物有哪些“独门绝技”?

(3分)

 

15.结合第④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3分)

 

 

16.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

(3分)

 

17.第⑦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4.

(1)有胎生习性 

(2)拥有功能各异的根系 (3)拥有“拒盐”的本领

15.“立足”在这里是扎下根并生存下去的意思,“尽脑汁”是费尽思虑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树植物为了提高在条件恶劣的海岸的生存能力,发育出各种不同根系的困难和了不起,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16.

(1)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 

(2)逻辑顺序 (3)总分顺序

17.列数字、作比较。

准确具体地说明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的比例大,从而说明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大。

(2020辽宁大连)

爱的传递

西木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

”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

“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

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

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

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

”我说。

“为什么?

我们都是献血者。

”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

“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

”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

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

”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

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

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

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

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

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

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

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

”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

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

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

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

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

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

“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

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

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

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

“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

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

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

“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

18.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4分)

 

 

 

19.“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

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4分)

 

 

20.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分)

 

21.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3分)

 

22.在“农民工”和“第三位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

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请就比写一则读后感。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参考答案】

I8.①“他”志愿献血二十多次,知道“我”从云南来到北京,担心“我”不习惯; ②汶川地震时,一位农民工从工地上赶来志愿献血救人命; ③大年三十,一位献血者放弃了为母亲做年夜饭的计划,租车赶到医院为孕妇献血; ④“我”曾经在手术中得到志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从面保住了生命,后来“我”也做了志愿献血者。

19.文章表明“我”的三种身份,从内容上看是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危急时刻,我们每个人献出的爱都能给危难中的人以生的希望,在生活中爱是在不断的传递着的,使中心更突出。

从结构上看,交代“我”的三个身份,能将文中的四个片段联系的更紧密,使行文和题目照应的更紧密。

从表达上看,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20.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我”在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上经历的以大爱来接力生命的感人事例之多,表达“我”的感动之情。

运用排比,増强了语言气势,将“我”对志愿献血者的敬佩、赞美之情表达的更强烈。

21.表层意思是志愿献血将北京和楚雄连在了一起,深层含义是传递人间大爱能消除一切距离,爱能战胜一切。

22.示例:

农民工一身尘土从工地赶来献血,却不肯坐下,怕染脏献血椅,这是多么的善良!

无偿献血是爱的奉献,献血者的行为是高尚的,人格是平等的,奉献同时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中国农民工是伟大的!

(2020辽宁大连)

2019年

题目:

________

孔令建

(1)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都离不开家风。

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事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

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2)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

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

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3)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

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

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

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

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

家风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4)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

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如,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

其子何文绩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

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底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

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庭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

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5)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

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6)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

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4.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

(不超过10个字)(2分)

15.第

(2)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6.第(5)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7.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3分)

【参考答案】

14.示例一:

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示例二:

家风正则国风清

15.举例论证。

举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行源于尚德家风以及曾国藩节俭之行成就节俭家风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从而奠定了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16.“有些”是“一部分”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这里指一部分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但不是所有家庭都不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

“有些”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示例:

朱德在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源自母亲言传身教形成的敢与困难做斗争的家风。

(2019辽宁大连)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1)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2)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区)交界点,乃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街市繁华。

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

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

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爸爸帮忙写春联。

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

他临摹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

父亲所写春联有两大特点:

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

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

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3)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

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4)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5)记得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意思,“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

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

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

两者各有千秋。

(6)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

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

因此,我记存至今。

(7)流年似水,春去秋来。

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直到去县城工作为止。

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8)斗转星移,岁月更替。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

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9)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郎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

“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10)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

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流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诗句合四而一,浑然天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

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

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

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

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11)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一点后者——俗。

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12)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18.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

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4分)

1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8)段中画线句子。

(4分)

20.文中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3分)

21.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4分)

22.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参考答案】

18.

(1)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就看见父亲天天忙着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

(2)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3)“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父亲带“我”品赏两家对门的新旧理发店的春联,认为它们各有千秋;(4)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春联品评的话语让“我”对那副春联记存至今。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印刷体”春联的发展状态比作墨润在生宣上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印刷体”春联迅速增多的态势,表达“我”对“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的无奈,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20.文中大量的春联,体现春联数量多,极富魅力,受人喜爱,也表达了对传统春联文化的热爱之情;春联可在各个商号门市和学校等场所出现,体现其应用范围广、内容丰富,突出春联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春联讲究用词巧妙,对仗工整,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21.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对春联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亡的无奈、失落,还有传承传统春联文化的期盼。

22.略。

(2019辽宁大连)

2018年

大连大樱桃

【材料一】

大樱桃素有“水果中的钻石”之称,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大连地处北纬39度,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纬度,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大连成为全国大樱桃的优势产区之一。

大连大樱桃不但品种较多,有美早、佳红、水晶、黄玉等十余个品种,而且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和梨高,尤其含铁量是苹果的20~30倍,位于各种水果之首,因而常食大连大樱桃可补充体内的铁元素。

2017年,大连市被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授予全国首家“中国优质大樱桃示范区”称号;大连大樱桃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一张代表大连市农产品形象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大连日报》)

【材料二】

 

(摘自网络)

【材料三】

“樱桃好吃树难栽”,大樱桃在我国的适宜栽培区域有限。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大连市对果园的基础设施、品种选择、水肥技术集成应用等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形成了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曾经,大连果农也面临过“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困境。

近两年,大连市把大连大樱桃从以前的“养在深闺人不知”,打造成今天的“走出闺门天下闻”的知名品牌。

截至

2017年年底,大连市已拥有了“金州红”“千岛绿”“丹珠格格”等大樱桃产品注册商标

50余个。

此外,大连市还积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销售思维,一边加大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一边新建5个区域性大樱桃交易中心,形成产销衔接的产地市场体系,

实现了由“产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

14.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连大樱桃的特点。

(3分)

15.根据材料二,运用两种说明方法说明“AA级(大果)”的标准。

(3分)

16.为了使大樱桃成为“一张代表大连市农产品形象的亮丽名片”,大连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请根据材料三加以概括。

(4分)

17.材料三中多处引用了俗语,请以画线俗语为例分析其作用。

(2分)

【参考答案】

14.(3分)品种较多;营养丰富,含铁量高。

15.(2分)AA级(大果)的标准是:

果径25-28mm,略大于一元硬币的直径。

16.(4分)形成了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打造大樱桃知名品牌;加大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形成产销衔接的产地市场体系。

17.(3分)这句俗语既写出了大连大樱桃的高品质,又写出大连大樱桃销售不畅的困境。

通俗易懂,简洁而富有趣味性。

(2018辽宁大连)

 

春色第一枝

乔忠延

①第一缕春风是从哪里吹来的?

秧歌。

②第一声春雷是从哪里响起的?

秧歌。

③秧歌是窝蜷过沉闷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哑过漫长的冬天后,第一声放声吼喊。

舒展腰身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冲天的志向舒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绫比阳光还要鲜艳的红绸子。

放声吼喊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挂了一个能敲出雷声的西瓜鼓。

腿一踢.,脚一甩.,红绸子旋舞开来,乘风飘扬,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

臂一扬.,手一挥.,西瓜鼓响开来,隆隆轰鸣,像是雷神在唤醒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开春第一歌!

秧歌是舞,开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脚还在严寒的风雪里艰难跋涉,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秧歌表演的道具了。

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针一线地缝制万民伞。

这家忙着绣伞盖,那家忙着预置鼓。

西瓜鼓放在火炉边上缓缓烘热,让牛皮绷得展展的,鼓槌轻轻一敲就能发出震耳的轰鸣声。

尘封的红绸布旧了,扯来光鲜泛亮的新绸缎,放下来是红红一堆火,撒开去是烈烈无数焰。

还有更忙的,做高跷,扎竹马,糊旱船,裱龙灯……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赶,赶光阴,赶年节,赶在除夕到来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万无一失,万人称心。

⑥似乎还是那么遥远的大年,眨眼间就耸立在面前。

穿戴一新的人们吃过年饺,喜眉笑眼地走出家门,涌向打麦场,簇拥着秧歌登场亮相。

满天晴亮却有惊雷响起,不是雷声,是鼓声,鼓乐声里秧歌队曼舞着来了。

⑦不是琼楼玉宇,却有仙人下凡,手中红绸一扬,恰似高天霞光落尘寰。

脚步轻盈,双脚踩十字,这种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仅脚踏实地,还要十全十美。

舞队,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

排列成行的舞队,蹦跳着前行,变化着花样,样样寄托着人们的厚望。

忽而,前后交叉走阴阳,走出黑白太极图,走向和谐的美景。

忽而,前行后随卷浪花,卷出疾风,卷出浪涛,还要乘风破浪挂云帆。

忽而,首尾重叠布成阵,阵营密实,众志成城,犹如铜墙铁壁。

忽而,舞步细密,钻进钻出,像是枝繁叶茂,乱花迷眼;像是五谷丰登,欢欢喜喜收获,收获了再欢欢喜喜播种……

⑧当然,这秧歌,或紧或松,或收或扬,都离不开伞头引领。

伞头是指挥,虽然是指挥,却不是趾高气扬地挥手甩臂,同样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灿亮,最夺目。

无论舞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着那把万民伞。

伞头高举的万民伞,是为平民百姓遮风挡雨的伞,是为平民百姓遮热挡寒的伞。

秧歌队跟着伞头走,就是跟着自己的夙愿而奔走;秧歌队跟着伞头舞,就是为着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队走着舞着,走出大场,走进家户,无论院大院小,逢门必进,每家每户都要留下激越的鼓乐,留下合欢的舞蹈。

每家每户笑着把秧歌队迎进来,送出去,比笑容还灿烂的是剥开皮的核桃,洗干净的红枣,还有周身金黄的梨子和染着红霞的苹果。

那都是欢迎秧歌队的,招待秧歌队的。

⑩秧歌进院干什么?

禳灾,赐福。

原来,早先的早先,这秧歌并不称作秧歌,而是叫作禳歌。

禳,是祈求祛除邪恶。

先祖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因而,那把万民伞必须走进家家户户,那支禳歌也必须走进家家户户。

不知从何时起,禳歌蜕变为秧歌,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内涵从未改变,那歌声和舞蹈始终延续着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如热流,如热潮,如热浪。

热起来,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

看吧,秧歌一扭,严寒在消退,积雪在融化,荒草在发芽,秃山在泛绿,花朵在含苞,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都诚心诚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作者在第⑦⑨段秧歌表演的两个场景中,各写了什么内容?

请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9.本文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4分)

20.请赏析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

(3分)

21.如何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2.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秧歌”。

(不超出所给字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