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495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流十一五规划.docx

双流十一五规划

双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双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1日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双流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在认真分析双流县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2001—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43%,高于全市1.23个百分点,2005年达195.99亿元,位居全市县(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60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8:

47.1:

43.1,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8.8亿元。

继续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二)“三个集中”深入推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率先提出了“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

突出整合提升,深化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2004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突出龙头带动,深化土地向业主集中,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突出规范完善,深化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转移步伐加快,东升、华阳城市建设和农民新居建设快速推进,2005年,城市化率达38.5%。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完成了天府大道、川藏路双流段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城市新区道路骨架初步形成,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路网密度不断提高。

全面完成了农网、城网改造工程。

建成500KV尖山与110KV国玻、东升变电站和华阳至牧马山日供100万m3天然气管道工程、华阳日供40万m3配气站。

建成牧山干渠、岷江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

完成了金马河拦河大坝、九江供水一期等工程,实施了岷江水厂二期、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

“三网合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完成。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9m2、38m2,城镇公共绿地面积达58公顷。

(四)改革开放再创佳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完成了乡镇区划调整与机构改革、并村并组建社区工作。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投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公有住房和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完成。

拆迁安置、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社保等工作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共实施项目664个,到位资金95.8亿元;其中新签约上亿元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289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174万美元,出口创汇12447万美元(海关数),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8%,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高中普及率达91.8%。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两网一改”全面完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达78.35%。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达30.5万人次。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强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计划生育、宗教、广电、人防、残疾人、老龄、妇女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加速、市场化纵深推进、经济外向度提高,全县将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

同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压力加大,继续推进改革难度加大,保持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都将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双流县纳入都市区范围,华阳、东升组团将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并构建华阳综合性次中心区,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2.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资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将加速向中国西部转移,而且双流县位于全市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积极吸纳国内外电子电器、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产业资本,并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3.双流机场扩建有利于临空经济快速成长

双流机场扩建将增强双流航空港的枢纽作用,有利于发展以航空物流为龙头的临空服务业,发展以附加值高、交货期短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临空制造业,发展以外向型、国际化、高技术的绿色创汇农业为特色的临空农业,构建临空产业体系。

4.高校聚集有利于带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成都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的地位,将聚集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在双流建分校区,为双流利用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和产业提供良好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十一五”期间,资源供给紧张局面难以根本好转,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三废”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入手,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2.综合竞争能力亟待增强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双流重大产业项目不多,企业规模偏小,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双流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地位也面临省内外区县赶超的挑战,同时双流面临的市场、要素和人才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3.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保资金筹措和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城乡调整、社会转型和收入分配等伴生的各类矛盾冲突将更加突出。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难度加大。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双流为动力,按照“35223”发展思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以城市经济为主体、以临空经济为特色的成都南部新城和成都经济区新增长极,为打造“中国西部航都、成都南部新城”,实现“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领跑西部,富民强县,努力构建和谐双流。

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把双流建设成为以城市经济为主体、以临空经济为特色的成都南部新城。

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到2010年达到400亿元,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3:

49:

44.7。

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达到39.5亿元。

人民生活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5%。

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降到38%以下。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m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0m2以上,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社会建设目标:

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城市化率达到65%。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

年。

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2%。

城乡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环境建设目标:

到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水域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以上;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东升、华阳声环境质量全部按功能区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0%。

(三)发展思路

在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统领下,本着“依托空港,提升成都,服务西部”的发展理念,突出特色、明确重点,坚持“35223”发展思路: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空港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四、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双流区位与地理条件,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按照梯度推进、重点突破和点轴结合的思路,加快城乡融合与区域融合,以“两城、三区、三走廊”为重点,形成两大片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两片

1.北部城市经济片区

指县域北部、西北部平原地区。

包括东升、华阳、西南航空港、中和、九江、新兴、公兴、彭镇、金桥、黄甲、黄水、胜利、正兴13个镇(街道办),以及牧马山旅游新城。

该区域大部分被纳入成都市都市区,是新型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

“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两城(华阳、东升)三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和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以临空经济为特色的城市经济,打造中国西部地区最发达的临空经济区和成都南部新城。

2.南部城郊经济片区

指县域南部、东南部丘陵低山地区。

包括万安、兴隆、煎茶、永安、白沙、籍田、黄龙溪、太平、合江、永兴、三星、大林12个镇。

该区域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三带”发展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两城

1.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

指东升、九江、彭镇、黄水、金桥镇域及航空港、黄甲的成雅高速路以西和武侯区外环路以外地区。

以“三区”开发为依托,加快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设全国一流的航空城。

2.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

指涉及华阳、新兴、公兴、万安镇域及航空港、黄甲的成雅高速路以东和高新区外环路以外地区。

作为城市主要功能区,承担公共服务、居住和高新产业等主要功能,重点发展职能为公共服务、区域商务中心、居住和山水型休闲旅游,建设成都城市综合性次中心。

(三)三区

1.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指黄胜路以东、迎宾路以西、成环路以北,双华路两侧及以南,西南航空港、华阳、公兴、黄甲四镇(街办)接壤区域。

以现有工业为基础,整合产业优势,主动吸纳成都市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和产业链延伸,依托临近空港的有利条件,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临空经济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2.航空港物流园区

指成乐大件路以南,川齿路以西,黄胜路以东区域。

充分利用临近双流国际机场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建成国际性航空物流枢纽。

3.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

指新川藏路以南,老川藏路以北,绕城高速路以西,环城路以东的区域。

以成都市车管所为依托,以二手车交易和新车销售为核心,建设汽车贸易中心。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大型采购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四)三走廊

1.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

北起华阳,经万安、兴隆、永兴、合江、三星、大林,南至籍田。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建设近郊农村生态观光旅游走廊。

2.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

北起胜利,经黄甲、公兴、永安,南至黄龙溪。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农业生态观光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休闲走廊。

3.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西起华阳,经万安,东至白沙。

利用高档社区房地产开发的示范效应,带动房地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文化气息和国际化氛围、配套健全的国际型新区。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城市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抓住被纳入成都都市区及双流机场扩建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和“三产富县”战略,打造新型工业基地和航空物流基地,构建以临空经济为特色、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实现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1.发展临空型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园区经济集群化发展思路,打造临空型产业集群。

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和航空物流基地,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临空型工业,扩大工业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

发展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生物基因产品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光学材料、精密检测仪器、光学设备、光纤激光器等产品为重点的光电子产业集群,以工程塑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上下游关联产品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坚持集群经济园区化发展思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搞好工业集中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改善园区环境。

推广“蛟龙”模式,创新园区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大企业协作配套。

2.发展临空型现代服务业,建设航空物流基地

优先发展航空物流业。

以支持光电子、医药、鲜活产品、精密仪器、航空备件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为重点,采取市场运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建设航空物流园区。

积极争取在成都航空物流园内设立保税区,建立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快速通关”服务机制。

整合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网络体系。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推进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麓山大道、牧马山、华牧路等沿线精品房地产建设,精心营造良好文化品位,提升人居环境形象。

努力发展房屋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等房地产相关产业。

建立高效、便捷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加强监管和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旅游业。

发展以“古镇文化,乡村民俗、田园风光、休闲农庄”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

打造“天府码头,古镇黄龙”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和利用好锦江两岸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东升镇新城区和华阳镇城区城市旅游;加快牧马山旅游新城开发力度;将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成都民俗文化主题旅游区”,将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打造成“农业生态观光体验旅游区”,将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打造成“休闲、度假、康体旅游区”。

优化发展商贸业。

以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的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快会展、商务中心建设。

丰富商业业态、完善商业网点。

推行新型流通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物流配送,稳步探索电子商务和网络消费服务。

在东升、华阳片区各打造一条在西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美食一条街”。

建立健全市场交易和竞争规则,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商贸市场经营环境。

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在印务、文博、广播电视、娱乐、网络等方面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建立富有经营活力的县域文化产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

继续完善和提高金融、保险、电信等已有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会展服务、创意、法律咨询、装饰设计、信息技术、会计(税务)师事务所、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二)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动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公共服务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施“都市农业”战略。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生态、观光、科技为特色的都市农业。

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采取“协会+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尽快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企业群体。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章程制度,创新运作机制,提高经营能力。

建设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及时沟通供销信息,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

完善农村硬件设施。

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搞好各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工作进程,改造提灌站和支渠,继续实施复式河床建设;以沼气项目的建设和推广为重点,抓好农村能源建设。

加强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与保养,改善乡村道路的通行能力。

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和教育、商业网点,加快茅草房、土坯房等农房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

3.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明共享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素质。

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满足低保对象、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方式方法,帮助贫困人口开辟增收途径。

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

(三)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两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集聚和扩散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两城规划建设,实现与成都中心城区全面融合

高质量快速推进两城规划建设。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城市组团式发展,突出两城主要功能。

高水平完成东升新区城市设计,快速启动新区建设,带动九江、彭镇、黄水、金桥、西南航空港等镇(街办)的发展,建设以新型工业、物流、居住为主的双流组团;高质量推进华阳新城建设,打造以公共服务、居住、高新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次中心,辐射新兴、公兴、万安等镇。

两城有机融合,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

两城在定位和规划建设中注重双向沟通、互相衔接,形成功能错位、优势互补的有机融合体系,建设两城间互联的快速交通网络,促进北部城市经济区的一元化发展。

注重两城与县内其他城镇的联接,形成辐射、提升、带动发展格局。

按照都市区的建设标准,加强两城交通、通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成都中心城区的无缝对接。

2.加速南部城郊经济片区中心城镇开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地开发南部城郊经济片区中心城镇。

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适度开发结合,形成各中心城镇的发展特色。

兴隆、永兴、合江、三星、大林和籍田等镇主要发展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产业;永安、煎茶、黄龙溪等镇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万安、白沙、太平等镇主要发展房地产、体育休闲等产业;把太平、永安、籍田等区域中心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服务城乡的支撑点,繁荣经济、聚集农民的新中心;把黄龙溪等镇建设成为经济增长快、人居环境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小城市。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承载和服务功能

加快构筑大交通格局。

加快对接成都的新川藏路接待寺立交桥、川大路东延线、天府大道南延线、双楠大道、站华路和成(都)乐(山)大件路的改扩建。

建设华牧路、正兴锦江大桥,完善路网,重点建设国道省道的联络路、启动城市新区磨子桥路、西安路、白河东西路道路建设,拓展华阳组团空间。

抓好城市道路、区域道路、乡村道路及横向通道建设,实现镇镇通二级公路。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快速畅通的公路网。

增强水、电、气供给能力。

抓好220KV、110KV变电站建设;加强天然气井及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岷江水厂扩建项目等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推进华阳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西航港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加强污水管道连通工作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推进光纤、网络建设。

大力推进基础通信网和信息交互网建设,建成覆盖全县、以光纤为主的宽带信息交互网和综合数字业务网。

2010年,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30%,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加强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推进城乡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为重点,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强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帮困助学”工程,逐步实现全部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

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职、成教培训网络,完成县职教中心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调整校点布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教育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巩固提高普及高中成果,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幼儿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推进职成教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继续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国际交流水平,建成全国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县和西部教育强县,初步实现全县教育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2.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充分就业

努力扩大就业。

积极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县、镇(街道)、村三级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市场导向和政府援助相结合的就业机制。

推动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

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网络,采取定单、定向、联合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城乡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

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继续完善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困难群体扶助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重点缓解失地农民、城镇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

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加强县、镇(街道)、村三级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城乡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能力。

4.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民健康保障制度。

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科学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

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对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无支付能力的危重患者给予一定的医疗救助。

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提高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执法监督体系,完善“120”急救系统,逐步健全县、镇两级急救网络,提高各类疾病防治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

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5.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形成县、镇(街道)、村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在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健身场馆和图书馆(室)等文化体育公共设施。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

提高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在华阳、东升、航空港片区及丘区推进数字电视。

加强档案史志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