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404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6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docx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粮食和节能等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自中国政府网)

十二、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不利影响,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初步测算,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0497亿元,比2005年增加18077亿元,年均增长4.5%。

    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

“十一五”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环境,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抗灾措施,大力实施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的产量全面增加。

2010年农业产值达36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年均增长4.4%。

5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共增产6239万吨(1248亿斤),年均增长2.5%,2010年粮食产量达54641万吨(10928亿斤)。

5年间,有4年粮食产量超过万亿斤。

棉花产量597万吨,比2005年增加25.8万吨,年均增长0.9%;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加162万吨,年均增长1%;糖料产量12045万吨,增加2593万吨,年均增长5%;茶叶产量145万吨,增加51万吨,年均增长9.2%。

    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林业保持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2010年林业产值达2606亿元,5年年均增长6.9%。

2009年末,全国林地面积达30590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2097万公顷,年均增长1.4%;森林面积19545万公顷,增加2054万公顷,年均增长2.2%;森林覆盖率20.36%,比2005年提高2.15个百分点。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肉蛋奶供给总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20870亿元,5年年均增长4.8%;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7925万吨、2765万吨、3570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4.2%、13.4%、29.7%,有力地保障了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比2005年增长11.3%;牛肉产量653万吨,增长14.9%;羊肉产量398万吨,增长13.7%。

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猪生产总体上由以散养为主转变为以规模养殖为主,畜产品质量监管意识和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渔业平稳较快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

“十一五”期间,我国渔业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

2010年渔业产值达6440亿元,5年年均增长5.7%。

主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5366万吨,5年年均增长4%。

水产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重视和加强,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迅速。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农、林、牧、渔各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化,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与2006年相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种植业的主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所占比重由56.4%上升到58.2%,提高了1.8个百分点;牧业所占比重由26.6%下降到24.9%,下降了1.7个百分点;渔业、林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0.7和0.1个百分点。

    

(一)农业(种植业)内部,多种作物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基本稳定。

201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左右,比2005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97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以上,比2005年略有下降;棉花种植面积485万公顷,约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与2005年基本持平;糖料种植面积192万公顷,约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大体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

农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甘蔗、苹果、柑橘等的集中度都超过了50%。

优质农产品比重扩大,2010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200万公顷(3.3亿亩),优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

    

(二)畜牧业内部,生猪、畜禽稳定发展,蛋奶发展较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畜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趋合理。

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5年的65.6%下降到2010年的64%;禽肉则由19.2%上升到20.9%。

在肉类产量增长的同时,禽蛋和牛奶也得到较快增长。

    (三)林业生态建设作用初显

    “十一五”时期,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转变增长方式,林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林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4.3%-4.5%,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

    (四)渔业养捕比例继续改善

    “十一五”时期,渔业增长方式有了较大改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布局进一步推进。

捕捞严格执行国家“双控”制度,近海和内陆水域捕捞减少。

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不断开拓新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持续提高。

2010年渔业产量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所占比重为71.7%,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捕捞产量所占比重为28.3%,比2005年下降5.1个百分点。

    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最关键的还是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键农时出台了多项力度大、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

农业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2006~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实现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本要求。

以农产品生产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

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同时,还实行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品种、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

连续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突出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

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应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机总动力的增加等,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以粮食生产为例,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单产从2005年的4642公斤/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4973公斤/公顷,提高了7.1%。

初步测算,仅因单产提高,“十一五”时期共增产粮食约3450万吨,占粮食增产总量的55%左右。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大幅增加,龙头企业队伍迅速壮大,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由自发分散逐渐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订单生产转变。

2010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以上;全国龙头企业9万多家,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其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十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级教育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

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1.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1万人次,增长0.2%。

2010年,全国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493.6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万人次;全国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561.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万人次。

中、高等教育培训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对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满足全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超过11.8万所(不含教育机构),比2005年增加近4.2万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为3393万人,比2005年增长67.6%。

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占同级教育比例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达到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为5622所,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537.1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10.2万所,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为1399.5万人,比2005年增加731.4万人,增长1.1倍,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16502.7亿元,比2005年几近翻番。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22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59%,同比提高0.80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2009年达63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51.4%,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4.关注弱势群体,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教育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经形成,每年300多亿元的资助资金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500万名大学生。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

2010年秋季学期起,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安排资金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

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4.8%,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67.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32.3%,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均大大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标准。

    4.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72%和37.02%;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57人,占全国总数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391个,培养支持564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了十余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纯IPv6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运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远程教育网络,着力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职业学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学每24名学生就拥有1台教学用计算机。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绩突出,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

    

(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累计输送了5486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

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166.7万人,年均增长15.1%;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443.7万人,年均增长13.4%;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毕业生2875.6万人,年均增长9.5%。

    

(二)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以上水平。

    (三)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加强高校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583个;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

    2.强化竞争前培育,加强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间我部共资助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1877项,投入经费超过2亿元。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资助课题数由6000多项增加到11011项。

2006年-2008年期间分批共设立了126个创新引智基地,17个培育基地,累计投入经费11.8亿元。

    3.高校科技竞争力稳步增强,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30%左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

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

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

2010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8.5万人,比2005年增长140.2%;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5万人,比2005年增长285.4%。

截至2010年底,以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外的人员有127.32万人。

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6.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40.5%,同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共有77项。

与3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稳步发展。

目前,国内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00多个。

截至2010年12月,全国23所高等学校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56个。

    (三)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突破,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著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在9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汉语桥”大学生比赛已举办九届,中学生比赛已举办三届,为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来源: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1]高中阶段在校生未含成人高中和技工学校数据。

  

十四、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五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污染治理投资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

“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渠道,强化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五项投资增长幅度分别是27.9%、67.4%、98.3%、122.4%和114.1%;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见附表1)。

2009年营林固定资产投资1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其中国家投资710亿元,增长101.4%。

    附表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注: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是指当年建成投产的实际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

其中“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1.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