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864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docx

沉井下沉施工方案汇总

 

循环水取水工程

 

取水泵房沉井下沉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年4月20日

目  录

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循环水取水工程

取水泵房沉井下沉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述

取水泵房为整体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采用沉井法施工。

沉井平面尺寸为43.7m(长)×45m(宽),沉井顶面标高为4.3m(吴淞高程系,下同),沉井刃脚底标高为-12.9m,地下埋深17.2m。

沉井井壁厚度为1.5m,东西向底梁及隔墙宽1.0m,南北向底梁及隔墙宽1.2m。

沉井内东西及南北向底梁和隔墙各5道,将沉井内部分为36个隔仓。

另外在井壁南侧和北侧标高分别为-4.80m和2.30m位置设置穿墙预埋管。

沉井部分总重为26640t。

沉井现场施工场地标高为5.85m,基坑底面标高为-1.5m,刃脚底面标高为0.5m。

取水泵房沉井分三次制作,一次下沉的施工方法。

沉井下沉在粉砂土中进行,且靠近长江较近,施工中较易出现大量涌水、涌水、流沙现象,按照常规优先选用不排水下沉的施工方案,即湿沉法。

但本工程沉井地下情况复杂、障碍不明,为保证有效清除障碍、沉井顺利下沉,有效控制沉井下沉质量,本工程采用排水下沉的施工方案,即干沉法。

采用干沉法施工沉井下沉系数较大,可采取保持井格内土塞高度的方式增加井底土体的极限承载力,从而增加下沉阻力,降低下沉系数,防止沉井超沉。

1.2主要的验收规范

1.2.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Ⅰ部分:

土建工程)》(DL/T5210.1-2005)

1.2.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水工结构篇)》(SDJ280-90)

1.2.3《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41-2008)

1.3沉井下沉允许偏差

1.3.1刃脚平面中心的水平位移不大于172mm(H/100)。

1.3.2刃脚底面标高不大于300mm(不大于1/100最高、最低两角距离,且不大于300mm)。

1.3.3沉井整体转角小于1°。

1.4工程条件

1.4.1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沉井刃脚位于换填砂垫层上,刃脚部位砂垫层厚度为2.0m,底梁部位为2.8m。

砂垫层底部为④1粉砂层和④2粉砂层。

④1粉砂:

灰色、青灰色,饱和,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或中密;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偶见腐植物及贝壳碎片,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土。

标贯击数约12.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6.00MPa。

该层在陆地上普遍分布,层厚约3.80~9.80m,平均厚度约6.83m,层顶标高约0.80~-13.19m。

④2粉砂:

灰色、青灰色,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土,中下部局部富集。

标贯击数约17.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8.00MPa。

该层在陆地上普遍分布,层厚约5.80~10.70m,平均厚度约8.06m,层顶标高约-7.11~-20.05m。

需注意的是:

由于本工程的循环水泵房距江堤较近,沉井下沉不可避免会引起周边土体扰动和变形,若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法不当,则可能对江岸的土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危害江堤的稳定性。

因此必要时应对本工程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江岸进行适当的防护加固,同时合理规划循环水泵房的施工方案,并应布置针对性的监测工作。

填土:

经现场调查、收资,循环水泵房场地原先为长江岸滩,1997年前后人工回填作为华能南通电厂的施工场地,后又多次开挖、回填。

根据本次勘察,场地浅层填土厚度相对较大,且成份复杂,其表层为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块石)、建筑垃圾及粉煤灰等组成;中下部以吹填砂、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抛石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密实度不均。

该填土层用作地基时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亦会给地基处理、沉井施工造成困难。

流砂、管涌:

综合场地内各土层的工程性质、含水层埋藏条件及建(构)筑物地基基础的特点分析,对本工程基坑和地下工程起影响作用的地下水主要为上部孔隙潜水,其含水层为浅部的粉土和粉砂层,渗透系数均达到10-5cm/s数量级,渗透性较大,由于场地内稳定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浅,水量大,基坑开挖时必须考虑因地下水的作用所产生的流土、流砂、管涌、基底涌土、冒水及由此引起的基坑边坡失稳、强度降低等不良地质问题,切实做好基坑的边坡围护及降水、排水措施。

各土层的工程性质指标见下表:

 

土层

编号

土层

名称

水平渗透系数

kH

垂直渗透系数

kV

压缩

系数

a0.1-0.2

压缩

模量

Es0.1-0.2

压缩

系数

ap0~p0+200

压缩

模量

Esp0~p0+200

固结快剪

静力触探试验

标准

贯入

击数

N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Cq

锥尖端阻力

qc

侧壁

摩阻力

fs

粘聚力

c

内摩

擦角

j

10-4cm/s

10-5cm/s

MPa-1

MPa

MPa-1

MPa

kPa

°

MPa

kPa

击数/30cm

kPa

填土

12

③2

粉土

1.59

29.5

0.250

2.8

30.1

1.9

20

7.0

90

④1

粉砂

2.14

6.68

0.120

12.0

6.8

30.1

6.0

70.0

12.0

150

④2

粉砂

1.07

1.97

0.135

12.5

0.075

18

3.3

27.7

8.0

78.0

17.0

190

1.4.2水文条件

由于电厂所在河段——澄通河段距长江入海口仅160km,感潮程度强,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处在潮流界以下。

本河段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并有日潮不等现象,潮位每日两涨两落,涨潮历时短,落潮历时长,平均涨潮历时为4小时9分钟,平均落潮历时8小时16分钟,一涨一落的历时平均为12小时25分钟。

本河段潮位的高低与径流的大小关系不大,主要受天文潮大小决定,特别是天文大潮与台风遭遇时会形成风暴潮,对江堤威胁严重。

最高潮位一般出现在8月份(农历7月份),最低潮位出现在1月份或2月份(农历12月或正月份)。

本河段以落潮流作用为主,涨潮流的作用自下而上逐渐减弱,潮差自下而上沿程递减,涨潮历时自下而上逐渐减少,落潮历时则相反。

河段内有江阴、天生港、徐六泾等潮位站,仅前两站有较长系列的潮位资料。

鉴于厂址附近江面无长期实测波浪系列,无法直接通过频率统计推算设计波浪,拟利用风速资料间接推算的方法。

厂址附近江面主要由水面风生成波浪,波浪的成长主要取决于水面风速、风区长度及其水深。

视风速与波浪同频率,将50年一遇设计风速、风区长度、平均水深作为输入参数,采用莆田试验站法、青岛海大法,分别推求设计波要素,在此基础上推算波浪相对于江堤的爬高。

经计算,重现期为50年累积频率1%的波浪爬高为3.0m。

总之,长江河口段较高的潮位发生在涨潮后期,而不是在落潮期,形成高潮位的水量来自长江口外的潮流,而不是上游下泄的径流。

河口段稀遇高潮位主要由天文大潮、气象大潮各自独立形成或两者相遭遇共同形成,上游大径流的下泄不是形成河口段稀遇高潮位的决定因素。

根据厂址河段天生港水位站资料统计,历史最高潮位为7.08m(1997.08.19)。

江苏省水利厅苏水计〖1997〗210号文中规定:

长江天生港段50年一遇高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高潮位为7.18m、200年一遇高潮位为7.44m。

经计算,天生港站1000年一遇高潮位为8.12m。

1.5主要施工方法

根据业主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并结合我公司多年沉井施工的经验,以及对本工程沉井的结构特点,采用分三次制作、一次下沉。

根据泵房区域的地质条件及泵房埋置较深、距长江防洪大堤距离较近、地下水位较高、地下障碍多且不明的特点,为了保证沉井施工质量、提高清障能力、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泵房地下结构采用干法沉井施工方案,尽量采用干封底。

沉井下沉过程中需穿越粉土、粉砂层,该层土渗透系数较大,且与长江水力联系紧密,在水头差条件下易发生流砂和管涌现象,因此在采用干法沉井下沉前,在沉井四周打设20m长拉森Ⅳ钢板桩,并分别在钢板桩内外侧布置深井同时降水。

另外沉井下沉施工中可采用泥浆帷幕辅助下沉和纠偏。

沉井下沉应分层、均匀、对称出土,各井格内挖土面高差不超过1m,具体施工方案详见“三、沉井下沉施工方案”。

1.6工程特点、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1.6.1工程特点及难点

1.6.1.1泵房沉井施工区域为原自来水厂取水泵房、吸水井等建构筑物遗址,地下障碍不明确,且有大量建筑垃圾回填,给泵房沉井下沉及降水井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1.6.1.2本工程循泵房沉井结构体积较大且高度较高。

沉井离长江大堤较近,沉井下沉时地下水与长江水力联系密切,增加了沉井下沉的施工难度,且下沉穿越的土层复杂,需考虑相应的措施,防止沉井超沉。

1.6.1.3本工程沉井南侧边、东侧边与防汛大堤间距仅有15m,沉井下沉可能对防汛大堤有所影响而造成防汛大地开裂等,另外,防汛大堤抛石基床是一个透水通道;西侧边与大件码头道路间距约27m,大件码头道路下是块石基础,是一个水源补给通道。

1.6.1.4沉井西侧约25m处有一自来水供水干管,该供水干管为承插式铸铁管,埋设于地面以下约1.5m。

若该供水干管因地基变形引起管接漏水或接头脱开淌水,大量的地表明水从井壁下渗,将会发生管涌现象,使沉井下沉处于失控状态。

1.6.1.5沉井西侧约39m处是脱硫车间围墙、48m处是脱硫车间;沉井西南角约40m处是大件码头管理用房,沉井深井降水将会对这些结构产生影响,严重时将会引起墙体或钢筋砼梁开裂。

1.6.2针对性措施

1.6.2.1针对沉井区地下障碍较多且不明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清障,保证施工质量和下沉施工进度和精度,沉井下沉拟采用深井降水排水下沉的方式进行,即干沉法施工,这样沉井下沉工期和下沉质量可以保证。

沉井后期,若地下障碍已清除干净、深井降水受到限制或无法满足干沉施工的情况下,为防止在地下水头差下产生流砂管涌等现象,保证长江大堤和周边构筑物的安全,可采用不排水下沉,即湿沉法施工,水下封底。

1.6.2.2沉井四周打设一排拉森Ⅳ型封闭钢板桩,距沉井外壁约4m,桩长20m,桩顶标高约4.0m,桩底标高约-16.0m,以隔离内外侧土体和地下水源,起到挡土和防渗作用。

同时,在钢板桩内外侧同时布设深井降水,以利土体稳定,降低钢板桩两侧水头差,减少沉井下沉施工的影响范围,保证长江大堤的安全。

1.6.2.3沉井下沉过程中应加强测量监测,并注意四周对称出土,防止沉井下沉中产生位移、扭转。

同时利用泥浆帷幕法助沉,以保证沉井顺利下沉和减少沉井下沉对周边土体的扰动。

并通过在下沉过程中及时调整井四壁的泥浆量,达到控制沉井侧壁摩阻力的目的,从而满足沉井纠偏要求。

1.6.2.4针对沉井西侧供水干管的处理,将供水干管挖出,下设桩式支墩,根据下沉量及时在支墩处上调供水干管,使供水干管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不发生渗漏、脱节现象。

1.6.2.5设置降水观测井和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加强监测,制定应急预案。

二、施工部署

2.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根据沉井施工场地布设情况,在钢筋场东侧布置泥浆沉淀池。

施工用水直接从老江堤外侧长江内抽取。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如下:

2.2施工总体安排

沉井预制分三次预制,一次下沉,总预制高度为17.2m,下沉后沉井顶标高为4.3m,剩余上部结构在沉井底板浇筑完毕后接高。

在预制沉井第三节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沉井下沉施工。

沉井下沉采用干沉法,施工时要保证深井运行正常,定时监测地下水位。

沉井内土方挖除采用水力冲挖机组均匀对称挖除,下沉过程中加强对位移和垂直度进行观测,并及时进行纠偏。

当沉井下沉深度较大,深井降水不能满足干沉施工条件时,尽早切换为湿沉施工,采用空气吸泥机挖除井内土方,并保持井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约1m。

当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干封底时,连续24小时实测累计下沉量不超过10mm方可以封底;水下封底时,连续8小时实测累计下沉量不超过10mm方可以封底。

沉井封底采取分仓、分批、对称均匀进行封底砼浇筑。

采用干式封底时,砼通过套筒入仓,封底完成后即开始砼底板施工;采用水下封底时,砼通过密闭的钢导管浇筑水下砼,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抽干沉井内水,开始底板施工,并做好渗漏点的导流与排水,待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对渗漏点进行封堵。

2.3施工机具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单机功率(KW)

施工总功率(KW)

备注

1

6寸泥浆泵

30

22

352

6套备用

2

高压泵

25

15

300

5套备用

3

1t卷扬机

9

7.5

67.5

4

深井泵

50

3

108

14台备用

5

300KW发电机组

1

300

备用应急电源

6

高压注浆泵

2

30

60

7

制浆机

2

5.5

11

8

配套皮管、电缆及电箱

9

施工照明

50

1

50

合计

948.5

2.4施工人员配备

沉井施工实行24小时作业,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积极性,采用两班施工人员轮流作业,具体配备人员如下:

序号

工种

人数

备注

1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

8

2

电工

2

3

机修工

4

4

泥浆泵操作工

20

5

普工

10

合计

44

2.5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下沉准备:

2012年5月10日~2012年6月25日

沉井下沉:

2012年6月26日~2012年7月30日

三、沉井下沉施工方案

沉井井壁和底梁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沉井下沉施工,沉井采用三次制作一次下沉方法施工,沉井下沉采用排水下沉工艺。

3.1降排水施工方案

3.1.1降水情况分析

3.1.1.1工程地质资料表明:

本工程场区内的土质主要为粉砂,最大垂直渗透系数Kv=2.95×10-4cm/s。

基坑周围受江水浸透,年平均潮位在3.0m以上,地下水含量丰富。

沉井基坑最大挖深为-12.9m,地下水位至少应控制在-14.0m以下。

3.1.1.2沉井周边建(构)筑物较多,有长江大堤、脱硫车间、大件码头管理用房等,沉井施工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大降水对基坑周边产生的负面影响。

鉴于降排水对于沉井下沉和长江大堤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性,本工程除布设深井外,在沉降周边还打设一排钢板桩、布设双排降水井点,必要时在脱硫车间侧布设一些回灌井,减少建筑物处的水头降深和水力坡度,控制建筑物的绝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详细的降水方案已单独上报。

3.1.2深井布设

考虑到沉井下沉后土体变形将严重影响深井的有效运行,本工程沉井外侧工布设单排深井井点,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

①第一排深井尽量靠近井壁,减小深井与沉井井壁之间的距离,这样土体的位移对深井的破坏影响将尽量减小。

②沉井下沉过程存在挤土效应,钢板桩受到外向的推力;当沉井下沉到一定深度,因钢板桩内侧土体滑动下沉,钢板桩受外侧水土侧向压力,又出现向内侧的推力,因此在钢板桩外侧打设第二排深井控制地下水位来调节钢板桩所承受的外侧不平衡外力。

③即使当内侧深井因沉井产生破坏后,外侧深井降水还可以保证沉井顺利干沉就位。

现场钢板桩内侧与沉井间已布设深井20口,钢板桩外侧布设深井16口。

降水管井直径为400mm,内侧管井底面标高为-18.0m,外侧管井底面标高为-24.0m,井点的平面布设位置详见附图3-1。

3.1.3深井降水效果验算

由于泵房井下部为透水层,管井涌水量按无压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很大时)涌水量计算,其验算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附图3-1:

井点平面布设示意图

井点吸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

K—渗透系数(m/d),本工程地质土为粉土,取K=0.01m/d;

S—地下水位降低值(m),S=5+14=19.0m;

r0—基坑的假象半径(m),对于矩形基坑,当基坑长宽比不大于5时,可将其化成一个假象半径为x0的圆形井,X0=(A/π)1/2

A—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内侧深井所包围的平面面积A=56×56=3136m2,则r0=31.6m;

R—抽水影响半径(m),R=2S(HK)1/2=2×19.0×(25×0.01)1/2=19.0m

l—滤管长度(m),井管底面标高-24.0m,井内降水面标高-20.0m,取l=4m;

b—水源距降水基坑中心距,本工程取b=35m

=16.26m3/d

管井单井出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q=65πdlk1/3

式中:

K—渗透系数(m/d),取K=0.01m/d;

l—滤管长度(m),取l=4m;

d—管井井点直径(m),取d=0.40m

则q=65×3.14×0.40×4×0.011/3=70.37m3/d

根据用水量计算所需管井数:

N=1.1Q/q=1.1×16.26/70.37=1(口)

根据抽水影响范围计算所需管井数:

N=1.1L/l=1.1×56×4/19=13(口)

因此,现场沉井外侧布设深井16口单独运行能满足沉井干下沉施工要求。

3.1.4降水运行管理

3.1.4.1降水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进行内侧20口深井降水,当地下水降至-6.0m、沉井下沉至-4.0m~-5.0m时,开始第二阶段降水,将外侧16口深井开启降水,与内侧井同时降水,控制地下水位至-14.0m。

3.1.4.2抽水派人24小时值班,并做好抽水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降水井涌水量Q和水头降S,并在现场绘制S~T曲线,以掌握抽水动态,指导降水运行达到最优。

3.1.4.3应急措施:

若水头降深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可增大单井的出水量;也可以在降水薄弱部位增设降水井点。

3.1.4.4整个降水过程中应备有双电源,以确保降水连续进行。

如电源供电无法保证会造成井底突水,后果不堪设想。

3.1.4.5为了检查深井降水效果和降水影响范围,在南侧和西侧各布设2个观测井,第一个观测井距外侧深井距离为4m,南侧第二个观测井距外侧深井距离为10m,西侧第二个观测井布设于大件码头道路西边。

3.2沉井下沉施工

3.2.1沉井下沉前准备

3.2.1.1刃脚、垫层等凿除清理

下沉前先凿除刃脚砖胎膜和两侧边素砼垫层,并将刃脚及底梁与封底和底板混凝土接触部位凿毛,中间隔仓清理的杂物用塔吊吊出井外,周边隔仓清理的杂物用履带吊吊出井外。

下沉前必须首先将井内碎砖、废混凝土渣屑等刚硬性杂物清理干净。

同时在沉井四周井壁上画出测量标尺寸、并设立水平指示尺。

3.2.1.2外壁土方回填

施工场地标高为+5.85m,刃脚所处高程为+0.5m,沉井下沉前须将刃脚外侧土方回填至+5.85m,使沉井具有一个良好的固定导向作用。

3.2.2下沉施工

3.2.2.1下沉施工工艺

沉井下沉按照“定位准确、先中后边、对称取土、深度适当”的原则进行。

本工程沉井共36个隔仓,分为A、B两区,分区示意图详见附图3-1。

沉井下沉的整体施工顺序为先A区,后B区,先用高压水枪冲刷沉井A区中央各隔的锅底,形成大锅底,然后扩大对称均匀冲吸四周B区井格,逐步让沉井刃脚下沉。

附图3-2:

沉井分区示意图

A区为下沉的中心区域,在整个下沉过程中可一直悬空,但锅底不宜太深,保持在1.5m左右。

A区底梁悬空控制在1.0m以内,B区底梁悬空控制在50cm以内,四周外壁刃脚控制在20cm以内。

需要冲刃脚时要做到对称、均匀,且开挖深度不宜太大。

沉井干沉下沉取土工艺示意图如下:

3.2.2.2沉井井内设备布置

每个吸泥施工井格内布置2支高压水枪和1套泥浆泵,采用高压水流冲刷沉井底部土体形成泥浆,用泥浆泵通过输泥管将泥浆排出井外泥浆沉淀池。

本工程井格内共布置24台(采用接力泵,2台组成一组,共12套)6寸泥浆泵进行下沉施工,12套泥浆泵的布设位置详见下图:

3.2.2.3泥浆池布置

泥浆池布设于沉井西侧约30m处,占地面积约4680m2,深度为3m,总容量为14000m3。

而沉井下沉施工总出土量约200000m3,因此中途需对泥浆沉淀池内的土体进行清理。

泥浆沉淀池共分为四个部分:

泥浆池、沉淀池1、沉淀池2和蓄水池,泥浆池面积约1140m2,沉淀池1面积约1160m2,沉淀池2面积约1180m2,蓄水池面积约1200m2。

泥浆池的布设位置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3.2.2.4取土下沉

每个泥浆泵冲吸施工中,首先在泥浆泵下方冲出一个直径约2.0~2.5m的集水坑,然后在向四周扩散形成锅底。

本工程A区取土共设有泥浆泵四套,四套泥浆泵共设4个集水坑,集水坑形成后先四周扩散取土,完成A区取土。

由于本工程沉井南北向不对称,A区A1、A2、A3、A4北侧应适当减少取土。

A区取土锅底及扩散示意图如下:

第一步:

A区4套泥浆泵同时降坑取土,形成集水坑

第二步:

A区4套泥浆泵“锅底”同时向外扩散,完成该区16仓取土

本工程B区取土共设有泥浆泵八套,八套泥浆泵共设8个集水坑,集水坑形成后先四周扩散取土,完成B区取土,同时完成A区A1、A2、A3、A4北侧剩余的土方挖除。

B区取土锅底及扩散示意图如下:

第一步:

B区8套泥浆泵同时降坑取土,形成集水坑

第二步:

B区8套泥浆泵“锅底”同时向外扩散,完成该区20仓取土

沉井下沉过程中应根据测量资料随偏随纠。

3.2.2.5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水力机械设备由水泵、进水管路、水力冲泥机、水力吸泥机以及排泥管路组成。

每套6英寸水力机械包括:

一台6D型水泵,水力冲泥机(水枪)1~2台,水力吸泥机(φ150mm)1台及相应管路。

排水下沉的关键在于泥泵排水能力和控制沉井位移,尤其是初始下沉阶段至关重要,它是沉井下沉的奠基段,既能检验沉井下沉方案的可行性,又能检验第一节下沉的控制措施。

冲泥时,可先在水力吸泥机的吸泥龙头下方(一般均选在锅底中央),冲挖出一个直径约为2.0~2.5米的集泥坑。

然后用水力冲泥机开拓各个方向通向集泥坑的水沟2~4条,沟的纵向坡度3~5%。

此后,即可向四周开挖锅底,为了防止沉井突然下沉,引起很大的偏差,以及减少井外土的扰动坍塌等情况,可在沉井四周刃脚旁保留宽0.5~1.0米的土堤。

待锅底开挖完毕后,再逐渐均匀地冲挖土堤,第一步先冲除四角处的土堤,第二步再冲除四周土堤,最后冲除中位点处土堤,使沉井下沉。

各井孔之间,在沉井偏斜不大时,应力争同时冲挖。

如果沉井偏斜趋势增大时,井孔之间的开挖情况应根据偏斜情况加以调整。

对于离集泥坑较远的井孔(格),当冲沉井四角和井壁处土堤时,泥浆从那里流到集泥坑有时是很困难的,为了不使集泥坑和集泥水沟之泥砂沉淀,经常用一个水力冲泥机反复冲刷和搅动。

一方面用它将沉井最远处的泥砂冲至集泥坑;另一方面还可以把集泥坑冲深,搅动泥浆,并清除堵塞在吸泥龙头网罩上的杂物。

利用上述方法能够提高水力吸泥机的排泥量,尤其是在沉井初期,泥土中常混杂着建筑垃圾,如石块、碎木块等,采用上述措施是必要的。

根据以往经验,当水压为15~20kg/cm2时,水力冲泥机的有效冲刷半径约为6~8米,在此范围内的泥浆一般可流至集泥坑内。

水力吸泥机的吸泥龙头的网罩应低于泥浆面约5~10厘米,这样可吸入较多的泥浆。

当吸泥龙头网罩或吸泥管内被杂物堵塞时,亦可用反冲法来清除吸泥管或吸泥龙头的堵塞物。

其方法是关闭水力吸泥机的进水阀门,这时排泥管内的水体便倒流入井内,把吸泥龙头及吸泥管中的杂物冲出来,有时上述的方法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