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9320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docx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扶植、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

3.经济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4.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其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人民群众反侵略的斗争,中法战争中涌现出了刘铭传、冯子材、邓世昌、林永升等民族英雄。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展开了对中国的激烈争夺,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和被瓜分的危机,这种争夺和瓜分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由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以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图谋。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

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次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

其原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与经济技术的落后,其中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更根本的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放眼寰球,睁眼看世界。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早期的维新思想也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开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些斗争和探索标志着中华民族讲一步的觉醒。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年金田村起义爆发,这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①《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但他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办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以奕?

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戊戌维新运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学堂、报纸宣扬维新思想,并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1898年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从政治、经济方、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方面: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戊戌维新运动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推行的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方案。

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历史意义。

①作为爱国救亡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作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思想的解放。

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守旧势力的反对。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与封建君主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把全部希望寄托没有实权皇帝身上。

失败教训:

戊戌变化的失败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不通。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前期,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的“新政”最终宣告破产,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些都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但是,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与民主性,但又是不完全、有缺点的,具有资产阶级性。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方面(根本):

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方面: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第二,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第三,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4.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有: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相约建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论战)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与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通过领导群众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密切了同群众联系,党的自身建设也由此得到了加强。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会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5年至1927年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中国发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但是大革命仍然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土地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形式上有了“统一”。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27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提出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927年先后发起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上述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从1930年10月起到1932年底先后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的。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931年中共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同时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使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