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773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周清同步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下图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原因是

A.统治者政策的实施

B.高产的农作物的引进

C.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3.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

统税制的实施

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4.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

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己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

该现象的出现()

A.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

B.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

C.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

D.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

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1870年以后,日本已经开始在全国实现工业化,但在中国,工业化仅仅是在有数的几个城市中得以实现。

”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B.民族企业先天不足难以自立

C.缺乏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推进

D.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强力抵制

6.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7.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摸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台中国

8.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A.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B.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

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发展补充   

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

9.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的慢的真意味。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其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使用现在交通工具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排斥近代西方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10.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11.《大公报》记者撰文:

“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12.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13.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以下选项最能说明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工业化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

14.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

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

C.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15.1799年,在“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工厂中,70%的工人在18岁以下,其中绝大多数是13岁以下的儿童,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按照保守估计,当时的英国工厂,特别是纺织厂中,50%以上的工人都是儿童。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工厂主追逐利润最大化

B.新兴行业存在“用工荒”

C.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对立

D.童工成为工业化的主力

16.“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

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

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

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

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科技革命

17.英国《经济学家》预测:

“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一一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己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18.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

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19.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

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0.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D.列宁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21.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度

22.1960年美国罗伯特·特里芬指出:

“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要求国际贸易中货币结算多样化

B.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

C.由于出现贸易逆差,要求实现浮动汇率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23.阅读下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表(单位:

10亿美元)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24.歌德曾评价《古兰经》道:

(它)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

……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它的价值在于

A.文辞优美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

B.富有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其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D.提供了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

25.马克思说:

“在那些中世纪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是:

A.庄园

B.城市

C.教会

D.大学

26.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推进

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27.我们从历史文献TheBookoftheOfficeofSeneschal《管家之书》中可以了解到13世纪、管家、采邑官、监守官以及犁倌、马车倌、羊倌、猪倌等各自的职守。

空格内填入哪一项最合适

A.奴隶主B.庄园主

C.城堡主D.工场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主观题

28.材料一、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丈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

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位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并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摘编自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二、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自古认为务农才走“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

官府热衷于审核交易契约,而不限制土地买卖。

商人非常活跃,他们不仅促进都市有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人们的家世身份背景趁于淡化,科举取士“不问阀阅”。

书院提倡相时独立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

丈化普及向民间渗透。

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更把儒家的理念、价值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宋代开封、临安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房、民户、商家泥杂毗邻。

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衡中热闹缤纷。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材料三、新教改革与君主国家的出现颠覆了欧洲的宗教和政治传统,同时,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长,……商人和制造业者不再对地方行会言听计从,而是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挽划白己的生产与贸易。

……私有主体组建了一系列配套组织机构和服务行业,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银行出现在欧洲所有重要商业城市中:

它们创立基金,为商入、企业保管财产,提供贷款帮助他们进行新的商业投机。

……迅速增长的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瓦解了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农村生活方式。

……资本主又还引发了道德问题。

中世纪神学家认为谋利活动是不道德的,将从事这种活动的人视作奸商.……需要有人来为此辩护,将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让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经济体制,在早期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当中,最重要的是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

他认为个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能够带来普遍的社会繁荣。

……西欧在经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同时,思想和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场洗礼。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宋朝和西欧近代在社会变化方面的相似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内藤湖南“近世史应从宋以后开始”这一观点的认识.(13分,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29.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一一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一一从罗斯福到里棍》

材料三、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一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负责健康与工作的国家顾问达梅·卡罗尔·布莱克发布过一份关于疾病与工作能力丧失间关系的救济金体系报告。

说整个英国社会都已经转入了一种“救济金文化”,这种文化为孩子们创造出“一种可怕的遗产”。

“我们曾经到过一些地区,有一些家庭三代人从来没有工作过。

如果你的祖父和父亲从来都未曾工作过,你怎么可能会认为工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呢?

我认为,这会对孩子造成可怕的影响。

我还担心这会使我们的社会结构产生变化,更不用说经济了。

从未工作过的十几岁单身母亲极有可能养育出懒于工作的孩子。

这份报告将提出警告:

诸如抑郁这类精神健康疾病所带来的病休、低下的生产率和额外的社会关注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难以忍受的400亿英镑的负担。

这份报告的内容还将包括:

在5岁至15岁年龄段的人群中,父母都没有工作过的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几率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的5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8分)

(3)据材料四归纳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分)

(4)综上材料,就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3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

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

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整理自:

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二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

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

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

“疑欧派”的观点是:

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

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

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

——整理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

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

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困与进”:

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当代世界》2016年3月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

试卷答案

1.考点:

商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面对“湖丝”的大量出口,清政府限制出口,但在商民的呼吁下,宣布废除限制出口的规定,这与“开放”不是一回事,A项排除。

海禁是禁止国人出去贸易,B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材料提及“湖丝”的大量出口,导致国内市场丝价昂贵,但不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C项排除。

材料强调“湖丝”的出口趋势不可挡,体现出此时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高,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2.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原因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传入了高产作物品种,使得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足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故B项正确。

其它选项都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如康熙时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等,所以ACD不选。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高产的农作物的引进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排除A;新的统税制不属于关税范畴,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排除C;材料信息“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说明新的统税制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D符合题意。

4.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国民经济不是虚假繁荣而是引起了国内的危机;C项正确,由“引起国内生产危机”和“而这时美货价格己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D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新中国成立后;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

5.答案:

C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时期的概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概况

【名师点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

(1)殖:

增殖;增加;殖产:

置产,增殖财产,就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经济增值。

(2)业指:

工商业、银行业、军事工业等。

(3)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6.考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1992年是中国人在隧道探索中看到了光亮,联系所学知识,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符合题意,正确。

AC两项都出现在1978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

D项是开放,与题意中的“改革”不符,排除。

故选B。

7.答案:

A

解析:

考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体制

8.答案:

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

9.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反对,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与材料相反;材料中只体现交通工具,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10.BAD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题干中“民国二年”是指1913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是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是指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不能说明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断发”的主张及政策前后的变化。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为宣传变法理论制造舆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提出“断发”的要求,为维护专制政体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满;武昌起义后迫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不得不承认“断发”的合法性。

可见上述变化表明政治时局影响了习俗,故选D。

维新派主张“断发”主要出于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不能体现其革命色彩,故A项错误;B、C两项所述不能反映变化的主要问题,故排除。

13.答案:

D

解析: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4.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的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就是指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所以答案选B;A只是一个方面;C是帝国主义阶段特征;D不符合事实。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影响

15.答案:

A

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厂

16.答案:

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商业革命”

【名师点睛】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认识。

第一,引发了“商业革命”。

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等。

第二,引发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

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