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02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重点.docx

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课后重点

第一篇

1.免疫学的概念、功能和类型

概念:

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功能:

生理状态

病理状态

免疫防御

抗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侵袭

过高,免疫反应;过低,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

维持自身稳定,清除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识别杀伤清除突变细胞,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

肿瘤

2.牛痘的发现和使用有何重大意义?

第三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特性

抗原的概念:

能与T细胞的TCR/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和/或抗体,并与之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反应性——能与抗体或致敏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2.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物质(或抗原)

(2)半抗原——单独无免疫原性而只有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半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决定抗原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因素:

(1)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核心):

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抗原的免疫原性越强

●抗原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大小(一般在10kDa)以上

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分子构想和易接近性

一定的物理性状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数量/途径/免疫次数

途径: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机体因素:

遗传/性别/年龄/健康状态

4.超抗原(SAg)的概念和特性:

概念——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L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特性——Sag激活T细胞克隆无MHC限制性且无需抗原加工与递呈;SAg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Ig的概念:

●抗体(antibody,Ab)

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的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成分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分泌型:

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型:

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Ab是功能描述,Ig是化学结构描述

2.Ig的基本结构(VL/CL/HVR/CDR)

●重链和轻链

重链(H链):

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重链恒定区免疫

原性的不同,将重链分类:

γ、α、μ、δ、ε。

由它们组成的Ig分别为:

IgG、IgA、IgM、IgD、IgE

轻链(L链):

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根据其结构和恒定区免疫原性不同可分为两型:

κ、λ型

●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variablereigon,V区):

在轻链靠近N端的1/2和重链靠近N端的1/5或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和构型变化较大,成为可变区。

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序列高度可变为高变区(HVR),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轻链与重链的高变区与抗原表位在空间结构上互补,故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

CH、CL其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C区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

C区与抗体的的效应功能相关,可激活补体,介导穿过胎盘和黏膜屏障,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从而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

●3.铰链区(hingeregion):

CH1与CH2之间,IgM、IgE无。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4、结构域(domain)Ig的四条肽链均可折叠形成多个球形结构域(约110个氨基酸)

轻链:

VLCL

重链:

VHCH1CH2CH3(CH4)

3.Ig酶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IgG——2Fab+Fc

(木瓜蛋白酶)

1)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antigenbinding,Fab)

组成:

VL、CL、VH、CH1

意义:

结合抗原(单价)

2)可结晶片段(fragmentcrystallizable,Fc)

组成:

CH2、CH3

意义:

激活补体,通过胎盘,结合细胞,决定Ig的免疫原性。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IgG——F(ab')2+ pFc'

(胃蛋白酶)

4.Ig的功能

1)V区的功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

●中和外毒素的毒性

●阻止病原体侵袭(阻断病毒吸附阻止细菌黏附)

●B细胞表面的IgM、IgD-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B表位

●在体外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做免疫学诊断。

2)激活补体:

补体结合位点IgM--CH3

IgG1、IgG2、IgG3-CH2

3)结合细胞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Fc调理:

IgG

C3b调理:

IgGIgM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IgE

●4)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分泌型IgA

5.IgG、IgM、SIgA的特性

●IgG单体,IgG1-IgG4四个亚类。

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半衰期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

特性:

(1)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2)激活补体(CH2)

(3)调理促吞噬作用(Fc、C3b调理)

   (4)ADCC

(5)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M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有CH4区、无铰链区

IgM的特性:

(1)产生早: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

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

(2)激活补体(CH3)。

(3)调理作用(C3b调理)。

(4)天然血型抗体。

(5)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6)早期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SIgA

分泌型IgA

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

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

特性:

(1) 经初乳传递,给新生儿胃肠道提供保护。

(2)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单克隆体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由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特点:

(1)高度均一性(类、亚类、型都相同)

(2)高度特异性,无交叉反应。

(3)高效价、高产量。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

补体(complement,C):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

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

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其中包括直接参与补体激活的各

种补体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等,故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

(二)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三)补体生物学功能

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1.溶菌溶细胞C56789

2.调理促吞噬C3b、C4b

3.引起炎症反应

过敏毒素C3a、C5a

趋化因子C5a

4.清除免疫复合物C3b

5.清除凋亡细胞

 

(五)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

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干扰素(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2.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特点

1)作用方式:

CK可以自分泌(作用与自身细胞)、旁分泌(作用于比邻细胞)或内分泌(通过血液远距离作用)的方式发挥作用.。

2)通过CK受体发挥作用:

CK必须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作用.二者亲和力极高,微量CK即可发挥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3)产生和作用呈多向性---细胞因子网络: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

●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称重叠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另一细胞因子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协同效应。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1.编码HLA的经典位点:

Ⅰ类基因区:

包含A、B、C、E、F、G、H等位点,经典的3个基因位点:

A、B、C编码HLA-Ⅰ类分子的重链,与15号染色体上β2微球蛋白基因编码产物,通过共价键结合后,成为HLA-Ⅰ类抗原。

2.HL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肽结合区:

结合多肽

●免疫球蛋白样区:

结合CD4或CD8

●跨膜区:

锚定在细胞膜上

●胞内区:

信号传递

1)HLA-Ⅰ类分子:

结构:

α链、β2微球蛋白肽结合区,Ig样区、跨膜区和胞浆区

分布:

所有的有核细胞膜表面

功能:

*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与辅助受体CD8结合,

对CTL的识别起限制

作用。

2)HLA-II类分子

结构:

α链、β链肽结合区,Ig样区、跨膜区和胞浆区

分布:

抗原呈递细胞活化的T细胞

功能:

*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与辅助受体CD4结

合,对Th细胞的识

别起限制作用。

3.HLA多样性的构成:

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1)多基因性

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表现在同一个体中其基因座位在数量和结构上具有多样性(三类基因)

2)多态性

●复等位基因:

HLA复合体的每一座位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

HLA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

在杂合子状态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均表达出相应产物。

由此大大的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态性。

HLA的高度多态性和多基因性共同决定了HLA遗传背景的高度多样性,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两个人HLA的基因型、表型完全相同。

(六)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TL)的表面标志

1)TCR-CD3复合体

●TCR(Tcellreceptor):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结构:

两条多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属Ig超家族。

胞外区:

可变区(V区)+恒定区(C区)

跨膜区:

胞浆区:

短,不能向胞内传递信号。

功能:

能识别相应的MHC-Ag肽并与之特异性结合

分类:

TCRαβ、TCRγδ。

●CD3分子

结构:

由5种肽链组成的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

肽链:

γ、δ、ε、ζ、η

结构形式:

γε、δε、ζζ(为主)或γε、δε、ζη

胞浆区长,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mmunorecepte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ITAM)

功能:

参与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2)CD4分子

一条肽链,有4个结构域,属辅助受体;

膜外区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胞浆区有Lck激酶,参与CD4+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3)CD8分子

α、β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属辅助受体。

膜外区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胞浆区有Lck激酶,参与CD8+TL活化的信号转导。

4)协同刺激分子

TL完全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的协同作用。

存在于APC和TL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协同刺激信号,以扩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效应。

5)CD2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与LFA3结合,促进TL活化;

绵羊RBC受体,可形成E花环。

6)丝裂原受体:

PHA、ConA等

2.T\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物质基础

TL:

TCR(Tcellreceptor):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B淋巴细胞BCR(Bcellreceptor):

B细胞抗原受体

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表面,主要是IgM(单体)、IgD。

结构:

膜表面IgsurfacemembraneIg,mIg)

胞外区VH+VL特异性识别抗原B表位

跨膜区

胞浆区短,不能传递活化信号。

3.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依据

1)按CD分子的不同分类

2)按TCR结构分类

●TCRαβT细胞:

占多数,分布于外周淋巴组织,识别MHC-Ag肽,受MHC限制。

●TCRγδT细胞:

占少数,分布于粘膜上皮,只能识别多种病原体表达的共同抗原,无MHC限制。

●TCRγδT细胞:

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是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

感染后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感染后异常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表面的脂类抗原;CD1分子复合物;某些病毒蛋白;分支杆菌产生的小磷酸化非肽分子;

γδT细胞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3)按功能不同分类:

●辅助性TL(helperTcells,Th):

CD4+辅助性TL根据分泌细胞因子不同分为:

Th1、Th2等。

●细胞毒性TL(cytotoxicTlymphocyte,Tc或CTL):

特异性介导靶细胞裂解或凋亡

释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释放颗粒酶,借助穿孔素的孔道进入靶细胞,靶细胞凋亡;

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导致细胞凋亡。

●调节性TL(regulatoryTcell,Tr):

功能:

抑制CD4+和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自身免疫耐受应答负调节;肿瘤发生诱导移植耐受)

作用机制:

直接接触性抑制;

分泌TGF-β,IL-10;

下调APC的B7表达.

4)按TL的活化阶段:

初始TL、效应TL、记忆TL

 

(七)APC与抗原递呈

1)APC的概念、分类

概念: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L的细胞。

种类:

专职性APC(professionalAPC):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L)

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APC):

正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类分子,亦无抗原提呈能力;但在炎症中或受到某些因子刺激后,诱导性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

(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

2)DC和B淋巴细胞提成抗原的特点

DC提成抗原的特点:

●在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

●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

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

B淋巴细胞提呈抗原的特点:

可通过BCR途径和非特异性胞饮摄取抗原

*B细胞能持续表达MHC-II类分子B7分子

*B细胞借助BCR与抗原分子表面特异性表位结合,将抗原摄入细胞,处理提呈抗原。

尤其是抗原浓度较低时(0.001μg/ml),B细胞能浓集并高效摄取、提呈抗原。

3)不同发育阶段DC的作用特点

●组织中未成熟DC

强吞噬和吞饮作用;处理抗原能力强;低水平的MHC;缺乏共刺激分子;递呈抗原能力弱

●淋巴组织中成熟DC

不再有吞噬能力;表达共刺激分子(B7);高表达MHC和黏附分子;

抗原递呈能力强

4)MHC-I和MHC-II途径的比较:

 

(八)细胞免疫

1)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种类和特点:

细胞免疫TL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物质为效应TL,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体液免疫:

BL介导的免疫,免疫物质为抗体。

2)T细胞双识别、双信号的物质基础

第一个信号即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同时CD4或CD8共受体结合MHC分子)引发的信号

第二个信号为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活化信号。

3)效应T细胞(Tc或CTL)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功能:

CTL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

CTL可高效、特异地杀伤靶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组织。

CTL特异性的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复合物。

CTL的特异性识别受MHC-I类分子的限制

CTL杀伤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及严格的MHC-I限制性

作用机制:

(九)体液免疫

1)B细胞的识别和活化信号

2)TD\TI抗原的应答特征

3)Th对体液免疫的辅助作用

●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h2迅速表达CD40L

●分泌CK,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h1分泌IL-2、IFNγ等

Th2分泌IL-4、5、6等

4)抗体的功能

●中和作用

●激活补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调理作用:

抗体增强、促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ADCC

●局部抗感染(分泌型IgA)

●免疫损伤作用:

-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

-移植排斥反应:

预存抗体引起超急排斥反应

-促进肿瘤生长:

封闭因子,干扰CTL识别肿瘤

●介导I型超敏反应

5)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和意义

意义:

指导预防接种和制备抗毒素;

用于免疫学诊断。

如感染的早期诊断(检测特异性IgM)。

 

(十)固有免疫应答

1)PRR、PAMP的概念、分类和作特点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

概念:

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凋亡细胞表面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分类:

分泌型PRR:

MBL、C-反应蛋白等

*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s,MR)

识别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

介导吞噬或胞吞作用。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SR)

识别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LPS、磷壁酸磷脂酰丝氨酸,参与对某些病原体,衰老、凋亡细胞的清除。

*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

人TLR有11种

PRR的生物学特征:

*较少多样性,泛特异性识别

*非克隆性表达:

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arpattern,PAMP)

概念:

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高度保守的的分子结构或凋亡细胞表面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

分类:

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甘露糖、病毒的dsRNA等

特征:

-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而宿主细胞不产生;

-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

-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2)NK细胞区分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的物质基础

●NK细胞表面识别HLA-I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受体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immunoglobulin-likeeceptor,KIR)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lectin-likereceptor,KLR)

●NK细胞表面识别非HLA-I类分子配体的的杀伤活化受体

1.NKG2D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3)NK细胞的作用特点和杀伤靶细胞机制

特点: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直接杀伤靶细胞,且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

杀伤靶细胞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裂解细胞;颗粒酶诱导细胞凋亡

*Fas/FasL途径——活化的NK细胞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细胞凋亡。

*TNF-α/TNFR-I途径——活化的NK细胞表达TNF-α,与细胞表面TNFR-I结合,诱导细胞凋亡。

4)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发挥免疫效应

(十一)超敏反应

1)各型超敏反应的方式机制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致敏阶段;发敏阶段;效应阶段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IgG、IgM类抗体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介导溶细胞效应

●改变靶细胞功能: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抑制靶细胞功能

III型超敏反应(血管炎型、免疫复合物型)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同细胞免疫,但出现对机体不利后果,即造成机体组织损伤。

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病毒、寄生虫、胞内寄生菌、化学物质等。

2)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举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1.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母胎之间的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

3、免疫血液病(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4.甲状腺功能亢进

III型超敏反应: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马血清)、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胰岛素)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马血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IV型超敏反应:

1.传染性迟发超敏反应肉芽肿型超敏反应结合菌素试验

2.接触性皮炎

 

(十二)免疫防治

1)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概念、用途、和常用制剂

人工主动免疫

概念及用途:

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用制剂:

1.灭活疫苗(死疫苗)

2.减毒活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概念及用途:

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用制剂:

1.抗毒素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3.细胞因子和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