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659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2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具体内容

第1周

9.1-9.9

1、2课

第2周

9.12-9.16

3、4课以及积累运用一

第3周

9.19-9.23

5、6、7课

第4周

9.26-9.30

8课以及积累运用二、9课

第5周

10.10-10.14

10、11课

第6周

10.17-10.21

12课、13课以及积累运用三

第7周

10.24-10.28

14、15、16课

第8周

10.31-11.4

积累运用四及考前复习

第9周

11.7-11.11

期中复习、考试

第10周

11.14-11.18

期中复习、考试

第11周

11.21-11.25

17、18、19课

第12周

11.28-12.2

120课、积累运用五、21课

第13周

12.5-12.9

22课、23、24课

第14周

12.12-12.16

积累运用六、25、26课

第15周

12.19-12.23

27课、28课、29课

第16周

12.26--12.30

积累运用七、30、31课

第17周

1.2-1.6

32课、积累运用八

第18周

1.9-1.13

期末复习

第19周

1.16-1.20

第一课、看海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

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海时海潮的不同特点

3、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的描写景物的方

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海时海潮的不同特点,感受海潮的

柔美和壮美。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探测

第一课时

1、音效激趣,揭示课题

1、师播放大海的声音,询问:

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

大海的声音)再问:

请再仔细听听,从中你听到了什么?

(生:

海浪的声音,海水拍击岩石的声音,海鸥的声音······)

2、师:

同学们,听着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想象)

3、师小结,并板书课题:

是啊,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今天我们也将随着作者一起去看海。

(板书《看海》)

4、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动词“看”字,引导质疑:

围绕着“看”字,你能提出哪些有利于我们学习本篇课文的问题呢?

5、生反馈,师预设

(1)什么时间看?

在哪里看?

(2)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多音字“缝”“号”。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观察和描写的顺序。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结合拼音,读准字音,再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看海的?

并圈出相关关键词。

(3)

作者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请用曲线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你喜欢的原因。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展示

4、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看海的时间和角度,下节课,我们再随着作者的步伐,去看海。

五、达标检测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分别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海。

2、你能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吗?

遐想前赴后继澎湃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导入:

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感受一番。

2、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的特点。

2、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

3、研读课文,感受“美”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品读课文第二段,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动词,并说好在哪里。

(2)再读课文第三段,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结合作者的描写,适时旁批你的感受。

(3)自由读第四段,体会石块间潮水的乐趣。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展示,师适时点拨,引导诵读。

4、师小结:

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简述。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四、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两段,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展示。

五、课堂小结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本文的作者观察细致,按照方位变化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

6、达标检测

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一处你喜欢的美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探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如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这样一幅美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

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板题)。

4、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公元60年写于成都。

当时,杜甫在饱经“安史之乱”后到了成都,建了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感到很欣慰。

春暖花开的季节,他独自沿江散步,被江畔美景深深吸引。

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每首诗都紧扣“花美”这个主题,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是组诗的第五首。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想象意境。

3、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词,注意读准生字和断句。

(2)请在小组示范读,内部交流指正。

2、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3、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并进行正音。

(注意倚、簇、畔字的读音)。

4、师范读,生齐读。

四、理解诗意

1、师指导学法: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

(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

借助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知道作者表达的感情。

3、出示自学提示

(二)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首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句子、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句子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再在小组内部讨论。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看看自己从这首诗中都能体会到什么?

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

4、小组讨论交流。

5、分小组展示,师适时点拨归纳。

5、朗读升华情感,想象意境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赛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

六、质疑再探

1、师:

学到这里,我们理解了诗意,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

春风本来是不能倚靠的,作者为什么说春光懒困倚微风呢?

7、课堂小结

古塔前,江水边。

春光暖洋洋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一丛丛深红浅红间杂的桃花,虽没人打理,却是那么惹人喜爱。

诗人杜甫漫步江边,看到这样的美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挥笔为后人留下这样的千古佳句。

八、达标检测

1、解释词语:

一簇无主

2、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

我们学习过不少的古诗,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

(指名背诵)

2、指名解释题目《题西林壁》,引导学生结合“题西林壁”说说“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

3、简介王安石。

4、那么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里墙壁上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3、自主合作,读懂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自由读古诗,仿照上一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先自主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适时点拨,指导多读。

四、细读赏景品情

1、出示自学提示

(二)

(1)想象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中看出庭院的主人是个怎样的人?

(2)再读后两句,重点品味句子山水所包含的情感。

(2)细品古诗,从中读出了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怎样的情感?

2、小组交流,展示。

3、师小结:

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

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

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五、课堂小结

王安石访朋友湖阴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

前两行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6、达标检测

1、请用自己的描绘诗句中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修辞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领略三峡秋天不同时间的景色美。

2、自主旁批,勾画出文中好句,在读中感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探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3、板书课题,质疑: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品读课文第一段。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词语,自主解决不了的请放在小组交流。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圈出关键词。

2、自学完成,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由其他同学及时指正错误。

3、小组展示。

4、品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结合旁批,边读边思考思考: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什么的描述来写三峡之秋的成熟气息的?

2、生反馈相关句子,并熟读。

5、课堂小结

同学们,三峡的秋天充满着成熟的气息,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日中三峡不同景色的描写,突出三峡秋天的气息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读课文。

6、达标检测

1、请说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摇曳朦胧清冽

2、课文按照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的三峡。

第二课时

1、温故导课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一天的美景,那么不同时间的景色又有何别样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一天之中三峡不同的美。

2、通过品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旁批的方式,把自己读课文时的感受写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以致用,用这种方法来读课文。

2、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色特点。

2、自主品读课文,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3、自主细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二到六自然段,找出不同时间的三峡景色各有怎样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曲线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2、自学完毕,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师预设重点句子及修辞)

4、熟读重点句

四、升华情感,询问收获

1、再读课文,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三峡的热爱和赞美)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

(预设:

按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展现其不同特点;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写景更加形象生动)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三峡秋日图,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6、达标检测

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家乡的美景,再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

 

第四课游漓江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2、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方法:

学探测

课时划分:

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

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

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

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

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游览了漓江后的感受,出示:

“这一座座矮小的山峰,遍布在漓江两岸,使我感到有说不出的惊讶。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漓江两岸的山峰为什么会使人感到“惊讶”?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2、感受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3、感知课文,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学交流。

(2)作者游漓江看到的漓江两岸山峰主要特征是什么?

横线画出相关词句。

(3)细读课文三至五段,找出作者分别介绍了那几座山,各有怎样的特点,曲线画出相关语句。

2、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3、小组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适度拓展(你最喜欢那一座山?

为什么?

在介绍画山时,你还可以想象出有哪些形态的马呢?

4、质疑再探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2、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

(1)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让“阳朔山水甲桂林”成为自己心中一个美丽的悬念呢?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

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这既是作者心中的悬念,也是读者心中的悬念。

这样的结尾更能激起读者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对阳朔山水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用优美精炼的语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漓江两岸美丽神奇的山峰,真可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细细赏游。

6、达标检测

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蜿蜒迥然相异闻名遐迩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与大家分享你喜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捅马峰窝”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3、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品读关键句。

教学方法:

学探测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马蜂,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马蜂”,学生齐读。

师:

同学们一提到马蜂,你脑海里会闪现哪些词语?

(可怕,恐惧,疼……)

2、师:

是啊,马蜂很可怕,会蜇人,很疼,这些我们大家都知道,你们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马蜂的其他知识呢?

(生自由反馈,教师简介)

3、师完整板书,并询问:

捅马蜂窝,你们敢吗?

(不敢)老师也不敢,可有人却敢。

大家读到这个题目,肯定有所疑问?

(预设:

为什么捅?

怎样捅?

结果如何?

明白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字词。

2、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并进行概括。

3、理清文章条理,了解故事起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自主解决本课生字词,不理解的做出标记,小组交流。

(2)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写捅马蜂窝这个故事的,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查。

3、小组展示。

四、了解原因,精读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细读课文一至六段,找出作者捅马蜂窝的原因?

(2)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交流。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从我们课前的资料,和爷爷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证实一件事,那就是捅马蜂窝真的很可怕,弄不好会蛰死人的。

可可作者还是这么做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

六、达标检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回顾质疑

1、快速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我们还留下哪些问题?

(怎样捅?

结果如何?

明白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写的扣人心弦的。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品读句子,体会扣人心弦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作者捅马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2)再用曲线画出文中相关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小组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4、师小结:

从捅马蜂窝到挨蛰,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

凭借的就是平时细致的观察,以及准确生动的运用细节描写。

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质疑探究,理解句子含义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作者捅马蜂窝的结果是什么?

事后明白了什么?

(2)最后作者对马蜂的态度有何转变?

为什么?

(3)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组交流感想。

2、小组讨论。

3、小组展示。

五、总结全文,最后解疑

1、课文学到这,之前的问题解决了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

作者为什么会有“罪孽感”?

2、解疑

六、达标检测

1、课后第二题。

2、请你代替作者,给死去的马蜂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不去伤害马蜂,马蜂是不会伤害人类的,希望你们能记住刚才自己的话,并落实到行动上,爱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案编写:

王集二小左立

教案修订:

王集一小曾俊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探、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导质疑

1、师: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

(指名说说自己的钓鱼经历)

2、从你们的钓鱼的经历中,老师知道你们的经历是那么有趣,那么愉悦,但是作者却有着这样一次钓鱼的经历让他有所启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

和谁一块钓鱼?

过程中发生什么事?

这次经历对我有什么意义或启发呢?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条理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2)课前质疑问题:

我和谁去钓鱼?

(3)请用一到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讨论

3、指名读课文,再小组展示

4、师小结:

课文写了我第一次和叔叔一起去钓鱼以及这件事给我的启发。

那么作者所受的启发到底是什么呢?

请结合自学提示

(二)再读课文

5、出示自学提示

(二)

(1)请用曲线画出文中最能给人启发的语句,并旁批你的体会,小组内部交流补充

6、小组展示

7、反复齐读这句话,加深感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5、达标检测

1、请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两个造句

()()在目苍翠()滴功亏一()

欣喜()()慢条()理()()深长

第二课时

1、重点句质疑导入

1、师出示重点句,学生读一读: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2、

教师导:

这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呢?

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课文。

2、出示学习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故事中感悟课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2、体会环境描写的表达的作用

3、探究文本,感悟道理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呢?

(2)作者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事?

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叔叔又是怎样的反应?

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小组展示

4、师引导:

作者迫切的想要钓到鱼,当感觉有些动静的时候,就认为是鱼上钩了而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