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1.A
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2.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词句“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的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
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
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②霏霏:
细雨纷纷状。
③六朝:
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答案】
(1)秋天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柳”可知是春天。
(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5.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
晚唐诗人。
②桑柘(sāngzhè):
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
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
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
“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
第一幅:
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第二幅:
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
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
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
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
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
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
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
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展现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弘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错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7.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
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解析】
1.赏析诗句。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
如中间两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
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
即可归纳出答案:
阴沉沉的天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
这种种因素,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8.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
千重万户。
②翻:
义同“反”。
③暗鹊: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
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
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
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
【解析】
【详解】
(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后面再加上情感。
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
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
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解词+释句+手法+作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
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
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
这一联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就是“畏”,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报晓的钟声意味着分别的时刻,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3)C“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说法不恰当。
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的“长”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⑤砧:
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10.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例:
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诗歌的意思来思考。
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冰塞川雪满山
2.示例一:
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
【甲】中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信心。
【乙】诗句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示例二:
两首诗都运用用典的手法。
【甲】中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