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593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诗词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诗词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诗词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诗词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汇总.docx

《诗词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汇总.docx

诗词汇总

1、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东坡:

在湖北黄冈县东。

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②听江声:

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③营营:

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④夜阑:

夜尽。

⑤縠纹:

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

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2、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

1父:

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②都门:

是指都城的城门。

③改火: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④春温:

是指春天的温暖。

⑤古井:

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⑥筠:

竹。

⑦翠眉:

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⑧颦:

皱眉头。

⑨逆旅:

旅店。

【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赏析】

词的上阕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词的上阕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阕切人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变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

其实人生如寄。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乏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3、蝶恋花·春景

宋代: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1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②花褪残红青杏小:

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

褪(tuì),萎谢。

③飞:

一作“来”。

④绕:

一作“晓”。

⑤柳绵:

即柳絮。

⑥天涯何处无芳草:

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

⑦渐悄:

渐渐没有声音。

⑧多情:

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

却被:

反被。

无情:

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

【翻译】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

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

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

声音渐渐消散了。

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赏析】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

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

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

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代: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①定风波:

词牌名。

②王定国:

王巩,作者友人。

寓娘:

王巩的歌妓。

③柔奴:

即寓娘。

④玉郎:

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⑤点酥娘:

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⑥皓齿:

雪白的牙齿。

⑦炎海:

喻酷热。

⑧岭:

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⑨试问:

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⑩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翻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

“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你却坦然答道:

“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

“万里归来年愈少。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先以否定语气提问: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5、念奴娇·中秋

宋代: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

①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

念奴娇:

南北曲均有。

属大石调。

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

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

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②桂魄:

月亮的别称。

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③“冷浸”句:

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④玉宇琼楼:

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

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⑤乘鸾:

《异闻录》:

“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⑥清凉国:

唐陆龟蒙诗残句:

“溪山自是清凉国。

【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

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

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

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由晴空写到明月。

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

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

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

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

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

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

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

洒脱飘逸的作品。

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

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6、和董传留别

宋代: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

①(cū)缯:

粗制的丝织品。

麤:

同“粗”。

大布:

古指麻制粗布。

裹:

经历。

生涯:

人生的境遇过程。

②腹有:

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

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

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

丰盈而实美。

【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

“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

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

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

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7、东栏梨花

宋代: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东栏:

指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②柳深青:

意味着春意浓。

③柳絮:

柳树的种子。

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④雪:

这里喻指梨花。

⑤清明:

清澈明朗。

【翻译】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赏析】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

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

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

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8、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

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②漏:

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③“时”有版本用“谁”;幽人:

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

《易·履卦》:

“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赏析】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9、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鹧鸪天:

词牌名。

②林断山明:

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③翻空:

飞翔在空中。

④红蕖(qú):

荷花。

⑤古城:

当指黄州古城。

⑥杖藜:

拄着藜杖。

《漫兴九首》其五:

“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

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⑦殷勤:

劳驾,有劳。

⑧浮生:

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

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

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红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

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

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

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

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

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表面是说:

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犹言“多承”。

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庄子·刻意》篇说: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10、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

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注释】

①浣溪沙:

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②缥缈(piāomiǎo):

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

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③君:

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古台:

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所筑,又名掠马台。

④废沼:

干涸的池塘。

⑤凄迷:

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

“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译文】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

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

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11、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青玉案:

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②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③“东风”句:

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④星如雨:

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⑤宝马雕车:

豪华的马车。

⑥“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⑦玉壶:

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⑧鱼龙舞:

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⑨“蛾儿”句:

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⑩盈盈: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

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