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95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docx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教材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

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

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

-----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

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 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

“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 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 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 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

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 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

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 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 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的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 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益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 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保生命的活力。

火可以生土,假 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

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 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完备。

他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 所有的道理;它是一个整体。

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

这个贡献很大。

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

 

二、如何破解十大医学难题?

 

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上述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

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一)关于器质性心脏病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

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我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

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

 

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

 

1、风心病和肺心病

 

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风 心病”和“肺心病”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 局!

根据内经的理论,如果阳气不虚(病体阳虚),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会侵犯人,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的来讲:

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

寒 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

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 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

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 个“阳气”即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

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

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所以《易经》 讲: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通俗讲:

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

所以救阳、护阳、 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

“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的书时,有一段话是讲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

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的生命就终结了。

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再 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

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是:

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

《内经》有“五脏皆禀气于胃”。

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

“有胃气则 生,无胃气则死”。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

所以《易经》说后天脾胃是“大哉坤元,万物资生”。

所以一个是先天,即太阳是万物的 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

后世治法有“补中土以溉四旁”,即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 了。

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

中气伤犹可救,而肾气伤的话,则如彭子益所说“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以 上个点可归结为:

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 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

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

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 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

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 本气为主,以人为本。

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也是始终 遵循这一个道理。

我的治疗方法

 

我 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

还有一句话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

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 路。

病从太阳来,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

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 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

“邪风之至,急如风雨”。

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

我们应当怎么办?

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 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出自《阴阳应象大论》。

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 《内经》的结论。

这就是病的来路。

所以无怪乎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的现代医学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

 

对 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

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而且由于反复 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病的每次治疗使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后的治疗又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 的忙;所以《内经》有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

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的太阳经,所以“太阳经”篇的条文最 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

 

我 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

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

就是说不管前因后 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

就是汗法,解表法!

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 托邪外出!

 

这 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

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

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

因为用麻黄汤 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

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

所有的外感病全都 夹有内伤。

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

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的太阳少阴同病。

大家都清楚,这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 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的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

 

关于古方的剂量,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

但是用四逆汤后,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 左右,就是古代剂量!

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

“古之一两,今用 一钱可也”。

也就是只用到“伤寒论”古方原方量的四分之一吧,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我是怎么样发现的呢?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 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

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 了三剂药!

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能回来。

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 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着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

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

他当时,老太太病重的时候,家人手忙脚乱,要准备后事 还要熬药,所以三副药熬在一块。

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

这就误打误撞,病人好得很快。

据他儿媳告诉我,因为她急急忙忙,药熬得过火了,剩下不多一点,加了水量不够,过一会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老太太眼睛睁开时,药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

 

所以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

用药这么大剂量会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

这个大家过虑了,这个剂量,我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做的,一直到81年7月, 我们国家考古,发掘出东汉的度量衡器——权。

当时发现有量液体的,量固体的,量粉末药的方法,很全面。

最后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 授,作了系统的总结。

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

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

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是现在的小方子,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是治不了大病。

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我治以上两种病的思路方法,来路就做这么个交待,供大家参考。

 

两 种病的症候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咳、喘、肿、全身痛。

按六经来讲,就是表里同病。

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 化。

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

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   麻黄10-45g   辽细辛45g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

《伤寒论》麻黄汤中麻黄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

我在最早的时候用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现在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是因为剂量太小;如果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

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以上不是乌头汤原方了。

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就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

为了万一发生中毒,准备绿豆汤,蜂蜜。

实验的结果是30g、50g根本没有问题。

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

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或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志,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

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2004年 时,在南宁有刘力红教授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就单纯尝附子。

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附子有那么大的毒性。

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

不晓得力红是不是跟大家讲过。

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 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

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辩证,立出方子那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当时方子里用防风、蜂蜜、黑豆都是为了解毒的,这样就是有副作用时,药的力量 也减弱了。

如果同志们要试我的方子,还是用原来的方法,等到你有把握的时候,就可以不要这些东西。

 

另外关于细辛,《伤寒论》基础剂量是三两45g。

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

特别是接受了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的经验之后,对有些特殊的病的治疗,最高时用到120g, 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唯一的缺陷是细辛味道太大。

我们用的是辽宁产的北细辛,我多次喝这个细辛的汤,都恶心。

关于细辛用量“不过钱”的问题大概是在宋代出现的,而且讲话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

故事说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旁边放着些药,他鉴别后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就流传细辛不过钱这样的一种错 误的说法。

你说张仲景的用量超过他多少倍?

所以我们用药要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原则。

 

我 们看病、辩证要遵循《内经》,《伤寒论》的方法;而不是后世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些方法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不会出问题!

只要 你辨证准确!

外界找我看病的非常多,特别是山南海北,有的在国外,经常平均每天打十几个危重急症的电话。

我说只要你方法对了,这些人都可能治疗好。

这个并 不奇怪,也不要大惊小怪,附子并不是现在讲的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你无所作为就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救不了性命,你连个方子都不会开。

我讲这 个意思就是要大家放心。

 

还讲一个故事。

河南一个40多岁的妇女,她有个男孩13岁,可能由于脑部受伤从生下来后就发癫痫,一直多年没好。

那年听到北京某医院有进口的现代新药可以治这个病,他就到那儿把药买了,医院告诉他说这个药有很大的 毒性,不平安,最好住在医院来用。

因为他十几年来一直在给孩子治病,山南海北跑遍全国各地,花钱就海了,也没有在意。

回去小孩吃了以后就突然昏迷不醒、四 肢冰冷。

要求医院抢救,医院说这种病我们没有办法。

可巧他在北京买到我的那本书,按书上的“破格救心汤”大剂取了一剂,住在小旅馆里找了个电炉子熬好,给 孩子一点点灌,看能不能醒过来,能不能活过来。

最后把药灌进去,孩子真的救活过来了!

这孩子他的癫痫从1岁到13岁 每年犯,严重的时候一天三到四十次。

但最后一剂大剂“破格救心汤”喝完以后,从北京回到河南,再没犯过。

这个故事是山西出版社的郭博信打电话告诉给我的, 说这个人要表示感谢给我寄钱,问我的地址,我说你就说“不知道”算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一个无知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药有多厉害就糊里糊涂就用了,可惜我们在大问题上不敢“糊涂”!

 

在2005年时,一位老同志(延安保育院最早的第一任院长)病了,是由肺癌、胃癌转移到胰头,最后并发心衰,北京方面建议他们找我。

当时周围有几位同志就劝我,这事不要冒险,他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个老革命,他是对国家有功的人,他在战争时收养的21个孤儿中有17个 是少将。

他是对国家有很大贡献,你这么几千里,贸然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个方子,你把他吃死怎么办,我考虑再三,说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救他,根据我的经验,不 会出问题。

告诉力红就把这个东西发过去,老太太吃了药,第三天就下床了。

但是他是有多种癌症的,阴阳气血都竭绝了,以后我还专门去看过他一次,最后多活了 三个多月,死在什么情况呢?

西医说好容易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再用化疗的方法把它攻一下,把它消掉不是更好么?

最后大剂量化疗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大 家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信心:

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方法,不是骗人的,绝对无害!

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

起死回生?

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 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2005年后以后,凡是用大剂量附子长期服用的病人,我让他们每月作生化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损害,全部没有!

而且长期有血尿、尿蛋白的病人,经过长期温阳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者,加止痉散(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或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用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

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啰嗦了!

 

我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

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  生半夏45g  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45g  赤芍45g

 

说明:

高丽参研粉冲服。

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

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对于生半夏45g,大家不要怕,我已用过的生半夏在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用量30到50公斤, 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

《伤寒论》的方子中半夏都是生半夏,而且“生半 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

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

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混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

 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神农本草经》说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

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 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

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

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液。

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

我 知道卢老师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

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

生半夏治病非常 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

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有一个病人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病人吃上方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去掉了。

最后这个人好了没有,现在我还不敢断言,还要见见面才知道。

 

这两种病(风心病和肺心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附子200-500克净山萸肉12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红参20克(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30克麝香1克(分3次冲服),

 

说明:

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这个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所以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我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之厥阴病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芋肉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

在四逆汤类方中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2、冠心病

 

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 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

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冠心病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

和高血压的病机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头 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

阳气虚了,阳气到不了头顶,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 一类病,就错了!

我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

 

基础方:

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

 

加减:

⑴、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见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薤白30g【加白酒2两事先浸泡薤白】,雪丹参120g、檀香、降香、沉香各10g、砂仁泥30g、桂枝45g、桃仁泥30g、麝香0.5g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

 说明:

这方子里有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但乌头、附子这一类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快。

相反相 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 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

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 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⑵、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清代火神郑钦安传下来的这套东西是我们医学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是非常造福全人类。

我们讲以上的东西现在西医没办法。

我们现在解决的这些问题,如果国家领导人能想到中医目前的状况,适当的引导,中医复兴之后,世界人民都会受益(掌声)

 

关于心脏病的一大门类,基本就是这样,这不是我的东西,这都是老祖先历代传下来,由医圣张仲景写在书里面,我只不过误打误撞的用了一下,就用出这么些明堂,大家要深信不疑。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一个是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他的生活就是非洲几个月、其他地方几个月,常年在海上生活。

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好,他没有查的时候无所谓,反正海上潮湿很厉害,检查完了,西医把实际情况告诉他,结果吓坏了,还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