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首采工作面开采设计方案 三.docx
《2303首采工作面开采设计方案 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03首采工作面开采设计方案 三.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03首采工作面开采设计方案三
首采工作面开采设计方案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开拓方式
矿井斜井开拓,主斜井斜长274m,倾角16°50′29″,净断面9.6m2,装备PVG1250型整芯阻燃胶带提煤,同时担负辅助进风任务;副斜井斜长150m,倾角24°41′46″,净断面10.3m2,装备JK-2×1.5E单滚筒绞车,担负矿井辅助提升和主进风任务。
斜风井斜长157.3m,倾角24°46′47″,净断面9.5m2,担负矿井回风任务。
副斜井落底标高为+730m,故矿井水平标高为+730m。
二、采区划分
矿井划分三个采区,分别为一采区、二采区和三采区,其中一采区及首采区开采23号煤层,服务年限1.9年,二采区开采23-25号煤层,服务年限8.7年,三采区开采26号煤层,服务年限18.0年。
三、提升系统
1、主斜井:
斜长274m,倾角16°50′29″,净断面9.6m2,装备PVG1250型整芯阻燃胶带。
2、副斜井:
斜长150m,倾角24°41′46″,净断面10.3m2,装备JK-2×1.5E单滚筒绞车。
四、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副斜井进风,主斜井辅助进风,斜风井回风。
斜风井装备FBCDZ№24型对旋轴流式风机2台,功率2×90KW。
五、排水系统
矿井井下采用集中式排水,在一采区下部+680m水平建主排水泵房,矿井水经敷设在轨道下山、采区轨道运输石门及副斜井中的排水管排至地面。
主排水泵房选用了MD155-305型多级离心泵3台,正常涌水时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最大涌水时2台工作;配套电机YB315S—4电动机,功率110kW,电压660V,转速1480r/min。
。
六、矿井供电系统
潘津矿井为双回路供电,主供电源引自35kV皮里青变电站,线路全长约8km,电压等级为35kV,导线型号为LGJ-95。
矿井备用电源引自35kV达达木图变电站,线路全长约8km,电压等级为35kV,导线型号为LGJ-95。
在矿井工业广场北侧设一座35kV变电所,变电所为半室布置,主变压器布置在室外,其余设备为室布置。
根据负荷统计,选用2台SZ11-6300/35,35±3X2.5%/10.5kV、6300kVA有载调压变压器,正常情况下两台主变压器分列运行。
当一台主变故障时,另一台主变能带动全部负荷。
地面35kV变电所以10kV向井下(2回)、主井提升(2回)、副井提升(2回)、压风机(2回)、生活区箱式变电所(1回)、动力变压器(2回)供电。
七、六大系统情况
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本矿井为瓦斯矿井,煤层易自燃,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矿井配备一套KJ95N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分别对矿井提升、通风、压风、井下救生舱、采煤及掘进面的瓦斯等参数进行采集处理、超限报警断电、远方控制等。
2、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本矿井配备一套KJ69J型矿用人员定位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
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本矿井的开拓布置,设计在井底设置1个永久避难硐室,工作面上下顺槽各设置1个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总容量为86人,容量大于最大班下井人数。
4、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本矿井设计在井下建设有完善的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管路接至各救生舱、采煤工作面及掘进头等所有矿井采区避灾路线上,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
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本矿井设计在井下设置有供水施救系统,发生事故紧急避难时的水源由井下消防洒水管供给,在灾变期间通过阀门切换由生活供水系统接入井下消防洒水管路,保证在矿难时有满足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的洁净水供给紧急避难时做饮用水水源。
6、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本矿井设计有完善的通信联络系统。
行政通信配备一台SH-300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生产调度选用一套KT30型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分别接至各用户地点,并采取保护措施,确保人员的使用畅通和安全。
第二节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及围
二采区开采的23-25号煤层平均厚度17.03m,上距22号煤层平均间距42.70m,23-25号煤层开采为+716~+550m,开采垂深166m。
井田东西长1.335km,南北宽1.23km,面积约1.667km2。
二、采区地质概况
(一)地层
区地表大面积为第四系所覆盖。
下伏地层只在局部地段出露。
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情况,将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中上统郝家沟组(T3h)
地层厚度650~780m,平均厚度700m。
上部为一套灰绿、灰、灰褐色的粉砂岩、泥岩及细砂岩,夹炭质泥岩薄层及薄煤线;粉砂岩及细砂岩中含菱铁质,局部含灰色粗砂岩及砂砾岩层。
中部为一套灰褐、褐红、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层,夹灰绿色砂砾岩层。
下部为一套暗红色泥岩及灰色薄层泥灰岩。
该套地层与上覆侏罗系地层呈整合接触,在本区出露较少,零星出露于矿区北部。
2、侏罗系中下统八道湾组下段(J1b1)
地层厚度190~378m,平均厚度194m。
地表无出露。
岩性为一套浅灰厚层状粉砂岩为主,夹粗砂岩、细砂岩薄层,含煤3~4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22、23-25、26号煤层(前人称A煤组),全区稳定发育,此段地层主要特征为上部22号煤层以上为一套河流相、滨湖相沉积,岩性较粗,主要为中、粗砂岩,以下为一套沼泽相沉积,较平稳的沉积环境,岩性细腻,泥质粉砂岩为主,底部以一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砂岩与下伏三叠系分界,呈整合接触。
3、第四系上更新-全新统洪冲积物(Q3-4apl)
地层厚度0~25m,平均厚度12m。
区广泛分布,为浅黄色,上部为风成亚砂土为主,具可塑性和吸水性,下部为冲洪积松散砂砾石层,分选差,次棱角状,透水性好。
(二)构造
矿区位于皮里青褶皱的翘起端,属脑盖图背斜南翼,呈一南倾的单斜构造,北部较陡20°~45°,南部较缓10°~12°。
矿区西界外发育有f2平移断层,沿库勒萨依沟展布,为一高角度平移断层,本区地层相对北移上盘,平移断距100m左右,对区煤层影响不大。
井田构造总体上属简单构造。
三、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全区可采煤层3层,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22、23-25、26号煤层,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见表1-2-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
表1-1
煤层编号
煤厚两极值
平均(点)
夹矸层
稳定性
间距两极值
平均(点)
面积可采比(%)
可采性
22
1.96—5.70
3.90(5)
较稳定
39.06—47.81
42.70(9)
100
全区分布
23-25
12.49—20.87
17.03(9)
1-6
较稳定
100
全区分布
1.79—3.52
2.74(9)
26
28.02—35.68
30.42(9)
0-2
较稳定
100
全区分布
1、22号煤层
全区可采,全区5个孔均有控制,65-1孔火烧,废平硐有见煤点,见煤最低标高609.77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96~5.70m,平均厚度3.90m,无夹矸,属层位稳定的中厚煤层。
与23-25号煤层间距39.06~47.81m,平均间距42.70m。
2、23-25号煤层
全区可采,区钻孔和746水平巷通均有9个点控制,与26号煤层相伴产出,在本区间距较小,常常以组合的形态呈现(A组煤),控煤最低标高550.07m,煤层厚度为12.49~20.87m,平均17.03m,纯煤厚度11.75~20.48m,层位稳定,多数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矸1~2层,最高达到6层,总体属于较稳定的厚煤层。
与26号煤层间距1.97~3.52m,平均间距2.74m。
3、26号煤层
全区可采,所有钻孔及巷道均有9个点控制,为本矿的主采煤层,控煤最低标高513.74m,煤层厚度28.02~35.68m,平均厚度30.42m,厚度稳定,结构简单,仅局部有1~2层夹矸,总体属巨厚煤层。
(二)煤质
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区煤层颜色均呈黑及褐黑色,深褐色条痕,煤层为半坚硬(煤芯破碎不能测试硬度),具均一状条带状结构,多呈沥青光泽及玻璃光泽,呈贝壳状及平坦状断口,裂隙及节理发育。
22、23-25、26号煤层平均视相对密度分别为1.26t/m3、1.28t/m3、1.23t/m3。
各煤层煤岩组成均以亮煤暗煤组成,丝炭少量,宏观煤岩类型为亮型及半亮型煤。
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
镜质组反射率0.34~0.37%,平均0.35%,变质程度为0级阶段,属低变质阶段。
2、煤的化学性质
⑴水分(Mad)
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6.44%~8.26%,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5.47%~6.42%,属低水分煤层。
⑵灰分(Ad)
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产率为6.54%~9.79%之间,浮煤干燥基灰分产率为3.18~5.16%,属特低灰煤层。
⑶挥发分(Vdaf)
各煤层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39.64%~42.08%,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39.52%~41.89%,属高挥发分煤层。
⑷元素分析
各煤层原煤元素含量均以干燥无灰基碳元素(Cdaf)含量为主要成份,含量在77.64%~79.17%之间,其次为干燥无灰基氧加硫元素(Odaf+Sdaf)含量,其含量在15.47%~16.34%之间,氢元素(Hdaf)含量在4.56%~4.89%之间,氮元素(Ndaf)少量,含量在1.27%~1.36%之间。
⑸有害元素
煤层有害元素主要包括硫、磷、氟、砷、氯等元素,分述如下:
硫:
原煤干基全硫(St,d)含量在0.39%~0.42%之间,属特低硫-低硫煤。
磷:
原煤干燥基磷(Pd)含量在0.015%~0.%之间,属低磷煤。
氯:
原煤干燥基氯(Cld)含量在0.-0.107%之间,属低氯煤。
氟:
原煤空气干燥基(Fad)含量在44~67ug/g之间,属低氟煤。
砷:
原煤空气干燥基砷(As,ad)含量在1~2ug/g之间,属一级含砷煤。
3、煤炭产品用途
本区可采煤层属厚~巨厚煤层,结构简单~中等,层位稳定,煤质好,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发热量较高,为良好的煤化工用煤及工业动力用煤,主要为化工产业原料之一。
四、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伊宁盆地北缘,地貌特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属丘陵草原地带,地貌类型兼有构造剥蚀地貌和流水冲蚀地貌的特征,地势北高南低。
西邻的库勒萨依沟为季节性冲沟,丰水季节时具流水,流量受控于大气降水,枯水期居多。
区有基岩出露,大部为烘烤火烧。
海拔高程780-980米,相对高差200米,冲沟南北向,切割深度1~3米。
本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受伊犁盆地天山南北气候的复合影响,雨季在七、八月份,具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当大气降水丰沛时,由北向南形成短暂水体,多汇集在冲沟,排泄出矿区,其中西侧的库勒萨依沟为最大排泄通道。
本区地质构造基本为弧形单斜构造,地层有侏罗系下统的八道湾组下段地层和第四系地层,浅部基岩或裸露区风化裂隙发育,有利用于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形成了基岩地下水顺南部单斜地层向深部或向盆地汇集的总趋势。
1、含水层及隔水层
⑴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
根据岩性组合、含水性质、富水特征等因素,将井田地层由新至老划分为4个含水岩组,现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近南北条带状的库勒萨依沟中,由松散冲洪积砂砾、砂岩层组成,厚度0~25m,枯水季节时层中有潜流,含水丰富,根据抽水试验工作,其单位涌水量0.47升/秒·米,渗透系数3.01米/日。
②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
广泛分布于全区,上部为风成亚砂土及坡积物,下部砂砾石组成,为松散堆积,透水性好,由于空间位置处于当地最低侵蚀水准面以上,虽接受大气降水,但不具备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③火烧区含水层
本区煤层有不同程度火烧,其烧变岩钻孔垂深在19~80m。
钻孔在揭穿火烧区时,裂隙较为发育,冲洗液大量消耗,岩性松散。
根据钻孔简易水位观测,在地下水位垂深6.20~81.05m时,大部分烧变岩都位于水位之上,即大部分火烧区根据当地侵蚀水准面分为透水层和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其主要受控于大气降水及地理位置,在地形切割较深处排泄。
该含水层基本分布库勒萨依沟以东阶地上,基本与第四系含水层相沟通,地下水位趋于一致。
④八道湾组下段孔隙裂隙弱含水层组
包括各煤组及其顶底板各岩层,为矿床直接充水含水组。
下部主要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夹23~25、26煤层,一般厚度190~378m,平均194m,上部主要为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等。
本含水层富水性较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在露头处入渗补给,在含煤系地层抽水实验中,其单位涌水量为0.0242升/秒·米,渗透系数0.0647米/日,为弱含水层。
⑵含煤地层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抽水试验工作,对含煤系地层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性进行确定,含煤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富水性弱,含煤系煤组地段中,渗透系数0.0647米/日。
由上可知,煤矿下侏罗系各碎屑岩类含水组富水性均较微弱。
地表第四纪松散砂砾覆盖层缺乏补给源,依赖大气降水入渗,属透水不含水的岩层。
八道湾组地层粗碎屑岩较多,接受以覆盖层为转换的孔隙水渗透,但由于底部较厚的泥岩类相对隔水层的存在,不易产生越流补给。
八道湾组为矿床直接充水含水组,其上部与下部性组合具有明显的河流沉积特点,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在泥质岩石中,孔隙连通性有限;中部属湖沼相沉积,煤层分布集中,砂岩层薄而不稳定,渗透性能差。
地下水化学特征为硫酸盐、氧化物—钾+钠、钙型水,PH值为7.90,矿化度为4720毫克/升,为弱碱性水,总硬度为1150.60(CaCO3mg/l)的硬水。
井下观测未见明显涌水现象。
据调查,矿井地下水主要沿煤层渗出,原生产主井每昼夜排水量约120-290立方米,矿井排放水主要来自746水平北部巷道,其原因主要为浅部煤层采空后,暴露出地表废弃矿井及塌陷坑,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煤岩层进行层间入渗。
⑶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①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区无常年流动的地表水流,但大气降水、融雪水可形成暂时性地表水流补给地下水,由于区地势均有起伏,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和形成,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不密切。
距调查,在原主井以北周围已形成有采空塌陷坑,从地表所形成的冲沟分析,地表水汇入坑,即大气降水通过塌陷坑直接补给含煤系地层,这就造成原采空区已成为“贮水库”。
②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第四系透水层和火烧区透水层,通过孔隙、裂隙接受大气降水、雪融水入渗补给各自的含水层,同时补给含煤系地层,最终水位趋于一致。
八道湾组和第四系两含水层(隔水层),分别与以缓倾斜地层状态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细砂岩为主,胶结好,完整坚硬,相对隔水层的厚度较大,本身富水性较弱,第四系含水层通过破碎裂隙、孔隙、风化面进行补给地下水。
⑷地下水的补充、径流和排泄条件
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本矿区处于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煤层露头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标高地815~835m,主要为入渗补给,低凹积水区也为主要补给源,库勒萨依冲沟横切于地层走向,为季节水流,流经沟时间短,但坡度较大,对区的地层补给较弱,故地表水体或季节水流对区地层补给性较差,含煤系地层和煤层露头在本区均有出露,且覆盖层较薄,是接受大气降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但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使降水主要消耗在蒸发上,但含水层透水性较差,又有多层隔水层存在,从本次勘探钻孔和各井口排水量进一步证实,从北向南,涌水量逐渐变小,其补给源主要在矿区北部和煤层露头附近。
②地下水的运移:
区地下水受构造形态及沉积相变的控制和制约,地层向南倾呈单斜构造,地下水沿此方向运移,浅部迳流较为迅速,到了深部变缓甚至成为滞流,总体从北向南迳流。
③地下水的排泄
区地下水的排泄部分运移出南部矿界外,区主要表现为生产矿井及小窑的抽排,由于各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矿井的抽排形成较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特点7~9月份地下水补给、迳流和排泄较为明显和强烈,而冬季较小。
2、充水因素
火烧区积水、塌陷坑及采空区积水是未来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
本区矿井未曾发生大的水患事故,但在未来矿井的开发建设,应保持足够重视,特别是未来的冒落区、火烧区,冲沟通过区段,给予高度重视,以防洪水,与老硐和旧矿的积水溃入矿坑,在生产中加强管理,避免水患事故发生。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前面所述,矿区位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迳流区,只有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平移断层带和火烧区富水性较强,但是主要分布于冲沟等局部地段,形不成大面积的地下强迳流场,而其余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均相对较弱,单位涌水量小于0.1l/s·m。
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是由于局部地段受断层、火烧区、塌陷区及地表水流等因素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略显复杂,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综合为中等的孔隙-裂隙水类型。
第二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开采技术条件
一、瓦斯
1、矿井瓦斯
根据钻孔煤芯瓦斯样测定,本矿井煤层瓦斯分带为二氧化碳-氮气带,瓦斯成分CH4一般在0~8.02%,CO2一般在0.50%~13.88%,而氮气含量在91.36%~99.49%之间。
煤层瓦斯样测定成果详见表2-1。
煤层瓦斯样测定成果表
表2-1
采
样
地
点
煤
层
编
号
采样
深度
(m)
瓦斯成份(%)
瓦斯含量(%)
瓦斯
分带
CH4
CO2
N2
CH4
CO2
65-1
26
81.49-81.69
0.00
13.88
86.12
0.00
0.239
CO2-N2
矿井
26
746水平
8.02
8.84
83.14
0.00
0.124
CO2-N2
2-1
26
287.2-287.40
0.00
3.70
96.29
0.00
0.205
CO2-N2
2-1
23-25
274.20-274.40
0.00
3.74
96.29
0.00
0.162
CO2-N2
3-2
23-25
360.60-360.80
0.00
0.50
99.49
0.00
0.261
CO2-N2
3-2
22
273.00-273.20
0.00
8.64
91.36
0.00
0.179
CO2-N2
2007年9月矿井作了瓦斯等级鉴定,2008年1月24日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对其进行了批复,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08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4.41m3/t,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二采区矿建掘进工作面实际情况,我矿的各种瓦斯监测仪器均没有检测出瓦斯。
二、煤尘爆炸性
井田可采煤层均取样进行了煤尘爆炸性试验,经过化验测试,火焰长度300~400mm,抑爆岩粉量75~85%,各煤尘均有爆炸性。
爆炸性试验测试成果见表2-2。
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
表2-2
煤层
编号
工业分析(%)
爆炸试验
爆炸性
结论
备注
水分
M.ad
灰份
A.d
挥发份
V.daf
火焰长度
cm
岩粉量
%
22
8.52
8.72
40.05
>400
80-85
有爆炸性
23-25
8.12
12.21
41.24
300-400
75-85
有爆炸性
26
7.34
6.43
42.17
>400
85-90
有爆炸性
三、煤的自燃倾向性
井田可采煤层均取样进行了煤层自燃试验,经过化验测试,各煤层属易自燃煤层。
自燃试验测试成果见表2-3。
自燃倾向等级表
表2-3
煤层
编号
煤类
氧化样
T3℃
原样
T2℃
还原样
T1℃
△T℃
氧化度
(%)
自燃倾
向等级
22
长焰煤
不粘结煤
272
304
304
39
12.40
易自燃
23-25
长焰煤
273
301
305
31
17.10
易自燃
26
长焰煤
271
304
308
35
15.00
易自燃
四、地温
根据勘探报告,井下温度无异常点,对3-2、3-1、1-1钻孔进行了井温测试,根据井温资料,恒温带≤50m左右,其下为增温带,地温梯度约在1.1~1.2℃/hm。
在施工钻孔中,泥浆冲洗液温度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五、矿井涌水量预计
勘探报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27.63m3/d,未提供矿井最大涌水量。
为了更好地指导矿井设计和生产,2012年5月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编制了《新疆伊宁县潘津乡工业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报告对矿井涌水量重新进行了预算,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00m3/d(41.67m3/h),最大涌水量为2400m3/d(100m3/h)。
本次设计以调查报告预计的涌水量作为设计依据。
根据现矿井日常涌水量观测,矿井正常涌水量63.2m3/h。
六、煤层顶底板条件
1、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22号煤层:
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为半坚硬岩层,灰色粉砂岩为直接顶板,胶结致密,性脆,细砂岩顶板胶结好。
底板为粉砂岩,为半坚硬岩层,钙泥质胶结,致密、性脆。
23-25号煤层:
顶板为粉砂岩,泥质胶结、致密、胶结好,为半坚硬岩层、性脆,该煤层与26号煤层之间夹平均厚度2.70m左右的深灰色粉砂岩,致密、泥质胶结,具裂隙,岩层硬度接近软弱岩层。
26号煤层:
上部直接与23-25相接触,常呈组合形态,类似于夹矸较厚的粉砂岩,煤矿往往一同并开采,其夹层不作为煤层顶板来对待。
底板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层理发育,胶结程度较好,为中等完整的底板。
2、煤层顶、底板稳固性
井田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均以粉砂岩类为主,根据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测试,天然状态下,煤层顶板单项抗压强度在11.00~34.70Mpa之间,底板在8.60~21.60Mpa之间,饱和状态下,煤层顶板单项抗压强度在0.30~7.50Mpa之间,底板在0.50~12.00Mpa之间。
从测试结果表明,可采煤层顶、底板均为软弱岩石,稳固性差,其裂隙发育,易沿裂隙产生开裂或侧向胀裂。
据钻孔统计,主采煤层顶、底板RQD值都较低,易破碎,22煤层顶、底分别为56%、52%,23-25煤层顶分别为52%、26煤层底板64%,为岩体完整性中等顶、底板。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采区资源储量
1、保有地质资源储量
二采区工业资源/储量=(331)+(332)+(333)=1157.5+383.28+6.71=1547.49万t。
2、各类永久煤柱
⑴井田边界煤柱
本井田煤系主要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采用垂直法留设,设计对井田边界每侧留设宽20m的保护煤柱。
煤柱损失62.5万t。
⑵采空区防隔水煤柱
矿井+746m水平以上23-25、26号煤层已开采,为防止采空区对设计开采围的影响,23-25、26号煤层采空区应留设防隔水煤柱。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防隔水煤柱垂高应大于或等于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与保护层高度之和。
设计以采空区下部围为界留设垂高30m(斜长52m)的防隔水煤柱。
煤柱损失84.8万t。
⑶井筒及工业场地煤柱
井筒及工业场地煤柱按岩层移动角留设。
根据附近矿区的经验数据,岩层移动角参数选取如下:
表土层移动角φ=45°,基岩上山移动角γ=70°、下山移动角β=70º-0.7α、走向移动角δ=70°。
根据上述参数,采用垂线法计算。
煤柱损失41.2万t。
3、采区回采率
本井田可采煤层煤层均为厚煤层,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要求,采区回采率取75%。
4、采区保有工业资源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