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中磁性元件的损耗详解.docx
《变压器中磁性元件的损耗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器中磁性元件的损耗详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压器中磁性元件的损耗详解
变压器中磁性元件的损耗详解
今天我们来讨论下电源电路中磁性元件的损耗。
电源中的磁性元件一般就是指电感与变压器,这里我们这种讨论初次级隔离的变压器,因为这种变压器在开关电源中应用最为广泛。
变压器的作用大致是提供初次级的电气隔离,使输出电压或升或降,传送能量;变压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源系统的安规,EMC,效率,温升,输出的电气性能参数,寿命,可靠性,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升压的做过,但经验不多,说说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权作参考与讨论之用。
升压变压器的难点,楼上已经指出来了,因为绕组的圈数太多,漏感与分布电容很难两全其美;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如果结构尺寸允许的话,我们尽量选择高长型(立式)或窄长(卧式)型的,因为这种变压器单层绕线圈数多,可以有效降低绕线的层数,增加初次级的耦合,减小层间电容。
2、优化绕线顺序,使初次级能增减耦合面积;曾经用过这种绕法:
1/3次级--1/2初级--1/3次级--1/2初级--1/3次级,结果表明此种绕法漏感可以小很多。
当然这种变压器绕制工艺稍显复杂,成本稍高,但还是可以接受。
3、层间电容大家都知道,每层之间加黄胶带,便可减少层间电容。
当然这些措施都是在考虑安规与EMC的情况下,做出的改进;对于升压电源,漏感与层间电容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振荡,使电源的EMC不好过,效率不高,有时会莫名其妙的炸MOS管(我实际碰到过的情况)。
我们知道变压器的损耗分为铁损与铜损,先来说说铁损吧。
变压器的铁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磁滞损耗,当交流电流通过变压器时,通过变压器磁芯的磁力线其方向和大小随之变化,使得磁芯内部分子相互摩擦,放出热能,从而损耗了一部分电能,这便是磁滞损耗。
二是涡流损耗,当变压器工作时。
磁芯中有磁力线穿过,在与磁力线垂直的平面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此电流自成闭合回路形成环流,且成旋涡状,故称为涡流。
涡流的存在使磁芯发热,消耗能量,这种损耗称为涡流损耗。
三是剩余损耗,在磁芯磁化或反磁化的过程中,磁化状态并不是随磁化强度变化而立即变化,有个滞后时间,滞后效应便是引起剩余损耗的原因。
从铁损包含的三个个方面的定义上看,只要控制磁力线的大小便可降低磁滞损耗,减少磁芯与磁力线垂直的面积可以减少涡流损耗。
赵老师在《开关电源中磁性元器件》一书中指出:
由上面的话可以看出,在磁芯材质与形状,体积等都确定的情况下,变压器的铁损与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以及磁感应强度摆幅deltB成正比。
磁滞在低场下可以不予考虑,涡流在低频下也可忽略,剩下的就是剩余损耗。
在磁感应强度较高或工作频率较高时,各种损耗互相影响难于分开。
故在涉及磁损耗大小时,应注明工作频率f以及对应的Bm值。
但在低频弱场下,可用三者的代数和表示:
tanδm=tanδh+tanδf+tanδr。
式中tanδh tanδf tanδr分别为:
磁滞损耗角正切,涡流损耗角正切,剩余损耗角正切。
各种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如图。
由图可见,剩余损耗和B的大小无关,但随频率增大而增大。
而磁滞损耗随B的增加增大,涡流损耗则和频率成线性变化。
了解了这些就可知:
在正激和桥式电源中,磁芯损耗着重考虑涡流损耗。
在反激变压器和储能电感中,既要考虑涡流损耗又要考虑磁滞损耗,尤其是DCM方式工作的电源,磁滞损耗是第一位的。
所以可以确定,做电源时第一点就是根据电源的工作频率选取相应的磁芯材料。
下面我们开始来讨论下变压器的铜损。
变压器的铜损即变压器绕组的损耗,包含直流损耗与交流损耗。
直流损耗主要是因为绕变压器的铜漆包线,对通过它的电流有一定的阻抗(Rdc)而引起的损耗。
此电流指的是各个绕组电流波形的有效值。
直流损耗跟电流大小的平方成正比。
相对来说,交流损耗就复杂得多,包含绕组的趋肤效应,临近效应引起的损耗,同样还包括各次谐波引起的损耗。
先说直流阻抗,形成原因上面说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怎样减少直流损耗
首先,给出直流损耗计算公式:
Pdc=(Irms)^2*Rdc
由上面的公式可见,对于电流有效值一定的情况下,只要降低绕组的直流等效电阻就可以降低绕组的直流损耗。
我们知道绕组的电阻与材质,长度,截面积甚至温度(关系很小)等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降低绕组的直流损耗:
1、采用电阻率小的导体来绕制变压器,一般采用铜漆包线,尽量不用铜包铝漆包线或铝漆包线
2、在变压器窗口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大一点的等效截面积的漆包线(单根线不要超出穿透深度,后面会分析)
3、适当减少绕组的匝数(会增加铁损),慎用
先来看看集肤效应的定义:
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是指导体通过交流电流时,在导体截面中,存在边缘部分电流密度大,中心部分电流密度小的现象。
肌肤效应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简单的表述为:
如上图,设流过导体的电流为i,方向如图。
根据右手法则,则要产生m.m.f的磁场,并垂直电流方向,如图的八个小圆圈就是进入与离开道题的磁力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磁力线通过导体会产生涡流,方向如图中8个小圆圈周围的大圆圈方向所示。
由图可知,涡流的方向加强了导体边缘电流,抵消了导体中心的电流,这便是集肤效应产生的原理。
关于集肤效应,赵修科老师在《开关电源中的磁性元件》一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在这里再引入一个名词:
穿透深度
定义:
当导通流过高频电流时,由于趋肤效应导致电流从导通表层流过,此表层的厚度称为穿透深度或趋肤深度,用“Δ”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穿透深度指的是导体的半径。
穿透深度跟工作温度,导体的电阻率,导体的相对磁导率以及频率等因素有关
其计算公式为
Δ=65.5/√f(mm) 20℃
Δ=76.5/√f(mm) 100℃
公式我就不推导了,有兴趣可以参阅相关资料。
由上面的公式不难看出,工作频率越高,导线的穿透深度就越低,所以广大工程师在设计变压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频率对导线的穿透深度影响。
电流减少,但电流的方向还是不变的,所以产生的磁场方向还是不变的
这里只是解释了集肤效应产生的原理,所以没有提频率的影响,我是这样理解的:
频率越高,那么电流变化率越大,就意味着产生磁场强度越强,也就是说产生的涡流对中心的电流阻碍作用就越大,所以就有了一个穿透深度的问题
下面来看临近效应
定义:
当两个相邻导体流过方向相反的电流时,相互之间会产生磁动势,而磁动势在对方的导体中会产生涡流,此涡流导致导体相互靠近的地方电流加强,而相互远离的地方电流减弱。
由上图可知,临近效应导致导体有部分流过的电流小甚至不流过电流,而有一部分流过的电流则很大,这个会引起很大的热损耗,在导线较粗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实践证明,临近效应跟绕线的层数密切相关,临近效应随绕线层数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增加
关于临近效应的产生原理,赵修科老师有非常详细与精彩的分析
磁性元件的设计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同样的绕制工艺要求,不同厂家做出来的会有小小的差异,还有磁芯材质的差异,因为不是每个工厂都用得起TDK的磁芯,所以,我认为设计是需要丰富的经验加上实际的调试来确定最终参数。
我一般都是线大概计算下参数,然后在实际中调试,最终确定的参数主要是看调试的效果。
(电源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