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24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语文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教与学”质量检测1语文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

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师道字彝叔。

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

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

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

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

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

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师道曰:

“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

”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

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

“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

妄动生事,非计也。

”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

帝复访之,对曰:

“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

”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

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

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

卒城而还。

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

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官军小怠,列校有据胡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

令曰:

“今日城不下,视此。

”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

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

师道谏曰:

“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

”贯不听。

既次白沟。

辽使来请曰:

“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贯不能对,师道复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责为右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

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

上曰:

“种师道老矣,难用。

”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

“国家有急,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

”师道始言:

“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

”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

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

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

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

太原陷,又使巡边。

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大臣以为怯,复召还。

既至,病不能见。

十月,卒,年七十六。

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

(《宋史》)

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本来

B、无乃不可乎恐怕

C、国家有急危难之事

D、朝论以大敌甫退刚、才

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

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

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8—9题。

梅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

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

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

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

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9、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5分)

10、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在《逍遥游》中赞赏宋荣子能分辨内外荣辱的两句是:

②《赤壁赋》中以“盖”字开头,从绝对运动的角度辩证看待世界的两句是:

,。

③,。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

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

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

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

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

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

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

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

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

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

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

邵逸夫说:

“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

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

”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

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

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

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

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

他曾说:

“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

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

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

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成长靠教育。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

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

①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

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

(《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

②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

他坦言:

“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

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

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

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

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XX百科)

③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

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

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

(《人物周刊》2014年1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便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C、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D、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E、邵逸夫乐善好施,历年对社会公益的捐助数额惊人、项目众多,尤其是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对文化教育事业他更为关注。

⑵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⑶文中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的依据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⑷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落雪翩翩,一夜之间,万物披素,唯有东湖的水依旧清澈,湖岸茫茫雪野上几行雪泥鸿爪,湖面平平湖水上几点游鱼涟漪。

C、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D、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穿行在繁华世界,但内心仍会有清寂感。

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人生遇到怎样的波折起伏,都会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这不但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更让农作物危在旦夕。

B、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周边国家承接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因此我国外贸持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C、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D、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的后果,这种约束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①,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

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②,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16、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深秋季节,草木凋零。

少年人说,一年快要过去了。

中年人说,一年总算要过去了。

老年人说,一年这么快就要过去了。

大自然说,一年过去,还会有下一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科参考答案

1.B(第三段表明虽然白话进入文学,但是仍以雅言为主)

2.B(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

3.D(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

4.A(本句是坚决的含义)

5.C

6.C(从倒数第二段实无兵自随一句看,只是授予官职,并未授予兵权)

7.①征讨臧底城,约定(1分)十天(1分)必定攻克。

不久逼近(1分)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1分)。

(句意1分)

②驻扎(1分)河阳,估计(1分)敌人必定大举进攻(1分),急忙上奏折(1分)请求钦宗驾临(1分)长安来避金军锋锐。

8.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

(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

(3分)

9.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

(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

(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10.①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⑴BE(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C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

⑵①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

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

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

②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

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

③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

⑶①影片受欢迎、获奖多:

影片符合观众的愿望和心理,获奖众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曾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业。

②掌门人精通电影:

邵逸夫坚持不辍地看电影、研究电影,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

③掌门人做事认真、把关严格:

做事追求完美,对影片严把质量关,烧毁许多劣片。

⑷①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人,他有眼光、有胆识,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且所拍作品数量丰,获奖多,影响广,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与心理。

②作为一位博爱的慈善家,他秉持爱国情怀,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赠,数额巨大,惠及多方。

③作为一位高尚的成功者,他艰苦创业、做事勤勉、认真严谨、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12.D(A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这里是贬词褒用。

B雪泥鸿爪:

形容往事留下的痕迹,这里是望文生义。

C瓦釜雷鸣:

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这里是望文生义。

D安之若素:

对不顺的或反常情况,如同平常一样对待。

13.D(A语序不当,“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与“农作物危在旦夕”对调。

B残缺宾语,在“成本上升”后加“的状况”。

C项,结构混乱,把首句的“在”调到句首。

14.D

15.答案:

①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②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③心理问题(答对1句,得1分;答对2句得3分;答对3句地5分。

16.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项复习,需要落实基础背诵,强化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

17.略

【附录1】文言文翻译

种师道,字彝叔,年青时跟随张载学习,凭借祖先恩荫补为三班奉职,通判原州,协管秦凤和常平两郡。

议论役法触犯蔡京的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

又说他诋毁先烈,解除其职务列入朋党名册,斥退废弃十年。

后以武功大夫的身份管理怀德军。

西夏国划定边境,西夏人焦彦坚坚持想得到旧地,师道说:

“如果说旧地,应当以汉、唐为正,那么你家疆土就更小了。

”焦彦坚无话可说。

童贯握兵权而西行,恃势弄权,拜见他的官员都行拜手礼,师道双手长揖而已。

皇帝召他到宫中议事,向他咨询边事,回答说:

“先动手不能打赢,敌军来攻就迎战。

妄动惹起事端,不是长久之计。

”童贯建议移内郡弓箭手充实边地,却假称为边地所新招募的兵卒。

皇帝又向师道咨询,师道回答说:

“我担心劳师远征的功勋没有树立,但近扰先到了。

”皇帝称道他的话,赐给袭衣、金带,让他带领秦凤弓箭手。

管理渭州。

督促各道军队修筑席苇城,敌人到,在葫芦河坚守壁垒。

师道在河边陈兵,好像将要决战的样子。

暗中派副将曲充径直出横岭,扬言援兵来到,敌人正惊骇回头看,杨可世偷偷地把军队驻扎在西夏军队的后面,姚平仲率领精兵从中间进击,敌人大溃,斩首五十级,获得骆驼、马牛万计,其酋长仅以身免。

师道修完城而返归。

征讨臧底城,约定十天必定攻克。

不久逼近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

官军稍有怠意,列校中有躺在胡床上休息的,立即斩首,在军门陈尸。

命令说:

“今天城不攻占,就和他一样。

”众人两腿发抖,呐喊登城,城防马上溃决,此时军队到达才八天。

皇帝得到捷报很高兴,升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女真完颜氏起兵反叛辽国,童贯图谋趁机讨伐燕地,师道劝谏说:

“今天的举动,譬如盗贼进入邻家我们不救,又乘机瓜分邻家的房屋,这恐怕不好吧?

”童贯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不久驻军白沟,辽国使臣来请求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