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4153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哈六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哈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世界著名海峡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海峡中位于大洲洲界上的有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2.关于图示海峡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①海峡多雨的季节,自西向东经过①②海峡时,均顺风顺水

B.①②③④海峡均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多海底地震诱发海啸

C.③海峡两岸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多雨

D.④海峡两岸分布着茂密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资源丰富

读下图,回答3-4问题。

3.图示大洲基本的地形特征是

A.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势低平

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C.自西向东,山地、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

4.关于Q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西海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东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

  C.海域内降水丰富,但蒸发量更大,盐度较高

  D.流入该海域的河流多源远流长

读某国家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海域沿岸冬、夏季降水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6.2011年3月11日,在乙地发生9.0级地震,给附近核电站造成严重破坏,该国发展核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利于发展核电

B.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

C.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D.核能能量巨大,污染小

2013年1月1日北京时间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一道直径11米、射程达5000米、汇聚正能量和祝福的“北京之光”直射夜空(如图1),据此完成7-8题。

7.图2为“四幅日照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与“北京之光”点亮时相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北京之光”点亮后一周内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最慢    B.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推迟

  C.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D.我国昼长与夜长的差变长   

【答案】

7.C  

8.C

【解析】

7.“北京之光”点亮时间是0:

00,读图分析可以看到,甲图中0°经线的时间是8点,可计算出北京时间是16点,A错。

乙图中可看到180°经线时间是2点,计算出北京时间是22点,B错。

丙图中60°W上时间是正午12点,计算出北京时间是24点,即0点,C对。

丁图可以看到,60°E时间是正午12点中,计算北京时间是16点,D错。

8.1月1日,“北京之光”点亮,三周内,即从1日到22日之间的时间内,地球沿公转轨道经过近日点。

即1月初,地球运行到达近日点,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快,然后速度减慢,A错。

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日出提前,B错。

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半球,在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

C对。

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但白昼在增长,昼长与夜长相差变小,D错。

考点:

该题考查地球的公转,日照图判读。

2013年7月,高温热浪席卷我国19个省区市,高温日数20天以上的区域达18.9万平方千米。

读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3年7月31日全国高温区域预报图,回答9-11题。

9.影响甲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10.甲地区受高温天气危害最大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大豆        D.甘蔗

11.当天,乙地区最高气温也在40℃以上,下列叙述与该地出现高温天气无关的是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B.沙漠地表,增温较快

C.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D.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是风力统计曲线,其中两条对应左图中甲、乙两地,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两地对应的风力统计曲线是

  A.甲_①、乙-②      B.甲-③、乙-②      C.甲_②、乙-③      D.甲-②、乙_①

13.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②地形起伏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海陆位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奇特,主峰天柱峰(图4)如巨柱擎天,飞来峰(图5)上飞来石如天外来客(图6),峰雄石奇,是我国5A级景区,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

据此回答14-15题。

14.飞来石来自于

A.冰川漂砾    B.火山弹    C.陨石    D.花岗岩风化

15.天柱峰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断裂——抬升    B.沉积——侵入——隆起——侵蚀

C.板块碰撞——火山喷发    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

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回答16-17题。

16.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相符的是

A.①位于新西兰     B.②位于挪威     C.③位于亚洲      D.④位于非洲

17.下列关于四地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自北向南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B.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

C.四地纬度由高至低的顺序为④②③①        D.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

下面是浙江省部分地市近两次人口普查反映的常住人口变化图。

读图,完成18--19题。

18.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人口增幅:

温州>宁波

B.人口再生产类型:

宁波过渡型,舟山现代型

C.年均自然增长率:

衢州<丽水

D.年均增长率:

嘉兴<杭州

19.关于浙江省各地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201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最多,主要是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

B.温州市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C.丽水市的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因为该市已步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

D.舟山市的常住人口最少,主要是因为面积最小,与它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承载力无关

读我国某水果主产区分布图,回答20-22题。

20.该水果可能是

A.菠萝           B.香蕉

C.柑橘            D.苹果

21.与图中西部主产区相比,东部主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技术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

D.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丰富

22.图中甲处大面积扩大该水果种植面积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利于区域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

B.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利于改良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

D.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下表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的总面积及其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重,下图为该保护区内每一种植被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比重。

该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沛。

据此完成23-24题

植被

总面积

(公顷)

比重

(%)

常绿阔叶林

14623.9

26.6

针阔混交林

25310.9

46.0

针叶林

5068.2

9.2

落叶阔叶林

17.8

0.03

竹林

8032.5

14.6

草甸

2003.9

3.6

合计

55057.1

100

 

 

 

 

 

 

 

 

 

23.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A.福建          B.云南          C.河北          D.黑龙江

24.该自然保护区内

A.海拔830-1040m高程段面积最大的植被为竹林

B.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上下界高程差可能为850米

C.草甸分布区受到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最大

D.海拔1680-1890m高程段地形坡度达到最大

读某城市区域图,回答25-26题

25.甲地为该市的重化工业区,其布局的有利条件是

  ①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②位于河流的下游  ③邻近铁路,交通便利   ④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铁路交会处,地价较城区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6.关于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小区房价高于B小区,因为A小区楼层比B小区高

  B.A小区房价高于B小区,因为A小区邻近机场交通便利

  C.A小区房价低于B小区,因为B小区邻近湿地公园和大学城,环境优美

  D.A小区房价低于B小区,因为B小区受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比A小区大

21世纪以来,中国服装工业进口美国的棉花、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纱和坯布、日本和韩国的面料,按照舒适、安全、美观的要求,加工成衣。

在当今全球服装出口总值中,"MadeinChina"的服装占到1/3。

完成27-28题。

27.据资料,我国此类服装产业应布局在

  A.原材料丰富的地区                  B.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C.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D.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

28.美国是中国部分制造业最大的海外市场。

针对此市场的制造业,目前却遭遇因享受出口税收优惠,低工资、强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

该对手国家最可能是

  A.印度      B.古巴      C.越南     D.墨西哥

    目前我国公路承担的货运量是美国的3.7倍,公路货物的周转量是美国的2.8倍。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一2030年)》,今后十几年,我国将投入4.7万亿元,到2030年建成总规模约40万千米的国家公路网。

据此回答29一30题。

29.规划中的远期展望线路主要位于西部地广人稀的地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人口密度③地形④气候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0.2030年国家公路网的建成,将

  A.使我国公路承担的货运量小于美国     B.使我国的公路里程达到顶峰

  C.大大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D.加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1)读甲图,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

 

(2)读乙图,判断喜马拉雅山脉a段所属的山地类型。

(2分)

    

 

(3)读丙图,指出造成此山峰独特形态的外力作用。

(2分)

  

 

(4)读丁图,比较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3分)

 

(2)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并说出该区发展苹果种植业的环境效益。

(5分)

 

(3)甲区煤炭资源丰富,指出其运往上海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4分)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4)指出天津化工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

(4分)

 

33.读某地区示意图和该区甲国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简要分析甲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

(2分)

(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甲国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

(4分)

(3)乙国狭窄的国土上聚集着大小温泉两万余处,请说出其主要原因。

(3分)

(4)描述图中C所在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特征。

(3分)

 

 

 

 

高二地理答案

31.(12分)

(1)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或挤压)(1分),隆起(1分)。

(2)褶皱山(2分)(3)冰川侵蚀(2分)

(4)差异:

南坡自然带类型(数量)多(1分)

     原因:

相比北坡,南坡为阳坡,印度洋湿润气流迎风坡,纬度略低(答对其中两项得1分),水热条件好(1分);南坡山麓海拔较低(1分);相对高度(或高差)较大(1分);水热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1分),形成较多自然带。

32(16分)

(1)(共3分)

东部是华北平原,地势较平坦;中部是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是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每点1分,共3分)

(2)(共5分)

气候优势:

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

(3分)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