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980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1、

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Q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

/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6、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且其军事力量也远不及其他列强,所以它决定用经济竞争方式在中国扩张利益。

/1899年美向英、德、俄、意等国发出照会,主要内容为列强之间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不得干涉;同时也应当承认其他列强在木国势力范围内享有的特权。

/1900年美向各国发出第二个照会,声明此政策是“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1922年载入《九国公约》,成为各国侵略中国的保障/它为迟到者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扩张大开方便之门,同时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由追随英国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争的主角之一

7、大棒政策

又称“实力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

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

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o/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

遭到拉美人民的反对。

/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独裁者的怀柔政策)

4、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政策。

/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及中国等地,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

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5、日俄战争

1904年到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俄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使日本取得了在东亚的军事优势及在朝鲜和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力,令俄国在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世界意义是加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的满洲地区,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这给中国东北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刺激了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影响:

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更增加了称霸太平洋的野心;亚洲的小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大俄国,鼓舞了亚洲的民族主义;但日本的侵略扩张使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强了反帝国主义的性质)

6、伊朗的立宪革命

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末,伊朗半殖民地日益加剧,国内的封建统治阻碍社会发展,激起人民的不断反抗。

/1905年12月,德黑兰地方官毒打商人和阿翁的偶发事件成为伊朗革命的导火索。

接着工农群众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迫使国王穆扎法尔丁于次年召开立宪议会,颁布宪法,宣布议会是全体人民的代表等,限制了国王权利o/1907年以后,工农运动深入发展。

/1908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在德黑兰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和革命组织,屠杀革命者,人民运动进入新高潮。

/1909年7月,北方革命部队联合反国王的部落诸罕军攻占德黑兰,废黜穆罕默德•阿里,召开第二届国会。

当权的地主阶级集团竭力压制民主运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

/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干涉伊朗南北部的革命运动,反革命集团趁机于12月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卡扎尔王朝复辟,革命失败。

(了解:

第一届国会:

20世纪初,伊朗深陷半殖民地的处境。

伊朗国王借外债出过旅游的行动更激起各阶层的不满。

1905年12月德黑兰地方官毒打商人,成为伊朗革命的导火线。

群众采取到清真寺避难的传统反抗形式,塔巴塔里和比哈比哈尼成为他们的领导人,并提出立宪要求。

国王被迫下诏开立宪会议,颁布宪法,国王有权制定30名参议员,议会是“全体人民的代表”,有权决定法律、预算、借款、租税问题;政府对议会负责;人民有受教育、出版、集会和结社白由;在法律而前人人平等;公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宗教法院和世俗法院并存;伊斯兰什叶派被宣布为国教;内阁大臣必须由穆斯林担任;5名高级僧侣组成的法律草案审查委员会负责用伊斯兰教精神审查议会通过的法案。

1907年,新国王拒绝批准宪法的组成部分——《基本法补充条款》,人民示威抗议和罢工,一名革命者刺杀首相后群众中保守和激进两派的矛盾以及俄国军官训练的哥萨克旅,发动政变,第二次政变得逞,宣布废止宪法,解散国会,颁布军管法令,革命者被杀被捕。

1909年7月,革命群众解放德黑兰,另立新国王,组成新内阁。

第二届国会民主派和保守派矛盾激烈,导致革命失败,卡扎尔王朝重新统治伊朗。

绞杀伊朗革命的元凶为俄英,但伊朗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7、自主自产运动

印度总督寇松统治期间为了削弱印度的民族运动而分治孟加拉的事件遭到了印度人民的普遍反对,/在此背景下国大党于1906年国大党年会上提出了自主自产的号召,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是自主白产运动中的主要领导力量,/在他们广泛的宣传和组织下,印度发生了多次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和群众大会,其中孟加拉为运动中心。

/运动遭到了英印殖民当局的镇压,提拉克也被逮捕入狗C/1907年12月,国大党年会中保守派和激进派发生公开冲突,年会决定终止自主自产运动。

/它表明印度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的阶级力量已经成长起来,能进行自觉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了。

8、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21日到1916年6月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了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即日德兰海战。

又称斯卡克拉克海战。

/在这次战役中双方都全面出动了舰队主力,总计投入达200多艘军舰。

/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

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此后北海水域内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9、无限制潜艇战

一战中德国在大西洋采取的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战o/1917年2月,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和海战的军事进攻失败,没有达到迫使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投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击英国,德国在大西洋水域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

/“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顿,使之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利益的损害促成了的美国参战,从而给予德海军以重大打击,促使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10、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7日(俄历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上所作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四月,又称《四月提纲》。

/他提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当前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所以要推翻它。

/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11、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一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苏俄想退出大战的建议被协约国拒绝,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根据协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给同盟国,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一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也使列宁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高峰。

12、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会上通过的一系列协定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主要内容是关于各国之间对安全的相互保证和允许德国加入国联,/是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改善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由此“洛迦诺精神”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言词。

/它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

/但它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白身孕育着不稳定因素。

/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

1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

1919年,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导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涨。

次年印度国大党通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内容包括:

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国殖民政府机关、抵制英货、抗税等。

从1920-1944年间,先后举行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场运动一方而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

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14、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

/“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问答题

1、列宁主义的诞生?

A、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一劳动解放社,由普列汉诺夫于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

B、列宁完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00年,创立《火星报》。

C、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2、一战前,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①三国同盟”建立过程:

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缔结,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②三国协约建立过程: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应以其全部兵力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其全部兵力进攻德国。

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而,这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W1907年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试述一战前巴尔干问题的始末?

A、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一战从这里点燃,一战前,巴尔干问题成了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它主要是由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列强的干涉造成的。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处于空前高涨阶段,但受到了奥斯曼、奥匈和俄罗斯三个王朝帝国的干涉。

当巴尔干问题日益变得尖锐突出时,欧洲其他几个大国也纷纷介入,最初是德国和英国,随后是意大利和法国,最初是以第三者身份间接介入的,最后变成了直接参加者。

B、波斯尼亚危机:

“大塞尔维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