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177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六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1.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D

【解析】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1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这份报告指出了“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D。

AB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美苏冷战

2.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

“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杜鲁门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947年,抛出马歇尔计划的时间是1947年,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都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不符,不选ABD。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国领导的北约与之对抗,故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

3.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结盟运动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的产物,不是建立在区域合作基础上。

且广大亚非拉国家位置分散,与区域合作无涉,故A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将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因此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但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故C项错误。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到现在仍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故D项错误。

【点睛】

4.西方有一句谚语:

“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

”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话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材料现象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D.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当今…对话与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国家间通过经贸往来增多,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故选C;国家之间的利益不同,所以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尽管冷战结束了,但意识形态分歧并没有消失,排除B;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定格,只是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排除D。

5.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

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

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故A项正确;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故D项错误。

故选A。

6.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

B.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世界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故A、B项错误。

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问题,美国也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故D项错误。

7.《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国际关系”是指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

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指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时期;第二阶段“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事件显然是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不属于二战后总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排除A;B项也不属于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C项体现经济全球化,故排除。

8.2019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猪年,为了迎接猪年的到来,人们创作了很多跟猪年有关的艺术字。

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纪年方法根源于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B.西方文化的传入

C.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D.农耕文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支纪年方法中的十二生肖多以农耕、农家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家畜为原型,是农耕文明在传统文化中的积淀的体现,故选D。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并非是猪,排除A。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排除B;干支纪年方法中的十二生肖多以农耕、农家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家畜为原型,与神话传说无关,排除D。

9.《论衡》中提到: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D。

A、B、C从题中无法体现。

10.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

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全国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

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故答案为A。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宋会要辑稿·食货·营田杂录》载:

“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

”朱熹说:

“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

”这两段材料说明宋代

A.社会混乱,争讼不断

B.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流转频繁

C.法律意识浓厚,以法维权

D.宋代贫富分化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户交易田土……争讼界至,无日无之”材料说明的是交易田产和划界纠纷每日不断,“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材料说的是田产几年就更换主人,说明当时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流转频繁,故选B;两段材料均描述的是土地买卖现象,不能以此断定整个社会秩序混乱,也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程度,故AD错误;仅从政府主持土地交易和解决划界一事上,不能得出法律意识浓厚的结论,排除C。

12.《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

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

13.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文字描述的是清代关东地区与上海之间的频繁贸易往来,这既能表明明清以来的长途贩运发达,也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ABC三项均符合材料,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直至清末(甲午战后)统治者才被迫放弃抑商政策,显然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乾隆以后”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答案】C

【解析】

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题中材料限制了城市商业活动,D也应排除。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商业。

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提出了促进商业流通的办法,而“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是材料的落脚点,即商业流通了,国家就会有求必得,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6.《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项错误。

故选D。

17.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材料从商品种类和交通运输两个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但是不存在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也没有雇佣关系。

18.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C.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和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呈现相对增长态势,说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说明C项错误;材料“1400—1800年”说明D项错误。

19.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选A;

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选B;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错误;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错误。

20.“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D.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潮流。

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己经产生并初步发展。

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西欧人走向海洋,寻找财富。

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而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故D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达·伽马发现了到达好望角的航线,选项A不符合史实;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新航路的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世界各地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这是近代以来西方经济领先的历史根源。

故C项错误。

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C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22.《全球通史》中写道: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是因为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西方开展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从全世界获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答案选D,AB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C项此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

考点: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3.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选C,AB两项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D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4.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主要是因为

A.美洲的发现

B.商业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C.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D.殖民扩张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1500年前后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地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故选A;AB是具体表现,D是手段,排除。

25.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时代分别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技术革新的开始领域不同

B.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

C.动力机器的发展阶段不同

D.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意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它划分的依据都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的,所以C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动力是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电力。

ABD三项依据都不是主要的。

考点:

新航路

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二.非选择题(12+14+24=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

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

然后个别国家(注:

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个国家?

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苏联“冷战”政策

(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既有合作,也有摩擦。

【解析】

(1)杜鲁门口中的那个霸道的国家,“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指的当然是它的老对手苏联。

在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政策有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我们总结起来就是“冷战”政策。

(2)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体现出这一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战略收缩下美国采取政策的调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美国内部经济问题,也有外部西欧、日本的崛起、苏联转守为攻等因素。

(3)美国的对外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中美关系,最开始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90年代以来,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都是随着自身需求来调整的。

27.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选段歌词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生产经营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答案】

(1)生产经营方式:

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因素: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缺乏资本积累;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不足;国家政策不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理解。

(1)由“夫妇耕共劳”可知生产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由“儿孙饥对泣”“赋税重复急”等可分析其特点。

(2)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根据材料即可得知。

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已经有了详细的讲述,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