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253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许多同学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本节的“问题探讨”便是针对学生这一认识提出来的。

在学习了能量流动之后,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讨论“问题探讨”所提出的问题,由此开始本节的教学。

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如“煤炭、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

”等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决这一认知冲突:

(1)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因此,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基于已有的知识,学生并不难理解“碳循环”的内容,但教师应把握:

(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学生对碳循环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氮循环和硫循环。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应当讲清楚以下要点:

(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

(2)这里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3)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应当注意联系生态环境实际,如联系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与温室效应、酸雨等,氟利昂、含氮气体的排放与臭氧层空洞等。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

对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讨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师应把握: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是循环的。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小节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第三章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知识,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等为基础。

同时,本小节也是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础。

所以,学好本小节内容,对学习生态系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文字资料1:

碳循环模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模型。

2.文字资料2:

氮循环和硫循环示意图。

3.文字资料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表格。

4.文字资料4:

课堂问题、例题。

5.挂图: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

6.视频:

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讲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第2课时,完成探究实验。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同时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5.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其模型,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所回忆,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6.对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和解决,与学生一起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探讨一下其他的环境问题。

7.通过探究实验来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8.通过讨论、列表、构建模型、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9.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0.关注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1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

过程是怎样的?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

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

推进新课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问题讨论,想想怎样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

[师]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保持稳定,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

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却只能来自于地球本身,那亿万年来为什么没有被地球耗尽呢?

[生]我想物质和能量不同,应该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师]那大家能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吗?

[生1]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而有机物和氧气又可以提供给动物。

[生2]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又可以重新提供给生产者来制造有机物。

[生3]垃圾中有可以回收利用的,说明物质可以循环。

……

[师]很好。

通过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事例,确实可以说明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段,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飘向异国他乡,这说明了物质循环的范围怎样?

[生]很大,是全球性的。

[师]确实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

那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的体内的呢?

[生]通过呼吸、饮食,进入人体。

[师]很好,那么碳元素和氧元素进入人体以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呢?

[生]存在于氧气、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的生物中。

[师]不错,既存在无机环境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中。

可见,物质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

还有一点,书本的第一段突出了碳元素和氧元素,而不是二氧化碳。

可见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化学元素还是化合物?

[生]化学元素。

[师]是的,物质是指化学元素。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碳元素的循环,也就是碳循环,看看物质循环的过程。

看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挂图:

碳循环)

课件展示: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4.碳循环的范围。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并说明碳的传递过程。

6.“思考与讨论”的第2题,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师]谁来回答一下?

[生1]无机环境中的碳:

主要以CO2、碳酸盐形式存在,也有碳单质、含碳有机物等。

[生2]生物群落中的碳: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也有含碳无机物,如碳酸盐。

[生3]碳循环形式是CO2。

[生4]生物圈。

[生5]

黑板演示:

[生6]

注:

①表示碳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中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②表示微生物分解以后,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以碳酸盐形式被植物根系吸收。

③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消费者摄食,最后碳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消费者体内。

④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存在于无机环境中。

⑤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⑥表示碳以动物的粪便、遗体等中的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⑦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⑧表示无机环境中的含碳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合成有机物。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形式是二氧化碳。

可以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正是它们连接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其范围是生物圈。

物质循环的概念见课本。

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课件展示:

1.氮循环

2.硫循环

[师]可以看出,其他元素的循环和碳循环基本相同。

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往复循环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世界是物质的,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

在生物圈内,无论是无机环境还是生物群落,也无论是物质循环还是能量流动,都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因此,大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事物、认识自然、改造世界。

如果人们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生]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有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相对稳定的作用,若大量砍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不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不能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不仅破坏了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而且阻碍了碳的正常循环途径,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师]很好。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生]化学燃料如煤、石油、泥炭等是地层中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是一笔宝贵而丰富的能源物质,若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也同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

[师]不错。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显而易见地说明:

人类活动若违背了生态规律,对碳循环的影响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加,这样将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散佚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层就相当于保温层。

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那么温室效应将对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什么危害呢?

请大家观看视频。

(视频播放:

温室效应)

[师]可见,温室效应的危害不是突然爆发,而是慢慢积累的。

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努力去改善。

如: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等。

[师]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生]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师]说得不错。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一些由于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视频播放:

酸雨、臭氧层空洞)

[师]希望我们一起来维持生物圈正常的物质循环,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现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我们都学过了,下面请大家用表格和模型分别来总结一下它们的关系。

参考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

〔教师出示“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投影片的底层(空表格)〕

学生可分别作答,也可集体讨论,此时教师应启发诱导,并帮助学生归纳要点,组织语言。

课件展示: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编号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

1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2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3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

联系

(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3)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4)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5)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

〔教师依上层投影片(正确答案)末端的序号逐一叠显,以示准确,并以“真棒”“漂亮”等激励赞美性语言给予评价,从上而下,依次进行〕

[师]那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作答)

(教师纠正,补充。

最后演示正确的模型)

课件展示: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模型

[师]请大家观看投影片,思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师]可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们可以对其改进,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前提是不能破坏其稳定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讨论学习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第一,大家要明确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流动。

第二,关于碳循环要掌握以下三点:

①碳循环的形式是CO2;②循环的过程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营养级间的同化作用以及特殊的化能合成作用等对碳进行传递的;③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

第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要注意其区别与联系,进而逐渐学会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循环,现在先复习一下。

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

1.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什么?

2.物质循环的循环是指在什么范围内循环?

3.化学元素可以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往返循环?

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方式主要是什么?

5.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式是什么?

6.能量的载体是什么?

7.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生物富集?

[生]回答(略)。

[师]很好,大家掌握得不错。

关于生物富集我们在第一节就已经学习过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分解者。

请问:

分解者的作用是什么?

[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粪便等,使其成为无机物,重新被生产者利用,保证了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师]很好。

可是大家所说的只是书上的理论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只是一个概念。

不知道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没有形象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细心的观察以及实验探究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认识,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见,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准备:

(1)准备好实验材料:

自然状态的土壤和严格灭菌的土壤、落叶、淀粉糊等。

(2)准备好实验试剂:

碘液、斐林试剂甲和乙。

(3)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推进新课

 板 书:

三、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

实验一: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板 书:

1.确定题目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师]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

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

 板 书: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教师予以启发、指导。

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板 书:

3.作出假设

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象或猜测。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

如: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掉的。

 板 书:

4.制订计划

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

在野外?

还是在实验室中?

第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如:

本实验的变量是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也就是微生物;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所有的理化因素、落叶的数量等;要很好地控制这些变量最好在实验室中,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方案设计就是设计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见下。

 板 书:

5.实施计划

建议探究一在实验室中进行,因为在室外的话,很难控制变量。

教师可以巡视,并作必要的指导。

(1)把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分别放到两个无菌操作室中。

取相同重量的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于两个无菌容器中。

(2)加入相同数量的落叶和土壤混匀,并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使土壤湿润即可。

(3)保证无外界微生物的干扰,并保持相同的理化因素。

通入等量的无菌空气。

(4)每五天观察记录一次,并控制变量和调整变量到适宜。

连续观察记录1个月左右。

 板 书:

6.结果分析

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注:

在考试中可能要你预测可能结果和作相应的分析。

 板 书:

7.表达交流

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进行修改。

 板 书:

实验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确定题目: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

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3.作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4.制订计划

(1)变量是微生物。

可以用自然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作对照。

(2)其他的变量有温度、湿度、溶液的量等,要保持相同。

(3)在实验室中进行。

(4)实验步骤的设计。

5.实施计划

具体步骤见书本。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注:

1.实验中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用2mL的0.1g/mL的NaOH和3~4滴0.05g/mL的CuSO4混合,加入斐林试剂后要加热沸腾。

2.实验时间是几天到几周,所以开始时,A、B烧杯中的溶液量可以多些,以后每周观察记录一次)

6.结果分析

可以列表表示,如:

实验结论: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7.表达交流

同学之间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教师可以指导。

课堂小结

这节是实验课,希望大家能从实验中得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验中更加清楚地理解分解者对物质循环的作用。

当然,大家可以尝试对其他的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我会给大家必要的帮助。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地往返循环。

2.范围:

生物圈

3.生物地化循环

4.特点:

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

5.

6.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等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编号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

1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2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3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

联系

(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3)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4)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5)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

第2课时

三、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

1.确定题目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

4.制订计划

5.实施计划

6.结果分析

7.表达交流

实验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探究。

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本探究实验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地点在实验室中。

2.探究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否重要。

要求:

参照书本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进行,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1.氮循环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

(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107t,到20世纪末,可达1×108t;(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

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

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于水即成为NH

,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

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