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788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docx

整理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

(2006年)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C

  解析: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应以制定法为依据,排斥习惯法,根据《立法法》第8条第4项,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刑法只禁止犯罪化,强化惩罚或对行为人不利的法律追溯既往,对非犯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法律则允许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刑法分则中部分条文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的特征,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罪状的方式,往往是因为这些犯罪的特征为

众人所知,无须具体描述,所以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

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

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

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人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

甲的杀人行为

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

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

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A项中甲的伤害行为跟乙的死亡有一定的联系,

但二者之间并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被火灾所切断。

B项中应该把甲的犯罪行为看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

其杀人后抛尸行为。

整个行为都是在一个杀人故意下实施的,甲的杀人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刑法中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

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联系,因果关系的有无与行为人主观能否预见无关。

同时,对结果负刑事责任除需要因果关系之外,还需要

行为人主观上有罪过。

由此C项的说法正确,不选。

D项中甲以杀人的故意,利用了乙不知情的“有利条件”投毒杀人,所以甲的行为与被害人

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3.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

乙抓住汽车车门

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

B

  4.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警察接到报案:

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

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

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

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

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

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

乙躺在血泊中。

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

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

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

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

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

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

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

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答案:

C

  5.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

  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

犯罪的主体

  答案:

A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

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主要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

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

  

6.甲和乙共同人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犯强奸罪被抓获归案。

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

并提供了乙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况,使乙所犯的抢劫罪受到刑事追究。

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坦白,但不成立特别自首

  B.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C.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立功,但不成立重大立功

  D.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重大立功

  答案:

D

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

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7.对下列哪一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拐、走、伪、保长,拐、走、伪、组长

  A.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B.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一罪

  C.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一罪

  D.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一罪

  答案:

A

数罪的:

三种组织+杀人、保险诈骗+杀人、收买+强奸等

挪用公款+受贿罪、生产伪劣商品+妨害公务、普通走私+妨害公务

  8.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B.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C.对于数罪并罚但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答案:

B

  9.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管制

  B.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l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

  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

  D.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答案:

D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10.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甲应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处理?

  A.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甲盗窃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D.盗窃罪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答案:

C

  11.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

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

乙欲

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

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

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C.乙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甲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

B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

共犯论处。

本题中在肇事后因甲对乙的“阻止”和“催促”,使甲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因此甲和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正确答案为B项。

  12.下列哪一行为可以构成使用假币罪?

流通领域

  A.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

  B.甲(系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C.甲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

  D.甲用总面额10万元的假币换取高某的1万元真币出售假币罪

  答案:

A

  13.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

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一亡。

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

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

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

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

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

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

C

  14.甲使用暴力将乙扣押在某废弃的建筑物内,强行从乙身上搜出现金3000元和1张只有少量金额的信用卡,甲逼迫乙向该信用卡中打入

人民币10万元。

乙便给其妻子打电话,谎称白己开车撞伤他人,让其立即向自己的信用卡打入10万元救治伤员并赔偿。

乙妻信以为真,

便向乙的信用卡中打入10万元,被甲取走,甲在得款后将乙释放。

对甲的行为应当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定罪?

  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抢劫罪

  D.抢劫罪和绑架罪

  答案:

C

解析:

绑架罪只能是向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勒索财物;抢劫罪是直接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15.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A.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在食物中发现一只苍蝇,遂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为由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3000元。

乙迫于无奈付给甲3000元

  B.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偷偷在食物中投放一只事先准备好的苍蝇,然后以砸烂桌椅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3000元。

乙迫于无奈付给甲3000元

  C.甲捡到乙的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后,给乙打电话,索要3000元,并称若不付钱就不还手机及身份证等物。

乙迫于无奈付给甲3000元现金

赎回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

  D.甲妻与乙通奸,甲获知后十分生气,将乙暴打一顿,乙主动写下一张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的欠条。

事后,甲持乙的欠条向其索要

2万元,并称若乙不从,就向法院起诉乙

  答案:

B

  16.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甲取得患有绝症的病人乙的同意而将其杀死,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仍然构成拐卖妇女罪

  C.甲征得不满14周岁的幼女乙同意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甲仍然构成强奸罪

  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对甲仍然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答案:

D

  17.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潜入乙家,搬走乙家1台价值2000元的彩电,走到门口,被乙5岁的女儿丙看到丙问甲为什么搬我家的彩电,乙谎称是其父亲让

他来搬的。

丙信以为真,让甲将彩电搬走。

甲的行为属于诈骗盗窃

  B.甲在柜台假装购买金项链,让售货员乙拿出3条进行挑选,甲看后表示对3条金项链均不满意,让乙再拿2条。

甲趁乙弯腰取金项链时,

将柜台上的1条金项链装入口袋。

乙拿出2条金项链让甲看,甲看后表示不满意,将金项链归还给乙。

乙看少了l条,便隔着柜台一把抓住

甲的手不让其走,甲猛地甩开乙的手逃走。

甲的行为属于抢夺盗窃

  C.甲在柜台购买2条中华香烟,在售货员乙拿给甲2条中华香烟后,甲又让乙再拿1瓶五粮液酒。

趁乙转身时,甲用事先准备好的2条假

中华香烟与柜台上的中华香烟对调。

等乙拿出五粮液酒后,甲将烟酒又看了看,以烟酒有假为由没有买。

甲的行为属于盗窃

  D.甲与乙进行私下外汇交易。

乙给甲1万美元,甲在清点时趁乙不注意,抽出10张100元面值的美元,以10张10元面值的美元顶替。

清点完成后,甲将总面额8.3万元的假人民币交给乙,被乙识破。

乙要回1万美元,经清点仍是100张,拿回家后才发现美元被调换。

甲的行为属于诈骗盗窃

  答案:

C

  18.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

  B.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

  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

  D.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紧急避险不必然构成紧急避险

  答案:

C

  19.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益。

随后,该单位的经理送给甲一张购物卡,并告知其购物卡的价值为2万元、

使用期限为1个月。

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2万元被退回到原单位。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

  C.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未遂)罪

  D.甲的行为构成受贿(预备)罪

  答案:

B

  20.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类推

  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

  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扩大

  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

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

  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

  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答案:

CD

  52.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

ABC

  53.甲、乙、丙共谋犯罪。

某日,三人拦截了丁,对丁使用暴力,然后强行抢走丁的钱包,但钱包内只有少量现金,

并有一张银行借记卡。

于是甲将丁的借记卡抢走,乙、丙逼迫丁说出密码。

丁说出密码后,三人带着丁去附近的自动取款机上取钱。

取钱时发现密码不对,三人又对丁进行殴打,丁为避免遭受更严重的伤害,说出了正确的密码,三人取出现金5000元。

对甲、乙、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抢劫(未遂)罪与信用卡诈骗罪

  B.抢劫(未遂)罪与盗窃罪

  C.抢劫(未遂)罪与敲诈勒索罪

  D.抢劫(既遂)罪与盗窃罪

  答案:

ABCD

  54.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

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

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

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预备

  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

  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

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

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

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

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

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预备

  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

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

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

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

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

  答案:

ACD

  55.下列关于刑期起算的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管制、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B.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C.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D.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答案:

AC

  56.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A.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跌在一块石头上而死亡。

法院认为甲的防卫行为明显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应以防卫过当追究刑事责任

  B.甲对乙进行非法拘禁,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

  C.甲因对女儿乙的恋爱对象丙不满意,阻止乙、丙正常交往,乙对此十分不满,并偷偷与丙登记结婚,甲获知后对乙进行打骂,

逼其离婚。

乙、丙不从,遂相约自杀而亡

  D.甲结婚以后,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之子乙十分不满,采取冻饿等方式进行虐待,后又发展到打骂,致乙多处伤口腐烂,

乙因末能及时救治而不幸身亡

  答案:

BCD

  57.对下列哪些行为不能认定为强奸罪?

  A.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包容

  B.甲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

  C.利用迷信奸淫妇女的

  D.组织卖淫的犯罪分子强奸妇女后迫使其卖淫的包容

  答案:

AD

  58.甲到银行自动取款机提款后,忘了将借记卡退出便匆忙离开。

该银行工作人员乙对自动取款机进行检查时,发现了甲未退出的借记卡,

便从该卡中取出5000元,并将卡中剩余的3万元转入自己的借记卡。

对乙的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乙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甲乙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D.乙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答案:

BCD

  59.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盗窃乙的存折后,假冒乙的名义从银行取出存折中的5万元存款。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与诈骗罪

  B.甲盗窃了乙的200克海洛因,因本人不吸毒,就将海洛因转卖给丙。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

  C.甲盗窃了博物馆的一件国家珍贵文物,以2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乙。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倒卖文物罪

  D.甲盗窃了乙的一块名表,以2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

  答案:

AD

  60.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将乙价值2万元的戒指扔入海中,由于戒指本身没有被毁坏,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B.甲见乙迎面走来,担心自己的手提包被乙夺走,便紧抓手提包。

乙见甲紧抓手提包,猜想包中有贵重物品,在与甲擦肩而过时,

当面用力夺走甲的手提包。

由于乙并非乘人不备而夺取财物,所以不构成抢夺罪

  C.甲将一张作废的IC卡插人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试探,碰巧自动取款机显示能够取出现金,于是甲取出5000元。

甲将IC卡冒充借记卡的欺骗行为在本案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因而构成诈骗罪信用卡诈骗

  D.甲系汽车检修厂职工,发现自己将要检修的一辆公交车为仇人乙驾驶,便在检修时破坏了刹车装置,然后交付使用。

乙驾驶该车时,因刹车失灵,导致与其他车辆相撞,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

由于甲不是对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实施破坏手段,

所以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答案:

ABCD

  61.对下列哪些行为不应当认定为脱逃罪?

  A.犯罪嫌疑人在从甲地押解到乙地的途中,乘押解人员不备,偷偷溜走

 B.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到外地经商,直至管制期满未归

  C.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组织多人有计划地从羁押场所秘密逃跑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8名犯罪分子采取暴动方法逃离羁押场所

  答案:

BCD

  解析:

《刑法》第316条规定,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故A项应认定为脱逃罪,

不应选。

根据《刑法》第39条第l款第(五)项的规定,B项是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未遵守规定的行为。

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由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不属于

“依法被关押”,不构成脱逃罪。

故B为应选答案。

C项为组织越狱罪。

组织越狱罪,是指狱中的罪犯有组织、有计划地逃往狱外的行为。

《刑法》第317条第1款规定,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D项为暴动越狱罪,《刑法》第317条第2款规定,暴动越狱或者聚众持械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本题应选BCD.

  62.甲、乙通过丙向丁购买毒品,甲购买的目的是为自己吸食,乙购买的目的是为贩卖,丙则通过介绍毒品买卖,

从丁处获得一定的好处费。

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B.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C.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D.丁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答案:

BCD

  63.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包庇罪?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

  B.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

  C.明知他人有间谍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

  D.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

  答案:

ABCD

  解析:

《刑法》第311条规定,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相关犯罪中以“包庇”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不是包庇罪,ABCD均为应选答案。

  《刑法》第294条第4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A项构成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注意,包庇黑社会性质

组织罪与包庇罪之间存在着法条竞合关系,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由于其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关于包庇黑社会性质

组织罪的规定属于特别法条,而优于一般法条适用。

  第307条第2款规定,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