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559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水工程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排水工程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排水工程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排水工程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排水工程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排水工程材料.docx

《排水工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水工程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排水工程材料.docx

排水工程材料

排水工程(下)复习材料

主要内容:

一、污水的性质及指标(基本概念、污水分类、污染源、污染类型、污染性质、水质指标)

二、污水处理基本方法

三、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四、水处理的运行管理

五、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

一、污水的性质及指标

1、污水的分类

按污水的来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入渗地下水、截留雨水(合流制排水系统)

按废水产生工艺:

生活污水、焦化废水、冶金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废水、印染废水

2、污水的来源

点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突发性事故

非点源:

初期雨水、农业径流

3、污染的类型

耗氧型污染、富营养型污染、毒物型污染、感官型污染

4、污水的性质及水质指标

物理性质:

色度、臭和味、固体含量(浊度)

化学性质:

有机: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尿素、脂肪和油脂、酚、有机酸碱……

无机:

酸碱度、氮、磷、氯化物、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

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表示在一定条件下(20°C),单位体积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所消耗的氧气的数量。

单位为mg(O2)/L(废水)。

化学耗氧量COD:

用化学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H2O所消耗氧化剂中的氧量,为化学需氧量,单位为mg/L。

可生化性指标BOD5/COD:

BOD5/COD>0.3,可以采用生化处理法;BOD5/COD=0.2-0.3,难以生化处理;BOD5/COD<0.25,不宜采用生化处理法。

总需氧量TOD:

在900℃下,以铂为催化剂,使水样汽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总有机碳TOC: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增量,从而确定出水样中碳元素的含量,称为总有机碳。

氮的指标:

有机氮:

主要指蛋白质和尿素

总氮:

一切含氮化合物以N计量的总称

总凯式氮:

总氮中的有机氮和氨氮,不包括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氨氮:

有机氮化合物的分解或者直接来自含氮工业废水

NOx-N: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磷的指标:

含磷化合物——总磷(TP)

有机磷:

包括葡萄糖-6-磷酸、2-磷酸-甘油酸、磷肌酸等

无机磷酸盐:

正磷酸盐、磷酸氢盐、磷酸二氢盐、偏磷酸盐

生物指标:

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指数(与前者互为倒数=1L)、细菌总数

生物脱氮除磷指标:

BOD5/TN(即C/N)比值:

生物脱氮指标,理论上C/N>=2.82,实际工程C/N>=3.5。

BOD5/P比值:

生物除磷指标,一般认为该比值大于20。

5、排水体制

定义:

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所采取的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

类型:

(1)合流制排水系统:

①直排式合流制②截流式合流制

(2)分流制排水系统:

①完全分流制②不完全分流制③半分流制

二、污水处理基本方法

6、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基本思路、污水常见处理方法、废水水质控制

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基本思路:

①直接沉、截、分离②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形态和性质

污水常见处理方法:

物理法:

沉淀法、过滤法、反渗透法、筛虑法、上浮法、气浮法

化学法:

混凝、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

生物化学法:

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厌氧法(厌氧还原法)

膜法:

膜生物反应器MBR

按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方式分:

分离处理(污染物从废水中分离)、转化处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使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是转化为易于分离的物质)、稀释处理

按处理的程度分:

一级、强化一级处理:

去除效果:

EBOD=30%ESS=50%

功能:

去除大颗粒状悬浮固体污染物质(有机物),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担;

调节水量、水质、水温等,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

主要方法:

物化法——沉砂、沉淀、气浮、除油、中和、调节、加热或冷却等。

二级处理:

去除效果:

EBOD=85~95%ESS=90%

功能:

大量除去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保证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方法:

各种形式的生物处理工艺。

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目的:

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残留的悬浮固体、有机物;脱色,杀菌;

脱氮,除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深度处理以污水回收、再用为目的。

方法:

物化法——超滤、混凝、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加氯消毒。

生物法——生物脱氮除磷、生物陶粒、生物活性碳、曝气生物滤池。

再生水处理:

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术的水。

7、城市污水处理的一般流程

8、城市污水物理处理方法

筛滤截留法:

格栅、筛网、滤池与微滤机

重力分离法:

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

离心分离法:

离心机、旋流分离器

9、格栅

定义:

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作用:

截留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和杂物,以保护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的一种预处理方法。

分类:

按照形状:

平面格栅、曲面格栅、阶梯式格栅

按照格栅条的净间隙:

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3-10mm(一般污水处理厂设计时,至少两道格栅:

泵前采用粗格栅或中格栅,泵后采用细格栅。

清渣方式:

人工清除,与水平面倾角:

30º~60º,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

机械清除,与水平面倾角:

60º~90º,栅渣量大于0.2m3/d时,应采用机械清渣。

10、沉淀基础理论

定义:

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分类(根据悬浮物的性质、浓度和絮凝性能):

#自由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发生在二沉池中。

#区域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11、沉砂池、沉淀池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

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沉砂池的作用:

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几种形式:

平流式、竖流式、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等。

沉淀池:

分离悬浮固体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

由五部分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缓冲区。

沉淀池的分类:

按照使用功能:

初次沉淀池:

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20-30%的BOD5,55%的悬浮物;二次沉淀池:

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按照水流方向分:

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

12、污水生物处理定义、分类

定义:

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以对溶解氧的需求分:

好氧生物处理、缺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

以微生物生长方式分:

悬浮生长法——活性污泥法(Activatedsludge)

附着生长法——生物膜法(Biofilms)

生物稳定塘

天然生物处理

土地处理系统

活性污泥法

13、生物处理法分类

好氧生物处理

生物膜法

人工生物处理

传统厌氧消化

厌氧生物处理

现代高效厌氧反应器

14、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两池&两系统:

曝气池和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和曝气系统。

三个基本要素:

有机污水、微生物、氧气。

15、活性污泥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黄褐色

比重:

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

0.02∼0.2mm

比表面积:

20∼100cm2/mL

含水率:

99%以上(活性污泥中固体物质仅占1%)

生化性质:

活性污泥的组成M=Ma+Me+Mi+Mii

Ma—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Me—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即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难降解有机物质);

Mi—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难为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75%~85%);

Mii—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

#微生物(混合培养体):

(1)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

假单胞菌属、分枝杆菌属、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微球菌属、假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

菌胶团:

部分细菌形成的絮凝体状团粒——活性污泥絮凝体的主要成分。

作用:

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防止其内的细菌被微生物吞噬和免受毒物的危害。

(2)真菌(丝状菌):

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丝状菌:

污泥絮凝体的骨架,并使污泥具有很高的沉淀性能。

但过多会引起污泥膨胀,降低沉降性能,影响出水水质。

(3)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肉足虫(最初)→动物性鞭毛虫(而后)→游泳型纤毛虫(改善)→固着型纤毛虫(近达标水质)→后生动物(水质良好)。

16、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活性污泥的净化原理

增殖规律注意:

1)间歇静态培养;2)底物是一次投加。

曲线:

1)适应期2)对数增殖期3)减速增殖期4)内源呼吸期(内源:

驯化培养)

净化原理:

有机污染物从污水中去除过程的实质就是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获得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使活性污泥得到增长。

净化过程:

①初期吸附去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

活性污泥巨大的表面积(2000~10000m2/m3活性污泥)其表面为多糖类的粘质层,污水中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被其凝聚和吸收而得到去除。

②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小分子污染物直接进入微生物体内、大分子污染物水解后进入微生物体内。

17、活性污泥净化的影响因素

1、营养物质:

碳源(BOD5≥100)、氮源、磷源、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

最佳营养源BOD5:

N:

P=100:

5:

1

2、溶解氧:

曝气池内DO大于2mg/L,但不宜过高。

3、pH:

6.5-8.5

4、水温:

参与活性污泥反应的微生物多为嗜温菌10-45℃,多数在15-35℃

5、有毒物质:

重金属离子、酚、氰等

18、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

微生物量指标:

(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单位体积混合液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

(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有机性固体。

(3)一定条件时较稳定;对于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统一般0.75~0.85。

沉降性能指标:

(1)污泥沉降比(SV):

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2)污泥容积指数(SVI):

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单位mL/g。

SVI值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对生活污水及城市污水,此值以介于70~100之间为宜。

SVI过低,说明活性污泥颗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污泥活性较低。

SVI过高,说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欠佳,或已产生膨胀现象。

污泥活性评价指标

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

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其单位为mgO2/(gMLVSS·h)或mgO2/(gMLSS·h)。

重要作用在于指示入流污水是否有太多的难降解物质,以及活性污泥是否中毒。

污泥龄(污泥停留时间)

污泥龄SRT:

指在反应系统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式中:

θc——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d;

△X——曝气池内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即应排出系统外的活性污泥量,kg/d;

X——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浓度,kg/m3

V——曝气池的容积

Qw——作为剩余污泥排放的污泥量,一般用m3/d表示;

Xr——剩余污泥浓度,一般kg/m3表示;

Xe——排放的处理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一般用kg/m3表示。

污泥龄是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它能够说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状况,世代时间长于污泥龄的微生物在曝气池内不可能繁衍成优势种属。

BOD污泥负荷率、容积负荷率

(1)BOD污泥负荷率:

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

,F/M比值一般是以BOD污泥负荷率(又称BOD-SS负荷率)(Ns)表示。

式中:

Q——污水流量,一般用m3/d;

S0——原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一般用mg/L或kgBOD/m3;

V——曝气池有效容积,一般用m3;

X——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一般用mg/L或kgMLSS/m3。

高BOD污泥负荷率,有机物降解速率与活性污泥增长速率加快,降低池容,水质变差;

低BOD污泥负荷率,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活性污泥增长速率降低,池容加大,水质提高。

(2)BOD容积负荷率:

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污泥回流比

污泥回流比(R):

是指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QR与污水流量Q之比,常用%表示。

平均水力停留时间

平均水力停留时间时间(HRT):

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常以小时(h)计。

式中V——曝气池容积,m3;

Q——污水流量,m3/h。

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增殖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是微生物增殖和自身氧化(内源呼吸)两项作用的综合结果。

式中:

ΔX——每日的污泥增长量(kgVSS/d);=Qw·Xr

Q——每日处理废水量(m3/d);

Sa——进水BOD浓度(kgBOD/m3);

Se——出水BOD浓度(kgBOD/m3)。

有机物降解与需氧

氧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用途:

(1)氧化分解有机物;

(2)氧化分解自身的细胞物质

式中:

O2——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氧量,kgO2/d;

a’——代谢每kgBOD所需的氧量,kgO2/kgBOD.d;

b’——每kgVSS每天进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kgO2/kgVSS.d

19、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研究

莫诺方程的假定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微生物的耗氧速率与有机物浓度、微生物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莫诺(Monod)方程:

描述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描述底物比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莫诺方程的推论:

(1)在高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S>>Ks,零级反应,则:

(2)在低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S<

莫诺方程在完全混合曝气池中的应用:

在稳定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物料平衡:

劳-麦方程的假定:

以微生物增殖和对有机物的利用为基础。

劳-麦(Lawrence-McCarty)方程:

1)微生物比增殖速率:

2)单位底物利用率:

第一基本方程:

表示的是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c)与产率(Y)、底物比利用速率(q)以及微生物的衰减速率(Kd)之间的定量关系。

第二基本方程:

该模型是在莫诺特公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概念是有机物的比降解速率等于微生物对底物的比利用速率,即υ=q。

表示有机物的比利用速率(降解速率)与反应器(曝气池)内微生物浓度及微生物周围有机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0、曝气的原理、方法与设备

曝气的主要作用:

1.充氧:

向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其在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氧量。

2.搅动、混合:

使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处于搅动的悬浮状态,能够与污水充分接触。

曝气方法:

1.鼓风曝气:

是将由空压机送出的压缩空气通过一系列的管道系统送到安装在曝气池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曝气装置),空气从那里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逸出,并在混合液中扩散,使气泡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去;而气泡在混合液中的强烈扩散、搅动,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混合、搅拌状态。

2.机械曝气:

是利用安装在水面上、下的叶轮高速转动,剧烈地搅动水面,产生水跃,使液面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不断更新,将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

氧传质基本原理:

1、Fick定律:

扩散过程的推动力是物质在界面两侧的浓度差,被扩散的物质分子会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转移。

物质的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呈正比关系。

式中:

vd——物质的扩散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单位断面上通过的物质的量;

DL——扩散系数,表示物质在某种介质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扩散物质和介质的特性及温度;

C——物质浓度;

X——扩散过程的长度

dC/dX——浓度梯度,即单位长度上的浓度变化值。

2、双膜理论:

(1)界面两侧的液膜和气膜处于层流状态,而外侧的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处于紊流状态;气体分子以分子扩散方式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和液膜进入液相主体。

(2)气相和液相主体的紊流状态使得其中物质浓度基本均匀,不存在浓度差,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体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阻力仅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

(3)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4)氧转移的决定性阻力集中在液膜上,此过程为限速步骤。

结论:

式中:

dM/dt——氧传递速率,kgO2/h;

DL——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m2/h;

A——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m2;

(Cs−C)/Xf——在液膜内溶解氧的浓度梯度,kgO2/m3.m;

dC/dt——液相主体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或氧转移速率),kgO2/m.h;

K——液膜中氧分子传质系数,m/h;

KLa——氧总转移系数,h-1。

提高充氧速率的途径为了提高dC/dt值,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①提高KLa值:

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

加速气、液界面的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等。

②提高Cs值:

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如纯氧曝气、深井曝气等。

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

污水水质:

表面活性物质(亲水性)影响氧总转移系数;盐类影响饱和溶解氧浓Cs

水温:

水温升高,水的粘滞性下降,扩散系数提高,液膜厚度下降,KLa值增加。

氧分压:

气压降低,Cs值随之下降;反之则提高。

21、曝气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曝气设备

A.鼓风曝气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

B.机械曝气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

A

B

曝气设备按曝气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鼓风曝气装置和表面(机械)曝气装置两种。

衡量曝气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

氧的利用效率(EA):

是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氧的转移效率(EL):

又称充氧能力,通过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h);

动力效率(Ep):

每消耗1度电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kw.h)。

22、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一般设计

阅读ppt务必会算

公式法设计

负荷法设计

#厌氧生物法的设计

23、污水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工艺系统(非重点)

阅读ppt理解即可

1.传统活性污泥工艺;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工艺;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工艺;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工艺;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工艺;6.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8.多级活性污泥工艺;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工艺;10.深井曝气活性污泥工艺;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工艺;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工艺;

1.氧化沟工艺2.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SBR工艺)3.A-B工艺4.MBR工艺

24、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参见作业题

生物脱氮机理

在未经处理的新鲜污水中,含氮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①有机氮,如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类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②氨态氮,如NH3和NH4+

首先进行氨化反应:

有机胺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

反应式为:

RCHNH2COOH+O2→→RCOOH+CO2+NH3

然后进行硝化反应:

氨态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进一步分解氧化。

这一反应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亚硝化菌作用下使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其反应式为

NH4++1.5O2→→NO2-+H2O+2H+。

之后,亚硝酸盐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反应式为NO2-+0.5O2→→NO3-。

最后进行反硝化反应:

将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缺氧环境反硝化菌参与作用下,被还原为气态氮N2或N2O、NO的生物化学过程。

反应式为NO2-+3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H2O+OH-

NO3-+5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2H2O+OH-

缺氧反硝化:

细菌:

反硝化细菌(兼性厌氧菌)

反应:

NO3-—N反硝化还原为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

碳源:

原水中BOD

硝酸盐来源:

回流出水中的硝化产物

好氧脱碳硝化:

脱碳——氧化去除COD

脱碳菌——好氧有机物呼吸的细菌,以有机物为碳源

硝化菌——好氧氨盐呼吸的细菌,以碳酸盐为碳源(NH4+→NO2-→NO3-)

为什么先脱碳、后脱氮?

硝化菌的碳源是脱碳菌的代谢产物;有机碳源丰富时,脱碳菌世代周期短生长迅速,硝化菌氧利用不足,生长缓慢。

硝化脱氮时有时需要补碱(Na2CO3或NaOH)?

硝化作用消耗碱(NH4+、CO3-),水pH下降;补充碳源、升高pH。

硝化菌世代周期长,容易从活性污泥系统中被洗掉,如何解决?

挂生物膜或投加悬浮填料;定期投菌。

生物脱氮影响因素和最佳条件

——————

生物除磷机理(图)

利用好氧微生物中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溶解性磷酸盐过量吸收作用,然后沉淀分离而除磷。

厌氧环境中:

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厌氧发酵产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苷;而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的不利状态下,将体内积聚的聚磷分解,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供聚磷菌生存,另一部分能量供聚磷菌主动吸收乙酸苷转化为PHB(聚β-羟基丁酸)的形态储藏于体内。

聚磷分解形成的无机磷释放回污水中,这就是厌氧释磷。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A2/O工艺、改进的Bardenpho工艺、UCT工艺、SBR工艺、MSBR脱氮除磷工艺、三沟式氧化沟、YAAO工艺、

SBR工艺:

将除磷脱氮的各种反应,通过时间顺序上的控制,在同一反应器中完成。

A:

缺氧搅拌(部分好氧分解)B:

DO→O,厌氧发酵,反硝化菌脱N

C:

厌氧(停止搅拌),聚磷菌放PD:

曝气(硝化菌进行硝化反应,聚磷菌吸P)

E:

停曝,静沉,撇水

生物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

膜生物反应器(MBR)

————

25、生物膜法

定义:

使细菌和菌类相关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