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033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运动生物化学:

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3、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4、结合蛋白酶:

蛋白酶和辅助因子结合形成全酶。

5、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这种氨基酸有8种

6、非必需氨基酸:

指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共有12种

7、磷酸原供能系统:

由ATP-CP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8、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质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糖酵解供能系统。

9、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运动过程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分解并释放大量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10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人体有两条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3分子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2分子ATP。

12、氮平衡:

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13、正氮平衡:

吃进的氮量大于排除的氮量,有一部分氮被保留在体内构成组织,这种状态

负氮平衡:

当患有消化性疾病,或摄入蛋白质的量不足时,排出的氮量就会大于吃进的氮量。

15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

主要在肝脏内生成,在骨骼肌、心肌、肾脏和脑等肝外组织中被氧化分解

16、维生素: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的有机物。

根据溶解性质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

18、蛋白质:

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ATP:

是ADP与一个磷酸基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的一种能源物质。

结构:

ATP分子:

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2、人体是由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无机盐等7大类物质组成。

3、糖异生作用: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正常生理条件下,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饥饿和酸中毒时,肾脏和肌肉也能进行糖异生作用。

脂质:

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分三类:

单纯脂质、复合脂质、衍生脂质。

5、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其结构分为3类:

单糖:

葡萄糖、寡糖:

麦芽糖、乳糖、蔗糖。

多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

6、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人体有两条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3分子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2分子ATP。

7、酶促(催化)反应的特点:

(1)高效性

(2)高度专一性(3)可调控性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

1)底物浓度与酶浓度2)PH3)温度4)激活剂和抑制剂

10、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其产能的数量为12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是指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中糖的分解生成大量丙酮酸,丙酮酸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氧化,部分被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生成的丙氨酸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异生成为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稳定。

对运动有何的意义?

意义在于:

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氮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是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4、有哪些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效果,如何进行评定?

P199

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强度。

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睾酮饿尿胆原评定运动负荷。

采用尿肌酐和乳酸阀评定训练效果等。

血乳酸用来反映运动强度,乳酸的生成和消除速率可以反映机体功能系统的状况;尿蛋白含量增加,是运动负荷大和机能下降的表现;血清肌酸激酶反映运动负荷和恢复情况;血尿素增多,说明运动负荷大或机能状态较差,血红蛋白是反映机能状态的指标,血红蛋白较高时,常表示机能状态良好;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会导致血睾酮下降,是诊断过度训练的指标之一。

5、超量恢复的规律有哪些?

1)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某些能源物质消耗越多,超量恢复就越明显。

2)超量恢复时间不可能持续太长,为了使超量恢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就必须重复训练

3)重复性训练应在前一次负荷恢复的超量期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使运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4)训练过程中,不仅运动本身有很大作用,恢复期也同样重要;因此,应把运动计划和机体的恢复和休息、营养等合理安排辩证地统一起来。

6、运动前、中、后如何补液?

1)运动前:

补液补充的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运动前2h可饮用400—600ml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要少量多次,每次100—200ml;

2)运动中:

补液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可以每隔15—20min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150—300ml,补液量应根据出汗量而定,但补液总量不超过800ml;

3)运动后:

应及时补充含有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液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切忌暴饮。

9、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主要以无氧代谢系统功能为主,即主要是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

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物特点:

耐力运动主要以糖、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

7、糖,脂类,蛋白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糖的生物化学功能:

1)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1.血糖2.肌糖原3.肝糖原;2)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脂类的生物化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5.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蛋白质的生物化学:

1)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2)、是绝大数酶的组成成分3)、某些蛋白质或肽具有激素作用4)转运与储存作用5)收缩与运动作用6)免疫防御作用7)参与代谢供能。

葡萄糖和糖原进行糖酵解的差异在哪里:

1)代谢途径中葡萄糖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的代谢过程中,若从糖原开始消耗1分子ATP,若从葡萄糖开始则消耗2分子ATP;

2)ATP的生成数量:

糖酵解是放能反应过程。

在该过程葡萄糖用去2分子ATP,产生4分子ATP,即净得2分子ATP;从糖原开始,则消耗1分子ATP,生成4分子ATP,净得3分子ATP

10、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有何异同点?

条件部位产物产能合成ATP的方式生化意义

糖酵解无氧细胞质乳酸2\3底物水平磷酸化少快

糖有氧氧化有氧细胞质、线粒体CO2和H2O38\39底物水平氧化磷酸化多慢

8、脂肪酸β-氧化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及过程如何进行?

一、脂肪酸β-氧化步骤:

1)活化;2)转运;3)进入氧化过程;4)三羧酸循环

二、脂肪酸β-氧化过程如下:

(一)脂肪酸的活化:

在线粒体外膜,经酰基辅酶A合成酶催化,并由ATP提供2个高能磷酸键(ATPAMP),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生成脂酰辅酶A。

(二)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脂酰辅酶A不能直接穿过线粒体内膜,借助内膜上肉碱转运机制被转运至线粒体内。

(三)脂肪酰辅酶A的β—氧化:

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β-氧化作用而逐渐降解成多个乙酰辅酶A.(四)三羧酸循环: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

16、什么是蛋白质,它的分类?

蛋白质:

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形状:

a、球形蛋白b、纤维状蛋白2.根据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a、简单蛋白。

b、结合蛋白c、衍生蛋白3.根据蛋白质的功能:

酶类;运输蛋白类;营养和储存类蛋白;收缩或运动蛋白类、保护或防御蛋白类、激素蛋白类、结构蛋白类等。

17、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异同?

P107

体内的氨基酸可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和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

其中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相同点:

谷氨酸脱氢酶队员蛋白质的供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骨骼肌和心肌中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弱,难以进行联合脱氨基。

不同点:

联合脱氨基步骤分别是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肌肉中的氨基酸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肌肉存活性较强的是腺苷酸脱氢酶。

22、人体的有几个供能系统,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相互相关如何?

磷酸原供能系统:

由ATP-CP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释放能量的过程

特点:

供能:

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物质。

速度最快,时间最短,6-8S

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中,骨骼肌依靠糖质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ATP提供能量的方式

特点:

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速度较快,时间较短,30—60秒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运动过程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分解并释放大量ATP提供能量的方式

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速度最慢,时间最长,3分钟

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在运动时,人体采用的供能系统随强度的变化而更改,以乳酸阈为界点,在低强度,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在不超过乳酸阈值前,仍然采用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在乳酸阈值后,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则采用磷酸原系统,7~9S后,如需继续维持此时的将采用乳酸能功能系统。

脂肪有氧氧化过程: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在线粒体内一系列酶催化下,脂肪酸逐步裂解出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在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其分解过程:

(一)脂肪酸的活化

(二)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三)脂肪酰辅酶A的β—氧化(四)三羧酸循环

17、少年儿童、女子及老年人的体成分和运动系统的生化特点,物质代谢的特点,以及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少年儿童1.体成分包括体脂和瘦体重。

儿童少年体脂比例高于成年人,其瘦体重相对较低,青春期男孩体脂明显减少,瘦体重增加,而女孩则相反。

2.运动生化特点:

少年儿童:

骨骼变化特点:

骨骼正处生长发育阶段,骨质较疏松,硬度小,弹性大,不易骨折;骨骼肌变化特点:

骨骼肌水分较多,收缩蛋白量相对较少,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小,肌肉中磷酸原总量和糖原含量也会相对较少。

3.物质代谢的特点:

少年一)糖代谢特点:

少年糖酵解能力低于成年人,且年龄越小越明显,可供氧化的糖原储量较成人少二)脂类代谢特点:

少年脂肪运动员与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三)蛋白质代谢特点:

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代谢十分旺盛。

四)水、盐与酸碱平衡代谢特点:

儿童少年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与碱储备量都比成人低,肌肉耐酸的能力也较差。

女子1.体成分:

体脂率较大,青春期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运动生化特点1)骨骼肌生化特点:

肌肉重量:

女子全身肌肉的重量不超过体重的35%;能源物质含量:

女子慢肌纤维及体内储存脂肪的能力比男子强;2)骨骼生化特点:

骨骼的结构特点:

女子骨骼细且短,骨密质厚度薄、坚固性差,柔韧性和弹性好;骨质丢失特点:

女子绝经早期骨质快速丢失,绝经后5年左右达高峰期,随绝经时间延长,骨质下降趋于缓慢;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3)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危险。

3.糖代谢特点:

体内结合状态的糖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二)脂代谢特点:

女子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更多依赖脂肪供能,利用脂肪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子。

女子脂蛋白代谢能力高于男子,与雌激素水平有关三)蛋白质代谢特点:

蛋白质不是女子运动时骨骼肌主要能源物质

老年人1.人体成分:

细胞、脂肪、水分2.骨骼;骨的弹性和硬度均降低,脆性增加,负荷力弱,容易骨折;骨骼肌:

肌肉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肌纤维变细,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3、一)糖代谢:

肝糖原、肌糖原储量减少,老年人糖酵解能力下降,有氧氧化能力也减弱;二)脂类代谢:

肌肉中相关酶活性降低,三羧酸循环中的酶活性降低,脂肪动员和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下降三)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代谢大于合成,出现负氮平衡,血红蛋白减少体力衰退易疲劳,且恢复慢;四)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

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酸碱平衡的代偿调节能力较差,当额外生理或病理负担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代偿不全而出现算中毒。

注意的问题:

少年化学组成及代谢特点,体育运动中,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女子体育运动中要特别注意运动负荷安排和营养补充;老年人:

加强体育锻炼

15、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有哪些,训练安排的要点有哪些,有何生化依据?

一)发展磷酸原系统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

间歇训练安排要点:

要求运动强度最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S,休息间歇应30S左右;

生化依据:

无氧—低乳酸训练最大限度以磷酸原供能;间歇时间根据CP恢复的半反应决定;

重复训练要点:

可采用最大强度的专项或专门练习5—10S,组间间歇时间以4—5min为宜

生化依据:

重复训练中严格掌握次与次、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是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关键,依据是ATP—CP的恢复半时反应和运动后ATP—CP的恢复时间

二)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

最高乳酸训练、乳酸耐受力训练

最高乳酸要点:

用大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为1—2min、间歇休息时间为3—5min间歇训练法

生化分析:

在运动时,乳酸积累可能会导致机体疲劳或机能衰减,影响运动能力,但大量积累乳酸可刺激机体对酸性物质的缓冲和适应,从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

乳酸耐受力训练要点:

在训练中可采用多次1—1.5min运动、4—5min休息的间歇训练

生化分析:

运动重复进行,血乳酸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体液和组织的碱储备增多,对酸的缓冲能力增大,从而提高乳酸耐受力。

三)、发展有氧系统的训练:

间歇训练、乳酸阈训练、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原训练

间歇训练要点:

用80%最大摄氧量强度跑3—5min,休息3—5min

生化分析: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大量的氧气,输出功率较无氧代谢滴,运动时间相对较长,能源物质消耗也较多,且一般不会产生乳酸的积累。

乳酸阈训练训练要点:

强度运动20—30min

生化分析:

进行乳酸阈强度的运动,机体处于最大有氧供能状态,机体不会过多的乳酸,能维持较长的运动时间。

持续性耐力训练要点:

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中等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

生化分析:

能提高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和肌糖原储量,使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增加,体积增大,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高原要点:

高度在2000—2500m,强度相对较低、量相对较大,训练时间最少要经历3周

生化分析: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缺氧生理反应,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能提高人体运动时氧的利用能力和肌肉的耐酸能力等。

13、三个实验原理温度和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

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

淀粉、糊精和麦芽糖与碘反应呈现不同色,故可指示淀粉水解情况。

淀粉酶淀粉酶

反应过程:

淀粉————→糊精————→麦芽糖

加碘反应:

蓝色————→紫红色———→无色

1)血糖的测定实验原理:

在热碱溶液中的葡萄糖可将铁氰化钾还原为亚铁氰化钾,后者再与硫酸高铁盐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与同样处理的葡萄糖标准液进行比色,即可求出血糖含量,其反应:

K3[Fe3+(CN)6]+葡萄糖———→K4[Fe2+(CN)6]

3K4[Fe2+(CN)6]+2Fe2(SO4)3——→Fe3+[Fe2+(CN)6-1﹞3+6K2SO4

2)尿肌酐的测定原理:

尿中的肌酐,它在碱性溶液中与苦味酸的作用,生成橙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色,可以测定尿中肌酐含量。

OH¯

苦味酸+肌酐——→肌酐苦味酸复合物(橙红色)

 

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运动生物化学:

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3、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4、结合蛋白酶:

蛋白酶和辅助因子结合形成全酶。

5、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这种氨基酸有8种

6、非必需氨基酸:

指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共有12种

7、磷酸原供能系统:

由ATP-CP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8、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质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糖酵解供能系统。

9、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运动过程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分解并释放大量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10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人体有两条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3分子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2分子ATP。

12、氮平衡:

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13、正氮平衡:

吃进的氮量大于排除的氮量,有一部分氮被保留在体内构成组织,这种状态

负氮平衡:

当患有消化性疾病,或摄入蛋白质的量不足时,排出的氮量就会大于吃进的氮量。

15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

主要在肝脏内生成,在骨骼肌、心肌、肾脏和脑等肝外组织中被氧化分解

16、维生素: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的有机物。

根据溶解性质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

18、蛋白质:

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ATP:

是ADP与一个磷酸基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的一种能源物质。

结构:

ATP分子:

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2、人体是由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无机盐等7大类物质组成。

3、糖异生作用: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正常生理条件下,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饥饿和酸中毒时,肾脏和肌肉也能进行糖异生作用。

脂质:

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分三类:

单纯脂质、复合脂质、衍生脂质。

5、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其结构分为3类:

单糖:

葡萄糖、寡糖:

麦芽糖、乳糖、蔗糖。

多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

6、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人体有两条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3分子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一对氢生成2分子ATP。

7、酶促(催化)反应的特点:

(1)高效性

(2)高度专一性(3)可调控性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

1)底物浓度与酶浓度2)PH3)温度4)激活剂和抑制剂

10、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其产能的数量为12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是指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中糖的分解生成大量丙酮酸,丙酮酸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氧化,部分被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生成的丙氨酸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异生成为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稳定。

对运动有何的意义?

意义在于:

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氮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是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4、有哪些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效果,如何进行评定?

P199

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强度。

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睾酮饿尿胆原评定运动负荷。

采用尿肌酐和乳酸阀评定训练效果等。

血乳酸用来反映运动强度,乳酸的生成和消除速率可以反映机体功能系统的状况;尿蛋白含量增加,是运动负荷大和机能下降的表现;血清肌酸激酶反映运动负荷和恢复情况;血尿素增多,说明运动负荷大或机能状态较差,血红蛋白是反映机能状态的指标,血红蛋白较高时,常表示机能状态良好;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会导致血睾酮下降,是诊断过度训练的指标之一。

5、超量恢复的规律有哪些?

1)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某些能源物质消耗越多,超量恢复就越明显。

2)超量恢复时间不可能持续太长,为了使超量恢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就必须重复训练

3)重复性训练应在前一次负荷恢复的超量期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使运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4)训练过程中,不仅运动本身有很大作用,恢复期也同样重要;因此,应把运动计划和机体的恢复和休息、营养等合理安排辩证地统一起来。

6、运动前、中、后如何补液?

1)运动前:

补液补充的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运动前2h可饮用400—600ml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要少量多次,每次100—200ml;

2)运动中:

补液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可以每隔15—20min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150—300ml,补液量应根据出汗量而定,但补液总量不超过800ml;

3)运动后:

应及时补充含有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液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切忌暴饮。

9、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主要以无氧代谢系统功能为主,即主要是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

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物特点:

耐力运动主要以糖、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

7、糖,脂类,蛋白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糖的生物化学功能:

1)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1.血糖2.肌糖原3.肝糖原;2)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脂类的生物化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