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22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x

油料作物病害讲稿

油料作物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Cyst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

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

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

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che,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

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

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

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适温为17~28C,10C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C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

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

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

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

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

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

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

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

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

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

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

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

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

在根中发育为4龄幼虫,不再取食,发育成的雌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雄虫交尾。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东北为3~4代。

在5cm土层内温度在17.8~23.3C时,胞囊线虫一代需24~41d。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

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

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

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

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

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

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

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

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效果尤为明显。

3.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

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

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

薰蒸剂,如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hm2于播前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

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kg/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效显著。

大豆菟丝子SoybeanDodder

大豆菟丝子又称黄丝藤、金钱草、无根草。

是一种世界性杂草,在国际上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

大豆菟丝子普遍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以东北、山东等地危害严重。

症状

大豆从幼苗期即可被害。

菟丝子以丝状茎蔓缠绕大豆,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

被害大豆矮小,茎叶变黄,结荚少,籽粒不饱满。

重者豆株上缠满黄色菟丝子,全株萎黄甚至枯死。

在田间大豆常成片成簇的被菟丝子蔓延茎缠绕而呈黄色。

病原

病原为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

属旋花科、菟丝子属。

在我国危害大豆的菟丝子有2种:

一类是中国菟丝子(CuscutachinenisLam.),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另一类是欧洲菟丝子(C.anstralisR.B.)发生在新疆、湖北等地。

有些地区2种菟丝子常混合发生。

菟丝子的繁殖再生能力很强,一株菟丝子能连续寄生大豆300株;被折断的菟丝子茎蔓,只要有一个生长点,仍可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继续危害。

菟丝子种子萌发要求15C以上温度和30%以上的土壤湿度,最适温度25~30C,最适土壤湿度70%~100%。

菟丝子除危害大豆外,还危害胡麻、亚麻、豆科、茄科、藜科、蓼科等多种作物与杂草。

发病规律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入土中,少部分收获时混入种子里,用混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秸作饲料或施用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都可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季温湿度适合菟丝子种子萌发,伸出白色圆锥形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长出幼芽,幼芽为黄色细丝,伸出土后,其顶端在空间随风吹而摇荡,如遇不到寄主,大约存活10~13天,待本身营养耗尽而死去。

如遇寄主即缠绕其茎,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韧皮部吸取养分,建立寄主关系后与胚根断离。

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菟丝子每一个生长点在一昼夜之间能伸长10cm以上,阴雨天生长更快。

所以低洼地,多雨潮湿天气,菟丝子危害重。

混在大豆种子里的菟丝子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

此病为检疫对象。

菟丝子抗逆性很强。

气候不适,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不萌发,其种子在土壤内可保持发芽率5~7年。

病害控制

防治菟丝子应严格实行种子检疫,播种时使用净种子和粪肥,及时轮作。

1.检疫菟丝子为检疫对象,调运含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种子是无病田发病的主要来源。

所以调种时应严格检查,防止菟丝子传入新区。

2.播种干净不带菟丝子种子的大豆大豆与菟丝子种子大小形状悬殊,通过筛选易清除菟丝子种子。

未经处理的病田种子不能作种用。

3.农业措施菟丝子种子量大,未完全成熟种子也能萌发。

但菟丝子出土后长到5cm内遇不到寄主即死亡,因此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效果明显。

深翻,菟丝子幼苗出土能力弱,覆土6cm以上很难出土。

秋季深翻可抑制大量菟丝子幼苗出土。

施用净肥,用混有菟丝子的秸杆作饲料用的厩肥,不能高温腐熟切勿施用,杜绝粪肥传染。

4.拨除病株结合田间管理,在菟丝子蒴果形成前拨除或割除病株。

拨除的病株和菟丝子不宜作堆肥或饲料,未经腐熟的厩肥中的菟丝子种子仍能萌发。

如种子已落入土壤中则拨除效果不好。

5.药剂防治除草剂中以地乐胺防治效果最好。

也可于大豆播种后苗前用五氯酚钠处理土壤,每hm2用300~375kg细土充分混拌均匀后,堆积起来,用塑料布或麻袋覆盖,10h后将药土均匀撒于田间,再耙一遍,可杀死菟丝子出土幼苗。

花生根结线虫病PeanutRootKnotNematode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名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矮黄病、黄秧病等,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花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

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状,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

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

以后在虫瘿上长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虫瘿,经这样多次反复侵染,根系就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

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长,根部皮层往往变褐腐烂。

在根颈、果柄上可形成葡萄穗状的虫瘿簇。

在果壳上则形成疮痂状虫瘿,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较少见。

剖视虫瘿,可见乳白色针头大小的雌线虫。

病株根瘤少,结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病原

病原线虫有3个种,即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arenariaNeal、北方根结线虫M.haplaChitwood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Treub.。

我国发生的主要是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湛江和海南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

均属侧尾腺口纲、根结线虫属线虫。

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在形态上基本相同,都是雌雄异形。

两种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都很广,已知北方根结线虫可侵染大豆、绿豆、冬瓜、南瓜、甜瓜、黄瓜、萝卜、油菜、甘蓝、芝麻、马铃薯等550余种植物;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番茄、柑橘等330种植物。

病害循环

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及粪肥中越冬。

翌年平均地温回升至11.3℃以上时,卵开始孵化成一龄幼虫,脱破后为二龄幼虫,然后破壳而出。

线虫可在在土壤中活动,但距离有限,整个生长季节移动距离一般只有20~30cm。

在田间主要随土壤、流水、人畜及工具传播,由花生根尖侵入,吸取营养,并引起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根结。

幼虫在根结内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变成成虫。

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卵囊存在于根结内或一端露于根结外,雌虫产卵后死亡。

卵可继续孵化为害。

发病条件

此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受土壤温湿度、土质和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幼虫侵染影响很大。

幼虫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2~34℃,最适为20~26℃。

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都不利于幼虫侵入,最适侵入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但从为害程度来看,雨水少、灌溉不及时为害重,雨水多或灌溉及时为害轻。

土质疏松的砂壤土和砂土地发病重,黏土和低洼碱性土壤发病轻,甚至不发病。

轮作田发病轻,连作田发病重。

春花生比麦茬花生发病重,早播比晚播发病重。

田间寄主杂草及病残体多的发病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病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

1.加强检疫工作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2.加强农业防治病地花生要就地收获,不要带出田外。

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就地晒干,集中烧毁。

不用未经干燥处理的病株残体作饲料或沤粪,减少初侵染源。

改良土壤,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改善灌溉条件,不要串灌,防止水流传播。

与甘薯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

注意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如从天府4号、大花生品种中已选出高抗单株。

3.药剂防治重病田播种前15~20d进行土壤熏蒸处理,每hm2沟施98%棉隆75~150kg,也可在播种时每hm2用3%米乐尔颗粒剂120kg,或15%涕灭威颗粒剂18~21kg,或3%呋喃丹颗粒剂22~26kg,或10%克线丹颗粒剂22~44kg或力满库颗粒剂30~60kg,沟施或穴施,注意前3种药剂不要直接与种子接触,否则易发生药害。

也可用10%防线一号30~37.5kg,加细土300kg,混匀后施入穴中,撒土后播种,或用40%甲基异硫磷11kg稀释后施入播种穴中,都有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

4.生物防治应用淡紫拟青霉等生物制剂对根结线虫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花生病毒病PeanutViralDiseases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一类重要病害。

侵染花生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近20种。

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轻斑驳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花生普通花叶病)。

症状

花生条纹病毒病:

感病植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斑驳,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纹,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

感病早的植株稍有矮化。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病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脉变淡,叶色发黄,叶缘上卷,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该病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表现黄斑驳、绿色条纹等复合症状。

花生矮化病毒病:

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相间的花叶,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但可以转变成正常绿色,叶片变窄小,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

病株结荚少而小,有时畸形或开裂。

病原

花生条纹病毒病:

由花生条纹病毒(PeanutStripeVirus,PStV)引起,该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属。

病毒粒体线状,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3~5d。

自然条件下,除侵染花生外,还可侵染大豆、芝麻等作物。

人工摩擦接种可系统侵染决明、望江南、绛三叶草、克氏烟和白羽扁豆等植物;在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和曼陀罗等常见鉴别寄主。

花生黄花叶病毒: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中国花生株系(CucumberMosaicVirus—Chinaarachis,CMV—CA),属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

病毒粒体球形。

稀释限点10-2~10-3,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6~7d(28℃)。

寄主范围很广,人工接种可侵染供试的6科36种植物中的31种。

系统侵染千日红、甜菜、菠菜、刀豆、绛三叶草、豇豆、克氏烟、心叶烟、黄瓜、蕃茄等,但在黄瓜、蕃茄上不表现症状。

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灰藜、曼陀罗等。

不侵染大豆、杂三叶草、红三叶草、白三叶草等。

花生矮化病毒病:

病原为花生矮化病毒(Peanutstuntvirus,PSV),属黄瓜花叶病毒属。

病毒粒体球形,直径约30nm。

钝化温度为50~60℃(50~5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84~96h。

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自然条件下可侵染花生、菜豆、大豆、烟草、苜蓿、三叶草、刺槐等作物。

病害循环

PStV、CMV和PSV引起的3种病毒均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传毒率分别达1%~10%、1%~3%和0.1%。

种子带毒率与品种和侵染时期有关,感病早带病率高,如花生生育早期人工接种PStV,种子带毒率可高达37%。

带毒种子是PStV和CMV的主要初侵染源,CMV和PSV还可在田间越冬寄主上存活,成为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在花生生长季节,3种病毒均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

豆蚜、棉蚜、桃蚜等多种蚜虫均可传播,以豆蚜传播PStV和PSV的效率最高。

汁液摩擦也均可传毒。

发病条件

PStV、CMV和RSV3种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介体蚜虫数量、花生品种和生育期有密切关系。

花生种子带毒率高、田间毒源量大且距花生田近,发病就重。

如PStV,花生种子带毒率达2%~5%就足以导致病害流行。

在美国白色苜蓿是PSV的主要越冬寄主,凡是与感染PSV的白色苜蓿地邻近的花生田,矮化病毒病发病率就高。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在离毒源PStV100m的田中播种无毒花生种子,基本不发生条纹病毒病。

一般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

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传毒蚜虫发生早、数量多、传毒效率高,病害就易于流行。

花生生长前期的降雨量是影响蚜虫发生和活动程度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小,气候温和、干燥,蚜虫发生量和活动程度就大。

蚜虫传毒效率与蚜虫种类和病毒株系类型有关。

豆蚜传PStV的效率最高,每株10头蚜虫,饲喂1~2h,植株发病率达90%~100%,而棉蚜传毒的发病率仅为33%,同等条件下,豆蚜对PStV-mildmottle株系的传毒率为10%,而对PStV-blotch株系的传毒率仅为3%。

不同花生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

国内外已对上万份花生材料进行了抗病毒鉴定,均未发现理想的抗性材料,只是选出了一些症状较轻、发病迟、种子带毒率低、损失率小的具田间抗病性或耐病性的材料。

但在野生种中已发现了多种对PStV免疫的材料。

病害控制

控制花生病毒病应采用以选用无毒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当前可选择种植感病程度轻和种子传毒率低的品种有:

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徐花3号、冀油2号、鲁花11号、中花4号和鲁花14号等。

2.选用无毒或带毒率低的种子,杜绝或减少初浸染毒源调运的花生种子要经过检测,防止病毒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

在美国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种子检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PStV的蔓延。

要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花生隔离100m以上,并选大粒子仁作种子。

苗期及时拔除病株。

3.治蚜防病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驱避蚜虫;播种时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37~56kg/hm2,或用其他杀蚜虫药剂处理种子;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苗期及时喷药治蚜等措施,以阻止蚜虫的传病作用,可延缓和减轻病害的流行及为害。

4.药剂防治苗期喷施病毒钝化剂,如20%毒病毒、菌毒清、病毒A、83增抗剂、抗毒剂1号、病毒王等,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花生叶斑病PeanutCercosporaLeafSpot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因此国外把前者称做早斑病(peanutearlyspot),把后者称做晚斑病(peanutlatespot)。

两种病害都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为害叶柄和茎杆。

两种病害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

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

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

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轮纹状。

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

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

潮湿时,两种病害在小黑点上均产生灰褐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达几十个,造成

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枯死。

病原

病原为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personataBerk.etCurt,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Hori,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两菌的有性态均为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黑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半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短粗,大小为18~60μm×5~11μm,褐色,分隔少,多数为3~5个。

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

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不分枝,较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多数为5~7个。

黑斑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5~28℃;褐斑病菌最适温度也为25~28℃,但最低温度为5~10℃,最高为33~36℃。

发病规律

花生叶斑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团、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壳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

来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座和菌丝团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在22~23℃时,潜育期为3~4d,1周后开始产孢,进行再侵染。

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7~9月份若降雨多,发病就重。

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

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黑斑病发生重。

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褐斑病发生重。

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差异,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幼嫩器官、生长前期较抗病。

病害控制

1.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

2.选育种植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和免疫品种,可种植较抗病的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群育101、P12等品种。

3.及时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80%喷克、75%百菌清、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喷药时可加入0.1%助杀或害利平做展着剂,一般15d左右喷1次,共2~3次,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向日葵列当SunflowerBroomRapes

又称独根草、毒根草。

是向日葵种植区重要的寄生性杂草。

症状

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植株矮小,叶片变黄,花盘直径变小,籽实瘪粒数增加。

一般一株向日葵寄生15株列当,可产30%~40%的瘪粒,寄生数量多者向日葵早期就死亡。

病原

向日葵列当(也称弯管列当)OrobanchecernuaLoefling.异名为:

O.cumanaWallr.,O.cernuaLoeflingvar.cumana(Wallr.)G.Beck.。

向日葵列当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茎单生,直立,肉质,有纵棱,淡黄色紫褐色;地下部分为黄白色,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20cm左右;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柄,无叶绿素,螺旋状排列于茎杆上;列当靠吸根深入寄主根内吸取营养,花序排列紧密为穗状;每株有花20~70朵;两性花,蓝紫色,花冠呈屈膝状;花萼5裂;苞叶狭长披针状,雄蕊4枚,2长2短;雌蕊1枚。

蒴果常2纵裂,内含大量深褐色极小的种子,种子形状为不规则形有纵横网纹,重量极轻,10万粒种子仅重1g。

发病规律

向日葵列当以种子在土壤或混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

列当种子发芽形成细小的丝,细丝接触到寄主根时便侵入,形成吸根吸取营养。

列当小苗出土后形成茎而在土内继续不断的形成幼茎,有的可达100多根,都寄生在向日葵根上。

土中以5~10cm的列当数量较多。

每一朔果可结实1200~1500粒,每株列当的种子约5万~10万粒。

列当种子极轻,可随风进行传播。

列当种子在土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合就可发芽。

并在土中可存活10年以上。

列当的开花习性是无限性的,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只要温度合适可一直开花,田间7月~9月下旬为列当开花期,从果实到种子开始成熟约需15d左右。

目前,国内主栽的向日葵品种,如匈牙利4号,长岭大棵等对列当都是感病的;“先进工作者”是抗病的。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列当在连作地,碱性土壤及阴湿的地块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配合化学药剂防治。

1.栽培抗病品种食用向日葵中的食葵3号、辽葵杂4号、辽葵8377等都较抗列当。

2.加强农业栽培管理向日葵播种前筛除夹在种子当中的列当朔果和其他的种子。

列当出土后结合铲趟切断其幼茎,铲断带花的列当并深埋。

实行8~9年以上的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

3.药剂防治向日葵播后苗前,列当萌动前进行土壤封闭。

如地乐安1.5kg/hm2,氟乐灵2.25kg/hm2(混土)。

当向日葵花盘达10cm时向地表及列当植株喷2,4-DEC0.2%~0.5%,每hm2用药4500~5250ml,48%氟乐灵E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