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568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docx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

证果最快的修行方法——宣隆内观禅法

(第一篇)宣隆内观禅法愿文敬礼至尊的导师,远离尘垢,圆满正觉的大阿罗汉!

(三称)若我曾对佛法僧、父母师长与及众生,作过任何不善的身口意业,无论大小,我愿为此稽首悔过。

敬礼佛陀世尊!

在这节禅修当中,为了达致涅槃,我愿献出身心五蕴。

敬礼宣隆大师!

在这节禅修当中,为了达致涅槃,我愿献出身心五蕴。

愿三界中所有众生身心自在!

(诵三次)我愿与三界众生共享此禅修功德。

请唸「善哉」来分享我的禅修功德!

我愿能分享三界众生所作诸善功德——善哉、善哉、善哉!

【译者简注】愿文:

在修习宣隆内观禅法前宜诵唸此文,以作準备。

禅修前的準备,巴利文称之为Parika?

(pari+kamma)。

9(第一篇)宣隆内观禅法宣隆内观禅法是缅甸中部敏建镇(Myingyan)已故阿罗汉──宣隆大师

(1)所创立的,他独自以坚强的精进力与专注力(Mindfulness)修习,於四个月后,最终以密集、持续的专注力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一位远近驰名的阿罗汉。

宣隆大师诞生于1878年,出生地点是敏建镇附近的宣隆村。

他1920年出家,后於1952年去世。

他於1920年六月开始修习观呼吸(安那般那内观禅),经过一个月的勤奋专注修习,在1920年8月12日星期四晚上大约十时(13thwaningdayofWaso1282ME)

(2),证得了须陀洹道(SotāpattiMagga,FirstStage),并成就了初果须陀洹(Sotāpanna)或入流果(Stream-Winner)。

他继续以坚强的专注力修习,於第二个月,即1920年9月11日星期六晚上大约十时(13thwaningdayofWagaungatabout10:

00pm1282ME),又证得了斯陀含道(SakadāgāmiMagga,SecondStage),并成就了二果斯陀含(Sakadāgāmi)或一来果(Once-Returner)。

於第三个月,即1920年10月10日星期日晚上大约十时(13thwaningdayofTaw-tha-lin1282ME),又证得了阿那含道(AnāgāmiMagga,ThirdStage),并成就了三果阿那含(Anāgāmi)或不来果(Non-Returner)。

证得阿那含果后,他更毅然出家,成为一位沙弥(Sāma?

eraorNoviceMonk)。

身为沙弥的他,仍不忘继续以坚强的专注力修习内观禅(VipassanāMeditation),终於在第四个月,即1920年11月9日星期二晚上大约十时(13thwaningdayofTha-dingyut,ataround10pm1282ME),又证得了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FourthStage),并成就了四果阿罗汉(Arahatta,TheNobleOne)。

成就了阿罗汉后,大师更把这宣隆内观禅法传给大众。

此法不但简单、清楚,而且具体、完整,无需作任何增减。

此法的简短指引是:

接触–觉察–专注(TOUCH–AWARENESS–MINDFULNESS)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你都要保持专注。

你要对四种姿势保持专注,那四种姿势就是:

行、住、坐、卧。

一般而言,正常的人以坐姿为最理想。

可放一块薄的坐垫或毛巾在地上,然后在它上面坐下;不宜在厚的坐垫或厚的泡沬胶(foam)上面坐。

以坐姿习禅时,宣隆禅法有两个部份,第一部份是观呼吸(ānāpānaorBreathing)(3),第二部份是留意观察感觉(VedanāorSensation)。

采取一个能令你不会摇动、不用改变位置也能持续端坐最少个半至两个小时的坐姿。

最好的坐姿是盘腿而坐,坐时不可松散,要绷紧地坐(sittightly),这样才可在痛苦的感觉生起时,你仍能保持不动不摇地在那痛苦的感觉上专注。

盘腿而坐,背部保持正直,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手掌上面,手臂紧靠躯体两侧,用心专注鼻孔末端,然后开始呼吸,尝试留意觉察著空气与鼻孔末端或上唇间的接触,如果你能专注,你将会觉察到:

空气正在接触著鼻孔末端或上唇,你要专注著那里的触觉。

如果你能觉察到当下的每一个触,那么你就在修习内观禅(VipassanāMeditation),因为内观禅是:

置心於物质上的修习(thepracticeof“MindoverMatter”)。

空气是物质,鼻孔末端或上唇也是物质,当你伴以坚强的专注力呼吸时,你将会觉察到两种物质正在接触,即觉察到空气与鼻孔末端或上唇正在接触,当你能对触觉保持著专注时,你便走在内观禅的正道上面。

10宣隆禅法属於一种纯内观修习法(VipassanāYānika),此法以观或内观(Vipassanā)为主导要素,止(Samatha)则跟随其后。

例如:

你呼吸十次时,有四次你能觉察到触,那四次便在修习内观,因为你能专注到触觉。

由于在其余六次的呼吸里你没有专注到触觉,那将是止禅而已。

在第一部份,你必需以坚强的专注力来呼吸四十五分钟至一个小时,以获得足够的、具体的定力(SamādhiorConcentration)。

呼吸时最好以强劲、短暂而急速的(strong,shortandrapid)方式进行。

那么,我们的呼吸要强劲到那个程度呢?

我们的呼吸要强劲到足可令我们知道(觉察到)触。

不论你的呼吸是强劲的或是柔弱的,如果你不能知道触,那便不是正确的内观禅方法。

至为重要的是:

一定要专注到每一个触。

只有当你能专注到每一个触觉时,你才是在修习正确的内观禅方法。

如果你在呼吸时知道触,你便在修习观或内观,如果你在呼吸时不知道触,那便是止。

宣隆禅法是纯内观修习法,此禅法的主导要素是观或内观(Vipassanā),止(Samatha)则跟随其后。

对大多数人而言,短而急速的呼吸比较好,因为,呼吸时若短而急速,接续的触与触之间的间隙就会非常的小,那么心就不会有时间外出游荡、或想东想西了,而我们也会很快地得到定力。

在整个呼吸时段中,我们要以坚强的专注力来持续地呼吸,不可停止。

在呼吸或安那般那(ānāpāna)的时段中,宣隆大师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则──「要是困倦了,不要松懈休息」。

因为,若於困倦时即停止呼吸,具体的定力将无法迅速地建立起来,我们的内观禅也将会进展缓慢。

为什么会疲倦?

我们之所以疲倦,是因为呼与吸并不平衡或相等。

每一个人的呼气总会比吸气强一些的,久而久之,当你呼吸了一段时间后,肺部的空气就会比平常少了,因为肺中的空气少了,你便会感到疲倦。

当你感到疲倦时,不要停止呼吸,你要以坚强的专注力观察著接触点、并且继续以吸强於呼的方式去呼吸,一阵子后,当呼与吸得到了平衡,你的疲倦就会自然消失,於是,你便可继续一面呼吸、一面专注著当下的每一个触,从而很快便可得到定力。

经过四十五分钟伴以专注力的强劲、短而急速的呼吸后,是时候可以停止呼吸,进入第二部份了,你应继续以坚强的专注力呼吸多大约一百次,然后在一次深长的吸气后,骤然停止和屏息静气(忍住呼吸),跟著,用心专注著全身,不多久,心自会走到最明显、或最痛楚的感觉上的,你要集中心意於那感觉上,并以坚强的专注力去观察著它,应如实地留意觉察著那感觉,如果那感觉是痛苦,就要专注著那痛苦的感觉,如果那感觉是僵硬,就要专注著那僵硬的感觉。

最初你的心只能在感觉表层上专注,你会知道自己的膝盖、脚踝、或身体的其他部份在痛,你若保持不动,且让专注的心沉入(4)感觉之内(sinkintothesensation),那么,你将只知道痛苦的感觉,而不知道那痛苦是在膝盖、或是在身体的其他部份内,那时身体的观念将会消失,你只是专注著那痛苦的感觉。

就这样,你便走在内观禅的正道上了。

宣隆大师在其内观禅法的第二部份定下了一条规则,第二部份是要留意观察感觉(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宣隆大师说:

「痛苦时不要动,即使抽筋,也不要动;要保持寂然不动,勤奋地专注著那感觉。

」我们要求禅修者保持寂然不动,并不是想折磨他们、或是让他们受苦。

当你保持寂然不动,同时专注著感觉时,你专注的心将会沉入感觉之内,到时你将知道感觉在生生灭灭;不久你将了解到:

你所留意觉察到的感觉并非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变化无常的,你将明白到无常的真理(thetruthofAniccaorImpermanence)。

当你保持寂然不动与专注著感觉时,你将会知道身体充满了乐受、苦受及不苦不乐受,因此,你将会了解到苦的真理(thetruthofDukkhaorSuffering)。

当不适意的苦受变得非常难忍时,11你希望那苦受尽快离开,可是,那苦受自有其消减与离开的规则,并非我们可以控制的,因此,你将会了解到无我的真理(thetruthofAnattaorSoullessness)。

当你让自己专注的心沉入或穿透感觉(sinkintoorpenetrateintoSensation),并以坚强的专注力观察著它,你将会了解到、体会到它是无常的、苦的和无我的。

(译者注:

这种知识被称为三法印智(Sammasana?

ā?

a),是十观智中的第一阶智。

)那么,我们专注感觉的时间要多久?

在我们停止呼吸、并开始专注感觉之后,我们应紧紧跟随著那串感觉,由开始一直到它完全结束为止;要某串感觉完全结束,可能需要一、二、三小时或多一点时间;以专注力跟随著感觉直至它完结的时间,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不同的。

我们长时间地禅坐,不是为了可达至长时间地坐;我们长时间地禅坐与专注感觉,目的是为了能够跟随著它,直至它完结为止。

因为,到了感觉结束的时候,如我们够幸运、且有足够的波罗密(菩提资粮,PāramiorPerfection),那么,就有可能证得道智(Magga?

ā?

a)。

我们若能保持寂然不动、也不改变位置、只管勤奋地留意觉察著感觉,便可获得巨大的利益。

当我们保持寂然不动,让我们专注的心进入或穿透感觉时,我们只知道或觉察到感觉的生生灭灭,那种对感觉生生灭灭的知识被称为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ā?

a)(十观智中的第二阶智),我们将可了解、知道,或获得五取蕴的生灭智(KnowledgeofRiseandFalloftheFiveKhandās)。

当我们修习内观禅时,我们会经历十阶层的心识(Mind-levels)或十阶层的内观智(TenVipassanāInsightKnowledges):

第一阶层是三法印智(Sammassana?

ā?

a),它是「原因智(Causeā?

a)」。

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努力专注每一个当下(动作、感受或触觉),那便是三法印智(Sammassana?

ā?

a),即第一阶内观智,其余的九个内观智──包括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ā?

a),以及由坏随观智(Bha?

ga?

ā?

a)到「顺就圣道智(Anuloma?

ā?

a)则属结果智(Effect?

ā?

a)。

当你专注五取蕴,尤其是留意到感觉的不断生灭时,那是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ā?

a),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ā?

a)是第二个内观智阶。

你继续奋力专注感觉时,它的消失、毁坏或坏灭会比它的生起较为明显,你觉察到五取蕴消失或坏灭的知识,就是称为坏随观智(Bha?

ga?

ā?

a)的第三阶内观智。

随著你持续、勤奋地专注,你开始觉察到或知道五取蕴是无常的、不可信赖的与不可靠的;当你知道你的身心(五取蕴)是无常的、不可信赖的与不可靠的时候,你会开始害怕五取蕴,那就是称为怖畏智或怖畏现起智(Baya?

ā?

aorBhayatupatthāna?

ā?

a)的第四阶内观智。

随著你持续、勤奋地专注,你开始了解或知道每一个人的五取蕴都是无常的、不稳固的、令人厌恶的和不可靠的,你开始知道或觉察到五取蕴(身心)的毛病、缺点与危险,那就是称为过患随观智(ādīnava?

ā?

a)的第五阶内观智。

当你知道所有五取蕴皆充满毛病、缺点与危险时,你开始对五取蕴生起厌恶、不喜欢、讨厌等情绪,那就是称为厌离随观智(Nibbida?

ā?

a)的第六阶内观智。

当你厌恶五取蕴时,你不再想要它,你想得到解脱、不再受它束缚,那就是称为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ā?

ā?

a)的第七阶内观智。

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ā?

ā?

a)可以下述的例子来解释。

有只小鸟停留在一艘正在海洋中心航行的船上,牠尝试飞走,离开那艘船,可是,海洋太阔了,陆地又非常之遥远,由于小鸟自知力有不逮,於是就飞回船内。

达致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ā?

ā?

a)的禅修者欲解脱12五取蕴,但他的内观禅功力还未够强,无法令他解脱五取蕴,因此,他仍要持续地奋力专注五取蕴。

你再保持寂然不动,继续以坚强的专注力来观察著感觉,那就是称为审察智或审察随观智(Pa?

isankhā?

ā?

aorPa?

isankhā-nupassanā?

ā?

a)的第八阶内观智。

随著在感觉上的持续与勤奋的专注,你将达致一个心灵纯净、清澈而集中的阶段,那时候你的心有足够力量去专注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而无喜欢或不喜欢的情绪生起;无论感觉如何痛苦,你都可以坚强的专注力抵挡得住;如果感觉很微弱,你也能如实地专注到那个微弱的感觉,那就是称为行舍智(Sa?

khārupekkhā?

ā?

a)的第九阶内观智。

随著在感觉上的持续与勤奋的专注,你将达致一个阶段,那时候你的心意很细致、能调和与适应下阶智与上阶道智(Magga?

ā?

a)与涅槃(Nibbāna),那就是称为顺就圣道智(Anulomaā?

a)的第十阶内观智。

无论谁修习内观禅,一定要经历上述的十阶智或十阶层的内观智,才可以获得「道智(Maggaā?

a)」的。

如果你经历完毕所有上述的十阶智,那么,你就获得称为须陀洹道(SotāpattiMagga)的初果(FirstStage),成为了「须陀洹(Sotāpanna)」或「入流(StreamWinner)」。

当你第二次经历完毕所有上述的十阶智,那么,你就获得称为斯陀含道(SakadāgāmiMagga)的二果(SecondStage),成为了斯陀含(Sakadāgāmi)或一来(OnceReturner)。

如果你第三次经历完毕所有上述的十阶智,那么,你就获得称为阿那含道(AnāgāmiMagga)的三果(ThirdStage),成为了阿那含(Anāgāmi)或不来(NonReturner)。

如果你第四次经历完毕所有上述的十阶智,那么,你就获得称为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的四果(FourthStage),成为了阿罗汉(Arahanta)」或应供的圣者(NobleOne)。

阿罗汉知道自己不会再次转生(自知不受后有),他已渡过圣洁的生活(梵行已立),为了体证道智(Magga?

ā?

a)所要做的事情他已经做完(所应作已作),而且学道圆满,已没有剩余的须要体证了(学道圆满,不更修学)。

每一位修习内观禅的人都必会经历到的十阶智,我已经简单地解释了。

你必须在感觉上、或五取蕴(身心)上持续地、勤奋地专注,让你的内观智水平越升越高,直至你证得道智(Maggaā?

a)」为止。

当你静止地坐着,同时勤奋不断地留意观察(触的)感觉,你会知道生生灭灭的过程,那种知晓(Knowing)就是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

当你留意观察感觉并如实地知道那感觉,那就是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

当你觉知到自心知道感觉时,这种对自心活动的觉知就是心念住(Cittānupassanā)。

当你觉知到无常、苦与无我的现象时,那就是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

无论何者出现,我们都必须在每一个当下去留意觉察。

我们也要在行、住、坐、卧等四种姿势中去修习内观禅。

当你行走时,要留意觉察自己的脚与地面上的接触,你要专注到脚与地面上的每一个当下接触;当你进食时,要专注到自己的手正在伸向食物、正在拿取食物、正在把食物放进口里、正在咀嚼与正在把它吞咽下去食道。

在躺卧时,如果你想在呼吸上专注,那么,你可以尝试在空气与鼻孔末端的接触点上奋力专注,要尝试专注到每一个接触。

如果你不想在呼吸上专注,那么你可以留意观察全身,你的心会自动走到最明显、突出的感觉上的,要尝试如实地在那感觉上专注,经过一段时间后,那感觉会减退、消失,而你也会入睡;当醒来时,在你还未完全醒过来的时候,你的心将会在感觉上专注。

那就是如何在四种姿势中修习专注与内观禅了。

13我们修习内观禅时,应以四念住(Satipa?

?

hānaMethodorFourSteadfastMindfulness)的方法以及下述的「五力(Bala,PowerorForce)」来修习,它们是:

(1)信力(SadhāBala,PowerfulFaithorConviction)

(2)精进力(VariyaBala,PowerfulEffort)(3)念力或专注力(SatiBala,PowerfulMindfulness)(4)定力(SamādhiBala,PowerfulConcentration)(5)慧力(Pa?

?

āBala,PowerfulWisdomorKnowledge)信、精进、定与慧等四种力,我们皆会做得过度或者不足,只有念力或专注力,我们是永远不会做得过度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以坚强的专注力去留意觉察每一个当下。

乔答摩佛陀(GotamaBuddha,释迦牟尼佛)曾说,如果你以持续、勤奋的专注来修习四念住,你有可能在七天至七年之间达到阿罗汉道(四果)、或阿那含道(三果)的成就。

佛陀更说:

仅有一条路可使众生内心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灭除身心之苦楚悲痛、达致正道(圣道)、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住。

愿所有众生于今世皆能轻易地、快速地体证涅槃。

【译者简注】1.宣隆大师:

全称是「宣隆古创迦韦大师(SunLunGuKyaungUKaviSayadaw)」,宣隆是村名,古创是寺名,迦韦是其本人出家后的法名。

英文原著内有多个写法,例如:

宣隆大师(SunLunSayadawGyi),Gyi是缅甸对出家多年比丘的尊称;宣隆迦韦大师(SunLunSayadawUKavi);宣隆古创大师(SunLunGuKyaungSayadaw)等等。

2.(13thwaningdayofWaso1282ME):

这是缅甸(Burma现已改称Myanmar)早期用的阴历历法,ME是MyanmarEra的简称。

本书已换为现代通用的历法。

3.观呼吸:

巴利文是ānāpānaSati(念呼吸,留意观察呼吸),有时以ānāpāna(呼吸)作为它的简称。

ānāpāna有不同的音译,例如:

安那般那、安般、安那波那、阿那波那等。

其他意译有:

观出入息、念出入息、数息观等。

修习念呼吸,可使内心安稳下来。

4.沉入感觉之内:

原文是(sinkintothesensation)。

亦可译作潜入、彻入或穿入(penetrate)。

意思是进入感觉里面,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