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061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docx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0616

《海洋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填空题

1、海洋水层以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

3、远洋沉积包括(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动物)。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非生物因素)和(种间关系)。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共栖、互利、寄生、偏害、原始合作)。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所有个体直接计数)、(取样调查方法)(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

9、海洋具有(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等三大环境梯度

10、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

11、按生物对分布区水温的适应能力(海洋上层)的生物种群可分为(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

12、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

13、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14、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

又可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15、生态位分化的方式有(栖息地)的分化、(领域)的分化、(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体型)的分化。

16.在新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来源包括(上升流或梯度扩散)、(陆源供应)、(大气沉降或降水)、(固氮生物的固N作用)。

17.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

(生产)、(消费)、(分解)。

18.海洋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枯竭的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渔业资源)、(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19.群落的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营养结构)。

20.海水的溶解物质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溶解气体)。

21.同源种团是由一群生态学特征上很相似的物种所组成,彼此之间生态位有明显的重叠,因而同一功能群内的种间(竞争很激烈),而与群落其它功能群之间的联系则较松散;在同资源种团内的物种既然是处在同一功能地位上,因此物种之间是可以(相互取代的)。

22.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集群可以节省能量)、(集群可能向种群提供更多的存活机会)、(集群有利于食物的探索和提高对饵料来源的利用)。

23.按取食方式动物的食性可划分为(滤食性动物)、(捕食性动物)、(啮食性动物)、(食沉积物动物)。

24.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先锋期)、(建立期)、(成熟期)、(退化期)。

25、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岛屿生态学。

26、种群调节因素可分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两大类,也可将它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

27、生物地化循环分为(水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三种类型。

28、浮游生物按其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可分为(终生浮游生物)、(阶段浮游生物)和(偶然浮游生物)。

29、海洋三大环境梯度中赤道到两极的环境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30、(14C示踪法)和(叶绿素同化指数法)都属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31、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32、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33、全世界的赤潮生物约有(300)种左右,隶属于10个门类。

我国海域存在的赤潮生约有127种,隶属于(8)个门类。

我国沿海已发生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种和蓝藻类(4)种。

34、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有海流和潮流两种。

35、补偿深度的影响因素有:

纬度、季节、日照角度、天气、海况、海水浊度等。

36、新生产力的研究方法有:

15N法、沉积物捕集器法、234Th和238U不平衡法、物质通量模型法、f比推算法、遥感法、真光层净产氧量法、物理模型推算法(任写三种)。

37、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WQ)和年容量(WA)二个方面。

38、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39、外来物种主要具有传播能力强、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生态学特征。

40、根据研究性质划分,生态学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4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营养结构。

42、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3、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44、水底环境可划分为(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深渊带)、(超深渊带)五个带。

45、(Bergman)规律指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46、初级生产的产品不仅以(颗粒有机碳POC)的形式存在,还有相当部分直接以(溶解有机碳DOC)的形式释放到水中。

47、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物质)、海洋生物农药肥料五大类。

48、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英文缩写为(GOOS),该系统为海洋预报和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控制(海洋污染)、制定海洋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和整治规划等提供长期和系统的资料。

二、名词解释

1、生态等值: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生物,通称为生态等值。

2、阿利氏规律: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3、“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份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即“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4、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

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如果它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就不能长期共存。

5、生态阈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的,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生态阈限。

6、种群调节:

就是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

7、边缘效应:

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

8、生态平衡:

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共生现象:

两个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

9、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种间竞争:

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

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11、广盐性生物:

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区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

例如弹涂鱼能生活在淡水中,也能生活在海水中,这是它们长期适应不同盐度环境的结果。

12、生物量谱:

标准化了的生物量谱采用双对数坐标:

横坐标为个体生物量,以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lgkcal);纵坐标为生物量密度,以单位面积下的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lgkcal/m2)。

生物量谱实际上是生物量能谱,能够准确反映不同粒级成员的能量关系。

13.物种多样性:

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代表着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

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

14.灭绝旋涡:

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被比喻为灭绝旋涡

15.静态生命表:

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16.生态位分化: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生态位很接近的种类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的食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和其它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竞争的结果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8.补偿深度:

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这个水深称为补偿深度。

19.关键种:

群落中有的种类对决定其它大多数种类在群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称为关键种。

多数关键种是通过捕食过程对群落组成发生作用,因此它对维持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20.生物学最小型:

从幼鱼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性腺开始发育成熟的时间,一般称为初次性成熟时间。

鱼类达到初次性腺时间的最小长度即称之为生物学最小型。

21.外来物种:

是相对于乡土种(或称本地种,土著种)而言,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理区域,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即可称为外来种。

22.寒流:

是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鸟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

23.种间竞争:

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

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24.生物群落:

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25.新初级生产力:

建立在N源基础上的生产力分为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production)和新初级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newproduction)。

26.粒径谱:

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27.生物沉降:

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POM,使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表面的过程。

28.污染指示生物:

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29、优势种:

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其数量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

它们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30、生态幅:

生物对环境改变具有适应能力的幅度,也即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的范围,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1、海洋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3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of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ofTolerance)。

33、捕食(predation):

指生物群落中一种生物(捕食者predator)吃另一种生物(被食者prey)的现象。

34、海洋牧食食物链与碎屑食物链

牧食食物链:

以活植物体为起点的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

以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35、生态效率:

一个特定营养级获取的能量与向该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之比。

36、灭绝漩涡:

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被比喻为灭绝旋涡

四、简答

1、群落演替的类型?

(1)、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自源演替和异源演替。

(3)、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2、

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生物共同利用某一种环境资源时,就因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种间竞争,可能有三种基本情况

(1)生态位完全重叠,结果是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弱的种类排除;

(2)两个种的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各自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在这种状况下两个种可能共存,但竞争优势种终将占有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空间;

(3)两个种的生态位基本不重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3、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

A特化程度是动物对不同地区食物丰富程度和稳定性的一种适应,因此与动物的生活范围和地理分布有关。

B食性特化是对种间关系,特别是种间竞争关系的一种适应。

C同一种动物食性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理区域等方面。

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

(1)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一般的堆集,而是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节机制的有机单元。

种群较之个体,已经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

(2)种群与个体的差别还表现在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比、种内社群结构,等等。

(3)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

(1)提供合理的渔获强度

(2)确定合理的捕捞规格

(3)编制渔获量的预报

(4)拟定水域养殖种类的措施

(5)提高移植和驯化效果

(6)也是研究鱼类种群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

6、高斯假说及其例外?

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

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如果它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就不能长期共存。

高斯假说有两个例外:

第一由于环境因素强烈的作用(如天敌和不适宜气候及食物关系),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

第二因环境不断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之前,环境已经变化了)。

7、群落生态演替的三个特征?

它是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

包括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的改变,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它是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物理环境决定演替类型、变化速度和发展多远的限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3)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以单位能流量表示,就有最大的生物量(或高信息含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8、简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辩证关系?

(1)、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起重大的影响

(2)、捕食者对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A、没有捕食者,被捕食者的种群可能产生剧烈波动。

B、长期去除捕食者动物,可能破坏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统的平衡,引起后者的过度增殖而最终出现“崩溃”的局面,

(3)、捕食者对被食者的种群调节起重要作用。

(4)、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对捕食者也有影响。

9、Gaia假说的基本论点?

(1)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地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和代谢所主动调控的。

(2)当上述环境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各种干扰而发生变化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改变其生长、活动和代谢来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缓和地球环境的这些变化。

也就是说,生物总体极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够对抗不适和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继续生存发展和进化。

五、简述

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

r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K表示环境所能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

A、r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负载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B、K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负载量值上下。

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负载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

其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密度上下和增加种间竞争的能力。

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两个进化方向不同的类型,K对策者把较多的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r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

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

(1)Grinnell把生态位看成是生物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因此有的将生态位称为小生境,即一个栖息地中不同生物占有不同部分),含有空间生态位的意思。

并且指出,在一个动物区系内没有两个长期建立的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

(2)Elton提出“生态位是物种在其生活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因此有的称为生态灶),含有营养生态位的意思。

(3)Wtit-taker(1975)认为,在一个群落中,一个种与其他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一个种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

(4)Hutchinson(1957)把生态位看成是生物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提出了超体积生态位:

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这个超体积所包含的是该生物生存和生殖所需的全部条件。

4、简述鱼类的食性类型?

1、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链性质划分为草食性鱼类、动物食性类、杂食性鱼类。

2、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生态类型划分为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以游泳生物为食的鱼类、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

3、依据所摄食的饵料种数划分为广食性鱼类、狭食性鱼类。

4、依据鱼类捕食性质划分为温和性鱼类、凶猛性鱼类。

5、依据鱼类摄食的方式划分为滤食性鱼类、刮食性鱼类、捕食性鱼类、吸食性鱼类、寄生性鱼类。

5、简要说明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净化指标。

A、生物化学需氧量:

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化学需氧量:

是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C、总需氧量:

指废水中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

一般在900℃条件下。

D、总有机碳:

测定方法同TOD:

950℃条件下,高温燃烧水样,测定排出气体中的CO2含量,从中扣除碳酸盐等无机碳元素的含量(低温150℃燃烧获得),即为总有机碳。

E、固体物质:

总固体(TS);悬浮固体(SS)、溶解固体(DS);挥发性固体(VS)、非挥发性固体(FS)

F、含氮化合物:

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尿素、尿酸、偶氮燃料等)、无机氮(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等);

G、pH值、水温、色度、硫化物、盐度等指标:

H、生物污染指标:

细菌细胞总数、大肠菌群数。

6、说明海洋自净能力及海洋自净的途径和方式。

海洋自净能力:

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作用下,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直至消除,达到自然净化的能力。

海洋自净过程包括:

物理净化:

通过稀释、吸附、沉淀、气化、光降解等作用而实现的自然净化。

其中海流的输送和稀释扩散是快速净化的主要途径。

化学净化:

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洛合等化学反应实现的自然净化。

生物净化:

通过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7、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

1)、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一般的堆集,而是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节机制的有机单元。

种群较之个体,已经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

2)、种群与个体的差别还表现在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比、种内社群结构,等等。

3)、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8、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1、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5、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形成的沉积物对海洋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

9、简述初级生产力结构并说明其意义。

初级生产力结构”的内涵可归纳为以下4方面内容:

①初级生产力的组分结构,即不同类群生产者(包括自养微生物、各类浮游植物等)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②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即不同粒径级生产者(0.2~2,2~20,>20μm)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③初级生产力的产品结构,即初级生产产品中POC,DOC的分配比例;④初级生产力的功能结构,即总初级生产力中新生产力所占的比例(即f比)。

简言之,初级生产力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粒级结构、产品结构和功能性结构。

意义:

强调初级生产力结构(而不是生产者结构)的重要性还在于,这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有利于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9、简要说明生态位分化的几种形式。

10、

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生物共同利用某一种环境资源时,就因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种间竞争,可能有三种基本情况

(1)、生态位完全重叠,结果是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弱的种类排除;

(2)、两个种的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各自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在这种状况下两个种可能共存,但竞争优势种终将占有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空间;

(3)、两个种的生态位基本不重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11、11、说明海洋赤潮现象的原因及其危害。

赤潮发生的原因

A、富营养化:

B、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

C、微量金属元素:

D、温度和盐度:

•主要危害有:

(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如链状膝沟藻(Gonyaulaxcatenella)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

(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目前已知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泻痢性贝毒等三大类。

12、简述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

1、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机群、引诱异性)。

2、作为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

3、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六、论述题

1、海洋生态学40多年来在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有那些?

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