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423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docx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19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大全

A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的完成。

此时机器取代手工。

导致社会化大生产。

B、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了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A、阶级性B、科学性

两者高度统一。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因其研究重点由流通转生产领域。

B、劳动价值论。

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主体:

剩余价值理论

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A、剩余价值理论B、唯物史观

该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A、结合生产力状况研究

B、从经济制度(就是经济性质)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法)两层面研究。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

目的: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任务:

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经济规律是:

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随人们主观意志发生转移。

所以,人们要尊重它。

这种特性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4、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类型:

A、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C、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规律。

15、我国开放后,搞市场经济时为何要进行价格改革?

A、自觉运用价值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C、尊重经济规律存在的三种类型

B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它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改变自身性质。

4、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性质。

5、经济体制指的是:

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6、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A、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

B、在不同经济制度中,可以形成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在同一个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形成不同经济体制。

也就是体制有相对独立性,

C、经济体制的选择和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巩固。

也就是经济体制可以围绕有利于生产力提高来自主选择。

选择得好,可以增加活力,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7、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但改革开放后,选择了股份制等经济体制,来实现公有制。

发展生产,适应生产力标准。

8、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经济体制。

9、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反映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都属经济体制

不同点:

自然经济与较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自己自足为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身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0、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两个阶段:

A、简单商品经济。

就是小生产,小商品经济。

B、发达商品经济。

就是市场经济。

11、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市场体制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

12、价值概念:

A、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B、反映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

这是商品买卖的实质。

C、是指生产商品过程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13、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反映商品的生产者与自然的关系。

1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具有价值,如空气,有使用价值,但无价值。

而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中。

1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二因素: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因素。

1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A、互相矛盾,排斥对立。

如买卖双方只能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中得其一。

B、缺一不可,所以统一。

如同一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价值。

17、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也就是产生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

18、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价值。

1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A、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为何?

B、性质不同。

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后者创造价值。

20、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地位:

A、体现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与贡献。

B、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关键或枢纽。

C、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的运用原理。

21、商品价值量由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2、如何理解一分钱一分货?

质量好,使用价值高,使用价值高,价值就高,也就是商品价格贵。

23、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4、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以上矛盾都来自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5、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26、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A、

B、

C、

D、货币。

它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和完成形式。

27、货币: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本质:

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28、黄金为何为货币最终结果和完成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

因黄金自然属性决定其色均,宜分割,易带,故。

29、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导致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30、货币有五种职能:

A、价值尺度。

基本职能。

B、流通手段。

基本职能。

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31、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

它产生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2、信用货币是信用凭证的货币化,它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33、价值尺度:

用货币衡量表现商品的价值,其实就是通过价格来完成该职能。

货币自身的计量单位就是价格标准。

3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它以价值为基础。

35、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价值、B、供求、C、货币自身的价值(也就是纸币发行量)、D、国家经济政策、

E、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36、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特点:

它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如商品标价,就是观念货币,非实币。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

37、流通手段:

用货币来购买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

3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A、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B、它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因这个特点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纸币的产生。

纸币是代替价值或黄金白银,本身无价值。

39、流通手段的现象表现为现货交易: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40、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单位商品单价*数量。

41、纸币流通规律:

要求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4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A、两者都是纸币发行量不适应货币量造成的。

是不正常的流通规律。

B、通货膨胀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通货紧缩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43、经济运行中有两种不正常状态:

通过膨胀和通货紧缩。

前者反映经济过冷,后者反映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就是手中钱多,供给少。

通货紧缩就是手中钱少,供给多。

44、支付手段:

是随着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

45、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现象上表现为“先给货,后复款”。

如支付工资、利息、税收、租金、管理费等行为,都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6、支付手段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增大了商品经济中的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47、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有如下情况:

A、货币的出现,导致了产生危机的可能性B、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增大了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信用凭证货币化为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就来自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如汇票、支票、信用卡等。

48、贮藏手段:

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

此时的货币本质上只能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

当币值稳定时,纸币也承担贮藏手段职能。

在此期间,流通中货币量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是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干预。

4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5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依据供求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其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

其表现形式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

价格要能够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

所以,我国依此决定了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要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不过多干扰。

51、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A、调节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B、促使生产经营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C、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D、产生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益的矛盾。

所以,我国要实行价格改革,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52、市场机制:

由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53、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供求价格机制。

也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说明价格是动的。

B、竞争机制,如企业间的竞争、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之间的竞争。

54、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55、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深化了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A、工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且日益突出。

B、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某些非物质部门生产领域甚至精神财富生产领域中从业者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

56、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能在运动中自行增值。

B、资本和货币都代表一定的价值量,能在运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总之,两者起点终点不一样,中间环节也不一样。

57、资本总公式也就是资本流通形式的公式是:

G---W---G’

商品流通形式的总公式是:

W---G---W

58、资本流通形式也就是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是:

资本所要求的价值增值与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必须的条件是:

购买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

59、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它的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B、它的价值构成具有特殊性

C、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本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最具有决定意义。

60、劳动力形成条件:

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

61、劳动力的价值构成条件:

A、教育培训费B、生活必需品C、历史道德因素。

这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

6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64、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这是马克思心中的想法,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劳动力的产物。

65、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

生产剩余价值。

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6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

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67、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

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生产过程中只发生价值转移的是不变资本,如生产资料。

创造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如劳动力。

68、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只发生价值转移,可变资本才实际生产创造剩余价值。

6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B、得出剩余价值率(m’)的科学概念。

m’=m/v或m’=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必要劳动时间。

它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70、生产资料包括: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

它们是劳动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也要参与价值、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7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它提高了劳动强度,延长了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值,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更多。

7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前提,它的现实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73、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

74、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

它是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最终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这是结果。

7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

劳动力价值。

而现象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这现象掩盖了剥削。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关键是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76、资本积累就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77、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用剥削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和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78、因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使得资本积累必然产生。

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剩余价值。

外在动力就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79、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A、

B、

C、

80、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及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其公式为:

c/v,也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其公式怎样理解?

如下例:

A、B、C三个部门,成本都是100,剩余价值率是100%,而c/v有机构成不同,

A、B、C三者的有机构成分别是90/10、80/20、70/30,那么可以得出结论:

A、B、C三者的剩余价值分别是10、20、30,

A、B、C三者的利润率分别是:

10/%、20%、30%

所以,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利润率不同,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之,高。

而三者的平均利润率是20%,平均利润都是20,所以三者的生产价格都是120,

所以,三者的商品价值(成本加各自剩余价值)分别为:

110、120、130。

所以,A低于生产价格,用120元生产价格只生产了110元的价值,C的价值最高,创下了130,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多创10元。

相反,同企业内,有机构成都一样,那么成本都是一样,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利润也就不同,?

怎样理解?

81、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趋势,由此造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相对过剩人口。

83、单个资本扩张其规模的两种基本形式为: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84、资本集中是社会所有企业、所有资本的集中,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资本积累是单个企业行为。

它能增加社会资本组合。

85、生产成本也就是成本价格是:

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又构成资本之间竞争的一个现实基础。

86、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在现象上就表现为利润。

这是资本家心中的想法。

把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的产物。

87、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为:

利润率=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它表现资本自身的增值程度。

不表现资本剥削程度。

88、企业的竞争实质上:

以成本为平台,展开价格竞争。

89、影响利润率的四个因素:

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

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C、资本周转速度D、不变资本的节约

90、我国中央政府计划:

组成企业集团,目的是为了集中资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9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A、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资本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B、通过各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实现,其竞争方式就是资本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92、平均利润率是工人创造的总剩余价值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表明资本家阶级在共同剥削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说明了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一种阶级对立。

9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94、生产价格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

公式为:

生产价格=c+v+m。

这也是马克思心中的商品价值构成。

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在自由竟争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化和实现形式。

因为:

A、总平均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B、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

95、马克思心中的商品价值构成是:

c+v+m(剩余价值)

资本家心中的商品价值构成是:

成本+m(利润)

96、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来自于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97、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其职能是:

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其实就是专门销售商业产品的销售部门。

98、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99、职能资本是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

包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

它们两者都属于职能资本,能够获取平均利润。

100、非职能资本指:

借贷、银行资本等。

它的收益小于职能资本。

101、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它来源于职能资本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闲置资本,它不是具有独立存在形式的资本。

它有三个特征:

A、它是一种资本商品B、它是非职能资本,是种所有权资本或财产资本C、它采取G---G’的循环运动形式。

102、所有权资本包括:

银行资本、股份资本、借贷资本。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率是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103、利息和利息率在通常情况下的数量界限是:

利息和利息率大于0或小于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104、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有:

A、平均利润率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C、法律和传统。

105、银行是专门从事资本借贷活动的企业,银行资本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银行利润本质上来源于剩余价值。

106、由于银行的重要地位,以及银行家不同于借贷资本家,因此银行虽属于非职能资本,却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它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是相对于其自有资本而言的。

107、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是资本社会化的体现,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要求。

它们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身不代表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不能单纯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

108、某个股份公司的具体性质,取决于其控股权在谁手中。

109、企业采取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组织形式,有三个好处:

A、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C、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增强竞争力。

我国把股份制作为现阶段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

能增强国有企业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110、股票是股东在股份公司中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都属于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有价格。

股价的实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股票价格等于股息除以利息率。

所以,股息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股票价格与利息成反比。

股价与借贷资本成正比。

111、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实质是超额利润。

112、资本主义地租反映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113、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此外,还包括垄断地租。

114、级差地租分为:

级差地租I和II。

前者归地主所有,后者是租地人为的,一般归租地人所有,不租后,归地主所有。

115、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它具体来自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6、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最劣等生产条件决定。

117、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它具体来自于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差额或农产品的垄断高价。

118、有价格不能说明有价值,股票无价值,却有价格。

119、劣等土地不交级差地租I,只交绝对地租。

是真的吗?

120、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本身不是劳动产品。

因此,土地本身没有价值。

但有价格,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的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利息率。

121、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A、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

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B、价格产生的来源不同。

级差地租来自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来自于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差额或农产品的垄断高价。

C、土地性质不同,

级差地租的土地是优等或中等土地。

分级差地租I和II。

前者地租归地主所有,后者是租地人为的,一般其收益归租地人所有,不租后,归地主所有。

绝对地租的土地是劣等土地。

122、资本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经过:

自由竟争和垄断两个阶段。

123、垄断产生的原因是:

自由竟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垄断。

124、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最本质的特征:

垄断。

它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他一系列经济特征发展的基础。

125、垄断没有消除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