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908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docx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单元提升强化练九

单元提升强化练(九)

一、选择题

1.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1880年,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

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内容、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带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列强倾销商品,还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并存,地区变化不平衡的特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

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解析: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可得出倡导者并非政府,而是媒体,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到“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从1861年开始,英国人赫德执掌大清海关48年之久,下表为其在职期间海关征税金额表,据此可知(  )

时间

金额(单位:

万两)

1863

638

1877

1206

1887

2054

1897

2275

1907

3386

A.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C.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D.政府无力维护关税主权

解析:

根据题意,题目显示的是中国海关征税税额的变化,并未体现出列强如何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从1863年到1907年数额的不断增加,体现的是中国海关收入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顺逆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无权干涉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4.“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解析:

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就是洋务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入,但是毕竟离1900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发生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

A

5.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B.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C.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895—1899年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加迅速,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A项错误;收回利权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高潮,1895—1899年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加迅速,故D项正确。

答案:

D

6.据材料显示:

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B.清末“新政”的实行

C.“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D.辛亥革命的鼓励

解析:

A项发生于“20世纪的头10年”之前,故A项错误;1901—1905年,清末“新政”的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是背景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故错误;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

答案:

B

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

这(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解析:

我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已经开始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大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轻工业已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业的布局,故D项错误。

答案:

C

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  )

时间

广告量

报纸

1926.12

1930.11

1932.5

1934.6

《申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30

29

43

17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27

21.8

53.8

22.4

《商务

日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1.7

46.8

41.5

38.5

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多年份都没有过半,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得不出报刊业的西化程度,故B项错误;只凭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看不出广告业的发达程度,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重庆《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于上海《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可以说明当时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D项正确。

答案:

D

9.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

“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这一时期“商+”思维说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蔚然成风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虽然是重商但并不是否定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

“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

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19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

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者和官员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但是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的意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可知国民政府的行为,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

借款次数

总额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

建借款额百分比

晚清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亿两;28.2%

2.8亿两;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28.6%

3.2亿元;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13.3%

2.2亿元;37%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解析:

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借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

“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

”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

“为纾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

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

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根据材料一“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得出扶植傀儡政权;根据材料一“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根据材料一“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得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

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一“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早在1931年9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为纾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得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

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为纾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得出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根据材料二“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得出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

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答案:

(1)特点:

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

理解:

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背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

作用:

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条

1833年8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

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

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

第二条

1872年4月

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

第三条

1895年8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第四条

1905年11月

《民报》在东京创刊。

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第五条

1931年12月

《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第六条

1941年5月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

(要求:

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解析:

首先选取二条信息,拟定主题。

选取的二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

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

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答案:

(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

主题:

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

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

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

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外国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

(示例2)选择第三、四条信息

主题:

甲午战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

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

《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

(示例3)选择第五、六条信息

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

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

总之,中国共产党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