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885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docx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控制

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人1985年6月,一美籍阿根廷人,有同性恋史,随旅游团来华旅游,因持续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无效,当日死亡。

后证实为艾滋病人我国艾滋病现状卫生部近期发布的疫情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报告艾滋病发病病例15982例,报告死亡病例7743例,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393例,其中病人132440例;死亡68315例。

今年7月艾滋病发病人数为5052人,死亡人数为1339人,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

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表明:

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

艾滋病艾滋病死亡人数每年在增多死亡人数每年在增多艾滋病死亡数在全国数十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名列第一。

在我国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数排序中,艾滋病已经连续3年居于榜首。

过去5年,我国每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幅较大。

2010年全国报告艾滋病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报告死亡病例数的10倍多。

艾滋病病人死亡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的构成比,也呈增长趋势。

今年7月,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再度报告艾滋病死亡病例1339例,而其他所有甲、乙、丙类传染病总共报告死亡病例1786例。

其中,报告病例最多的各型病毒性肝炎所报告死亡病例仅有60例

我国医院现状:

医院的医务人员接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逐渐增多

医院内医务工作者的HIV知识,尤其是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未普及

医院中的医务工作者已成为因职业感染HIV的一个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

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

病人;接触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潜在危险性:

常具有窗口期,在窗口期内检测不到HIV抗体;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识别,却具有传染性;艾滋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作出诊断,所以医务人员更

多的是面对潜在的传染源

概念:

艾滋病院内传播是指在实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检验、护理等医疗保

健服务工作中,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由于自身皮肤破溃、暴露在工作中感染艾滋病病毒。

院内HIVHIV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项HIVHIV传播机制:

排出——病毒必须从感染者的身体排出;存活——病毒必须处于能够存活的条件下;足量——必须有足够多能引起感染的病毒;侵入——病毒必须进入另外一个人的血液中

传播途径:

皮肤损伤:

针刺损伤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皮肤的切割伤也较为常见。

粘膜暴露:

粘膜部位如眼、鼻、口腔等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

感染源:

无症状HIV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较长,平均8-10年。

窗口期的感染者有传染性(窗口期是指感染HIV到体内出现HIV抗体的时间,一

般认为窗口期为2W---3M)传染性的强弱与感染者体内的HIV的浓度、

病毒复制的活跃有关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

血液、含血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标本、生物

制品、器官等

窗口期意义:

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能够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一段时间,一般为2周到3个月,少数可到4-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

在窗口期,即使已被感染,在血液中也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因此,在窗口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阴性不能证明未感染艾滋病病毒,需要3个月后复查。

然而,窗口期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已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院内传播特点:

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却具有

传染性;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医务人员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

多发生在非传染科室

院内HIVHIV感染常见人群:

护理人员:

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抽血、注射时,被针头刺伤;或其伤口接触到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等。

国外曾报道2名护士在护理艾滋病人过程中,不小心将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脚背皮肤,分别在27天和45天出现HIV抗体阳性;外科或妇产科医生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做手术时,被手术刀割伤或被缝合针刺伤;

•口腔医生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拔牙或镶牙时,被病人的牙齿刮伤或被医疗器具

损伤;血库或化验室的工作人员被带有HIV的针头或玻璃损伤;或有伤口的部位接触到被HIV污染的血液、含血体液;

•血液透析人员的伤口接触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

艾滋病院内传播的危险性感染率还是很低的

–粘膜暴露其感染率为0.09%

–皮肤暴露如针刺后,其感染率为0.33%

职业暴露后的HIV感染与下列几方面密切相关:

–暴露接触的面积大小、深度

–接触HIV污染物的多少

–污染物中HIV的含量

–针头刺伤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和动脉;

–污染源来自于晚期HIV感染者(病毒载量高

最常见传播途径最早报道的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血液传HIV。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1981~97年因职业暴露感染HIV的52名医务人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暴露情况

常见的是针刺伤或割伤;另一项有关医人员经皮肤或粘膜接触感染的跟踪调查究表明,在1300名被调查者中,4人HIV体阳性,其中3人有意外针刺史。

针头刺伤与针头刺伤与HIVHIV感染被针头刺伤后是否会感染HIV主要取决于针头是否被HIV污染。

如果这个针头被HIV污染了,就有感染危险。

•感染可能性大小与针头的特性、刺伤的深度、针头上有无可见的血液及血液量的多少、感染源患者的感染阶段、以及被伤者的遗传特性有关。

空心针头较实心针头感染的可能性大;刺伤越深、针头上被污染的血液越多,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感染的可能性就小;如作为感染源的病人在被刺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被感染的可能性则大。

感染概率一般而言,针刺的平均血量为1.4μl,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为0.33%;显著低于暴露于乙型肝

炎病毒刺伤19%的感染概率。

•粘膜表面暴露后感染的概率为0.09%,2712例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感染发生。

•美国曾调查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概率约为6.4/万(显著低于医务人员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刺伤19%的感染概率)

可能增加感染概率的因素接触血液量大;

•受损伤口深;

•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

•器械曾插入静脉或动脉内(采血的针头);

•接触的HIV感染者在事故后60天内死于艾滋病或正处于窗口期等

锐器误伤的原因未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工作中的不慎误伤

•保护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非安全注射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锐器误伤的操作使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操作

•重新处理针头或其它锐器

•收集用后器具

•试途将针帽重新盖上

•触摸已使用的针尖或其它锐器

发生HIV院内传播的原因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艾滋病是传染科和疾控部门的事,自己不可能接触到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

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艾滋病诊断

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不足。

因怕麻烦而长期养成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防护用品缺少,质量差

HIVHIV感染建立的过程感染建立的过程病毒经粘膜或破损进入体内

感染粘膜或皮肤层树突状细胞

病毒于24小时内在树突细胞繁殖

病毒于5天内出现在外周血液中

每个细胞可产生5000个病毒颗粒,每人每天可生产1010病毒如无治疗,外周血病毒载量持续升高,随病程发展

注:

有效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

约100~150个病毒。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接触血液量:

①伤口的深度

②器械曾放入病人的血管,

器械上有可见的病人血液

③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

HIV的滴度高:

病毒载量高,如晚期病人

细胞免疫功能:

暴露而未感染的人有HIV特异

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

HIVHIV院内传播的预防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WHO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在为病人

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也不论他们是阳性还是

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加以

防护普遍性防护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

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锐器盒中,统一处理。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二)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

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

都足以杀灭HIV。

常用的两种灭菌方法是煮沸和化学灭菌。

煮沸是有效的灭菌方法。

已清洗过的器具应煮沸20分钟。

化学灭菌法主要用于不能采用加热法灭菌的器具。

以下三种常用的化学灭菌剂足以灭活HIV含氯灭菌剂,如漂白粉;2%双氧水;70%酒精

(三)认真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这也是造成病原体在病人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手上沾着的体液,可以很容易地用肥皂和水清除干净。

(四)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决定采用适当防护设施。

常用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戴乳胶手套

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凡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它被污染的物品时;进行静脉切开、内窥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和尸体解剖时;手套发生撕裂、刺破时应更换。

(五)安全处置废弃物

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

处理液体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没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一般性废弃物处理。

为何应遵循为何应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普遍性防护原则在医务工作中提倡普遍性防护原则,将医疗卫生人员接触到病人血液和感染性体

液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预防院内HIV感染的关键。

这是因为:

第一,与其它传染病相比,艾滋病的传染期长且不易发现传染源。

感染者可在数月

到数年甚至10余年后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

当HIV感染者因其他原因到医院就诊时,不易被发现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第二,艾滋病人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性,很容易造成误诊,没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将这些病人误诊为一般的感冒、肺炎、结核等忽视其传播HIV的可能。

第三,大多数感染者是隐匿的,甚至本人也不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HIV。

目前,我国报告已发现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34万多例,而专家预测我国的感染人数约为74另一方面,因为大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偏差,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一旦暴露于公众会受到严重的歧视,使HIV感染者不愿意向他人甚至医生说明自己的HIV感染情况。

所以,在医疗工作中应把接触到的所有HIV情况不明的患者和物质都看作潜在的传染源进行防范,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

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对HIV的灭活作用消毒剂名称浓度作用时间备注醇类:

乙醇75%5~10分钟不适合消毒血污染物品

过氧化物类:

过氧化氢

分泌物、排泄物、医用敷料、病理废物以及外科和实验室废弃物等污物,

应直接焚化处理或在高压消毒后处理。

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

10)消毒

外科妇产科医生防护要点外科妇产科医生防护要点对患者进行手术、穿刺、静脉切开、静脉注射和其他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当进行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感染性体液、粘膜的操作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的手套;对血液有可能外溅或可能形成气溶胶时,应戴眼罩和口罩;在操作中过程要防止被器械损伤皮肤;尽量减少紧急情况下进行的口对口呼吸,而借助使用口器、人工呼吸用的皮球或其它辅助呼吸用具。

口腔科医生防护要点口腔科医生防护要点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和产生气溶胶;操作完毕时应对有血液或唾液污染的环境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每位病人用过的器械均应经过消毒后才能重新使用;消毒的方法有用消毒液擦拭、浸泡、冲洗,高压灭菌消毒等,要注意消毒剂应保持需要的浓度,消毒时间要足够;

防止将病人口腔的液体抽入牙科机头或水管,应安装止回控制阀;对器械难以消毒的部位如手柄把等,可用表面光洁易擦拭的材料覆盖

护理人员防护要点护理人员防护要点

实施护理时护士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

因为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

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可尽量集中安排,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

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使用锐利针具不要误伤自己。

使用注射器时,要保证针头安牢在针管上,采血后不要将注射器针套套回去。

有条件的单位最好使用真空采血管及相应蝶形针具等,以保护抽血者不直接接触血液标本。

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

如果手套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则必须及时更换手套或洗净手套,防止通过污染的手套将病毒传给其他病人;用后的针具应置于锐器盒内,集中处理。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局部紧急处理

局部皮肤洗、冲、挤,70%酒精消毒;

大量水冲洗眼睛

安全事故报告和随访

向所在单位领导和专家报告

向地区性HIV安全药物储备点报告和确定暴露后药物预防(PEP)

如要服药则需在24小时内完成

暴露者血液检测:

0周、4周、8周、12周、6月评估建立安全事故登记和报告制度

局部处理方法局部处理方法

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总之,医疗卫生人员因为工作原因接触HIV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较大。

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艾滋病的特点及HIV的特性,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工作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及个人防护措施,HIV的职业暴露及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