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全套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978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全套教案.doc(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全套教案.doc

河南财经学院

教案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部)工程管理系

教研室经济管理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

任教专业年级、班级农区2004级

教师姓名叶立赞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农业经济学》

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

第1章导论

授课时数

2.0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本教材的整体框架。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基本内容:

1、《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包括性质、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2、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体系;4、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参与式教学法□其他

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物□模型□挂图□音像□其他

板书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比较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二战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3、《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

1、[美]梅勒.农业发展经济学(M).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2、[日]速水佑茨郎,[美]拉坦·弗农.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朱道华编:

《农业经济学》(第四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5、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主办:

《农业经济问题》

说明:

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

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经济与经济学

关于经济的概念。

具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即通常所说的经济活动;二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三是日常生活中的节约、节省;四是古汉语中的经邦济世、经世济民,即治理国家、拯剂庶民,等。

关于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因此,稀缺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2、农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学

(1)农业经济是农业中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2)农业经济学是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以及开发利用的规律与应用等。

二、农业经济学的性质

1、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即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

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这一具体国民经济部门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规律及其运用的科学。

2、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即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

《农业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即农业生产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

同时,该课程还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三农”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政策。

三、农业经济学的地位

1、农业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用一名话来概括: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2、农业经济学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解决农经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明确党的有关农业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依据的客观规律。

同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总结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分析国外发展农业经济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前继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因此它是向修完了一般经济学课程后开设的)。

后继课程:

农业技术经济、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林)业政策学、农村经济统计、农(林)产品营销、土地经济学。

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起源:

古希腊和罗马。

如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等,的认识,孕育着包括对农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对农业经营和农产品价格的分析等农业经济思想,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萌芽:

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

几乎所有经济范畴如工资、地租、产品价格、生产劳动等的研究都与农业有关,逐渐萌芽了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

如农业经济学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的《农业经济论》(1770)。

3、发展:

18世纪到19世纪初。

农业经济学在德国得以广泛发展,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如泰尔的《合理的农业原理》,确定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经济学上的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4、从一般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边际革命——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5、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1)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五十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进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2)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从经济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农业经济的运动规律),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3)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涉及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生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公共政策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门财经类学科,以及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土壤肥料学、生态学等农学类学科乃至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

二、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有较丰富的成分(如土地问题上殷周的井田制、西汉的限田主张、北魏的均田制,农业地位认识上的农本论、重农抑商论等,但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木农具——开始古代农业,且农田水利得以发展如都江堰水利工程。

汉代出现穗选法、留种田、绿肥轮作制、嫁接等创造发明。

隋唐时期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等。

我国古代农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经济学说和农业经济学理论。

但是,在旧中国的动荡年代,科学研究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受阻(直到1978年底开始改革,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的经济学教科书,《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诠释,没能留下多少可供使用的一般理论和分析范式及其工具)。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之中(改革开放,农业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最先被突破的地方。

农业和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体系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研究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运动的规律。

从生产力角度:

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数量状况;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从生产关系角度:

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全面、综合考察与分析,客观分析和把握发展变化规律及趋势。

——比较与借鉴。

历史的继承性和广泛的包容性。

——调查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

——归纳法、演绎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内容体系

1、选用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课程教学选用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道华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本教材共分为4篇共计15章。

2、教学内容

根据学时安排,在讲授中将15章的内容融为14章进行讲解。

同时,为体现本课程政策强的特点,将增加部分新的内容,并对讲授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节《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讲授时,将根据需要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

同时,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客观实际,将主要就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而一般的内容将以学生自学为主。

2、学生学习方法

(1)坚持“三步曲”:

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阅读报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注重“四多”:

多读——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吸收新信息;多看——观察现实,深入社会实践;多思——多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问——多质疑、追根溯源。

第五节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

一、学习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改革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

2、全面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内容、实践意义和绩效;

3、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共讲授142章内容,各章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农业经济学》各章学时分配

内容

总学时

备注

第一章

导论

2.0

第二章

农业农村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