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035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主题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教学内容

巩固复习“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的知识内容

1、阶段性检测试卷讲评。

2、概述“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的主要知识内容

【知识点梳理】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

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

符号的作用:

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以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如:

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

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1.图2.表3.计算机图像4.公式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

1.分子的定义: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

“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

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如:

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

1、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

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

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

(1)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3)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则:

物质分子原子离子

四、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结构→性质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

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化学性质一样。

(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五、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⑴原子半径:

10-10米数量级

⑵原子质量:

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2、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历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波尔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

原子核

、原子结构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⑴原子中子:

不带电荷(电中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荷、绕核高速运动。

⑵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核内质子数可以为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2、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如氢有氕、

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

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

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

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如:

钠离子(Na+)、铜离子(Cu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

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联系

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1.物质由元素组成,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2、自然界的物质按组成物质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金属元素---铁、铜、铝…

3、元素的类型非金属元素---氧、氢、碳…

稀有气体---氦、氖、氩…

4、元素名称的由来:

金属元素常用“钅”作偏旁,除汞外;非金属元素如是气态的以“气”作偏旁,液态的以“氵”作偏旁,固态的以“石”作偏旁。

3、单质与化合物………………元素存在形态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游离态)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态)

注意点:

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

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单质中元素为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

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并:

硅>铝>铁>钙

2、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氮气78%体积百分数,下同)、第二位的是氧元素(氧气21%)、稀有气体(0.94%)……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5、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6、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7、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

有利有弊:

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2、熟记P18表格中元素名称和符号

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

⑴“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种元素

⑵“N”表示一个氮原子---表示一个原子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族---纵行为族:

七个主族、七个副族、0族和第八族。

周期---横行为周期:

七个周期和镧素、锕系。

2.每一个周期都是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结束;

3.每一主族基本上是非金属元素开始,金属元素结束。

4.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全部是金属,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

主,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

5.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6.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表示物质的符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书写原则

①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凭空想像;

②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

①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在右边;

读法:

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如:

MgO、CuO、CO2、SO2、Fe3O4、P2O5、MnO2

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

读法:

某化氢-------氢化物

如:

H2O、HCl、H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

③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金属左,非金属右。

读法:

某化某

二、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

1、表示某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种类

微观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例】分析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二氧化碳

⑵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⑶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三、离子的符号

1、离子符号的表示:

⑴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

如Na+Cl-

⑵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如:

铵根离子NH4+ 碳酸根离子CO32-

原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显电性

离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显电性

2、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离子名称

离子符号

所带电荷数

氢氧根离子

OH-

-1

硫酸根离子

SO42-

-2

硝酸根离子

NO3-

-1

碳酸根离子

CO32-

-2

碳酸氢根离子

HCO3-

-1

铵根离子

NH4+

+1

亚硫酸根离子

SO32-

-2

磷酸根离子

PO43-

-3

氯酸根离子

ClO3-

-1

高锰酸根离子

MnO4-

-1

四、化合价

1、化合价的含义:

各种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⑴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化合时体现出来的。

⑵化合价的种类:

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⑶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用带“+”、“-”的小数字表示。

+3

如:

铁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

Fe

⑷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见课本P25表)

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二价铜汞最常见。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见P25表)

⑴原子团化合价与原子团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

⑵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2价。

⑵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

⑶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⑷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⑸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能显示相同的化合价,如SO2CO2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5、元素化合价的应用

⑴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

原则: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⑵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标准: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标准=1.661×10-27千克)

2、相对原子质量---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4.“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二、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相对分子质量

例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

三.化学式意义例

⑴表示某种物质二氧化碳

⑵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碳元素和氧元素

⑶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结构二氧化碳分子由碳

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⑸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类型:

以AxBy为例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xa+yb

2.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A原子个数:

B原子个数=x:

y

3.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

B元素质量=xa:

yb

4.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A元素的质量分数A%=—————100%

5.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

元素A的质MA=MAxOy×A%

一、选择题

1.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R2O3,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氧相对原子质量是16,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

A.56B.112C.114D.72

2.下列符号不具有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

A.MgB.O2C.2CO2D.P2O5

3.下列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B.HeC.H2D.O2

4.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A.SO2B.NO2C.CO2D.MnO2

5.在5H2O和5H2SO4中,一样多的是()

A.氢元素个数B.氢原子个数

C.氢分子个数D.氢元素质量分数

6.化学式为RO3的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6B.32C.48D.40

7.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B.它是一种新的化合物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D.它是一种单质

8.在计算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时,下面所列式子正确的是()

A、NH4NO3中N%==

B、NH4NO3中N%==

C、NH4NO3中N%==

D、NH4NO3中N%==

9.测知CO与X气体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X气体是()

A.CO2B.N2OC.SO2D.NO

10.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为()

A.NOB.NO2C.N2O3D.N2O5

二、填充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气高锰酸钾氯酸钾氧化汞

四氧化三铁氮气二氧化锰氦气

氧化镁五氧化二磷氯气锰酸钾

氧化铜氯化钾水氖气

2、用化学用语表示:

二个氧离子钠离子镁离子

铝离子硫离子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磷酸根离子

负二价的硫元素二个亚铁离子3个铁离子

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氯气(Cl2)氯酸钾(KClO3)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二氧化锰硫酸铵[(NH4)2SO4]蔗糖(C12H22O11)

H2SO42Mg(OH)22KClO3

C6H12O6

4、计算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H2SO4中H∶S∶O==H2O中H∶O==

NH4NO3中N∶H∶O==CO(NH2)2中C∶O∶N∶H==

三、计算题

1、已知铝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铝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求出铝与氧的原子个数比并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2、X和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在X和Y组成的化合物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3,求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3、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计算:

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b.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c.多少克尿素中含氮元素28克?

d.30克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多少克?

e.多少千克尿素与7.9千克碳酸氢铵(NH4HCO3)中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参考答案

一、1、A2、C3、B4、C5、B6、B7、B8、B、C9、B10、D;

二、1、O2;KMnO4;KClO3;HgO;Fe3O4;N2;MnO2;He;

MgO;P2O5;Cl2;K2MnO4;CuO;KCl;H2O;Ne.

2、略

3、71、122.5、222、87、132、342、98、116、245、180。

4、1:

16:

32;1:

8;7:

1:

12;3:

4:

7:

1;

三、1、2:

3;A2O3;

2、X2Y3;

3、60;46.7%;60g;14g;3Kg。

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教师点评。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