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170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docx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

第一章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与社会经济现象,是以特殊的短期性生活方式完成的,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种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表现,也是人类有目的人文化的结果;作为存在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人类旅游实践的结果,还包括创造成果的活动本身。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最早见于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一书,目前主要观点就达七八种之多,其中以下三种定义具有代表性: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旅游一词的由来旅游文化,这个词虽然出现的很晚,但不并等于中国的旅游文化就发生得很晚。

在古代中国,“旅”和“游”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旅”借用为行,是为“旅行”。

游,意为流动,与流同义,即为游。

但是,真正的“旅游”一词则最早出自东汉王粲的《七释》曰:

西旅游梁,御宿素粲。

瓜州红曲,参糅相半。

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这里的旅游一词是分开句读,但的确是有关旅游的最早词组。

将旅游正式作为类似于今天内涵相同的词组,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他在《悲哉行》中首次将“旅”与“游”合为一词并应用于诗歌当中。

其诗曰: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苹。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从此以后“旅游”便正式出现于文辞当中,尤其是唐人的诗歌。

如张籍的《岭表逢故人》一诗:

“过岭万余家,旅游经此稀。

相逢去家远,共说几时归。

海上见花发,瘴中闻鸟飞。

炎洲望乡伴,自识北人依。

”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今天。

中国旅游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由于我们的活动主要是在中国,因此探讨中国的旅游文化实属必要。

中国的旅游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为基础的,包括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文化产物。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所以,她不以旅游活动的出现而存在,也不因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消亡。

中国旅游文化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世人目前,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考古发现与自然景观等最为突出。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感是浅薄的。

因为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而是预示着辉煌的未来。

(一)历史承传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性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o

(二)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特征即:

同一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相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

o(三)民族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民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o(四)综合发展特征:

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可以肯定地说西方旅游文化的传入并不能也不可能取代中国原有的旅游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其结果只能是对中国旅游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

发展中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始终相同步,并且在不断地与变化当中,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和变化中,产生和消失”。

中国要发展旅游,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成功的旅游经验,才能冲向世界,才能将中国由旅游大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同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复习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定义的探讨简述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如何理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在新时期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2章中国旅游文化的考察

一中国旅游发展简述二中国古代旅游行为考察

(一)政治型旅游行为

(二)事业型旅游行为(三)考察型旅游行为(四)游玩型旅游行为(五)社会型旅游行为(六)出走型旅游行为(七)精神寄托型旅游行为

一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简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感是浅薄的。

因为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而是预示着辉煌的未来。

中国的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o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五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与近代时期,总共为八个时期。

新石器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5000年到10000万年之间,亦称之为远古时期,在文化史上又称其为“三皇时代”。

三皇有七种说法,即:

伏羲、神农、黄帝;燧人、伏羲、神农;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距今在距今8000~5800年之间。

伏羲女娲图1960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

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背景为可用“规矩”画出的“日月”及“星座图”。

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炎帝时代距今6000~5000年之间,黄帝距今在5000~4500年左右,他们分属于各自不同的时代。

但是,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

《国语·晋语》载: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五帝时期š五帝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距今5000年为界,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在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šš黄帝距今在5000~4500年左右,黄帝被认为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草创国家的第一人。

šš史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为旅行方便,黄帝还发明了指南车,以指示方向。

黄帝不但好游,就连他的妻子也喜欢旅游。

他的正妃叫嫘祖,发明养蚕,所以嫘从系。

嫘祖不但发明了养蚕而且还好远游,最后就死于去衡山的旅游途中。

黄帝夫妇好旅游,影响着他们的孙子颛顼、曾重孙帝喾也好游。

夏商周时期禹根据自己对祖国山川的考察和丰富的旅游经历,首次建立起全国性的地域区划,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禹游会稽山。

夏禹曾经由河南省的登封、新密一带千里迢迢到良渚文化中心地的余杭“大会诸侯,并斩不迟到的诸侯防风氏以示众。

夏代的帝王都好游,如夏启的儿子太康,沉湎于游乐田猎。

一次外出长达一百多天,不顾人民的死活,被有穷国君羿率领民众驱逐,为此还丢掉了王位。

由于旅游的发达,因而又产生出旅游祖神“修”。

修是共工之子,是中国人的旅游之神。

古代人们在远游之前祭祀“修”,以求这位行神“修”来保佑平安幸福。

由于5.12大地震使大禹生地的四川北川县受到巨大的灾难,因此,这里主要介绍2007年本人在参加北川羌族自治县祭祀大禹时的部分图片,以悼念我的朋友不幸遇难的同胞!

大禹与旅游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生于四川北川县,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

o大禹活动的遗迹有:

大禹庙16处、禹庙8处、禹王庙8处、禹山2处、禹穴2处、禹王台1处、禹息城1处、禹迹山1处、禹期山1处、大禹陵1处、禹墟1处、禹池1处、禹溪1处、禹井1处、禹迹洞1处、禹门河1处、禹隄1处、禹门寺1处。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的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权威遭到挑战,用以维系的礼乐制度及其宗法制度不断被破坏,社会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发生了一系列的错位。

与此同时,新兴的各诸候国为了争得一席之地,纷纷打起招贤的旗号,一时之间各种学说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经济家、军事家等,由于各种学派林立,师者尊长授徒课学,使天下求学者趋之若鹜,纷纷投其门下,又有各色各样的人物相互串联相互交流,游学布道,纵论天下,货卖王侯治人治国之策,安邦富民之术。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贡献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宗师们对旅游提出了理论上的思考。

特别是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的旅游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包括今天我们对中国旅游文化的传统认识,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但秦与汉有所不同。

秦对人民的自由控制很严格,不允许随便游历,还制定了严厉的《游士律》。

然而,秦朝惟有秦始皇帝本人例外。

在中国帝王专制的社会里,平均两年出游一次者秦始皇是第一人。

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第二年就开始西狩东巡,直到公元前210年在巡游途中去世,其前后于公元前220年、219年、218年、215年、210年5次出游。

汉代的旅游是以汉武帝的封禅与文化交流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代表的。

汉武帝一生封禅泰山,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在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尤爱巡游,他西到崆桐,东至大海封泰山、上蓬莱。

北至朔方,南至长江以南,遍足两湖,在安徽登天柱山,在江西游庐山。

其出行工具由马到车到舟,且多次乘船由长安入渭水东下至山西汾水流域,观禹门口等。

汉武帝在位53年,一生巡游全国30余次。

另外,具有凿空意义的是张骞通西域,李约瑟在评价张骞的历史贡献时说:

“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丝绸贸易的开端”。

而瑞典探险家斯坦因认为:

“自此(张骞返西域)以后,丝绸遂由安息经叙利亚以达于地中海。

”所以后人把张骞开通西域的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又一个大动荡大战乱的时期,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长达400年的战乱,人们无法正常地生活,所谓的旅游也只能在小范围进行。

如江南文人间的相互交往和逃避现实的“玄游”,以及北方求佛求法和考察山川地理等,以及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嗜游如命纵情山水之游等。

随着西晋的统一和南北朝的形成,使这一时期以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代表形成了北方地区以邺城、平城、洛阳、姑藏,南方则以建康、会稽,西南地区的成都等城市的旅游繁荣。

隋唐时期隋朝与秦朝一样,是个十分短暂的朝代,从公元589到618年,前后不过30来年的光景。

隋朝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是隋炀帝空前绝后的帝王巡游,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侈游,在开创“龙舟”旅游之先例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来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旅游在唐代的普及化已经成为部分阶层生活的重要构成,创造了中国旅游文化最辉煌的篇章。

其中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文人雅游方兴未艾。

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富庶甲天下的扬州,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广州等城市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二月初一、三月三等假日旅游的兴起,成为唐代城市旅游的一大特色。

还有那彪炳千古的边塞之旅,为我们留下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边塞诗句。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软弱朝代,因此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忧国忧民与回归自然的时尚之旅并存。

至于“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则成为提升旅游理论的佼佼者。

元朝具有国际旅游大融合的特点,是建立在横跨欧亚大陆的疆域之上。

特别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成为外国人在中国旅游见闻中最伟大的著作。

明朝是我国旅游史上人物辈出的时代,最著名的人物有郑和、徐霞客这两位世界级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与《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式的探险和中国旅游文化的里程碑。

清代由于闭关锁国的国门被外国人的大炮打开,迫使中国人放眼世界。

唐甄“苍陟高山而远望,游长川而安流,望之然,临之漪如,斯亦天下之美观,人情之所乐,君子所不废者也”。

认为旅游是人之美德,亦是人情之所乐,为人之常理,无可挑剔。

关键如何把握“善游”的度。

而魏源的“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的“游道”理论,成为继孔子旅游理论之后的又一大提升。

二中国古代旅游行为考察

(1)政治型旅游行为政治型旅游行为是一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旅游行为。

政治型旅游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不同,政治型旅游行为大多集中在帝王和政治家身上。

黄帝著名的西游空桐山,目的就是问道于广成子。

以帮助五谷丰登,以饱养天下百姓,为民求福。

二)事业型旅游行为事业型旅游行为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旅游行为。

事业型旅游目的明确,且多与政治相关,有一定的功利性。

事业型旅游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之风,学子们为着一已事业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往来于大师之间拜师学艺。

他们游学成功后,事业成者,为王者之师,左右朝政,影响社会扬名于天下;事业不成者,为人门客,或教书文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交流现象。

三)考察型旅游行为是以游历和田野调查为主要内容的,通过旅游进行实地考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补充资料,为更好地完成自己所选定的事业打好基础。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考察型旅游行为大体上是以学术活动及文化活动为主,接近或相同于今天的科学考察,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以司马迁和徐霞客最为突出。

司马迁v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字子长,陕西龙门(今陕西韩城市高门村)人。

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与孔子并称东西“二圣”。

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令世家,其父司马谈就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

vv司马迁自20岁时便开始遍游祖国大好河山,在30余年间几乎走遍了整个国家,真正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第一人。

(4)游玩型旅游行为••游玩型旅游属于消遣放松性质,其回归自然的做法与今天的旅游很相近。

以游玩型为目的旅游行为在中国古代居多,而且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流行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即所谓“优哉游哉”。

••《楚辞·河伯》有“与女游兮河”,“与女游兮河之渚”,是说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我和你一起游玩于黄河上,我和你游玩在河中央的岛上。

此游正是今天放松之旅游或是刻意之游玩。

(5)社会型旅游行为•社会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社会型的旅游与众不同的是,其主体是游食者,游食就是不劳而食。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古代中国有一游侠阶层,就是居无定所行迹诡秘的社会下层人物,这也是一批不从事生产劳动而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人物。

6)出走型旅游行为出走型旅游行为以游女、游子等为代表。

而游子,则是对出游在外的统称。

“游子”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衣锦还乡以显其贵,所谓的安土重迁桑梓之情;另一种则是事业有成则身不由己,如刘邦作了皇帝,定都于长安,但在公元前195年回到沛县,在家乡父老面前仍作“游子”,刘邦亦称:

“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伤感自己不能魂归故里。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反映出除夕之夜诗人于旅途当中独自一人在旅馆里思乡眷家的深切感受。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更是情意绵绵。

7)精神寄托型旅游行为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指旅游主体的人在不离开原地的状态下,出游(达到旅游之目的)或者说是“神游”、“梦游”。

l如旅游家周穆王曾经与一位会幻术的西方人“神游”天宫。

l李白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就是梦游、神游之典范。

天姥,今浙江天台,近临剡溪。

复习与思考

略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历史作用丝绸之路的旅游意义“游子”与“神游”谢公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指的是何处简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3章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

一中国文化之探讨二传统的表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时代特征四诸子百家与中国旅游文化

一中国文化之探讨文化的一般的定义是: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1.文化的共性;2.文化的阶级性;3.文化的时代性;4.文化的地域性;5、文化的民族性;6.文化的自我性。

二传统的表义

(一)传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传统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历经数千年的认同和沿袭而成,作为一种社会的形式和现象一经保存下来,便得到人们的共同遵守,成为生活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二)传统的模式化:

模式化是传统的又一特征,模式化与传统可以说是孪生姐妹,传统一旦形成并为社会认可的同时,模式化也就相伴而生,并依附着传统共存亡。

(三)传统的排它性:

排它性是任何传统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在传统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排它行为与融合行为相互矛盾的一个过程。

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民族强烈的排它性的结果(四)传统的发展性:

传统尽管是稳定和长期的,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传统必然会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而变化,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传统的东西都躲不过历史对它的扬弃和补充。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抱残守缺是倒退,是不要前途的。

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说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和灵魂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扬弃和积淀才最终形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样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核与精神支柱。

离开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旅游文化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又以天坛最具代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时代特征l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所能的条件,所创造、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可上溯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早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如果说距今8000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应在距今7000年~5000年之间,并且一直沿袭到今天,从未间断。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一般认为在夏商周时已经完成,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字的出现和定型;第二、政治组织的建立包括有关旅游制度的完善;第三、礼乐制度的完备。

l(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是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关联。

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经学时期”、宋明理学等。

四诸子百家与中国旅游文化考察中国旅游文化,追溯源渊,不能不考察与诸子百家的种种关系。

所谓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医家、农家等各种学派的统称。

西汉初年时已不足六家。

司马迁父子作《论六家要旨》,实际上就是对秦汉间社会所传各家的一次总结,在司马迁父子所论的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中。

当时只剩下阴阳、儒、道三家。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的传入,从而形成了今天能够触摸到的儒、道、佛诸家而已。

1)儒家与中国旅游文化o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主体,有儒家、道家说和儒家、道家、佛家说等。

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影响最大者最莫过于儒家,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儒家的真正形成是在孔子时代,特别是孔子的发扬光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儒家,在当时并不受人尊敬,也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给儒家最早定义的是司马迁。

他说:

o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o儒家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爱”、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讲“忠”、讲“孝”。

孟子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不但是儒家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2)孔子与中国旅游文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4日,享年73岁孔子,字仲尼。

孔子的祖先叫孔叔防,是宋国(今河南商丘)的贵族。

宋国是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子姓,所以孔子并不姓孔。

孔子是中国旅游理论的创立者,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是中国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旅游教育。

三)道家与中国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说是以儒家为主,道家等为辅;一说是以儒道为主,佛家等为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儒道本源于中国。

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两家既有冲突和对峙,然而更多的则是交融与和谐。

道家源于道,什么是道?

《说文》称:

“道,所行道也。

一达谓之道”。

道从首,首,始也,表示行走中带头的人,即引道人。

所以“道”也就是“导”的本字,本义为引导。

道的内涵主要是表示事物的本原、本体,《易·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同时又是事理、规律。

道是真理,道是规律,道是追求,道是希望。

道家讲“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天、地、人”一体观,即:

“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三者参用之”。

提倡“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家讲为人处事也要像水一样,不与物争而滋润万物。

教育人们顺从自然、道法自然,凡事得有个度,不可以超出自然而违背规律。

(四)老子与中国旅游文化n老子名耳,字聃。

聃《说文》曰,“聃,耳曼也”。

曼义为长。

聃即耳朵长大之意。

所以以“耳”为名,以“聃”为字。

nn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东人,苦县原为陈国,公元前479年为楚国灭,所以称楚人。

老子为周室史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年长于孔子20岁,约生在公元前571年,卒年不知。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城(河南商丘上县人)关于庄子的生卒年,有五种说法:

1.以马叔伦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前286年;2.以吕振羽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55年,卒于前275年;3.以范文澜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5年,卒于前286年;4.以杨荣国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5年,卒于前290年;5.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75年,卒于前295年。

因此,庄子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375年前~前365年之间;卒年在公元前295~前275年之间,大约活了七八十岁。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子认为道是本源,而庄子认为道就在自然之中,道就是自然世界。

现在学术界称之为庄学

5)墨家与中国旅游文化墨子名翟,为鲁国人,即今山东滕州市目夷镇人。

关于墨子的生卒年有八种说法。

大约生于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68年之间,卒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82年之间,享年80余岁。

(6)兵家与中国旅游文化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本来与旅游文化关系不大,但是,伴随着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以及近年来世界上战争频发,掀起了一股了解兵家的热潮。

兵家以吴孙子和齐孙子等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其中吴孙子有兵圣之称。

但是,据说吴孙子还是鬼谷子的弟子。

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齐国人。

因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一说在鬼谷子故里陕西石泉。

鬼谷子为纵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