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936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汇编.docx

学习 好资料

第一章 绪论

海洋学(oceanography):

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生、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

地球上70.8%的海水属地学分支。

海洋学的特征:

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

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

传递方式:

通过边界:

海面、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

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

A)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

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

(1)广漠而有垠:

占地球表面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又浅:

两层含义。

其一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一薄层;其二指海洋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比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3)连通又阻隔:

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水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

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1)是蛋白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大);国际冲突的焦点…

2)影响气候环境:

①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②对气温起调节作用(海水热容量大)

3)海—气相互作用:

4)海洋灾害:

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

5)污染:

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1)矿产资源

石油:

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石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大约100亿吨。

锰结核:

年再生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金刚石、重晶石、金、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

大量无机盐:

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

1kg海水含35g无机盐。

全球海洋中共含5亿亿吨无机盐,其中:

黄金:

500万吨;铀:

50亿吨;镁:

2100亿吨;银:

4亿吨;钴:

7亿吨;碘:

820亿吨;盐:

1立方公里海水含27万吨。

更多精品文档

3)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大约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16万、海洋植物约10万。

发展近岸养殖业。

我国近海15m以内滩

涂2.1亿亩,可供养殖2000万亩,89年以来634万亩。

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

适度与过度的影响。

提取海洋药物:

已达分子水平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4)动力资源

潮汐:

潮能发电,潜力10亿千瓦,我国乳山、江夏建有潮能发电站

波能:

30—50吨压力/m2.但空间分散,时间上间断,破坏力大。

挪威ToHestallen的MOW电站1985年运行,1988年自基础削去。

苏格兰Dounreng电站于安装过程被冲毁。

海流:

能量最低。

温差:

表底温差18度,但难度大。

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①军事:

作战、布雷、潜艇。

②航运:

运输量大,航道不需维护。

③港工和油气开发:

设计标高、安全性、可靠性等必须估计浪、潮、流、风暴潮等的影响。

第二章 地球系统和海底世界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与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与其他八颗行星一同围绕太阳公转。

类地行星:

九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因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拥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地行星;

类目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没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木行星;地球形状:

一般是指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即一个等位势面得形状。

(它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的海面)理想地球的形状就是大地水淮面得形状。

地球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圈层

(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

a、大气圈b 、水圈——97%集中于海洋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 、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e、人类圈(智能圈)

(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

(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震波传播方向与速度不同由外而内分为同心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M面);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G面);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地核又可分为液质外核与固质内核。

地壳与上地幔:

大陆性地壳平均厚度33km,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性地壳平均厚度为6km,上层为沉积层,中层是以玄武岩为主、上部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下层为大洋层。

其中,地壳与地幔顶部的刚性岩石叫做岩石圈;

存在于上地幔60-250km深处,地震波传经此处时,横波波速发生明显衰减。

可能是此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引起塑性形变和缓慢流动,此圈层称为软流层。

内圈层从外到内:

地壳、莫霍面(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G)、地核(液质外核、固质内核)

地表海陆分布:

1、对庶分布:

南极(为陆,北极为水;南半球海水连一体,北半球陆地连成一体;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多;三大洋似伸向大陆的三个大湾,成鼎状分布。

2、海陆分布不均衡:

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海洋的划分

1、洋:

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

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

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5、历史上错位的称呼:

波斯湾、墨西哥湾——海;阿拉伯海——海湾。

海的分类

1、陆间海:

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

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

世家海和波罗的海。

3、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

如东海、日本海。

4、南大洋:

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海洋学意义:

它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地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底的地貌形态

一、大陆边缘

1、大陆架:

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

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2、大陆坡:

陆架外缘较陡倾斜的地区,平均坡度4.3度,宽度15—90km,平均28km,深度200—2500m。

地形:

深切陡峭的V型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

3、大陆基(裙):

坡外与洋盆间较平坦地区,面积大,平坦深度2000—5000m,平均3700m。

4、岛弧和海沟:

深于6000m的陷落地带。

二、洋中脊

1、洋中脊是大洋的主体,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成因相同、特征相似。

具有全球规模(如图)。

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南端互相连接。

顶部水深大多在2~3km,高出盆底1~3km,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

面积占洋底面积32.8%。

全长7万余公里。

2、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riftvalley),向下切入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

是一个全球性地震活动带,震源浅、强度小,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5%。

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

扩张速度平均1—15cm年。

其上有横向断裂,如罗曼奇断裂带,大西洋脊错移1000km以上。

三、洋盆

1、定义:

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水深4000-5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

45%。

2、其上分布正地形和负地形1)正地形:

海底山,海峰,海底平顶山;海隆;海台;海岭;海丘等。

海底山:

孤立或比较孤立的坡度较陡的海底高地,高度在1000m以上。

海峰;海底平顶山。

海隆:

海底上宽广、和缓的隆起区。

海台(海底高原):

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高出邻近海底1000m以上。

海岭:

带状分布、轴状分布。

无震海岭,活动海岭(大洋中脊)。

海丘:

高度小于1000m,圆形或椭圆形。

2)负地形:

海盆,海槽

海盆:

面积大而形状多少带盆状的洼地。

海槽:

长而宽,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性质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水的反常密度变化:

水分子的缔合的原因。

水分子缔合成分子晶体,其晶格排列松散,体积增大,故密度减小。

t<4℃时有利于分子的缔合。

0℃水结冰时,水分子全部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分子晶体,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0℃—4℃升温过程中,较大的缔合分子离解为较小的缔合分子,体积收缩,密度增大。

海水的盐度:

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二、海水的热力学性质

1)热容、比热容

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

(单位:

J/K)比热容: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

单位:

J/(Kkg)

定压比热Cp:

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

定容比热Cv:

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

2)热膨胀

3)压缩性、绝热变化,位温

压缩系数:

单位体积海水,压力增加1Pa体积的负增量。

绝热变化:

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期内能使温度增加。

位温:

某一深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温度称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比现场温度低

4)蒸发潜热和饱和水气压

比蒸发潜热: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

饱和水气压:

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5)热传导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

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

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

6)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冰点温度随盐度s的增加而降低。

海冰定义

狭义:

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广义:

在海洋中见到的冰,包括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中的淡水冰。

世界大洋中约有3%-4%的面积被海冰覆盖着

二、海冰的形成

1、形成条件:

海水温度降至冰点;相对冰点稍有过冷现象;有凝结核存在。

2、形成过程

原理:

tρmax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的速度比tf快.当s<24.695时,结冰情况与淡水相同;

当s〉24.695时,海水冰点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海面温度降低到冰点,但海水仍在增密过程,使海水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