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163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docx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2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新课5课时,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的吗?

课件出示:

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

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2.师: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

用拃做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用脚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步测教室的长度。

3.师:

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

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让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测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1.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桌子。

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齐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去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练习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2、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提问:

这两枝铅笔哪枝长?

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

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

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

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

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

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

生可能回答有:

“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

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

“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

“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

“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

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

“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

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

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

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回答:

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

(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

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

……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

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

如:

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

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

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

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

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

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如:

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

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课本第4页“做一做”

看一看,铅笔长()厘米

5、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难点:

1、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准备:

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

米尺、卷尺、学生尺、剪刀、毛线。

课前练习:

用直尺画出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一、谈话引入,提出目标。

  谈话: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初步认识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

老师的身高是1米60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

  启发:

(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

(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1)师: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就用米尺。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和厘米”都是国家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3)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

比如比划自己的身高,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

 (4)出示“米尺”。

师: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1:

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数,1米就是100厘米。

生2:

从1到10之间有10个格子,10个10是100,1米就是100厘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绳子。

  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

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

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谈话:

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

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

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二)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

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

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绳子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绳子是不是1米长。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三、运用新知。

1、第4页“做一做“。

2、第8页练习一第3、4、题。

四、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五、拓展知识外延。

  1、用米尺量教室的长的宽。

  2、画一条比六厘米短期2厘米的线段。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例6、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亮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会用学生尺画线段、量线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米尺、卷尺。

 2、学生按小组准备:

直尺。

课前练习:

1、师生一起用手势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和1厘米。

 一、问题情境

(1)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

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

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师:

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里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断电,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请同学们完整地说一说线段的特点。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学生: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

(3)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定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4)做一做第1题: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了几条线段?

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2题。

  (三)用尺子画线段。

  1、让学生尝试用尺子画一条场3厘米的线段。

学生画线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展示。

师: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2、学生展示。

   三、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9页第7题。

五、拓展知识外延。

1、你知道吗?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2、用米尺量教室的长的宽。

  3、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三角尺

学生准备:

学生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我估计我的数学书长()厘米,用尺量数学书的长是()厘米。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一般情况下,用厘米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老师的食指宽是1厘米,课桌的长是1米。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师:

(出示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

你是怎么想的,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

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

判断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

师:

怎样解答?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解答合理吗?

生: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厘米。

师小结:

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人后进行区分、判断,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三、运用新知。

1、课本第7页“做一做”。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集体定之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2、第8页第8题。

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四、课堂练习。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刻度测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

重点:

4、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

难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

1、本单元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我知道为什么统一长度单位。

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测量相同的物体,测量出的长度也不一样。

生2:

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生3:

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

课桌的长度是1米。

2、还需要补充的吗?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说出:

生1: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生2:

1米=100厘米。

3、你们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吗?

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的。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6题。

2、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题目。

3、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第11题。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

提出数学问题,蚂蚁吃到苹果要爬多少米?

要引导学生量出三条线段的长度,并把三条线段的长度加起来。

四、总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