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601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0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

 

2017年7月出版

 

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稳步增长,毛利率稳定4

2、自主共振+全球配套,汽车零部件现机会6

2.1、外资和合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核心产品上开始突破6

2.2、中国整零关系中零部件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行业发展8

2.3、配套自主车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10

3、细分零部件市场11

3.1、传统汽车零部件市场12

3.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13

3.3、智能网联零部件市场14

4、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情况14

5、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机会16

图表1:

2005-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情况4

图表2: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规模(亿元)和增速4

图表3:

2010-2016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金额(亿美元)5

图表4:

中国零部件行业毛利率(%)6

图表5:

2005-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7

图表6: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竞争力分布情况8

图表7: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整车厂的依附关系9

图表8:

2011-2016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变化10

表格1:

2016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20强7

表格2:

本土零部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10

表格3:

主要汽车零部件系统11

表格4:

2014年中国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比14

表格5:

中国主要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布局情况15

 

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稳步增长,毛利率稳定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之首。

作为汽车工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零部件伴随着汽车市场的增长快速扩张,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值比上整车产值1:

1的比例仍然远低于汽车产业链成熟国家1.7:

1的比例,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图表1:

2005-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情况

 

图表2: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规模(亿元)和增速

 

 

汽车零部件出口占到全部汽车产品出口金额的比例超过80%。

201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为645.73亿美金,占到汽车产品出口金额的84.97%,对汽车行业出口贡献巨大。

按类别看,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车身附件排在前三,行驶系统中,轮胎占到60.04%,仍是零部件出口的生力军。

美国、日本、德国是我国零部件主要出口国。

 

图表3:

2010-2016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金额(亿美元)

 

零部件行业整体毛利稳定,外资和合资企业利润率高。

从利润水平来看,零

部件行业整体毛利率稳定,长期维持在15%左右,由于外资和合资企业占据着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产品,整体利润率高于中资企业。

 

图表4:

中国零部件行业毛利率(%)

 

2、自主共振+全球配套,汽车零部件现机会

2.1、外资和合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核心产品上开始突破

中国市场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小而散。

我国零部件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

其中年产值达到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

其中,小型企业占62%,中型

企业25%,大型零部件企业仅占9%,大型企业尤其是中资的大型零部件企业数量少。

 

图表5:

2005-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

德、日、美零部件企业实力强劲,通过独资和合资企业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100强零部件企业中,日、美、德系企业分别贡献30%、25%、18%的比例,实力强劲。

2004年,国家正式放开外资零部件企业股比限制,外资零部件企业开始在华大肆布局,且投资以高附加值零部件为主。

目前,外资企业数量仅占中国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数量的20%(独资占45%,合资占55%),但市场份额高达70%。

 

表格1:

2016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20强

 

中资企业整体尚以中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但在核心产品上开始逐步突破。

中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和原材料密集程度较高的中低附加值产品上,比如座椅、轮胎等。

经过数十年向外资企业的学习,部分中资企业已经在核心产品上有所突破,开始掌握如缸内直喷汽油机、柴油机高压共轨等发动机技术,自动变速器技术等,竞争力有所加强,但核心零部件仍然以供应中资主机厂为主。

 

图表6: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竞争力分布情况

 

 

2.2、中国整零关系中零部件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行业发展

作为主机厂的上游,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全球汽车整

零配套模式可分为“水平分工、自由竞争”的欧美模式和“双向垄断”的日韩模

式两种。

欧美模式是指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契约关系,整车企

业并不参控股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可以用图纸向零部件企业招标,零部件企业也可以自主开发新品供整车企业选择。

这种模式是以市场自由竞争为基础,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降低成本,但促进竞争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消耗。

日韩模式中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关系则更为稳定,主机厂会选择相对独立的供应体系进行长期合作,且主机厂往往会参股其供应链体系中的零部件企业。

这种模式下,整零企业利益绑定,共赢共生,相互依存,缺点是各整车厂零部件配套各成体系,参股方式下零部件企业的创新和降本动力有所削弱。

中国零部件企业依附主机厂存在,各成体系。

中国汽车零部件由于历史原因

(零部件市场过早对外资企业全面放开),自身实力较弱,在整零关系中处于弱

势地位。

离主机厂最近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多数由主机厂控股或参股,只为本集团服务,订单稳定;协作企业则处于最底层,可替代性高,附加值低。

不同的主机厂供应体系下存在大量重复建设,以上海大众为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600多家,而一汽大众则有1000家,尽管两者有些车型的零部件是通用的,但大多是各自为政。

 

图表7: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整车厂的依附关系

 

“依附式”的整零关系不利于零部件企业发展。

“依附式”的关系下,一方面,主机厂倾向于把自主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零部件企业难以深度参与整车新车型的开发过程,技术提升慢;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通常需要整车厂配套交货后的3个月以上才能拿到回款,而原材料采购上又很难赊账,零部件企业往往流动资金紧张,难以改善局面。

 

2.3、配套自主车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自主品牌崛起为零部件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合资乘用车核心零部件多由外

资零部件企业配套,国内零部件企业以配套自主品牌为主,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

业则在与自主车企的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

2016年,我国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创下新高,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自主品牌建立自身零部件体系的诉求必将伴随着一批自主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崛起。

 

图表8:

2011-2016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变化

海外并购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机。

海外零部件公司生产成本较高,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制造更具成本优势。

我国零部件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积极承接零部件产业转移,收购了如江森的内饰、伟世通的空调、博世的电机等业务,从而依靠并购直接成为全球零部件供应商。

表格2:

本土零部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3、细分零部件市场

 

汽车零件是指不能拆分的单个组件,而部件是指实现某个功能的零件组合。

一辆汽车视车型不同大约拥有1-3万个零件,按照功能不同,又可大致分为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前后桥、车身等。

尽管汽车零件数量非常多,但对主机厂而言,一般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维持在200-300之间。

表格3:

主要汽车零部件系统

 

3.1、传统汽车零部件市场

发动机系统: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来源,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

环保性,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又可分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中国乘用车整车企业基本都配备有自己的发动机工厂,其产品主要满足内部配套需求,因此汽油发动机提供商的竞争格局基本与整车一致,发动机销售前10企业多为合资企业,比如上海通用五菱、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等。

商用车整车企业则自产或与国内主流的柴油机供应商合作,主要柴油机供应

商包括安徽全柴、一汽集团、广西玉柴等。

变速器系统:

变速器是动力总成的核心部件,用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以保证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区域。

变速器又可以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由于操作简单,更适合城市路况,占比持续上升,从

2009年的47%上升至2015年的55%,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配套方面,手动变速器附加值较低,基本全部为国产,制造商主要分为一汽、

上汽、长安等整车集团内部配套企业和独立变速器企业,如上海齿、重庆青山等。

自动变速器则由外资企业把持,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企业开始在自动变速器上有所突破,比亚迪、江淮等车企,南京邦奇等独立变速器企业在自动变速器上有所突破。

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是指借助外力帮助驾驶员完成方向转换的系统,转向系统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按照动力来源不同,助力转向系统又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助力和电动助力两种。

国内生产转向系统产品的企业中中资企业占比达到85%,合资和独资占到15%。

从竞争格局来看,中资品牌市场份额高于合资品牌,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转向系统的市场集中度很高湖北恒隆、浙江万达、上海采埃孚三家企业就贡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是整车最重要的安全装置之一,常见的制动器主要有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两大类,鼓式制动器主要用于商用车上,盘式制动器则多用于乘用车上。

国内制动器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较为严重,中国品牌中如元丰、万向钱潮、万安等以配套商用车为主,亚太机电、东光奥威以乘用车配套为主,部分中国品牌如亚太已经进入合资整车厂的供应链。

但受到合资品牌的挤压,中国品牌的制动器空间在不断被挤占,预计被收购或者被淘汰的现象将增多。

车身附件:

车身附件包括座椅、车身、内饰件、仪表盘等。

车身附件各细分领域的市场基本都掌握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外资背景的企业如德尔福、李尔、弗吉亚、法雷奥、电装、丰田纺织等占据优势,随着外资企业的产品进一步向中低端市场衍生,国产汽车车身附件企业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汽车电子: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

称,其按用途可以分为:

动力控制、安全控制、通信娱乐系统和车身仪器仪表四

大模块,目前,动力控制和安全控制模块的占比最大,但随着汽车朝网联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预计通信娱乐和车身仪器仪表的占比将逐步提升。

我国汽车电子市场大部分份额仍然被外资、合资企业占据,尤其是高门槛的汽车动力控制和安全控制上,中资企业少有突破,仅在通信娱乐系统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3.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

从2014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2014年、2015年新能源汽车

销量同比增速超过300%,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受查处“骗补”影响,进入

调整阶段,2016年全年销售50万辆,增速放缓至50%。

根据“中国制造2020”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

万辆,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零部件分别为电池、电机、电控,占到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成为新能源汽车独特的零部件供应商。

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实力相较日韩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实行车型管理的办法,目前尚未有搭载外资企业电池的车型进入补贴目录,因此动力电池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内企业瓜分。

另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使得近两年出现了大量的动力电池企业,整体产能开始过剩,但2016年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占率接近90%,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从国家政策的导向来看,由于动力电池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扶持大型电池企业(8Gwh产能的要求)将是趋势,留给后进入企业的机会窗口正在消失。

电机电控配套方面,车载电机电控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我国在工业用电机和电控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内电机电控市场基本被中资企业把控,也有部分车企自己生产电机电控。

电机电控市场整体集中度较高,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郡、精进电机等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占率。

 

3.3、智能网联零部件市场

智能网联包括了智能化和网联化两方面的内容。

2016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

学会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其中包括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至此,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出台,智能网联开始提速,前景广阔。

智能化方面,完全无人驾驶短期难以实现,但辅助驾驶(ADAS)已经被多家车企纳入2020年量产计划。

目前辅助驾驶产品主要包括主动安全、主动预警、主动干预等功能。

配套零部件方面,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为主的感知系统,以处理器算法为核心的决策系统系统,高精度地图和执行系统等是ADAS的核心。

ADAS的软硬件一般由系统集成商独立研发或与半导体公司合作研发,由于与整车企业关系最为密切,传统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和博世占在ADAS竞争中占据了多数市场份额。

另外、由于ADAS尚处于起步期,传感器、算法等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公司抢夺市场。

车联网方面,利用通信传感技术等对道路、交通、行人进行感知,基于多个系统间海量数据交互,实现行车环境的完全可视化,以降低交通事故、提高效率和提供互联网服务是其目标。

目前包括前装、后装在内的车联网车载终端率先启动,内容服务还有待具体商业模式的落地。

4、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情况

 

六大产业以主机厂为核心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贡献零部件行业超过80%的营收。

近年来,中国零部件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整车厂为核心的六大产业集群:

东北(吉林、辽宁)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中部(湖北、安徽、湖南)产业集群、西南(重庆、四川)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集群。

2014年,六大产业集群占到全国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48%。

表格4:

2014年中国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比

 

百强外资零部件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湖北、广东,百强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上海、浙江。

这样的分布也使得长三角产业集群在六大集群中规模最大,营收占比达到行业的27.80%、中部集群和珠三角集群规模分列二、三位。

 

表格5:

中国主要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布局情况

 

5、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机会

 

兼并收购加快,技术水平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

出于成本和本地市场考虑,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承接全球零部件产业转移的趋势将持续。

海外并购将有利于中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承接全球订单,扩大市场占有率,淘汰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企业,从而推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加速,催生新的市场机会。

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汽车行业将迎来重大变革,从传统燃油汽车转向电动汽车,搭载更多的智能网联功能将成为趋势,而汽车本身的变化也将催生一批新的零部件机遇,电动化相关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化相关的传感器、芯片、算法、高精度地图、前装后装设备,轻量化相关的新型材料等细分领域都将受到推动。

对零部件企业可择优推行信贷、并购基金、直投等业务。

零部件行业的特性决定了零部件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在整零关系中整车厂的强势地位也决定了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回款周期较长,有很强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需求,可选择进入整厂一级供应链的零部件企业推行信贷业务。

同时,由于零部件行业目前处在兼并收购加速阶段,可择优提供并购资金、直投等业务。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